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180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触控技术越来越多地使用在各种显示器上。电容性触控技术由于其耐磨损、寿命长,用户使用时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支持手势识别及多点触控的优点而被广泛地使用。

电容性触控技术根据不同对象之间的电容的检测方式,可以分为自电容式触控技术和互电容式触控技术。自电容式触控技术根据输入对象和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对象在触摸屏上的存在、位置及运动。互电容式触控技术则根据输入对象导致的电极间的电容变化来检测输入对象在触摸屏上的存在、位置及运动。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具有外挂式(addon)互容触控薄膜的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具有较多的层叠结构,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由下而上依次包括衬底101、阵列基板102、oled元件103、封装薄膜104、阻挡薄膜106、光学薄膜107、互容式触控薄膜108及盖板109。光学薄膜107包括诸如线偏光片、1/2相位差膜及1/4相位差膜中的一层或多层。由于各层叠结构需要互相贴合,因此,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封装薄膜104和阻挡薄膜106之间、阻挡薄膜106和光学薄膜107之间、光学薄膜107和互容式触控薄膜108之间、互容式触控薄膜108和盖板109之间的光学胶层105(opticallyclearadhesive,oca)。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具有较多的光学胶层105。

进一步地,互容式触控薄膜108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图2,互容式触控薄膜108包括第一触控薄膜111、第二触控薄膜112及位于第一触控薄膜111和第二触控薄膜112之间的绝缘层(第一触控薄膜111和第二触控薄膜112也可以通过光学胶105粘结)。第一触控薄膜111包括衬底及位于衬底任一表面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第二触控薄膜112包括衬底及位于衬底任一表面的第二触控电极层。在另一些现有技术中,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衬底为同一个。第一触控薄膜111和第二触控薄膜112中的衬底为诸如pet(polyethyleneglycol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材料。

由此可见,在现有技术中,具有外挂式互容触控薄膜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较多的层叠结构导致整个显示面板厚度较大。当运用于柔性oled产品时,由于较大的厚度,导致oled显示面板的弯折性比较差。此外,由于oled显示面板层叠较多,其制造成本较高。同时,显示中的光学透过率也会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其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显示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复合薄膜,位于所述显示元件上,所述复合薄膜包括至少一阻挡层及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光学薄膜,位于所述复合薄膜上,所述光学薄膜包括1/2相位差膜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1/2相位差膜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绝缘,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层集成到具有阻挡层的复合薄膜中,将第二触控电极层集成到具有1/2相位差膜的光学薄膜中,在利用具有1/2相位差膜的光学薄膜实现减少环境光在触控显示面板中反射、增加减反射性能的同时,减少用于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衬底,进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成本。此外,当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还可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弯折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图1中触控显示面板的互容触控薄膜的截面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一个实施例。

图5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6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7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再一个实施例。

图8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的一个实施例。

图9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发明。

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附图中元件的大小并不代表实际大小的比例关系。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层厚较厚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显示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复合薄膜,位于所述显示元件上,所述复合薄膜包括至少一阻挡层及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光学薄膜,位于所述复合薄膜上,所述光学薄膜包括1/2相位差膜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1/2相位差膜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绝缘,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提供的多个实施例。

首先参见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200的示意图。触控显示面板200包括第一基板210、显示元件220、复合薄膜250及光学薄膜260。

具体而言,第一基板210为阵列基板。阵列基板210包括衬底211。衬底211上设置有用于形成诸如薄膜晶体管的电路器件212。可选地,衬底211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衬底211可以由诸如pi(polyimide,聚酰亚胺)薄膜、pet(polyethyleneglycol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polyethylene,聚乙烯)薄膜、pen(polyethylenenaphthalatetwoformicacidglycolester,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等的聚合物薄膜制成。

显示元件220位于第一基板210上。显示元件220可选地为oled元件。oled元件220由阵列基板210的电路器件212来驱动。oled元件220可选地包括阳极电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及阴极电极。oled元件220中,上述层叠结构的一层或多层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增加其他层。此次,oled元件220可以是顶发光或底发光型。

复合薄膜250位于显示元件220上,以防止水氧侵入显示元件220。换言之,复合薄膜250位于显示元件220远离第一基板210的一侧。复合薄膜250包括用于阻挡水氧侵入显示元件220的至少一阻挡层及第一触控电极层。阻挡层可以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或者阻挡层可以包括交替堆叠无机层和有机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复合薄膜250的层叠结构的多个实施例将结合图4至图7来描述。

光学薄膜260位于复合薄膜250上,用于改善触控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换言之,光学薄膜260位于复合薄膜250远离显示元件220的一侧。光学薄膜260包括1/2相位差膜26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272。第二触控电极层272设置于1/2相位差膜261上。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与第一触控电极层绝缘,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包括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具体而言,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优选地直接在1/2相位差膜261上形成。在一些变化例中,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与1/2相位差膜261还采用粘胶层进行粘合。

具体而言,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材料包括金属或者透明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锡铟ito)。可选地,第一触控电极层由诸如金属网格的低电阻的金属电极制成,以减轻离显示元件220的阴极较近的第一触控电极的触控线路负载。可选地,第二触控电极层272由诸如透明导电材料的低反射材料制成,以达到较好的光学效果,并且第二触控电极层272的各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可以增加大,以提升第二触控电极接收的信号量。

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封装薄膜230。封装薄膜230位于显示元件220和复合薄膜250之间。可选地,封装薄膜230还围绕显示元件220,以与第一基板210一起包覆显示元件220。封装薄膜230用于将显示元件220与外界环境隔离。可选地,封装薄膜230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和至少一层有机层以防止水氧侵入显示元件220。封装薄膜230及复合薄膜250中的阻挡层配合进一步保证显示元件220不被外界的水氧侵入,并且复合薄膜250还可保护封装薄膜230不会在后续贴合制程中损坏。

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盖板290,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远离1/2相位差膜261的一侧。盖板290可以是玻璃盖板,并对整个触控显示面板200进行保护。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210远离显示元件220的保护薄膜以防止外力对第一基板210背向显示元件220表面的破坏。

可选地,触控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用于联接各层的粘胶层240、280。具体而言,粘胶层240可以是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psa),并位于封装薄膜230和复合薄膜250之间、位于复合薄膜250和光学薄膜260之间。粘胶层280可以是光学胶oca,并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盖板290之间。粘胶层240、280的位置和类型并非以此为限。

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200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层集成到具有阻挡层的复合薄膜中,并将第二触控电极层272集成到具有1/2相位差膜261的光学薄膜260中,在利用具有1/2相位差膜261的光学薄膜260实现减少环境光在触控显示面板中反射、增加减反射性能的同时,减少用于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衬底,进而使触控显示面板200薄型化。当光学薄膜260还包括位于1/2相位差膜261之上的其他光学元件时,还可以对第二触控电极层272进行保护,提高触控性能。同时,由于层数的减少,还可提升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光透过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制作成本。此外,当触控显示面板200为柔性显示面板时,还可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200的弯折性。

下面分别结合图4至图7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复合薄膜的多个实施例。

图4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一个实施例。

图4中复合薄膜250a包括阻挡层256、基材薄膜257及第一触控电极层271。阻挡层256位于基材薄膜257和显示元件(图3中标号22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基材薄膜257远离阻挡层256的一侧。基材薄膜257作为形成阻挡层256溅射、蒸发、沉积等制程工艺中的衬底。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由诸如pi、pet、pe、pen等柔性聚合物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基材薄膜257作为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与阻挡层256的衬底,可以省略第一触控电极层271的单独衬底。并且,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图3中标号272)的距离更小,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之间的信号传递更灵敏、快速。

可选地,阻挡层256为多层阻挡层。多层阻挡层包括至少一层无机材料层254。在本实施例中,多层阻挡层还包括至少一层有机材料层255。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层256由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交替堆叠形成。可选地,无机材料层254由以下材料中的一种制成:氮化硅;氧化硅;氮氧化硅;或者氧化铝。无机材料层254用以主要用于阻挡水氧侵入显示元件。有机材料层255是由有机硅系列材料或柔性聚合物材料制成。有机硅系列材料包括四乙氧基硅、六甲基二硅氧烷、六甲基二硅氮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碳氧化硅及碳氮化硅等。柔性聚合物材料包括pi、pet、pe、pen等。有机材料层255用于提高基材薄膜257的平整度、减少机械损伤。在一些变化例中,阻挡层256可以仅包括一层或多层无机材料层254。

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设置有用于硬化基材薄膜257表面的硬化涂层(hardcoating)。硬化涂层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以防止基材薄膜257被外力损伤。

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设置有用于减弱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图形可见的光学补偿层。光学补偿层的材料可以包括五氧化二铌或氧化硅。

图5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5中复合薄膜250b包括阻挡层256、基材薄膜257及第一触控电极层271。阻挡层256位于基材薄膜257和显示元件(图3中标号22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基材薄膜257和阻挡层256之间。基材薄膜257作为形成阻挡层256溅射、蒸发、沉积等制程工艺中的衬底。

在本实施例中,基材薄膜257作为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与阻挡层256的衬底,可以省略第一触控电极层271的单独衬底。并且,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基材薄膜257和阻挡层256之间,可以保护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不被外力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层256由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交替堆叠形成。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的材料可与图4所示实施例类似。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还设置有用于硬化基材薄膜257表面的硬化涂层和/或用于减弱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图形可见的光学补偿层。

图6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6中复合薄膜250c包括阻挡层256、基材薄膜257及第一触控电极层271。阻挡层256位于基材薄膜257和显示元件(图3中标号22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阻挡层256和显示元件(图3中标号220)之间。基材薄膜257作为形成阻挡层256溅射、蒸发、沉积等制程工艺中的衬底。

在本实施例中,基材薄膜257作为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与阻挡层256的衬底,可以省略第一触控电极层271的单独衬底。并且,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可在阻挡层256的制程工艺完成后进行制程,减少复合薄膜250c工艺制程的复杂性。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层256由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交替堆叠形成。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的材料可与图4所示实施例类似。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还设置有用于硬化基材薄膜257表面的硬化涂层和/或用于减弱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图形可见的光学补偿层。

图7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复合薄膜的再一个实施例。

图7中复合薄膜250d包括阻挡层256、基材薄膜257及第一触控电极层271。阻挡层256位于基材薄膜257和显示元件(图3中标号220)之间。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多层阻挡层256中任意两层之间。基材薄膜257作为阻挡层256溅射、蒸发、沉积等制程工艺中的衬底。

在本实施例中,基材薄膜257作为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与阻挡层256的衬底,可以省略第一触控电极层271的单独衬底。并且,第一触控电极层271位于多层阻挡层256中任意两层之间,可以进一步防止水氧对第一触控电极层271的侵入。

类似地,在本实施例中,阻挡层256由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交替堆叠形成。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的材料可与图4所示实施例类似。可选地,基材薄膜257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还设置有用于硬化基材薄膜257表面的硬化涂层和/或用于减弱第一触控电极层271图形可见的光学补偿层。

上述图4至图7仅仅是示意性地示出复合薄膜的多个实施例,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无机材料层254和有机材料层255的数量及层叠关系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例,在此不予赘述。

下面分别结合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薄膜的多个实施例。

图8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的一个实施例。

图8中光学薄膜260a包括1/4相位差膜264、1/2相位差膜261、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及线偏光片262。1/4相位差膜264位于线偏光片262和复合薄膜(图3标号250)之间。1/2相位差膜261位于1/4相位差膜264与线偏光片262之间。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位于1/2相位差膜261和线偏光片262之间。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位于1/2相位差膜261和线偏光片262之间的设置,使得第二触控电极层272能够被较好的保护,进而提高触控性能。

通过上述结构,自然光通过线偏光片262变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经过1/2相位差膜261,其偏振方向旋转,偏振方向旋转后光线经过的1/4相位差膜264变为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当该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经由触控显示面板内部金属层反射后,可以经由1/4相位差膜264、1/2相位差膜261以及线偏光片262而被部分抵消或完全抵消,进而减少触控显示面板的反射率。

可选地,1/4/相位差膜264的快轴与线偏光片262的透光轴之间的相对夹角为a1,1/2相位差膜261的快轴与线偏光片262的透光轴之间的相对夹角为a2,夹角a1和夹角a2之间的绝对差值为60°±2°。通过这样夹角的合理的配置,使得通过1/4/相位差膜264和1/2相位差膜261的光线具有最小色散,从而进一步提升触控显示面板对于宽波段光线的减反射性能。

可选地,光学薄膜260a还包括粘胶层240。粘胶层240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线偏光片262之间。在一些变化例中,粘胶层240也可以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1/2相位差膜261之间。在又一些变化例中,粘胶层240可以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线偏光片262之间以及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1/2相位差膜261之间。粘胶层240可以是压敏胶(pressuresensitiveadhesive,psa)或其他类型的粘胶。

图9示出了图3中触控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的又一个实施例。

图9中光学薄膜260b与图8所示光学薄膜260a类似,也包括1/4相位差膜264、1/2相位差膜261、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及线偏光片262。1/4相位差膜264位于线偏光片262和复合薄膜(图3标号250)之间。1/2相位差膜261位于1/4相位差膜264与线偏光片262之间。第二触控电极层272位于1/2相位差膜261和线偏光片262之间。

与图8所示光学薄膜260a不同的是,图9中的1/2相位差膜261为液晶涂布型1/2相位差膜。具体而言,液晶涂布型1/2相位差膜261中具有液晶材料,光学薄膜260b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和1/2相位差膜261之间平坦化层263。平坦化层263使得第二触控电极层272可以在平坦的表面形成。此外,液晶涂布型1/2相位差膜261的厚度远小于拉伸型位相差膜,更有利于触控显示面板弯折和柔性,还能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在一些变化例中,1/4相位差膜264也可以是液晶涂布型1/4相位差膜。

上述图8和图9仅仅是示意性地示出光学薄膜的多个实施例,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线偏光片262、1/2相位差膜261及1/4相位差膜264的角度关系可以依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更多的变化例,在此不予赘述。

下面分别结合图10至图12说明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多个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在图10中,触控显示面板300的层叠结构可与图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类似。在触控显示面板300中,第一触控电极层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71按x方向(即第一方向)排列,并沿y方向(即第二方向,垂直于x方向)延伸。第二触控电极层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72按y方向排列,并沿x方向延伸。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7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72在触控显示面板300的投影方向上形成多个交叠的区域,该多个交叠区域可用于检测触控是否发生及触控发生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71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7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层分别连接不同的印刷电路板。例如,多个第一触控电极371连接印刷电路板30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372连接印刷电路板302。印刷电路板301和印刷电路板302可位于不同的层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触控电极371和第二触控电极372连接不同的印刷电路板,因此,可以无需对各层叠结构设置过孔以将第一触控电极371和第二触控电极372连接至同一层,简化制程工艺。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在图11中,触控显示面板400的层叠结构可与图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类似。在触控显示面板400中,第一触控电极层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按x方向(即第一方向)排列,并沿y方向(即第二方向,垂直于x方向)延伸。第二触控电极层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72按y方向排列,并沿x方向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7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层连接同一印刷电路板401。印刷电路板401可选地位于复合薄膜(图3-250)或第一基板(图3-210)上。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所在第一触控电极层通过第一连接焊盘403与印刷电路板401连接。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72所在第二触控电极层通过第二接焊盘404与印刷电路板401连接。第一连接焊盘403及第二连接焊盘404与印刷电路板401位于同一层上。例如,当印刷电路板401位于第一基板(图3-210)上,第一连接焊盘403及第二连接焊盘404也位于第一基板(图3-210)上。第一触控电极471和第二触控电极472通过其与第一基板(图3-210)之间的各层叠结构上的过孔分别连接至第一连接焊盘403及第二连接焊盘404。在一些变化例中,也可以通过点银浆的方式来连接触控电极和连接焊盘。在有一些变化例中,当第一触控电极471和第二触控电极472之间仅有一层粘胶层时,还可以通过设置在粘胶层中的金球来实现触控电极和连接焊盘的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焊盘403及第二连接焊盘404位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在y方向上的一侧。印刷电路板401也位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在y方向上的一侧,第一连接焊盘403位于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和印刷电路板40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47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472连接至同一印刷电路板401,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400的器件,简化成本。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在图12中,触控显示面板500的层叠结构可与图3所示的触控显示面板类似。在触控显示面板500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7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72的排列方式与图1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400相同。且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71所在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72所在的第二触控电极层也连接同一印刷电路板501。

与图11所示触控显示面板400不同的是,用于连接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71和印刷电路板501的第一连接焊盘503位于第一触控电极571在y方向(即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用于连接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72和印刷电路板501的第二连接焊盘504位于第二触控电极572在x方向(即第一方向)上的一侧。

在本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571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572连接至同一印刷电路板501,以减少触控显示面板500的器件,简化成本。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焊盘504具有更多的布置空间。

上述各个附图仅仅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为了清楚起见,简化上述各图中的元件形状、元件数量并省略部分元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变化,这些变化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此不予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装置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或其他电子装置中。

下面通过两个对比例,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对比例1: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上的显示元件、位于显示元件上的阻挡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分别位于阻挡层的相对的两个表面。

对比例2: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位于第一基板上的显示元件、位于显示元件上的阻挡层,位于阻挡层远离显示元件一侧的线偏光片,触控薄膜设置于阻挡层和线偏光片之间,触控薄膜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之间具有绝缘层。下表体现了本发明在实际制程与使用中与对比例1、对比例2在触控电极引出难度、电极抗反射性能、电极保护效果以及工艺难度几方面的效果对比:

其中,技术效果由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差依次递减。

本发明第一触控电极层与阻挡层集成,第二触控电极层与1/2相位差膜集成,在减薄了触控显示面板的同时,触控电极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一触控电极直接制作于阻挡层上,第二触控电极层制作于1/2相位差膜,而后贴合,这样的制作方式具有很低的工艺难度,并且相对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也同样具有较好的电极抗反射效果和电极引出难度。

由此可见,本发明在综合技术效果上优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层集成到具有阻挡层的复合薄膜中,将第二触控电极层集成到具有1/2相位差膜的光学薄膜中,在利用具有1/2相位差膜的光学薄膜实现减少环境光在触控显示面板中反射、增加减反射性能的同时,减少用于设置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的衬底,进而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薄型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可提升触控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降低触控显示面板的成本。此外,当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显示面板时,还可以提高触控显示面板的弯折性。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发明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置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