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2308阅读:6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印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印鉴是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工具,印鉴一般包括财务印鉴、合同印鉴、法人印鉴以及行政印鉴。由于印鉴所具有的唯一性,不得复制,因此印鉴的所有者需要保存好印鉴,放置他人盗用或克隆。然而现有的印鉴,没有专门的防盗和监管措施,使用时,只需要将印鉴取出直接盖印即可,如果印鉴丢失,则无法防止他人盗用印鉴和克隆印鉴,也无法防止滥用印鉴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解决现有印鉴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印鉴没有专门的防盗和监管措施,无法防止他人盗用印鉴和克隆印鉴,无法防止滥用印鉴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印鉴,包括印鉴主体,在所述印鉴主体上设有LCD编码显示屏,在所述印鉴主体的盖印端面设有电子锁,所述印鉴主体内部设有主控制器、蓝牙通信模块和电池电源模块,其中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的LCD编码显示屏、电子锁、蓝牙通信模块和电池电源模块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印鉴主体内部还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印鉴主体的盖印端面还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制器包括电子锁控制模块,所述电子锁控制模块包括解锁指令接收模块和自动锁定模块,所述的解锁指令接收模块和自动锁定模块分别与所述电子锁相连。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印鉴系统,包括上述的智能印鉴、移动终端APP以及平台服务器,其中所述智能印鉴通过所述蓝牙通信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APP连接,所述移动终端APP与所述平台服务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APP包括使用人终端APP和审核人终端APP,所述的使用人终端APP和审核人终端APP分别与所述平台服务器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定位跟踪模块和印章ID输入模块,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包括指纹图像采集模块、人脸图像采集模块和盖印图像采集模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印鉴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使用人告知审核人,申请使用智能印鉴;

使用人打开使用人终端APP,审核人打开审核人终端APP;

使用人终端APP通过蓝牙连接到智能印鉴;

通过使用人终端APP获取使用人基本信息和印鉴ID信息,选择审核人,点击确认申请,其中所述使用人基本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人脸图像信息和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将采集的使用人基本信息、印鉴ID信息和审核人信息发送至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对接收的信息与原始信息进行比对处理,判断信息是否准确合法,如果信息准确合法,则所述平台服务器自动生成随机唯一识别码,并发送推送信息至审核人终端APP;

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对接收的推送信息进行审核处理,如果审核无误,则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发送审核通过信息至所述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接收到审核通过信息后,生成解锁指令,并将生成的解锁指令以及随机唯一识别码通过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发送至智能印鉴;

所述智能印鉴对接收到的解锁指令以及随机唯一识别码进行处理,解锁智能印鉴上的电子锁,并在LCD编码显示屏上显示随机唯一识别码;

使用人通过智能印鉴进行盖印操作,完成一次盖印操作后,所述智能印鉴自动锁定,使用者通过所述使用人终端APP进行盖印图像采集,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将采集的盖印图像发送至所述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将接收到的盖印图像发送至所述审核人终端APP,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对盖印图像进行核对处理,如果核对无误,则点击确认此次盖印操作有效,并将盖印有效信息发送至平台服务器进行留档保存。

进一步地,所述推送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人脸图像信息、当前位置信息、印鉴ID信息和审核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盖印图像为文件内容、已盖印图案和LCD编码显示屏上的随机唯一识别码三者的合影。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印鉴被盗、丢失,非授权人无法启动印鉴;能够有效防止印鉴克隆,遇到疑似克隆印鉴,比对备案记录即可判别真伪;便于对盖印情况进行实时备案,供随时查找盖印记录;便于进行远程监管,适合高管出差在外或者带印鉴外出的管理及子公司分公司的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智能印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智能印鉴的电路连接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智能印鉴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中:1:印鉴主体;2:LCD编码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印鉴,包括印鉴主体1,在所述印鉴主体1上设有LCD编码显示屏2,在所述印鉴主体1的盖印端面设有电子锁,所述印鉴主体1内部设有主控制器、蓝牙通信模块和电池电源模块,其中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的LCD编码显示屏、电子锁、蓝牙通信模块和电池电源模块相连,所述电池电源模与所述的电子锁和蓝牙通信模块分别相连。

其中,所述印鉴主体1内部还设有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其中,在所述印鉴主体1的盖印端面还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其中,所述主控制器包括电子锁控制模块,所述电子锁控制模块包括解锁指令接收模块和自动锁定模块,所述的解锁指令接收模块和自动锁定模块分别与所述电子锁相连。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印鉴系统,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智能印鉴、移动终端APP以及平台服务器,其中所述智能印鉴通过所述蓝牙通信模块与所述移动终端APP连接,所述移动终端APP与所述平台服务器连接。

其中,所述移动终端APP包括使用人终端APP和审核人终端APP,所述的使用人终端APP和审核人终端APP分别与所述平台服务器相连。

其中,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包括图像采集模块、定位跟踪模块和印章ID输入模块,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包括指纹图像采集模块、人脸图像采集模块和盖印图像采集模块。

实施例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印鉴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使用人告知审核人,申请使用智能印鉴。

使用人打开使用人终端APP,审核人打开审核人终端APP。

使用人将使用人终端APP通过蓝牙连接到智能印鉴。

使用人向使用人终端APP录入使用人基本信息和印鉴ID信息,选择审核人,点击确认申请,其中所述使用人基本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人脸图像信息和当前位置信息。

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将采集的使用人基本信息、印鉴ID信息和审核人信息发送至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对接收的信息与原始信息进行比对处理,判断信息是否准确合法,如果信息准确合法,则所述平台服务器自动生成随机唯一识别码,并发送推送信息至审核人终端APP,其中所述推送信息包括指纹图像信息、人脸图像信息、当前位置信息、印鉴ID信息和审核人信息。

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对接收的推送信息进行审核处理,审核内容包括确认是否为申请人本人操作,确认申请人位置与印鉴使用地是否吻合。如果审核无误,则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发送审核通过信息至所述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接收到审核通过信息后,生成解锁指令,并将生成的解锁指令以及随机唯一识别码发送至使用人终端APP,再通过使用人终端APP发送至所述智能印鉴。

所述智能印鉴对接收到的解锁指令以及随机唯一识别码进行处理,解锁智能印鉴上的电子锁,并在LCD编码显示屏上显示随机唯一识别码。

使用人通过解锁后的智能印鉴进行盖印操作,完成一次盖印操作后,智能印鉴上的压力传感器发送感应信号至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向电子锁发送锁定指令,则所述智能印鉴实现自动锁定。之后使用者通过所述使用人终端APP进行盖印图像采集,其中所述盖印图像为文件内容、已盖印图案和LCD编码显示屏上的随机唯一识别码三者的合影。所述使用人终端APP再将采集的盖印图像发送至所述平台服务器。

所述平台服务器将接收到的盖印图像发送至所述审核人终端APP,所述审核人终端APP对盖印图像进行核对确认,核对内容包括确认盖印图像中的印鉴印记是否为该印鉴,确认文件内容是否信息准确,确认印鉴LCD编码显示屏上的随机唯一识别码是否与审核时的随机唯一识别码。如果核对无误,则点击确认此次盖印操作有效,并将盖印有效信息发送至平台服务器进行留档保存。

在上述操作过程中,非平台服务器上已确认有效的文件,除公司审核任认可以外,公司一律认为其加盖的印鉴无效。整个操作过程中若智能印鉴与平台服务器断开连接,则自动废弃该次请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印鉴、智能印鉴系统及智能印鉴使用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印鉴被盗、丢失,非授权人无法启动印鉴;能够有效防止印鉴克隆,遇到疑似克隆印鉴,比对备案记录即可判别真伪;便于对盖印情况进行实时备案,供随时查找盖印记录;便于进行远程监管,适合高管出差在外或者带印鉴外出的管理及子公司分公司的管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