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8687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的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



背景技术:

现在的计算机机箱设计越来越紧凑,内部空间有限,因此散热和风道的设计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设计大功率机箱时,由于内部的PCB板较多,并且由于内部空间所限,各个PCB板排列的很紧密,这类机箱的散热情况很难令人满意,PCB板的性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有可能烧坏PCB板及机箱内部的其他元器件。

中国专利CN205281398U揭示了一种高效散热机箱,其包括机箱,所述机箱外部设有空心钢板组,所述空心钢板组由左钢板、右钢板、上钢板和下钢板组成,所述左钢板、右钢板、上钢板及下钢板内部相连通,所述机箱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设有通孔,所述左钢板上与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固定孔,所述右钢板上与通孔对应的位置设有散热孔,所述通孔内设有散热铜管,散热铜管一端固定在固定孔内,所述散热铜管内填充有低温散热介质,所述右钢板上设置有若干个连接外部的水口,通过与外部的连接而实现充分的散热。然而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当外部空气中的颗粒杂质较多时容易聚积在机箱内,影响PCB板的正常运行,并且无法对机箱内的PCB板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受到外界的破坏,同时无法过滤机箱内的颗粒杂质,保持机箱内的环境适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包括底座、箱体、内框、风机装置、第一散热装置、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第二散热装置及抽水装置,底座上设有第一固定块,箱体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导热板,内框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风机装置包括连接管、风机、第一竖杆及第一横杆,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挡块、第一海绵块,本发明能够实现机箱内与外部环境的封闭,并且通过机箱内空气的流通实现对机箱的散热功能,散热效果较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所述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箱体、收容于所述箱体内的内框、设置于所述内框上的风机装置、位于所述内框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装置、位于所述内框下方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内框左右两侧的第二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箱体左右两侧的第二散热装置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上的抽水装置,所述底座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箱体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的第一导热板,所述内框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右侧的第三通孔、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通孔、位于所述第四通孔左侧的第五通孔、位于其下方的第一隔板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二隔板,所述风机装置包括连接管、设置于所述连接管上的风机、位于所述风机上方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连接管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散热装置包括第一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挡块上方的第一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挡块一侧的第一滚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第一刷毛,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第一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左侧的第二海绵块,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三隔板上方的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上方的第二刷毛及位于所述内框上方的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散热装置包括封闭框、收容于所述封闭框内的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第二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上的第三刷毛、位于所述封闭框下方的排出管、设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一阀门及位于所述排出管左侧的第二横杆,所述抽水装置包括抽水管、设置于所述抽水管上的第二阀门、水泵、位于所述水泵下方的支架、位于所述支架下方的斜杆及设置于所述抽水管上的第三横杆。

所述第一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箱体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面与所述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导热板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热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隔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隔板的上端与所述内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三通孔之间,所述第二隔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隔板的下端与所述内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位于所述第四通孔与所述第五通孔之间。

所述连接管呈凹字形,所述连接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内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内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内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风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管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内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块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挡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内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箱体轴转连接,所述第一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上,所述第一刷毛与所述第一滚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上表面贴合在所述内框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过滤网挡柱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内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挡柱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三隔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三海绵块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海绵块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隔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设有若干个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刷毛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上端与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下表面与所述内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封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封闭框的侧面与所述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框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八通孔,所述第三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一端与所述封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滚轮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滚轮收容于所述封闭框内且与所述封闭框轴转连接,所述第三刷毛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滚轮上,所述第三刷毛与所述第二滚轮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呈L型,所述排出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且与所述封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排出管固定连接。

所述抽水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且与所述封闭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呈L型,所述支架的一端与所述水泵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杆呈倾斜状,所述斜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斜杆的下端与所述封闭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箱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抽水管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机箱内与外部环境的封闭,并且通过机箱内空气的流通实现对机箱的散热功能,散热效果较好,并且散热效率高,同时可以对机箱内的PCB板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可以过滤掉机箱内的颗粒杂质,减少机箱内空气中颗粒杂质的含量,保证机箱内适宜的环境,使得PCB板能够高效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1-第一固定块;2-箱体;21-第一通孔;22-第一导热板;3-内框;31-第二通孔;32-第三通孔;33-第四通孔;34-第五通孔;35-第一隔板;36-第二隔板;4-风机装置;41-连接管;42-风机;43-第一竖杆;44-第一横杆;5-第一散热装置;51-第一挡块;52-第一海绵块;53-第一滚轮;54-第一刷毛;6-第一过滤装置;61-第一过滤网;62-第一弹簧;63-第二海绵块;7-第二过滤装置;71-第三隔板;711-第六透孔;72-第三海绵块;74-第二刷毛;74-第二过滤网;8-第二散热装置;81-封闭框;811-第七通孔;812-第八通孔;82-第三过滤网;83-第二滚轮;84-第三刷毛;85-排出管;86-第一阀门;87-第二横杆;9-抽水装置;91-抽水管;92-第二阀门;93-支架;94-斜杆;95-水泵;96-第三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1上方的箱体2、收容于所述箱体2内的内框3、设置于所述内框3上的风机装置4、位于所述内框3左右两侧的第一散热装置5、位于所述内框3下方的第一过滤装置6、位于所述内框3左右两侧的第二过滤装置7、位于所述箱体2左右两侧的第二散热装置8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散热装置8上的抽水装置9。

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呈长方体,所述底座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防止桌面上的温度传递至所述箱体2内。所述箱体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11,所述第一固定块11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箱体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侧面与所述箱体2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箱体2起到固定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箱体2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箱体2竖直放置,所述箱体2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防止周围环境对内部环境的影响。所述箱体2上设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1、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21内的第一导热板22。所述第一通孔21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21呈方形,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箱体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导热板2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导热板2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导热板2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21内且与所述箱体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热板2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

如图1所示,所述内框3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内框3竖直放置,所述内框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内框3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31、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1右侧的第三通孔32、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通孔33、位于所述第四通孔33左侧的第五通孔34、位于其下方的第一隔板35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二隔板36。所述第二通孔31、第三通孔32、第四通孔33及第五通孔34呈圆形且与所述内框3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隔板35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隔板35的上端与所述内框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35的下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板25位于所述第二通孔31及第三通孔32之间,从而将第一隔板35的左右空间隔开。所述第二隔板36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隔板36的下端与所述内框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6的上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36位于所述第四通孔33与所述第五通孔34之间,所述第二隔板36将其左右空间隔开。

如图1所示,所述风机装置4包括连接管41、设置于所述连接管41上的风机42、位于所述风机42上方的第一竖杆43及位于所述连接管41左右两侧的第一横杆44。所述连接管41呈凹字形,所述连接管41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33且与所述内框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41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34且与所述内框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连接管41的内部与所述内框3的外部相通。所述风机42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风机42用于将第二隔板36右侧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33进入到所述连接管41内,然后从第五通孔34进入到所述第二隔板36左侧的空间内。所述第一竖杆4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竖杆43的上端与所述内框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43的下端与所述风机42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风机4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横杆4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管4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横杆44的一端与所述内框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44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4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连接管4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散热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35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散热装置5包括第一挡块51、位于所述第一挡块51上方的第一海绵块52、位于所述第一挡块51一侧的第一滚轮53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53上的第一刷毛54。所述第一挡块5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挡块5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挡块51的下表面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块51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块51与所述箱体2之间放置有水。所述第一海绵块5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海绵块5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挡块5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52的上表面与所述内框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53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5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滚轮53与所述箱体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53可以在所述箱体2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53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53旋转,水放置在所述第一滚轮53的下方。所述第一刷毛54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53上,所述第一刷毛54与所述第一滚轮5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刷毛54可以与水接触,使其上沾有水。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6包括第一过滤网61、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61下方的第一弹簧62及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61左侧的第二海绵块63。所述第一过滤网6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61的上表面贴合在所述内框3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一过滤网61挡柱所述第三通孔32,使得从所述第三通孔32进入到内框3下方的空气需要经过第一过滤网61的过滤。所述第一弹簧62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62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62的下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6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海绵块6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块63的下表面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63的上表面与所述内框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63挡柱所述第二通孔31。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内框3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过滤装置7包括第三隔板71、位于所述第三隔板71上方的第三海绵块72、位于所述第三海绵块72上方的第二刷毛73及位于所述内框3上方的第二过滤网74。所述第三隔板7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隔板71的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71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7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711,所述第三隔板7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第三海绵块7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海绵块72的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72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7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三隔板7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73设有若干个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刷毛73的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刷毛73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对空气起到过滤的作用。所述第二过滤网7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过滤网74的上端与所述箱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74的下表面与所述内框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散热装置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箱体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散热装置8包括封闭框81、收容于所述封闭框81内的第三过滤网82、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82下方的第二滚轮83、设置于所述第二滚轮83上的第三刷毛84、位于所述封闭框81下方的排出管85、设置于所述排出管85上的第一阀门86及位于所述排出管85左侧的第二横杆87。所述封闭框8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封闭框81的横截面呈侧放的凹字形,所述封闭框81的侧面与所述箱体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框81与所述箱体2的外表面形成封闭的空间,所述封闭框8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七通孔8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八通孔812,所述第七通孔811及第八通孔812与所述封闭框8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过滤网8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过滤网82的一端与所述封闭框8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82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框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对冷却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二滚轮83呈圆柱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滚轮83收容于所述封闭框81内且与所述封闭框83轴转连接,所述第二滚轮83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二滚轮83旋转。所述第三刷毛84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滚轮83上,所述第三刷毛84与所述第二滚轮83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85呈L型,所述排出管85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812且与所述封闭框8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出管85的内部与所述封闭框8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86用于控制所述排出管85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横杆87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87的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87的另一端与所述排出管85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排出管85起到支撑的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抽水装置9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箱体2的左右两侧,所述抽水装置9包括抽水管91、设置于所述抽水管91上的第二阀门92、水泵95、位于所述水泵95下方的支架93、位于所述支架93下方的斜杆94及设置于所述抽水管91上的第三横杆96。所述抽水管91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811且与所述封闭框8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水管91的内部与所述封闭框81的内部相通,所述抽水管91的另一端放置在冷却水内。所述第二阀门92用于控制所述抽水管91内水的流量。所述水泵95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冷却水被抽入到所述抽水管91内。所述支架93呈L型,所述支架93的一端与所述水泵95固定连接,所述支架93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水泵9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斜杆94呈倾斜状,所述斜杆94的上端与所述支架93固定连接,所述斜杆94的下端与所述封闭框8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96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96的一端与所述箱体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96的另一端与所述抽水管91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使用时,首先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所述底座1的设置可以防止热量从下方传递至箱体2内,并且由于箱体2采用隔热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箱体2内的温度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然后启动水泵95,同时打开第二阀门82,使得冷却水进入到所述抽水管91内,然后经过第七通孔811进入到所述封闭框81内,同时浸湿第三过滤网82、第三刷毛84,直至封闭框81内的水面达到第三刷毛84能够与水面接触即可,然后关闭水泵95。然后启动与第二滚轮83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二滚轮83旋转,然后第三刷毛随之旋转,从而可以使得冷却水不断的被甩到第一导热板22上,使得第一导热板22降温,然后使得第三隔板71的温度降低,进而带动第三海绵块72的温度降低。然后启动与第一滚轮53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一滚轮53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刷毛54随之旋转,然后将第一滚轮53下方的水被甩到第一海绵块51上,使得第一海绵块51浸湿。然后启动风机42,使得内框3内的空气经过第三通孔32进入到所述内框3及箱体2之间的空间内,同时经过第一过滤网61的过滤,然后与浸湿的第一海绵块51接触,浸湿的第一海绵块51不仅可以对空气进行充分的过滤,还可以对空气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空气向上流动,与第三隔板71接触,由于第一导热板22带动所述第三隔板71的温度降低,进而通过第三隔板71对空气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空气与第一导热板22接触,进一步对空气起到降温的作用。然后经过第六透孔711与第三海绵块72接触,使得第三海绵块72对空气进行过滤冷却。然后经过第二刷毛73、第二过滤网74的过滤后经过第四通孔33进入到所述连接管41内,然后经过第五通孔34进入到所述第二隔板36的左侧,然后再次经过第二过滤网74、第二刷毛73的过滤,以及第三海绵块72的过滤进入到下方,与第一刷毛54甩起来的水接触,对空气可以进一步的降温,然后经过第一海绵块51的过滤后,再经过第二海绵块63的过滤后经过第二框体31进入到内框3内,使得进入到内框3内的温度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内框3内的温度,机箱内的PCB板主要放置在内框3内,所述第二海绵块63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得进入到内框3内的空气较为干燥。至此,本发明计算机用内循环封闭式散热机箱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