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213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触控电极来检测手指在触控显示装置的显示屏平面内的坐标位置,并根据该坐标位置来进行相应的显示。

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通常采用多个条状的触控发射电极和与这些触控发射电极交叉的条状的触控感应电极来进行触摸位置的检测。

目前的触控显示装置中,触控功能主要是由两层触控电极层实现,其中每层触控电极层有多条平行设置的触控电极,两层触控电极相互正交。对各条触控电极上施加触控激励信号,当人的手指接触触控屏时,手指与触控屏上的某些触控电极形成耦合电容,并从耦合电容流出漏电流。触控探测电路通过检测漏电流,确定两层触控电极上与手指形成耦合电容的两条正交触控电极而确定触控位置。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氧化铟锡)来制作触控电极。然而,透明导电材料具有较大的电阻,导致其在触控检测时的灵敏度不够。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相对位置架构中,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的交叠面积占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自身面积的比例较小。因而在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自身面积固定的前提下,具有该触控发射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架构的触控显示面板性能可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的数量较小,进而导致触摸感应灵敏度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条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条的第二触控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一子电极,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二子电极,任意一个第一子电极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或任意一个第二子电极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一子电极;第一触控电极阵列还包括多条第一连接部,各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第j列的各第一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j个第一触控电极,1≤j≤N;第二触控电极阵列还包括多条第二连接部,各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i行的各第二子电极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i个第二触控电极,1≤i≤M;各第一子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与之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和/或各第二子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大于与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的触控显示面板。

按照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叠处的面积设置得较大而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不交叠之处的部分的面积设置得较小,使得在具有一定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面积的前提下,各第一触控电极和各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的电容较大,从而可以提高触摸感应的灵敏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第一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部分地重叠,且相邻的两条第二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也部分地重叠,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触控显示面板上排布得更紧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数量相应地增多,可进一步提高触摸检测的精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为图5中的其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图8中的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示出了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第二触控电极阵列、扫描线和数据线示意性的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见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为图1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1~图3来描述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

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1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120。其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1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111。第二触控电极阵列120包括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121。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一子电极112,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二子电极122。任意一个第一子电极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或任意一个第二子电极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一子电极。也即是,第一触控电极阵列110中的各第一子电极112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120中各第二子电极122交叠,从而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110还包括多条第一连接部113。各第一连接部113用于连接第j列的各第一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阵列110中的第j个第一触控电极。在这里,j为自然数,且满足1≤j≤N。

第二触控电极阵列120还包括多条第二连接部123,各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i行的各第二子电极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i个第二触控电极,在这里,i为自然数,且满足1≤i≤M。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子电极112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d1和与之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3在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d2可以满足:

d1>d2

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可以采用与现有技术中类似的条状电极。此时,如图3所示,第二触控电极阵列120中的第二子电极可以视为各第二触控电极中,与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各第一子电极112形成交叠的部分,而第二连接部123可视为用于连接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与各第一触控电极形成交叠的交叠部的部分。

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可以采用图3所示的结构,而第一触控电极阵列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采用与现有技术类似的条状电极,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二子电极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也相应地大于与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

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阵列410中的各第一触控电极以及第二触控电极阵列420中的各第二触控电极均采用与图1所示的结构类似的结构。在图4所示的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各第一子电极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大于与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并且各第二子电极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也相应地大于与之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在第二方向D2上的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在保证触控灵敏度的前提下减小第一触控电极和/或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从而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可以提升触控感应的精度,从而更精确地得到触摸位置。

参见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示意性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5~图7来对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也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520。其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511。第二触控电极阵列520包括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521。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一子电极512,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二子电极522。任意一个第一子电极512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520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二子电极522和/或任意一个第二子电极522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一子电极512。也即是,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中的各第一子电极512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520中各第二子电极522交叠,从而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还包括多条第一连接部513。各第一连接部513用于连接第j列的各第一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阵列510中的第j个第一触控电极。在这里,j为自然数,且满足1≤j≤N。

第二触控电极阵列520还包括多条第二连接部523,各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i行的各第二子电极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i个第二触控电极,在这里,i为自然数,且满足1≤i≤M。

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513呈第一折线。

第一折线包括多个用于分别连接同一条第一触控电极511中相邻的两个第一子电极512的第一直线段。

这样一来,由于第一连接部513为折线,使得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相邻两个第一子电极之间的间距更小,与各第一触控电极511形成交叠的各第二触控电极521在第二方向D2上的距离也相应地更小,使得应用该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感应的精度更高。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同一个第一触控电极中,连接第k个第一子电极和第k-1个第一子电极的第一直线段与该第一触控电极中连接第k个第一子电极和第k+1个第一子电极的第一直线段关于第一方向D1轴对称,其中,2≤k≤N-1。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每个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偏离第二方向D2,使得包含其触控显示面板在整个显示区域具有较为均一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此外,如图7所示,第二触控电极中,第二连接部523呈第二直线。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子电极523之间的间距相等,均为一预设值d3。这样一来,属于同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各个第二子电极523在该第二触控电极中均匀分布,使得包含其的触控显示面板在整个显示区域具有较为均一的触控精度和触控灵敏度。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实施例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连接部513为第一折线,但这仅是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得知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后,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来将第一连接部设计为其它的形状,例如,直线或者曲线等。

参见图8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示意性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8~图10来对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描述。

与图1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也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和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其中,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条第一触控电极811。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包括沿第二方向D2排列的多条第二触控电极821。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一子电极,第二触控电极阵列包括M行N列的第二子电极。任意一个第一子电极向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二子电极和/或任意一个第二子电极向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的正投影覆盖其中一个第一子电极。也即是说,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中的各第一子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中各第二子电极822交叠,从而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

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还包括多条第一连接部813。各第一连接部813用于连接第j列的各第一子电极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阵列810中的第j个第一触控电极。在这里,j为自然数,且满足1≤j≤N。

第二触控电极阵列820还包括多条第二连接部823,各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第i行的各第二子电极以形成第二触控电极阵列中的第i个第二触控电极,在这里,i为自然数,且满足1≤i≤M。

此外,本实施例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同之处还有,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813呈第一折线。

与图5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任意一个第一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形成的区域和与该第一触控电极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形成的区域在第一方向D1上部分地重叠。如图9所示,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814、815在第一方向D1上部分地重叠。

类似地,本实施例中,任意一个第二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形成的区域和与该第二触控电极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形成的区域在第二方向D2上部分地重叠。如图10所示,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824、825在第二方向D2上部分地重叠。

本实施例中,由于相邻的两条第一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部分地重叠,且相邻的两条第二触控电极的最小外接矩形也部分地重叠,使得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在触控显示面板上排布得更紧密,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之间形成用于检测触摸位置的电容数量相应地增多,可进一步提高触摸检测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的形状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或椭圆形其中之一。第一子电极的形状与第二子电极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中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一连接部可以同层设置;第二触控电极中的第二子电极和第二连接部也可以同层设置。

此外,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以为触控发射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为触控感应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而第二触控电极为触控发射电极。

参见图11所示,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1110、与阵列基板11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120。包含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111的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110上,而包含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121的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120上。需要说明的是,图11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和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以具有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设置在彩膜基板1120远离阵列基板1110的一侧(如图11所示,触控感应电极阵列设置在彩膜基板1120的上表面),而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110朝向彩膜基板1120的一侧。

此外,参见图12所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阵列基板上还形成有多条扫描线S1~Sm以及与各扫描线S1~Sm交叉的数据线T1~Tn。扫描线S1~Sm和数据线T1~Tn交叉形成了像素阵列。

图12中,扫描线S1~Sm可以沿第一方向D1延伸,而数据线T1~Tn可以沿第二方向D2延伸。也即是说,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81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数据线T1~Tn的延伸方向相同,而触控感应电极821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扫描线S1~Sm的延伸方向相同。

返回继续参照图11所示,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集成电路1112、多条触控扫描信号线1113和多条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

各触控扫描信号线1113的一端与各触控驱动电极1111对应连接,各触控扫描信号线1113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成电路1112连接。类似地,各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的一端与各触控感应电极1121对应连接,且各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成电路1112连接。由于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设置在彩膜基板1120上,而第一集成电路1112设置在阵列基板1110上,为了实现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与第一集成电路1112的电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连接在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与第一集成电路1112之间的FPC(柔性电路板)1123来形成导电通路。

第一集成电路1112可用于在触控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1113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并接收各触控感应电极1121的触控感应信号。例如,在触控期间,第一集成电路1112依次向各个触控驱动电极1113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并且同时接收全部的触控感应电极1121的触控感应信号。根据触控感应电极1121向第一集成电路1112发送的触控感应信号的不同,可以确定出触摸位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感应信号线1122可以与触控感应电极1121设置在同一导体层。或者,在另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感应信号线也可以与触控感应电极设置在不同的导体层。此时,各触控感应信号线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与各触控感应电极实现电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开设于触控感应信号线所在导体层和触控感应电极所在导体层之间的绝缘层上的通孔实现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中,各触控驱动电极1113在显示期间可以复用为公共电极。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集成电路1112可以进一步用于在显示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813提供公共电压信号,使得形成在阵列基板1110和彩膜基板1120之间的液晶层(图中未示出)中的液晶分子可以在公共电极和各像素电极形成的电场作用下偏转,从而实现预定画面的显示。

此外,参见图13所示,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与图11所示实施例类似,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同样包括阵列基板1310、与阵列基板1310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320。包含多个触控驱动电极1311的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310上,而包含多个触控感应电极1321的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320上。且图1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和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同样可以具有如上任意一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关系。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触控感应电极阵列可设置在彩膜基板1320远离阵列基板1310的一侧(如图13所示,触控感应电极阵列设置在彩膜基板1320的上表面),而触控驱动电极阵列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310朝向彩膜基板1320的一侧。

与图11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集成电路(以下称为第一集成电路和第二集成电路)来实现图11中的第一集成电路1112的功能。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各触控扫描信号线1313的另一端与第一集成电路1312对应连接,各触控感应信号线1322的另一端与第二集成电路1323对应连接。

第一集成电路1312用于在触控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1311提供触控扫描信号,并在显示期间向各触控驱动电极1311提供公共电压信号。第二集成电路1323用于在触控期间接收各触控感应电极1321的触控感应信号。

第二集成电路1323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1324将采集到的触控感应信号导出至第一集成电路1312,第一集成电路1312可以基于采集到的触控感应信号确定触摸位置。

在这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通过两个集成电路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可以减小每个集成电路的工作负担,减小集成电路发生故障的概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集成电路1323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24上,并通过柔性电路板1324导出至位于阵列基板1310的第一集成电路1312。然而,第二集成电路1323的该位置仅是示意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在一些应用场景中,还可以将第二集成电路设置在阵列基板上或者设置在彩膜基板上。在这些应用场景中,触控感应信号可以通过第二集成电路、柔性电路板向第一集成电路导出。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4所示,图14示出了应用本申请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显示装置1400可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显示装置除了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之外,还可以包括一些其它的公知的结构。为了不模糊本申请的重点,将不再对这些公知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描述。

本申请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任何包含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的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如图14所示的蜂窝式移动电话1400、平板电脑、计算机的显示器、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显示装置、应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显示装置等等。只要显示装置包含了本申请公开的显示面板的机构,便视为落入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