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5835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触控显示装置的体验需求的提升,触摸显示面板的无盲点化和无边框化设计成为触控显示领域当前热门的研究主题。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单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单层多点外嵌式(singlelayeron-cell,简称sloc)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交替设置的触控区域1和信号走线区域2,其中,在触控区域1中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触控电极3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3与第二触控电极4之间产生互电容;在信号走线区域2中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连接的若干条信号走线5,信号走线5与第一触控电极3、第二触控电极4同层设置,信号走线用于与连接的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传递信号。

在现有的单层多点外嵌式触控基板实现m×n的触控分辨率时,对应的信号走线5数量最少为m*n+m或m*n+n,即需要布置的信号走线5数量较多,信号走线区域2面积较大,此时外嵌式触控基板上存在较大的触控盲区(信号走线区域所对应的区域)。

图2为现有技术中多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多层多点外嵌式(multi-layeron-cell,简称mloc)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区域1和位于触控区域周边的信号走线区域2,其中,在触控区域1中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触控电极3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3包括若干个电极子图形3a和连接各电极子图形3a的导电桥线3b,导电桥线3b与电极子图形3异层设置,电极子图形3a与第二触控电极4同层设置,第一触控电极3与第二触控电极4之间产生互电容;在信号走线区域2中设置有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连接的若干条信号走线5。

现有的多层多点外嵌式触控基板虽然能解决触控盲区的问题,但是由于信号走线设置在面板的周边且为不透明的金属走线,因而需要在对应信号走线的位置覆盖一层遮光图形层来遮盖,此时触控显示基板的周边区域存在边框。为减小边框的尺寸,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减小信号走线5线宽和线间距来实现边框宽度的减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信号走线的线宽的减小会使得其电阻增大,阻容延迟(rcdelay)现象比较严重;信号走线5的线间距减小会造成信号走线之间的串扰比较严重。更重要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减小信号走线5线宽和线间距的技术手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边框的尺寸,其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边框。

由上述内容可见,现有技术中的触控显示面板无法同时做到无盲点和无边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和位于衬底基板上方的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形成互电容;

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一过孔;

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方设置有信号走线,所述信号走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信号走线之间还设置有屏蔽层和第二绝缘层;

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方,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极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屏蔽层的上方,所述第二绝缘层上对应所述第一过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

所述信号走线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上方,所述信号走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第一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屏蔽层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

可选地,所述透明导电材料为氧化铟锡。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电极子图形和用于连接所述电极子图形的导电桥线,所述电极子图形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金属桥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异层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

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的端部对应设置或者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的端部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屏蔽层位于所述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所围成的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信号走线的形状为折线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如上述的触控基板。

可选地,还包括:黑矩阵,所述黑矩阵包括若干个第一遮光条和若干个第二遮光条,所述第一遮光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遮光条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信号走线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遮光条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遮光条均存在交叉。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

所述信号走线上与第一遮光条交叉的部分其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20°。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的上方形成触控电极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形成互电容;

在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一过孔;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所述信号走线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层的步骤和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的步骤之间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过孔在所述衬底极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在所述屏蔽层的上方形成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上对应所述第一过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位于第二绝缘层的上方的所述信号走线通过所述第二过孔、第一过孔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在衬底基板的上方形成触控电极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的图形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图形。

可选地,所述在衬底基板的上方形成触控电极层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子电极图形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图形。

在所述子电极图形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上方形成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的上方对应所述子电极图形的位置形成有第三过孔;

在所述第三绝缘层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导电桥线,所述导电桥线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对应的子电极图形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信号走线设置在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即无需在触控基板的周边区域进行布线,从而可实现最终成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无边框;与此同时,触控电极层可覆盖整个衬底基板,因而可保证触控基板上无触控盲点。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使得最终成型的触控显示面板满足无盲点和无边框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单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多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截面示意图;

图5为折线状间距缝隙与显示面板中的黑矩阵叠放置时的模拟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b向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信号走线与黑矩阵层叠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向截面示意图,如图3至图4所示,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基板6和位于衬底基板6上方的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第一触控电极3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用于形成互电容,触控电极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绝缘层7,第一绝缘层7上对应各第一触控电极3的位置和各第二触控电极4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过孔8,第一绝缘层7的上方设置有信号走线5,信号走线5通过第一过孔8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中的一者为触控驱动电极,另一者为触控扫描电极,对于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扫描电极实现互电容式触控识别的过程,此处不进行详细描述。

在将本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基板与显示面板进行结合时,触控基板中的信号走线5不可避免的经过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为避免信号走线5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该信号走线5需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优选地,信号走线5的材料为氧化铟锡(化学式ito)。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信号走线5设置在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即无需在触控基板的周边区域进行布线,从而可实现最终成型的触控显示面板的无边框;与此同时,触控电极层可覆盖整个衬底基板6,因而可保证触控基板上无触控盲点。由此可见,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使得最终成型的触控显示面板满足无盲点和无边框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信号走线5与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之间发生串扰,优选地,在第一绝缘层7和信号走线5之间还设置有屏蔽层9和第二绝缘层10,其中,屏蔽层9位于第一绝缘层7的上方,屏蔽层9在衬底基板6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8在衬底极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信号走线5不位于第一过孔8中的部分在屏蔽层9上的投影落入屏蔽层9所对应的区域内,第二绝缘层10位于屏蔽层9的上方,第二绝缘层10上对应第一过孔8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11,信号走线5位于第二绝缘层10的上方,信号走线5通过第二过孔11、第一过孔8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连接。本发明通过在触控电极层和信号走线5之间设置屏蔽层9,可有效避免的信号走线5与触控电极之间发生串扰,从而能保证触控识别的精准性。

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层9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进一步地,该透明导电材料为ito。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触控电极层内触控电极的结构为单层多点式触控电极结构,具体地,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均为单层结构且两者同层设置,此时,必然会存在部分第一触控电极3或第二触控电极4与对应的信号走线5之间的连接位置位于触控基板的中间区域,即部分第一过孔8位于触控基板的中间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仅起到示意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在现有的单层多点外嵌式触控显示面板中,处于触摸基板上的信号走线5呈直线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当显示面板发出平行光经过信号走线5所对应的区域时,覆盖有信号走线5的区域和没有覆盖信号走线5的区域(相邻信号走线5之间的间距缝隙12)的透过率不同,导致其透过的光线在间距缝隙12处发生多缝干涉,对应在间距缝隙12的位置会产生明显的长条摩尔纹。

在本发明中,为避免摩尔纹的出现,优选地,信号走线5的形状为折线状,此时位于相邻信号走线5之间的间距缝隙12也必然为折线状,折线状的信号走线5可有效避免长条摩尔纹的出现。

图5为折线状间距缝隙与显示面板中的黑矩阵叠放置时的模拟图,如图5所示,黑矩阵13将折线型的间距缝隙12“分割”为若干个尺寸相对较小、排布不规则的部分(即折线型间距缝隙12中未被黑矩阵13覆盖的部分),虽然间距缝隙12中这些未被黑矩阵13覆盖的部分仍有摩尔纹现象,但是由于这些部分的尺寸相对较小且排布不规则,因此不会出现长条型的摩尔纹,摩尔纹现象表现不明显。由此可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有效弱化触控显示面板的摩尔纹现象,从而保证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信号走线5呈折线状的情况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b向截面示意图,如图6至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一中不同的,本实施例中的触控电极层内触控电极的结构为多层多点式触控电极结构,具体地,第一触控电极3包括:若干个独立的电极子图形3a和用于连接电极子图形3a的导电桥线3b,其中,电极子图形3a与第二触控电极4同层设置,金属桥线与第二触控电极4异层设置。更具体地,在电极子图形3a和第二触控电极4的上方设置有第三绝缘层14,第三绝缘层14上对应电极子图形3a的位置设置有第三过孔,金属桥线位于第三绝缘层14的上方,且通过第三过孔将属于同一第一触控电极3中的电极子图形3a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第一触控电极3和第二触控电极4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仅起到示意性作用,其不会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产生限制。

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3的至少一端位于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第二触控电极4的至少一端位于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第一过孔8位于各第一触控电极3和各第二触控电极4位于边缘区域的端部的正上方,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过孔8均位于触控基板的边缘。相交于上述实施例一中至少部分第一过孔8位于触控基板的中间区域(容易发生漏光问题,影响显示质量)从而导致的情况,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过孔8均设置在触控基板的边缘,可有效避免对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的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4的两端均位于边缘区域,且该两端均连接有信号走线5的情况可有效提升信号走线5与第二触控电极4之间信号传输效率,其为本发明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仅需保证各触控电极均存在对应的信号走线5,而对于各触控电极所对应的信号走线5的数量不做限定。

可选地,屏蔽层9位于触控基板的边缘区域所围成的区域内。

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绝缘层10、屏蔽层9、信号走线5的描述可参见前述实施例一中的相应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为on-cell式触控显示面板,包括触控基板和显示面板,触控基板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触控基板,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发明中信号走线与黑矩阵层叠时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可选地,显示面板中包括黑矩阵13,黑矩阵13包括若干个第一遮光条13a和若干个第二遮光条13b,第一遮光条13a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遮光条13b沿第二方向延伸;信号走线5与至少一个第一遮光条13a和至少一个第二遮光条13b均存在交叉,即信号走线5不会为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平行的直线状(信号走线5中至少存在部分是处于倾斜的)。此时,位于相邻信号走线5之间的间距缝隙12也会与至少一个第一遮光条13a和至少一个第二遮光条13b均存在交叉(间距缝隙12中至少存在部分是处于倾斜的),第一遮光条和第二遮光条将的间距缝隙12“分割”为若干个尺寸相对较小、排布不规则的部分。

可选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水平方向,信号走线5上与第一遮光条交叉的部分其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10°~20°。此时,可在消除摩尔纹的同时,保证信号走线5的长度尽量较短,避免信号走线5中出现rcdelay(信号走线5要与位于触控基板下侧的处理芯片连接,信号走线5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越大,则信号走线5的整体长度越长,对应的电阻越大,rcdelay现象越严重)。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该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触控基板,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101、在衬底基板的上方形成触控电极层。

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第一触控电极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形成互电容。

可选地,步骤s101包括步骤s1011a。

步骤s1011a、在衬底基板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第一触控电极的图形和第二触控电极的图形。

通过上述步骤1011a可制备出的上述实施例一中的触控电极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构图工艺是指包括光刻胶涂敷、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剥离等工艺。

可选地,步骤s101包括步骤s1011b~步骤s1013b。

步骤s1011b、在衬底基板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子电极图形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的图形。

步骤s1012b、在子电极图形和第二触控电极的上方形成第三绝缘层。

其中,第三绝缘层的上方对应子电极图形的位置形成有第三过孔。

步骤s1013b、在第三绝缘层的上方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形成导电桥线。

导电桥线通过第三过孔与对应的子电极图形连接。

通过上述步骤s1011b~步骤s1013b可制备出的上述实施例二中的触控电极层。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仅示意性画出制备上述实施例二中的触控电极层的情况。

步骤s102、在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层。

其中,第一绝缘层上对应各第一触控电极的位置和各第二触控电极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过孔。

步骤s103、在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在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信号走线通过第一过孔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或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触控基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201、在衬底基板的上方形成触控电极层。

其中,触控电极层包括:若干个第一触控电极和若干个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用于形成互电容。

对于步骤s201的描述可参见前述对实施例四中步骤s101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仅示意性画出制备上述实施例二中的触控电极层的情况。

步骤s202、在触控电极层的上方形成第一绝缘层。

其中,第一绝缘层上对应各第一触控电极的位置和各第二触控电极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过孔。

步骤s203、在第一绝缘层的上方形成屏蔽层。

其中,屏蔽层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孔在衬底极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且后续制备出的信号走线不位于第一过孔中的部分在屏蔽层上的投影落入屏蔽层所对应的区域内。

步骤s204、在屏蔽层的上方形成第二绝缘层。

其中,第二绝缘层上对应第一过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过孔。

步骤s205、在第二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

通过一次构图工艺以在第二绝缘层的上方形成信号走线,位于第二绝缘层的上方的信号走线通过第二过孔、第一过孔与对应的第一触控电极或第二触控电极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