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832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触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通常在显示区域周边涂有封装胶,在制程中需要先经过UV光照进行预固化,再进行加热固化。UV光照步骤需要封装胶下方基板有一定透光率,但是如果封装胶下方的区域(通常称为:扇出区)中排布了大量导线会使导线之间间距过密的话,会大大减小这个区域的透光性,而透光区域比例过小时会引起封装胶固化不良。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面图。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面图。图5为图2中C-C向的剖面图。如图1至5所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3′以及非显示区域1′。非显示区域1′包括多条信号引线4′,多条信号引线4′包括多条触控引线41′和多条显示引线42′。非显示区域1′还包括封装胶2′、多个换线连接点5′和一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换线连接点5′跨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多条信号引线4′均位于第二金属层。部分信号引线4′连接换线连接点5′。与信号引线4′连接的换线连接点5′通过位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6′连接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引脚。未与换线连接点5′连接的信号引线4′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导线7′连接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引脚。由于每条第一导线6′与相邻的第二导线7′之间具有较窄的透光缝隙,所以在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投影方向上,每条第一导线6′与相邻的第二导线7′之间形成第一透光间距d′。由于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中第一导线6′与第二导线7′相互间隔密集排列,使得该扇出区的透光率较低,在扇出区与封装胶相交处造成了封装胶的固化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触控显示面板,能够有效地利用了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宽度,改变了扇出区域的排线规律,减小扇出区域的高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扇出区域的封装胶下的透光率,有利于扇出区域的封装胶的固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非显示区域;

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封装胶、连接所述显示区域的多条信号引线、多个换线连接点和一触控显示集成单元;所述多条信号引线包括多条触控引线和多条显示引线,所述换线连接点跨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多条信号引线均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部分所述信号引线连接所述换线连接点;

与所述信号引线连接的所述换线连接点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引脚;未与所述换线连接点连接的所述信号引线通过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导线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引脚;

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信号引线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悬空的所述换线连接点。

可选地,在垂直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投影方向上,所述第一导线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导线之间形成第一透光间距,间隔所述悬空的所述换线连接点的两条所述第二导线之间形成第二透光间距,所述第一透光间距和第二透光间距分别与所述封装胶相交,所述第二透光间距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透光间距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第二透光间距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透光间距的宽度的两倍与所述第一导线的宽度的总和。

可选地,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间隔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导线,其余的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间隔一条所述第二导线。

可选地,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悬空的换线连接点之间间隔至少两条所述第二导线。

可选地,所述触控引线连接所述显示区域内的触控电极,所述显示引线连接显示区域内的数据线。

可选地,所述触控电极被分时复用为公共电极。

可选地,未与所述换线连接点连接的所述信号引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换线连接点之间的间距相等。

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线连接点之间的间距范围是20μm至700μm。

可选地,所述显示引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显示引脚,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显示引脚排列为多排。

可选地,所述触控引线电连接到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触控引脚,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触控引脚排列为一排。

可选地,所述封装胶为框型,所述封装胶围合所述显示区域,所述换线连接点位于所述框型内部,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位于所述框型外部。

可选地,所述封装胶的封装胶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相背离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一侧。

可选地,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包括斜线引导部,所述封装胶与所述斜线引导部至少部分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有效地利用了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宽度,改变了扇出区域的排线规律,减小扇出区域的高度,并且还可以提高扇出区域的封装胶下的透光率,有利于扇出区域的封装胶的固化。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中A-A向的剖面图;

图4为图2中B-B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2中C-C向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面图;

图9为图7中B-B向的剖面图;

图10为图7中C-C向的剖面图;

图11为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C-C向的剖面图;

图12为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C-C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以及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封装胶、多条连接所述显示区域的信号引线、多个换线连接点和一触控显示集成单元;所述多条信号引线包括多条触控引线和多条显示引线,所述换线连接点跨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多条信号引线均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部分所述信号引线连接所述换线连接点;与所述信号引线连接的所述换线连接点通过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引脚;未与所述换线连接点连接的所述信号引线通过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导线连接所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引脚;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信号引线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悬空的所述换线连接点。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图7为图6中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面图。图9为图7中B-B向的剖面图。图10为图7中C-C向的剖面图。如图6和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3以及非显示区域1。

非显示区域1包括连接显示区域3的多条信号引线4、封装胶2、多个换线连接点5和一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多条信号引线4包括多条触控引线41和多条显示引线42(可连接显示区域3中的数据线)。换线连接点5跨接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多条信号引线4均位于第二金属层。封装胶2为框型,封装胶2围合显示区域3,换线连接点5和信号引线4位于框型内部,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位于框型外部。并且,封装胶2位于第二金属层相背离第一金属层的一侧。部分信号引线4连接换线连接点5。与信号引线4连接的换线连接点5通过位于第一金属层的第一导线6连接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引脚。未与换线连接点5连接的信号引线4通过位于第二金属层的第二导线7连接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引脚。至少部分相邻的信号引线4之间具有至少一个悬空的换线连接点5。由于部分换线连接点5被配置为悬空,也就是这些换线连接点5将不连接任何导线。本实施例中,显示引线42电连接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显示引脚10,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显示引脚10排列为多排。触控引线41电连接到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触控引脚9,触控显示集成单元8的触控引脚9排列为一排。

所以与现有技术中每一个换线连接点都要连接导线的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导线6、第二导线7与封装胶2相交的区域(扇出区域)中,对应悬空的换线连接点5的部分不再被导线遮挡,就会形成更宽的透光缝隙,并且,这些新增的透光缝隙的宽度将明显大于现有技术中透光缝隙的宽度,从而本实用新型中扇出区域的透光率得到提升,有利于扇出区域的封装胶的固化。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通过悬空换线连接点的方式来改变扇出区域透光性的技术方案,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一个可选例中,如图10所示,在垂直于触控显示面板的投影方向上,第一导线6与相邻的第二导线7之间形成第一透光间距d,间隔悬空的换线连接点5的两条第二导线7之间形成第二透光间距e,第一透光间距d和第二透光间距e分别与封装胶2相交,第二透光间距e的宽度大于第一透光间距d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二透光间距e的宽度等于第一透光间距d的宽度的两倍与第一导线6的宽度f的总和,但不以此为限。显然,第二透光间距e至少可以在两倍第一透光间距d的宽度上还要增加第一导线6的宽度f,所以,本实用新型中扇出区与封装胶2的相交部中,至少部分透光缝隙的宽度(相当于“第二透光间距e”)必然会远大于现有技术中透光缝隙(相当于“第一透光间距d”)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两个悬空的换线连接点5之间间隔三个连接第一导线6的换线连接点5,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少了第二金属层中的部分第二导线7,这些空出来的位置,增加了这个区域的透光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相当于减少了25%的第二导线7,但不以此为限。并且对于通过悬空换线连接点5来改变第一导线6与第二导线7之间的排列变化,可以根据实际的产品的设计需求形成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例如: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一导线6之间间隔至少两条第二导线7,其余的相邻的两条第一导线6之间间隔一条第二导线7,但不以此为限。或者,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悬空的换线连接点5之间间隔至少两条第二导线,但不以此为限。

触控引线41连接显示区域内的触控电极,显示引线42连接显示区域内的数据线。触控电极完全用于检测触控位置的触控电极,但不以此为限。在一个变形例中,触控电极可以被分时复用为用于显示画面的公共电极或是用于检测触控位置的触控电极,但不以此为限。

未与换线连接点5连接的信号引线4与第二导线7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以便减少制成过程中的刻蚀步骤,但不以此为限。

换线连接点5之间的间距相等,但不以此为限。可选地,相邻的两个换线连接点5之间的间距范围是20μm至700μm,但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变化例中,至少部分第一导线6和第二导线7包括斜线引导部G,封装胶2与斜线引导部G至少部分重叠。

图11为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C-C向的剖面图。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通过悬空多个相邻的换线连接点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二金属层中的第二导线7,从而进一步加大扇出区域的透光率。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改变悬空换线连接点的数量形式的技术方案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2为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C-C向的剖面图。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中,也可以通过悬空换线连接点的位置变化,来形成不同于图10中第二金属层中的第二导线7的布局,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改变悬空换线连接点的布局形式的技术方案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显示面板有效地利用了触控显示集成单元的宽度,减小扇出区域的高度,且可以提高扇出区域的封装胶下的透光率,有利于扇出区域的封装胶的固化。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