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109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背景技术: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种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显示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集成了电视、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种功能,适用于群体沟通场合,集中解决了会议中远程音视频沟通、各种格式会议文档高清晰显示、视频文件播放、现场音响、屏幕书写,以及文件的标注、保存、打印和分发等系统化会议需求,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企业会议、商业展示等领域。

交互智能平板的主体架构一般包括背板、中框、外框、触摸屏、背光模组等结构件,中框、外框与背板组合形成放置触摸屏与背光模组的空间。传统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内需要安装用于红外发射或接收的PCB板,受限于PCB 板的尺寸,导致下外框的尺寸一般也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互智能平板整机的厚度与重量,不利于交互智能平板整机的轻薄化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尺寸较小、重量较轻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及交互智能平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包括前面板,所述前面板的后侧面的上部设有朝向后侧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设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前面板所在一侧延伸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设有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前面板相对的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出光口,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前面板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PCB板一端的第一安装部,所述前面板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PCB板另一端的第二安装部,所述PCB板的灯珠的出光方向与PCB板的板面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的后侧面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前面板以及第二侧板之间形成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侧板延伸的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第一侧板延伸的第二安装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音响,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音响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前面板上与所述音响的对应处设有出音网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板段上设有朝向后侧凹陷的放笔槽,所述安装槽还用于安装磁铁,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磁铁的第二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的前侧面上在所述放笔槽的下边缘处设有托笔筋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还用于安装按键,所述第一安装板或/和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按键的第三安装孔,所述前面板上与所述按键的对应处设有按键伸出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转角连接件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转角连接件的第五安装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连接件的第六安装孔以及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的第七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的第九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背板后侧的散热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以及第二安装板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背板后侧的散热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三连接件的第九安装孔,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与后盖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前面板的一端朝向后侧延伸形成第一遮挡板,所述第一遮挡板用于设置在后盖的下部外侧。

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触摸屏、背板、散热板、上外框、两根侧外框、四个转角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后盖以及上述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所述上外框、两根所述侧外框以及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分别围设在所述触摸屏的外侧,并通过所述转角连接件连接,所述上外框、两根侧外框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盖连接,所述散热板设置在所述背板的后侧并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前面板、第一侧板、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第三板体围成用于安装PCB板的空腔,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形成的阶梯面用于与中框配合实现触摸屏的安装,通过在第一板体上设置第一安装部,在前面板上设置第二安装部,并对应采用灯珠的出光方向与板面垂直的PCB板,PCB板安装后,PCB板的板面安装在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之间,PCB板的板面与触摸屏垂直或大致垂直,而灯珠的出光方向又能朝向出光口,由于第一侧板在前后方向上为了与中框配合固定触摸屏,其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长度,PCB板的设置不会额外增加第一侧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相比于传统将PCB板的板面相对于触摸屏平行设置的情形,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沿纵向方向的长度减小,尺寸较小、重量较轻。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具备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的技术效果,尺寸较小,重量较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的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的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10、前面板,111、第二安装部,112、第四安装部,113、出音网孔,114、按键伸出孔,115、放笔槽,116、托笔筋位, 117、第二遮挡板,120、第一侧板,130、第一板体,131、第一安装部,140、第二板体,150、第三板体,151、第三安装部,160、第二侧板,161、第一遮挡板,170、第一安装板,171、第一安装孔,172、第二安装孔,173、第四安装孔,174、第七安装孔,175、第八安装孔,180、第二安装板,181、第三安装孔,182、第五安装孔,183、第六安装孔,184、第九安装孔,20、背板,30、散热板,310、第四板体,320、第五板体,330、光源安装板,40、上外框,50、侧外框,60、转角连接件,70、第一连接件,80、第二连接件,90、第三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触摸屏、背板20、散热板30、上外框40、两根侧外框50、四个转角连接件60、第一连接件70、第二连接件80、第三连接件90以及后盖。

如图2、图3、图4所示,一种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包括前面板110,所述前面板110的后侧面的上部设有朝向后侧延伸的第一侧板120,所述第一侧板120远离所述前面板110的一端设有朝向上方延伸的第一板体130,所述第一板体130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20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前面板110所在一侧延伸的第二板体140,所述第二板体140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30的一端设有朝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前面板110相对的第三板体150,所述第三板体150与所述前面板 110之间形成出光口,所述第一板体130与所述前面板110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PCB板一端的第一安装部131,所述前面板110与所述第一板体130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PCB板另一端的第二安装部111,所述PCB板的灯珠的出光方向与PCB板的板面垂直。其中,前、后、横向、纵向是指交互智能平板位于正常使用状态时的相对概念,用户面向交互智能平板的触摸屏时,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为横向,与水平面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方向为纵向。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前面板110、第一侧板120、第一板体130、第二板体140以及第三板体150围成用于安装PCB板的空腔,第三板体150与第二板体140形成的阶梯面用于与中框配合实现触摸屏的安装,通过在第一板体130上设置第一安装部131,在前面板110上设置第二安装部111,并对应采用灯珠的出光方向与板面垂直的PCB板,PCB板安装后,PCB板的板面安装在第一安装部131与第二安装部111之间,PCB板的板面与触摸屏垂直或大致垂直,而灯珠的出光方向又能朝向出光口,由于第一侧板120在前后方向上为了与中框配合固定触摸屏,其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长度,PCB板的设置不会额外增加第一侧板120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即PCB板的设置不会使得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尺寸变大。而传统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一般采用的是灯珠的出光方向与板面平行的PCB板,为了使灯珠的出光方向朝向出光口, PCB板的板面一般与触摸屏平行设置,进而会增加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沿纵向方向的尺寸,进而增加整个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尺寸与重量。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相比于传统将PCB板的板面相对于触摸屏平行设置的情形,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沿纵向方向的长度减小,尺寸较小、重量较轻,有利于交互智能平板的轻薄化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板体150与所述前面板110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滤光条一端的第三安装部151,所述前面板110与所述第三板体150相对的侧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滤光条另一端的第四安装部112。通过设置第三安装部151与第四安装部112,便于滤光条的安装。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部131、第二安装部111、第三安装部151以及第四安装部112可以为限位凹槽或一对固定筋位, PCB板及滤光板安装便捷,限位可靠。本实施例中,根据前面板110、第一板体 130以及第三板体150的厚度情况,设置第一安装部131为限位凹槽,第二安装部111、第三安装部151以及第四安装部112均为一对固定筋位,制造便捷,在实现固定PCB板或滤光条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各板体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130与第二板体140的交接处设有用于出线的出线避让槽,便于出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110的后侧面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侧板120相对的第二侧板160,所述第一侧板120、前面板110以及第二侧板160之间形成安装槽。采用上述结构,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上可形成安装槽,用于安装音响、吸附笔的磁铁或/和按键等结构件,实现一件多用,功能性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120远离所述前面板110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侧板 160延伸的第一安装板170,所述第二侧板160远离所述前面板110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第一侧板120延伸的第二安装板180。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板170与第二安装板180,一方面,便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各结构件的安装,另一方面,便于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整体与外部的安装连接,安装便捷。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槽用于安装音响,所述第一安装板170 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音响的第一安装孔171,所述前面板110上与所述音响的对应处设有出音网孔113。采用上述结构,本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 10可用于支承音响,音响安装便捷,且通过在前面板110上与所述音响的对应处设置出音网孔113,可有效保证音响的出音效果。所述安装槽还用于安装按键,所述第一安装板170或/和第二安装板180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按键的第三安装孔181,所述前面板110上与所述按键的对应处设有按键伸出孔114。具体的,按键可根据实际设置位置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70或第二安装板180上,也可同时安装在第一安装板170与第二安装板180上,安装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板180上设有用于避让音响及按键的避让缺口,便于音响及按键的安装。

进一步的,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前面板110在第一侧板120与第二侧板160之间的板段上设有朝向后侧凹陷的放笔槽115,所述安装槽还用于安装磁铁,所述第一安装板170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磁铁的第二安装孔172。本实施例中,所述放笔槽115为弧形槽,与笔的外形结构匹配,结构美观。采用上述结构,与对应具有磁性吸力的触屏笔相配合,放笔槽115可用于放置触屏笔,当触屏笔放置在放笔槽115上后,可通过磁条进行固定,防止脱落。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具备储存触屏笔的功能,用户使用方便,且能够有效防止由于乱放而导致的触屏笔丢失现象。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110的前侧面上在所述放笔槽115的下边缘处设有托笔筋位116,通过设置托笔筋位116,可托住所述触屏笔,有效防止触屏笔因磁铁损坏、外部撞击等原因发生跌落,防止触屏笔损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板170横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磁铁,可以同时吸附储存两只触屏笔,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所述前面板110 的前侧面上在与所述磁铁的对应处设有放笔指示标,便于用户将触屏笔放置在对应的放笔位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安装板170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转角连接件60的第四安装孔173,所述第二安装板180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安装转角连接件60的第五安装孔182。通过设置第四安装孔173与第五安装孔182,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两端可分别通过转角连接件60 与侧外框50实现连接,连接便捷。所述第二安装板18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连接件70的第六安装孔183,所述第一连接件7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板18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70的另一端用于与后盖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第一连接件 70可通过固定件安装在第二安装板180上,进而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 与后盖的连接,保证交互智能平板的后盖安装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安装板17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80的第七安装孔174以及用于安装第三连接件90的第八安装孔175,所述第二安装板180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三连接件90的第九安装孔184,所述第二连接件8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7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背板20后侧的散热板3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 90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170以及第二安装板18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位于背板 20后侧的散热板30连接。通过设置第七安装孔174、第八安装孔175以及第九安装孔184,可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80和第三连接件90,使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与背板20后侧的散热板30连接,进而,当用户触摸或按压触摸屏时,随着触摸屏的后压,背板20与散热板30也会后移,第二连接件80 与第三连接件90带动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一起后移,从而保证触摸屏后压后不会松动,保证背光模组内部光学材料不会因无法闭合而出现漏光现象。并且,第二连接件80仅与第一安装板170连接,第三连接件90则与第一安装板170和第二安装板180均连接,当散热板30后移时,第二连接件80与第三连接件90能够可靠地带动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一起后移,有效保证不会出现漏光现象。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二侧板160远离所述前面板110的一端朝向后侧延伸形成第一遮挡板161,所述第一遮挡板161用于设置在后盖的下部外侧。通过设置第一遮挡板161,可对后盖的下部进行遮挡,结构美观。所述前面板110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第二遮挡板117,所述第二遮挡板117用于设置在转角连接件60的前侧。采用上述结构,当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通过转角连接件60与侧外框50连接时,第二遮挡板117能够挡住该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两端的转角连接件60,将转角连接件60隐藏在后侧,交互智能平板结构美观。

本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为一体成型结构,制造方便、制造成本较低。本实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也能够用于触摸显示设备中,作为触摸显示设备的下外框10使用,尺寸较小,重量较轻,有利于交互智能平板或触摸显示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如图1、图6所示,所述交互智能平板,所述上外框40、两根所述侧外框 50以及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分别围设在所述触摸屏的外侧,并通过所述转角连接件60连接,所述上外框40、两根侧外框50与所述背板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70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70的另一端与所述后盖连接,所述散热板30设置在所述背板20的后侧并与所述背板2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80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 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80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板3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90 的一端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90的另一端与所述散热板30连接。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包括上述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具备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技术效果,尺寸较小,重量较轻。此外,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70,可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与后盖的连接,保证后盖安装的可靠性;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80与第三连接件90,可使本实施例的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与背板20后侧的散热板30连接,进而,当用户触摸或按压触摸屏时,随着触摸屏的后压,背板20与散热板30也会后移,第二连接件80与第三连接件90带动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一起后移,从而保证触摸屏后压后不会松动,保证背光模组内部光学材料不会因无法闭合而出现漏光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20为铝塑背板,所述散热板30包括第四板体310 和第五板体320,所述第五板体320位于所述第四板体310的前侧,所述第五板体320的上部与所述第四板体310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五板体32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四板体310的前侧面形成的安装面与所述背板20的下部贴合安装,所述第五板体320远离所述第四板体310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光源条的光源安装板 330,所述光源安装板330朝向所述背板20所在一侧延伸,并位于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第二板体140的上方,所述第四板体310与所述背板20 连接,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五板体320的前侧面形成承载所述触摸屏的基面。

采用上述结构,散热板30包括第四板体310、第五板体320和光源安装板 330,光源安装板330用于安装光源条以提供光源,第四板体310的前侧面与第五板体320的上端面形成的安装面与背板20的下部贴合安装,进而将散热板30 设置在背板20的后侧,由于背板20为铝塑背板,其结构强度较好,且散热板 30的第四板体310、第五板体320为平面结构,散热板30与背板20安装时,第四板体310的前侧面与背板20的后侧面贴合安装,散热板30相当于叠加在背板20的后侧,不会影响整机的外结构强度,散热板30安装结构稳定,且散热板30外置便于散热,散热效果好。所述背板20的前侧面与所述第五板体320 的前侧面形成承载所述触摸屏的基面,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设置在第五板体320下方,交互智能平板的下外框10的第二板体140位于光源安装板330的下方,进而实现与散热板30的装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