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04343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屏又称为触摸面板,已经在各种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因此,业界一直致力于提高触摸屏显示技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多点触控是采用人机交互技术与硬件设备共同实现的技术,能在没有传统输入设备下进行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操作。但随着小尺寸显示面板的显示和触摸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并且性能要求越来越严苛,出现了完全内嵌式(fullin-cell,fic)触摸面板,将触摸功能集成在面板内部,触摸电极同时用作显示的公共电极。随着集成程度的增加,触摸电极中块状电极的数量越来越多。每个块状电极与周围电路的距离不同,使得每个块状电极受到周围电路的干扰不同,导致每个块状电极上的信号产生差异,不仅容易产生触摸异常,而且还对显示带来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内嵌式触摸面板中块状电极之间信号差异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触摸电极,所述触摸电极包括呈矩阵式排布的块状电极,相邻两列或相邻两行块状电极之间设置有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所述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相互连接。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与公共电压输出端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像素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的制作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与所述块状电极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块状电极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的宽度为所述块状电极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可选地,所述条状电极的宽度与所述块状电极的宽度相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触摸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相邻两列或相邻两行块状电极之间设置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使得每个块状电极都与条状电极相邻,从而使得条状电极对块状电极起到屏蔽和保护作用,降低了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的干扰,降低了块状电极之间的信号差异,避免了触摸异常和显示不良。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基板;11-块状电极;12-条状电极;

21-集成电路;31-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摸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上设置有触摸电极。从图1中可以看出,触摸电极包括多个呈矩阵式排布的块状电极11。块状电极11均匀分布在整个面板上。触摸面板的集成电路一般设置在触摸面板的一侧,在图1中,集成电路21设置在触摸面板的下侧。在每一列块状电极11中,随着块状电极11与触摸面板下边缘距离的增加,块状电极11与集成电路21之间的连接线31越长。在实际实施中,连接线31要通过触摸面板上的过孔实现连接,因此,连接线31的电阻,即块状电极11与集成电路21之间的连接电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r=ρ*l/(a*s),其中,a为过孔数量,ρ为连接线材料密度,l为连接线长度,s为过孔面积。

因此,如果要降低触摸电极块11与集成电路21之间的连接电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第一,增加过孔数量a,但实验证明,过孔数量过多会导致其他问题;

第二,增加过孔面积s,但随着显示面板分辨率越来越来,很难增加过孔面积;

第三,减小连接线长度l,但由于集成电路的位置固定后,必定会存在触摸电极块与集成电路之间距离不一致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发明人发现,很难通过降低块状电极与集成电路之间的电阻来改善块状电极之间的信号差异。

为了解决触摸电极中块状电极之间信号差异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摸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有触摸电极,所述触摸电极包括呈矩阵式排布的块状电极,相邻两列或相邻两行块状电极之间设置有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所述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

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摸面板,通过在相邻两列或相邻两行块状电极之间设置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所述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使得每个块状电极都与条状电极相邻,从而使得条状电极对块状电极起到屏蔽和保护作用,降低了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的干扰,降低了块状电极之间的信号差异,避免了触摸异常和显示不良。

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触摸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摸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在第一基板10上设置有触摸电极。从图2中可以看出,触摸电极包括呈矩阵式排布的块状电极11,相邻两列块状电极11之间设置有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12。

在实际应用中,触摸电极的块状电极11均与触摸显示面板的集成电路21连接,块状电极11同时用作显示的公共电极。由于块状电极11与周围电路的距离不同,导致块状电极11的信号受到周围电路的干扰不同,使得块状电极11的信号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容易产生触摸异常,还会导致显示不良。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摸面板,通过在相邻两列块状电极11之间设置用于降低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信号干扰的条状电极12,并使得每个块状电极11均与条状电极12相邻,从而使得条状电极12对块状电极11起到屏蔽和保护作用。这样,就可以降低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11信号的干扰,改善块状电极11之间的信号差异,避免触摸异常和显示不良。同时,条状电极12还可以屏蔽相邻两列之间块状电极11的耦合电容,使得块状电极11的触摸性能更加稳定,改善了块状电极11之间的短路问题。

在内嵌式触摸面板中,块状电极11用作触摸电极时,同一列上不同的块状电极11与集成电路21之间的连接线31长度不一致,导致块状电极11的信号衰减不同。本发明实施例的触摸面板,在块状电极11之间设置有条状电极12,相比于无条状电极12的触摸面板,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块状电极11的尺寸偏小,从而提高了块状电极11的触摸信号强度,改善了由于信号衰减造成的信号差异,进一步提高了触摸电极的触摸性能。

进一步,为了降低不同条状电极12之间屏蔽作用的差异,优选地,条状电极12相互连接。这样,条状电极12就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使得每个块状电极均处于由条状电极12形成的同一个保护电场中,避免了周围电路对块状电极的干扰。

在内嵌式触摸面板中,用作触摸电极的块状电极11同时用作显示时的公共电极。因此,为了不影响公共电极的覆盖面积,优选地,条状电极12与公共电压输出端连接,从而使得条状电极12上可以用作公共电极。在图2中,条状电极12与集成电路31的公共电压输出端连接。

为了保证条状电极12用作公共电极的性能,要进一步保证条状电极12与像素电极之间可以形成液晶电容,因此,进一步优选地,条状电极12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像素电极在第一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从而,条状电极12可以与对应的像素电极之间形成液晶电容,不会影响到显示。尤其当条状电极12的材料为透明导电材料时,条状电极12就不会影响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进一步优选地,条状电极12与块状电极11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这样,只需要改变触摸电极的掩膜图形,而不需要增加掩膜数量,不需要改变膜层厚度,并且不会影响到面板的制作工序。

为了保证块状电极11的触摸面积,条状电极12的宽度小于或等于块状电极11的宽度。为了方便块状电极l1和条状电极12结构设置和制作简便,优选地,条状电极12的宽度与块状电极11的宽度相等,或条状电极12的宽度为块状电极11的宽度的二分之一。

上述实施例中,对相邻两列块状之间设置条状电极进行了详细描述。容易理解的是,可以在相邻两行块状电极之间设置有条状电极,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第二实施例: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采用前述实施例的触摸面板。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宽度”是指与条状电极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特征尺寸。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