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智能平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096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交互智能平板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互智能平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种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显示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集成了电视、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种功能,适用于群体沟通场合,集中解决了会议中远程音视频沟通、各种格式会议文档高清晰显示、视频文件播放、现场音响、屏幕书写,以及文件的标注、保存、打印和分发等系统化会议需求,同时还内置电视接收功能和环绕声音响,在工作之余还可满足视听娱乐需求。

一般的交互智能平板,由于LED灯条发出的光线较集中,导光板的出光面上LED灯条的光线照射区域的亮度较强,其他区域的亮度较弱,造成导光板出光面亮度的均匀度较低,显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及背光模组,出光均匀度较好,显示效果提高。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片及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导光板、反射片及光学膜片组件层叠设置,且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片设置在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相对的一侧,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片之间设有第一扩散膜。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第一扩散膜的雾度在92.5%±10%范围内,所述第一扩散膜的透光率在83%±5%范围内。

所述第一扩散膜的厚度在275μm±10μm范围内。

所述第一扩散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层、基质层及防粘结层,所述扩散层位于靠近所述导光板所在的一侧。

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与钢化玻璃面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钢化玻璃面板之间,所述钢化玻璃面板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有防蓝光膜或增透膜。

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扩散膜、增光膜及第三扩散膜,所述第二扩散膜位于靠近所述导光板所在的一侧。

所述增光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棱镜层、基膜层及防粘连涂层,且所述棱镜层位于靠近所述第三扩散膜所在的一侧。

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源,所述导光板上与其出光面相邻的侧面为入光面,所述背光源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侧边的发光灯条。

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铝塑背板及所述背光模组,所述铝塑背板上设有多个挂钩,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上设有与所述挂钩匹配的挂孔,所述光学膜片组件通过挂孔与挂钩配合设置在所述铝塑背板上,所述导光板、第一扩散膜及反射片依次叠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铝塑背板之间。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背光模组及交互智能平板,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一部分光线直接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另一部分光线穿透导光板后,经第一扩散膜扩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射向反射片,然后经反射片反射后再次经过第一扩散膜扩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进入导光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第一扩散膜将进入其内的光线进行打散,使从第一扩散膜射入导光板的光线更均匀,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最终经光学膜片组件射入显示面板进行信息的显示,提升显示画面的均匀性效果和亮度,改善画面可视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扩散膜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增光膜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拆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铝塑背板的朝向反射片一侧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铝塑背板,2、挂钩,21、连接部,22、嵌入部、23、挂接部,10、导光板,102、让位槽,20、反射片,202、让位槽,30、光学膜片组件,310、增光膜,312、棱镜层,314、基膜层,315、防粘连涂层,320、第二扩散膜,330、第三扩散膜,302、挂孔,40、第一扩散膜,410、扩散层,420、基质层,430、防粘结层,50、显示面板,60、钢化玻璃面板,70、增透膜,80、背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反射片20及光学膜片组件30,所述导光板10、反射片20及光学膜片组件30层叠设置,且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设置在靠近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反射片20设置在与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相对的一侧,所述导光板10与所述反射片20之间设有第一扩散膜40。

光源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0,一部分光线直接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射出,另一部分光线穿透导光板10后,经第一扩散膜40扩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射向反射片20,然后经反射片20反射后再次经过第一扩散膜40扩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进入导光板10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射出,第一扩散膜40将进入其内的光线进行打散,使从第一扩散膜40射入导光板10的光线更均匀,从导光板10的出光面射出的光线最终经光学膜片组件30射入显示面板50进行信息的显示,提升显示画面的均匀性效果和亮度,改善画面可视角度。

本实施例所述第一扩散膜40的雾度在92.5%±10%范围内,如采用雾度为82.5%、102.5%、90%,所述第一扩散膜40的透光率在83%±5%范围内,如采用透光率为78%、88%、80%,采用合适的雾度及透光率共同作用的第一扩散膜40,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所述第一扩散膜40的厚度在275μm±10μm范围内,如采用厚度为265μm、285μm、280μm的第一扩散膜40,满足强度、硬度及耐刮性的要求。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扩散膜4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扩散层410、基质层420及防粘结层430,所述扩散层410位于靠近所述导光板10所在的一侧。反射片20反射的光线穿过防粘结层430、基质层420及扩散层410进行扩散,再穿过导光板10的出光面射出,提高光利用率及反射光的均匀性,所述防粘结层430主要用于防静电与吸附的作用。

如图1、3所示,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50与钢化玻璃面板60,所述显示面板50位于光学膜片组件30与所述钢化玻璃面板60之间,所述钢化玻璃面板6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50的一侧设有防蓝光膜或增透膜。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50为液晶面板,均匀化后的光线射入显示面板50进行信息显示,所述钢化玻璃面板60用于隔离与保护所述显示面板50,同时在所述钢化玻璃面板6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50的一侧设有防蓝光膜,起到隔离显示面板50发出的蓝光的作用,保护使用者的眼睛,或在所述钢化玻璃面板60靠近所述显示面板50的一侧设置增透膜70,使显示画面更清晰,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根据实际需求,也可同时设置防蓝光膜与增透膜70。

如图1-3所示,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扩散膜320、增光膜310及第三扩散膜330,所述第三扩散膜330位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50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扩散膜320位于靠近所述导光板10所在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将导光板10出光面射出的光打散,形成均匀的面光源,通过设置增光膜310将射入的光向显示面板50方向聚集,以提高显示亮度,通过增光膜310与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的共同作用,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本实施例所述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的雾度在92.5%±10%范围内,如采用雾度为82.5%、102.5%、90%,所述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的透光率在83%±5%范围内,如采用透光率为78%、88%、80%,通过选取合适的雾度及透光率共同作用的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所述第二扩散膜320、第三扩散膜330的厚度在275μm±10μm范围内,如采用厚度为265μm、285μm、280μm,满足强度、硬度及耐刮性的要求。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增光膜31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棱镜层312、基膜层314及防粘连涂层315,且所述棱镜层312位于靠近所述第三扩散膜330所在的一侧,所述棱镜层312用于将射入其内的光线向显示面板50方向聚集,提高显示面板50的亮度与可视角度,所述防粘连涂层315起到防静电与吸附的作用,所述第三扩散膜330同时起到防护作用,避免增光膜310的棱镜层312划伤所述显示面板50。

如图1所示,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背光源80,所述导光板10上与其出光面相邻的侧面为入光面,所述背光源80为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0入光面侧边的发光灯条。发光灯条沿导光板10的侧边延伸方向设置,光线经入光面射入导光板10内,这样设置布局合理,能有效减小背光模组的整体尺寸,满足轻薄化设计需求。

如图4-7所示,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铝塑背板1及所述背光模组,所述铝塑背板1上设有多个挂钩2,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上设有与所述挂钩2匹配的挂孔302,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通过挂孔302与挂钩2配合设置在所述铝塑背板1上,所述导光板10、第一扩散膜40及反射片20依次叠设在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与铝塑背板1之间。所述铝塑背板1上设有嵌槽,所述挂钩2包括连接部21、嵌入部22及挂接部23,所述嵌入部22设置在连接部21的背面,所述挂接部23设置在连接部21的正面,嵌入部22嵌设在所述嵌槽内进行定位,通过螺栓将连接部21固定在所述铝塑背板1上,装配时,依次将反射片20、第一扩散膜40及导光板10放置在所述铝塑背板1上,然后将所述光学膜片组件30的挂孔302套在所述挂接部23,且所述导光板10与挂钩2对应处设有让位槽102,反射片20与挂钩2对应处设有让位槽202,因此挂钩2与让位槽102、让位槽202配合,同时能起到对导光板10、反射片20限位的作用,避免导光板10、反射片20滑出铝塑背板1,也可在第一扩散膜40对应位置设置与挂钩2匹配的让位槽。连接部21占用的厚度可通过安装在光学膜片组件30与铝塑背板1之间的反射片20、第一扩散膜40及导光板10的厚度进行抵消,不会增加背光模组的厚度,有利于交互智能平板的薄型化设计。而且本实施例所述的交换智能平板,采用在铝塑背板1上设置挂钩2固定光学膜片组件30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塑胶框,无需开大模具设计塑胶框,可节省模具开发成本,降低制造成本。所述铝塑背板1相比于传统的铁背板,在强度符合需求的基础上,质量较轻,厚度较薄,进一步满足轻薄化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