触控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2876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触控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模组以及一前框件。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表面具有一触控显示区。前框件设置于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触控模组的表面上,遮蔽部邻近触控显示区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介于0.1至1.6毫米之间,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介于2.0至8.0毫米之间。藉由上述新架构的触控装置的规格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专利说明】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使得各种资讯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手机、平板电脑、超轻薄笔电、及卫星导航等。除了 一般以键盘或滑鼠输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触控式技术来操控资讯设备是一种相当直觉且受欢迎的操控方式。其中,触控装置具有人性化及直觉化的输入操作介面,使得任何年龄层的使用者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选取或操控资讯设备。
[0003]—般而言,触控装置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于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一感测电极层而成为一内嵌式触控(in cell touch)装置,另一种是在显示面板之上另设置一包含有感测电极层的触控面板而成为一外嵌式触控(on cell touch)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制造出提供一种新架构的触控装置,此新架构的触控装置于实际使用的情况下,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触控灵敏度。
[000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触控装置,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示区;以及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不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1毫米至1.6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2.0毫米至8.0毫米。
[0006]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1.2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7.0毫米。
[0007]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0008]还包括: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及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0009]—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不区;以及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示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1毫米并且小于1.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2.0毫米至8.0毫米,该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该遮蔽部的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2毫米至15毫米,该倾斜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该表面之间的夹角为I度至20度。
[0010]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0.9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4.5毫米至5.0毫米,该夹角为6度至8度。
[0011]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0.9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该夹角为大于8度并且小于等于10度。
[0012]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8毫米小于1.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该夹角为12度至15度。
[0013]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0014]还包括: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及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0015]—种触控装置,包括: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不区;以及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示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0毫米至2.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4.0毫米至8.0毫米,该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该遮蔽部的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3毫米至15毫米,该倾斜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该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度至20度。
[0016]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0毫米至1.2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该夹角为10度至12度。
[0017]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7.0毫米至9.0毫米,该夹角为16度至20度。
[0018]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7.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该夹角为10度至12度。
[0019]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1.5毫米并且小于等于1.7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7.0毫米至8.0毫米,该夹角为17度至20度。
[0020]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1.5毫米并且小于等于1.7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6.0毫米至7.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8.0毫米至9.0毫米,该夹角为13度至16度。
[0021]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0022]还包括: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及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002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藉由上述新架构的触控装置的规格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触控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0025]图1Α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26]图1Β为图1Α中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0027]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28]图2B为图2A中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0029]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30]图3B为图3A中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00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003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3]1、2、3、4:触控装置,
[0034]11、21、31、41:触控模组,
[0035]111、211、311、411:触控面板,
[0036]112、212、312、412:显示面板,
[0037]113、213:背光模组,
[0038]12、22、32:前框件,
[0039]121、221、321:遮蔽部,
[0040]13、23、33:背板,
[0041]14、24、34:遮光件,
[0042]413:第一电路板,
[0043]414:第二电路板,
[0044]415:粘着件,
[0045]A:厚度,
[0046]AA:触控显示区,
[0047]B、D:最短距离,
[0048]C:区域,
[0049]E:延伸面,
[0050]P:起始点,
[0051]S:表面,
[0052]S1:倾斜表面,
[0053]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触控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有实施态样的图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实尺寸与比例。
[0055]请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其中,图1A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I的示意图,而图1B为图1A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触控装置I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装置,或为具有触控功能的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装置。
[0056]触控装置I包括一触控模组11以及一前框件12。另外,触控装置I更可包括一背板13及一遮光件14。
[0057]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模组11具有一触控面板111及一显示面板112,触控面板111与显示面板112相对而设。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模组11为一外嵌式触控装置。其中,触控面板111具有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不),而显不面板112可为一液晶显不面板(IXD)或一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OLED),或为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面板。于此,显示面板112以液晶显不面板为例。液晶显不面板(显不面板112)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图未显示),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而设。第一基板可为一薄膜电晶体基板,而第二基板可为一彩色滤光基板,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black matrix)及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薄膜电晶体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成为一 BOA (BM on array)基板,或成为一 COA (color filter on array)基板。此外,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12)更可具有一液晶层(图未显示),液晶层系夹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0058]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触控模组11可具有一显示面板及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示),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可具有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而设,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二基板(例如彩色滤光基板)上,使得触控装置I为一内嵌式触控装置。
[0059]本实施例的触控模组11更具有一背光模组113,背光模组113与显示面板112相对设置,并可发出光线入射显示面板112,使显示面板112可显示影像。其中,背光模组113可包含反射板、导光板及复数光学膜片。背光模组113为现有技术,熟知本技艺之技术人员,当可了解其相对设置关系及其功能,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当触控面板111为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时,由于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为自发光显示面板,故不具有背光模组113。
[0060]触控模组1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触控显不区AA。于此,触控显不区AA即为触控模组1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中观看到影像画面,也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上进行触控操作。
[0061]前框件12设置于触控模组11的外侧周缘。其中,前框件12具有一遮蔽部121,遮蔽部121位于触控模组11的表面S上。换言之,遮蔽部121位于触控模组11的外侧边缘处,且遮蔽触控模组11边缘上的部分表面。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施例的遮蔽部121为平板状,且遮蔽部121邻近触控显示区AA之处具有一外侧边缘,而外侧边缘的厚度A介于0.1至1.6毫米(mm)之间(也可说是遮蔽部121的厚度介于0.1至1.6mm之间)。另外,遮蔽部121的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介于2.0至8.0毫米之间。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遮蔽部121的外侧边缘的厚度A为0.8至1.2毫米,且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0至7.0毫米。藉由触控装置I的上述规格的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0062]另外,触控模组11设置于背板13。于此,背板13用以容置触控模组11,并提供碰撞、电磁波或电击等保护。其中,背板13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或合金等,并不加以限制。
[0063]遮光件14由触控模组11的表面S延伸至背板13。其中,前框件12覆盖遮光件14。遮光件14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遮光胶带(bezel),并由触控模组11的表面S的边缘处延伸至背板13的侧面,用以阻挡触控模组11侧边漫射的光线,并具有固定的效果。于此,遮光件14以粘贴的方式设置于背板13,且包覆触控模组11的部分表面S及背板13的侧面。
[0064]另外,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其中,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2的示意图,而图2B为图2A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2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装置,或为具有触控功能的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装置。另外,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2为一较小尺寸的触控装置,并例如但不限于为一笔记型电脑(NB)或一超轻薄笔电(ulterbook)。
[0065]触控装置2包括一触控模组21以及一前框件22。另外,触控装置2更可包括一背板23及一遮光件24。
[006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模组21具有一触控面板211及一显示面板212,触控面板211与显示面板212相对而设。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模组21也为一外嵌式触控装置。其中,触控面板211具有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不),而显不面板212可为一液晶显不面板(IXD)或一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0LED),或为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面板,于此,显示面板212以液晶显不面板为例。液晶显不面板(显不面板212)具有一第一基板及一第二基板(图未显示),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而设。第一基板可为一薄膜电晶体基板,而第二基板可为一彩色滤光基板,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彩色滤光基板上的黑色矩阵层及滤光层也可分别设置于薄膜电晶体基板上,使得第一基板成为一 Β0Α基板,或成为一 C0A基板。此外,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12)更可具有一液晶层(图未显示),液晶层系夹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
[0067]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触控模组21可具有一显示面板及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示),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可具有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而设,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第二基板(例如彩色滤光基板)上,使得触控装置2为一内嵌式触控装置。
[0068]本实施例的触控模组21更具有一背光模组213,背光模组213与显示面板212相对设置,并可发出光线入射显示面板212,使显示面板212可显示影像。其中,背光模组213可包含反射板、导光板及复数光学膜片。背光模组213为现有技术,熟知本技艺的技术人员,当可了解其相对设置关系及其功能,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当触控面板211为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时,由于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为自发光显示面板,故不具有背光模组213。
[0069]触控模组2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触控显不区AA。于此,触控显不区AA即为触控模组2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中观看到影像画面,也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上进行触控操作。
[0070]前框件22设置于触控模组21的外侧周缘。其中,前框件22具有一遮蔽部221,遮蔽部221位于触控模组21的表面S上。换言之,遮蔽部221位于触控模组21的外侧边缘处,且遮蔽触控模组21边缘的部分表面。如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遮蔽部221具有一倾斜表面S1。其中,遮蔽部221邻近触控显示区AA之处具有一外侧边缘,而外侧边缘的厚度A介于0.1至1.0毫米(mm)之间(也可说是遮蔽部221之最小的厚度介于0.1至
1.0mm之间)。另外,遮蔽部221的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介于2.0至8.0毫米之间。另外,如图2B所示,于平行触控模组21的表面S的方向上,倾斜表面S1的一起始点P与遮蔽部221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介于2至15毫米之间。此外,倾斜表面S1的一延伸面E与表面S的一夹角Θ介于1至20度之间。
[0071]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遮蔽部221的外侧边缘的厚度A为0.8至0.9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5至6.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2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4.5至5.0毫米,而夹角Θ为6至8度。较佳地,在另一实施例中,遮蔽部221的外侧边缘的厚度A为0.8至0.9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0至5.5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2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5.0至5.5毫米,而夹角Θ为8至10度。较佳地,在又一实施例中,遮蔽部221的侧边缘的厚度A为0.8至1.0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0至6.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2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5.0至5.5毫米,夹角Θ为12至15度。藉由触控装置2的上述规格的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0072]另外,触控模组21设置于背板23。于此,背板23用以容置触控模组21,并提供碰撞、电磁波或电击等保护。其中,背板23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或合金等,并不加以限制。
[0073]遮光件24由触控模组21的表面S延伸至背板23。其中,前框件22覆盖遮光件24。遮光件24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遮光胶带,并由触控模组21的表面S延伸至背板23的侧面,用以阻挡触控装置2侧边漫射的光线,并具有固定的效果。于此,遮光件24以粘贴的方式设置于背板23,且包覆触控模组21的部分表面S及背板23的侧面。
[0074]另外,请参照图3A及图3B所示,其中,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3的示意图,而图3B为图3A的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触控装置3例如但不限于为一具有触控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装置,或为具有触控功能的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装置。另外,本实施例的触控装置3为一较大尺寸的触控装置,并例如但不限于为一桌上型电脑的触控萤幕或为一中、大型的触控式监视器(monitor)。
[0075]触控装置3包括一触控模组31以及一前框件32。另外,触控装置3更可包括一背板33及一遮光件34。
[0076]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模组31具有一触控面板311及一显示面板312,触控面板311与显示面板312相对而设。换言之,本实施例的触控模组31也为一外嵌式触控装置。其中,触控面板311具有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不),而显不面板312可为一液晶显不面板(IXD)或一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0LED),或为其它形式的平面显示面板。于此,显示面板312以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为例。不过,在其它的实施态样中,触控模组31可具有一显示面板及一触控电极层(图未显示),而触控电极层可设置于显示面板内,使得触控装置3为一内嵌式触控装置。由于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为自发光显示面板,故触控模组31不具有背光模组。
[0077]触控模组31具有一表面S,表面S具有一触控显示区AA。于此,触控显示区AA即为触控模组31的active area。使用者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中观看到影像画面,亦可于触控显示区AA上进行触控操作。
[0078]前框件32设置于触控模组31的外侧周缘。其中,前框件32具有一遮蔽部321,遮蔽部321位于触控模组31的表面S上。换言之,遮蔽部321位于触控模组31的外侧边缘处,且遮蔽触控模组31边缘的部分表面。如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遮蔽部321亦具有一倾斜表面SI。其中,遮蔽部321邻近触控显示区AA之处具有一外侧边缘,而外侧边缘的厚度A介于1.0至2.0毫米(mm)之间(也可说是遮蔽部321之最小的厚度介于1.0至2.0mm之间)。另外,遮蔽部321的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之最短距离B介于4.0至8.0毫米之间。另外,如图3B所示,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倾斜表面S1的一起始点P与遮蔽部321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介于3至15毫米之间。此外,倾斜表面S1的一延伸面E与表面S的一夹角Θ介于3至20度之间。
[0079]较佳地,在一实施例中,遮蔽部321的外侧边缘的厚度A为1.0至1.2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0至6.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5.0至6.0毫米,而夹角Θ为10至12度。较佳地,在另一实施例中,遮蔽部321的外侧边缘的厚度A为1.3至1.5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0至6.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7.0至9.0毫米,而夹角Θ为16至20度。较佳地,在又一实施例中,遮蔽部321的侧边缘的厚度A为1.3至1.5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5至7.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5.0至6.0毫米,夹角Θ为10至12度。较佳地,在又一实施例中,遮蔽部321的侧边缘的厚度A为1.5至1.7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的最短距离B为5.5至6.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7.0至8.0毫米,夹角Θ为17至20度。较佳地,在又一实施例中,遮蔽部321的侧边缘的厚度A为1.5至1.7毫米,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AA之最短距离B为6.0至7.0毫米。另外,于平行触控模组31的表面S的方向上,起始点与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D为8.0至9.0毫米,夹角Θ为13至16度。藉由触控装置3的上述规格的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0080]另外,触控模组31设置于背板33。于此,背板33用以容置触控模组31,并提供碰撞、电磁波或电击等保护。其中,背板33的材质可以选用塑胶、金属或合金等,并不加以限制。
[0081]遮光件34由触控模组31的表面S延伸至背板33。其中,前框件32覆盖遮光件34。遮光件34例如但不限于为一遮光胶带,并由触控模组31的表面S延伸至背板33的侧面,用以阻挡触控装置3侧边漫射的光线,并具有固定的效果。于此,遮光件34以粘贴的方式设置于背板33,且包覆触控模组31的部分表面S及背板33的侧面。
[0082]另外,请参照图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具体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4的示意图。于此,为了说明此实施例的特点,只显示触控装置4的某些元件。
[0083]另外,触控装置4包括一触控模组41,触控模组41具有一触控面板411及一显示面板412,触控面板411与显示面板412相对而设。其中,触控面板411具有上述触控面板
111、211、311的技术特征,显示面板412具有上述显示面板112、212、312的技术特征,不再赘述。
[0084]在本实施例中,触控装置4更包括一第一电路板413及一第二电路板414。第一电路板413与触控面板411电性连接,而第二电路板414与显示面板412电性连接。于此,第一电路板413及第二电路板414位于触控模组41的一侧,并可分别藉由FPC或C0F等软板将第一电路板413与触控面板411电性连接,及将第二电路板414与显示面板412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电路板413透过一粘着件415贴合于第二电路板414上。于此,粘着件415例如可为双面胶带。藉此,可直接将第一电路板413贴附于第二电路板414上,避免FPC或COF等软板折弯至触控模组41的背面,降低软板破裂机会。
[0085]特别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的触控装置均为外嵌式(On Cell)触控装置,外嵌式触控装置将触控电极层设置于与显示面板不同的另一透光基板上,此透光基板可为一玻璃盖板或一高硬度的PMMA基板,使触控装置达成轻薄化的目的。
[0086]综上所述,因依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中,前框件设置于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触控模组的表面上,遮蔽部邻近触控显不区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介于
0.1至1.6毫米之间,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介于2.0至8.0毫米之间。另外,因依本实用新型的触控装置中,前框件设置于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触控模组的表面上,遮蔽部邻近触控显示区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介于0.1至1.0毫米之间,外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介于2.0至8.0毫米之间,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于平行触控模组的表面的方向上,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遮蔽部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介于2至15毫米之间,倾斜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表面的一夹角介于I至20度之间。此外,因依本实用新型之一种触控装置中,前框件设置于触控模组之外侧周缘,并具有一遮蔽部位于触控模组的表面上,遮蔽部邻近触控显示区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系介于1.0至2.0毫米之间,夕卜侧边缘与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介于4.0至8.0毫米之间,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于平行触控模组的表面的方向上,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遮蔽部的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介于3至15毫米之间,倾斜表面之一延伸面与表面之一夹角系介于3至20度之间。藉由上述新架构的触控装置的特殊规格设计,可使使用者于实际操作时具有较佳的触控准确性及灵敏度。
[0087]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之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不区;以及 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示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1毫米至1.6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2.0毫米至8.0毫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1.2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7.0毫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 '及 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 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5.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不区;以及 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示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1毫米并且小于1.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2.0毫米至8.0毫米,该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该遮蔽部的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2毫米至15毫米,该倾斜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该表面之间的夹角为I度至20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0.9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4.5毫米至5.0毫米,该夹角为6度至8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0.8毫米至0.9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该夹角为大于8度并且小于等于10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等于0.8毫米小于1.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5.5毫米,该夹角为12度至15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及 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 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1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触控模组,具有一表面,该表面具有一触控显不区;以及一前框件,设置于该触控模组的外侧周缘,并具有一位于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上的遮蔽部,该遮蔽部与该触控显示区相邻的一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0毫米至2.0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4.0毫米至8.0毫米,该遮蔽部具有一倾斜表面,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倾斜表面的一起始点与该遮蔽部的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3毫米至15毫米,该倾斜表面的一延伸面与该表面之间的夹角为3度至20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0毫米至1.2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该夹角为10度至12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7.0毫米至9.0毫米,该夹角为16度至20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1.3毫米至1.5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7.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5.0毫米至6.0毫米,该夹角为10度至12度。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1.5毫米并且小于等于1.7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5.5毫米至6.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7.0毫米至8.0毫米,该夹角为17度至20度。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侧边缘的厚度为大于1.5毫米并且小于等于1.7毫米,该外侧边缘与该触控显示区的最短距离为6.0毫米至7.0毫米,在平行该触控模组的该表面的方向上,该起始点与该外侧边缘的最短距离为8.0毫米至9.0毫米,该夹角为13度至16度。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模组具有一触控面板及一显示面板,该触控面板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一电路板,与该触控面板电性连接 '及一第二电路板,与该显示面板电性连接,该第一电路板透过一粘着件贴合于该第二电路板上。
【文档编号】G06F3/041GK203480459SQ201320517376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林宽礼, 罗静怡, 熊萱怡, 王仁祥 申请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