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415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具体涉及在使用可低温烧结金属材料的感应电极的情况下不会影响画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屏面板是一种用户可通过手或物体触摸屏幕以输入预定指令的输入装置。

由于如上所述的触摸屏面板不需要配备如键盘、鼠标等额外的输入装置,因此其使用范围以移动设备为中心逐渐扩大。

人们所熟知的实现触摸屏面板的方式有电阻膜方式、光感应方式以及电容方式等。

其中,近来使用范围较广的电容方式的触摸屏面板具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从而通过检测根据手或者物体的接触而电容发生变化的位置以确定接触位置。

然而,为了形成用于触摸的透明电极,需要实施光刻(Photolithography)工序或者将液状的透明电极材料印刷后实施烧结处理的工序。然而上述工序均在高温环境下实施,因此引起像素的劣化和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可低温烧结金属材料的感应电极来可防止像素受损的现象的显示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通过使用网目状的感应电极来可提高可视性的显示装置。

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设置有多个像素的基板;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封装层;以及形成在所述封装层的一表面上、并且具有与所述像素不重叠的网目状的感应电极。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由不透明金属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感应电极内的开口部与至少一个像素对应。

另外,所述感应电极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感应电极;以及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感应电极。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位于所述封装层上。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绝缘膜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交叉部分上。

另外,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位于所述封装层上,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上形成有绝缘层,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上。

另外,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感应单元;以及将所述第一感应单元互相连接的第一连接图案;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包括:沿着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感应单元;以及将所述第二感应单元互相连接的第二连接图案。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大致为菱形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为具有多个开口部的网目状。

另外,所述第一感应电极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图案连接的第一辅助单元,所述第二感应电极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连接图案连接的第二辅助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图案的中心部,所述第二辅助单元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图案的中心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单元向相邻的第二感应单元侧延伸而成,所述第二辅助单元向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侧延伸而成。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单元和所述第二辅助单元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网目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辅助单元和所述第二辅助单元内的开口部与至少一个像素对应。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图案和所述第二连接图案互相交叉,在所述第一连接图案和所述第二连接图案之间设置有绝缘膜。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为具有多个开口部的带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另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之间的虚拟电极。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电极处于电浮动状态。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电极由不透明金属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电极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部的网目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虚拟电极内的开口部与至少一个像素对应。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虚拟电极位于所述封装层或者所述绝缘层上。

另外,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的一端上的第一位置检测线;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一端上的第二位置检测线。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检测线和所述第二位置检测线由与自身连接的感应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感应电极的金属线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像素之间的距离。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当所述开口部与三个像素对应时,所述三个像素为红色像素、绿色像素以及蓝色像素。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位于所述封装层的外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提供通过使用可低温烧结金属材料的感应电极来防止像素受损现象的触摸屏面板。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通过使用网目状的感应电极来提高可视性的触摸屏面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交叉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示意图。

图8是在图7的实施例上增加虚拟电极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板; 20:像素;

30:密封薄膜; 50:第一感应电极;

60:第二感应电极; 70: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含在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

参考将在下面详细说明的实施例和附图,就能够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上述优点、特征的方法。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在下面公开的实施例,而是能够以多种互相不同的方式实施。在下述的说明中,某种组成要素与另外的组成要素描述为“连接”,表示其与另外的组成要素直接连接,也应理解为中间还可以存在其它组成要素而电连接的情况。另外,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省略图示了与本发明没有关联的部分,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于类似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下面,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和用于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触摸屏面板包括用于感应用户的触摸的多个感应电极。

例如,上述的感应电极可以包括互相交叉的多个第一感应电极50和多个第二感应电极60。

如图1所示,第一感应电极50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延伸而成,并且可以沿着与上述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例如,Y轴方向)排列有多个。

另外,第二感应电极60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而成,并且可以沿着上述的第一方向排列有多个。

优选地,在本发明中为了解决以往在将需要实施高温工序的ITO用作形成感应电极的材料时所产生的问题,将可低温烧结的不透明金属用作形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材料。

此时,形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不透明金属例如有银(Ag)、铝(Al)、铜(Cu)、铬(Cr)、镍(Ni)等低电阻金属,但是并不限于此。

从而,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实施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制造工序,从而能够防止像素受损的现象。

另外,当使用电阻低于ITO的金属来形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时,还可以减少RC延迟(RC delay)。

另外,由于ITO缺乏柔软性,从而将其当适用于柔性触摸屏面板(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时容易产生裂纹。然而使用不透明金属时,与ITO相比不易产生裂纹,从而更容易适用于柔性触摸屏面板。

然而,使用不透明金属来形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时,由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会阻断在像素20(参考图2)中生成的光,从而会产生画质和可视性降低的问题。

因此,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形成为网目状,以使其不与像素20重叠。

图2是图1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图2放大图示了图1的R区域。尤其在图2中还进一步图示了位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下侧的多个像素20。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可通过形成多个开口部70的金属线而形成为网状,以使其不与像素20重叠。

即,可通过多个开口部70以使像素20露出,从而能够将在像素20中生成的光提供至外部,而不被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所阻断。

为此,还可以将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重叠设置在未设置有像素20的非发光区域。

例如,每个像素20之间可以互相间隔预定距离。因此构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金属线能够位于如上所述的像素20之间的空间上。

此时,为了防止构成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金属线占据像素20的发光区域而导致触摸屏面板的可视性降低的现象,优选地,将上述的金属线的宽度设定成小于或等于像素20之间的距离。

图2图示了位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内的开口部70与三个像素20对应的情况,但是这仅是一个实施例,上述开口部70可以与至少一个以上的像素20对应。

当位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内的开口部70对应于三个像素20时,优选地,将上述的三个像素20设定为红色像素、绿色像素以及蓝色像素。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感应电极50可以包括: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感应单元51;以及将上述的第一感应单元51互相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图案52。

另外,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包括:沿着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感应单元61;以及将上述的第二感应单元61互相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图案62。

此时,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61可以具有菱形形状,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具有圆形、多边形等多种形状。

另外,在第一感应单元51、第二感应单元61、第一连接图案52以及第二连接图案62还可以形成有多个开口部70。

在图1和图2图示了第一连接图案52和第二连接图案62分别由一个金属线形成的情况,但是还可以包括用于露出像素20的开口部70。

如图1所示,在第一感应电极50的一端连接有第一位置检测线150,在第二感应电极60的一端可以连接有第二位置检测线160。

第一位置检测线150和第二位置检测线160可以将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检测到的信号通过焊盘部200传输至外部的触摸驱动电路(未图示)。

触摸驱动电路通过第一位置检测线150和第二位置检测线160接收信号后,能够确定用户的触摸位置。

此时,第一位置检测线150可以由与自身连接的第一感应电极50相同的材料形成,第二位置检测线160可以由与自身连接的第二感应电极60相同的材料形成。

从而,可通过与形成感应电极(即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工序相同的工序形成位置检测线(即第一位置检测线150、第二位置检测线160),从而能够更加简化工序。

图3是图2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尤其,在图3图示了沿着图2的A-B线切割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图4是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交叉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触摸屏面板可以包括:基板10、像素20、密封薄膜30、第一感应电极50以及第二感应电极60。

基板10是设置有多个像素20的部分,例如基板10可以由玻璃、塑料、硅(silicon)或者合成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除此之外,还可以由金属等材料形成。

另外,基板10可以由具有柔软性的薄膜形成,以使能够弯曲或者折叠。例如,基板10可通过下述物质形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简称为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为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为PMMA)、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简称为PEN)、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简称为PES)、环烯共聚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简称为COC)、三乙酰纤维素(Triacetylcellulose,简称为TAC)、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为PVA)、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为PI)、聚苯乙烯(Polystyrene,简称为PS)等。

在基板10上排列有多个像素20,每个像素20可以被设置成不会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重叠,以使从像素20发射的光不被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阻断。

为了保护位于基板10上的像素20,密封薄膜30位于上述的基板10和像素20上。

即,根据将密封薄膜30形成在像素20的上侧,能够防止水分、氧等渗透到像素20中。

此时,优选地,由透射度高的透明性材料形成密封薄膜30。

另外,密封薄膜30也可以由具有柔软性的薄膜形成,以使其可实现弯曲或者折叠。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形成在密封薄膜30的一表面上。

从而,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二感应单元61均可以形成在密封薄膜30上。

然而,当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均位于相同的层上时,由于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交叉的部分T应需要处于绝缘状态,因此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的交叉部分之间可以设置绝缘膜41。

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主要在第一连接图案52和第二连接图案62之间交叉,因此,如图4所示,绝缘膜41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图案52和第二连接图案62之间。

此时,绝缘膜41可以部分地形成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的交叉部分。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中,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位于互相不同的层上。

为此,可以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设置绝缘层42。

从而,当第一感应电极50位于密封薄膜30上时,绝缘层42形成在第一感应电极50上,并且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位于上述绝缘层42上。

由此,构成第一感应电极50的第一感应单元51和第一连接图案52可以位于密封薄膜30上,并且构成第二感应电极60的第二感应单元61和第二连接图案62可以位于绝缘层42上。

即,并不使用如图4所示的部分形成的绝缘膜41,而是可以使用在第一感应电极50上全面形成的绝缘层42。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图。

尤其,图6图示了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进一步包括辅助单元,即包括第一辅助单元55、第二辅助单元65的情况。在此省略其余的重复性说明。

如图2所示,当仅由金属线形成第一连接图案52和第二连接图案62时,在连接图案(即第一连接图案52、第二连接图案62)部分的触摸灵敏度可能会下降。

从而,为了提高触摸灵敏度,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可以包括与每个连接图案(即第一连接图案52、第二连接图案62)分别连接的辅助单元,即第一辅助单元55、第二辅助单元65。

即,第一连接图案52可以连接在第一辅助单元55上,第二连接图案62可以连接在第二辅助单元65上。

此时,第一辅助单元55可以位于第一连接图案52的中心部,第二辅助单元65可以位于第二连接图案62的中心部。

另外,如图6所示,第一辅助单元55可以向相邻的第二感应单元61侧延伸,第二辅助单元65可以向相邻的第一感应单元51侧延伸。

此时,优选地,第一辅助单元55和第二辅助单元65为包括至少一个开口部71的网目状,以使其不会与像素20重叠。

从而,位于第一辅助单元55和第二辅助单元65内的开口部71可以设置成与至少一个像素20对应。

另外,通过不透明金属,第一辅助单元55可以与第一连接图案52形成为一体。通过不透明金属,第二辅助单元65也可以与第二连接图案62形成为一体。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摸屏面板的示意图。

尤其,图7图示了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形成为包括多个开口部70的带(stripe)形状的情况,在此将会省略除此之外的重复性说明。

图8是在图7的实施例上增加虚拟电极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触摸屏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尤其,图9图示了沿着图8的C-D线切割的截面。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具有包括多个开口部70的带(stripe)形状。

换言之,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具有条(bar)形状的网目状结构。

从而,第一感应电极50沿着第一方向(例如,X轴方向)延伸而成,并且可以沿着与上述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例如,Y轴方向)排列有多个。

另外,第二感应电极60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而成,并且可以沿着上述的第一方向排列有多个。

如图9所示,绝缘层42可以全面地设置在上述的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

由此,第一感应电极50可以位于密封薄膜30上,并且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位于绝缘层42上。

另外,与上述方式相反地,第二感应电极60可以位于密封薄膜30上,第一感应电极50可以位于绝缘层42上。

如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的虚拟电极80。

如图7所示,当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形成为带形状时,会产生未设置有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区域。

从而,导致未设置有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区域和设置有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的区域之间的反射率特性等性质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可视性不一致。

从而,在图8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可以设置虚拟电极80,以保持可视性的均匀性。

优选地,此时所设置的虚拟电极80处于电浮动(floating)状态。

为此,虚拟电极80可以与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间隔预定距离。

另外,优选地,其由与第一感应电极50和/或第二感应电极60相同的材料形成。

即,当形成在与第一感应电极50相同的层上时,可以由与第一感应电极50相同的材料形成;当形成在与第二感应电极60相同的层上时,可以由与第二感应电极60相同的材料形成。

从而,虚拟电极80也可以由可低温烧结的不透明金属形成。

优选地,虚拟电极80形成为包括至少一个开口部81的网目状。

与第一感应电极50、第二感应电极60相同地,这是为了防止其与像素20重叠。

此时,优选地,位于虚拟电极80的开口部81与至少一个像素20对应。

当位于虚拟电极80的开口部81与三个像素20对应时,上述的三个像素20优选为红色像素、绿色像素以及蓝色像素。

图9图示了虚拟电极80与第一感应电极50一同设置在密封薄膜30上的情况,然而上述的虚拟电极80还可以与第二感应电极60一同设置在绝缘层42上。

另外,在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设置绝缘层42,从而能够使第一感应电极50和第二感应电极60之间绝缘。除此之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此的说明。

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明白,在不修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必要特征的前提下,本发明能够以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因此应理解为,上述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内容,而不是对本发明加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而不是根据上述的说明内容所确定。应解释为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等同概念所导出的所有变更和变更的实施方式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