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407发布日期:2018-11-07 20:47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行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场所施工建造的时候,为了人员管控,需要建设相应的门禁通行装置。现有的施工方一般直接在工地出入口就地固定建造闸机设备,使用接触式IC卡作为通行凭证,管理人员的出入。由于仅使用IC卡作为通行凭证,外人在捡到通行卡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易地通过闸机,安全性十分不足。与此同时,由于施工方建造的闸机设备是浇筑固定在出入口的地面上的,当工地完工时,闸机设备无法继续使用,只能就地毁坏拆除,无法再重复利用,造成了施工成本的增加,也有违可循环发展的建设方针。

除此之外,在举办演唱会等大型户外活动时,观众入场需要检验门票,然而现有的大型户外活动举办场地一般都不设有通行控制装置,仅由人工进行阻隔验票,不仅效率低还易造成事故,而在这种户外活动场所设置闸机设备的成本过高,造成了现有的户外活动举办时入场、离场人员的大量聚集,极易造成踩踏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闸机设备无法重复使用造成成本上升和在某些场所无法设置闸机设备造成的出入场效率低、易发生事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所述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包括可移动柜体、通行控制设备、云端控制模块和通行卡;所述通行控制设备设置在所述可移动柜体内并与所述云端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通行控制设备包括人员通行装置和验证识别装置,所述验证识别装置与所述人员通行装置通讯连接并控制所述人员通行装置的开合;所述验证识别装置包括互相通讯连接的信息采集模块、集合对比验证模块、信息传输模块;所述通行卡内设有生物信息存储模块、可变虚拟码模块;所述通行卡可与所述验证识别装置通讯连接,所述云端控制模块可与互联网通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人员通行装置为三辊闸、翼闸、摆闸或全高门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人员通行装置内设有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可接收所述验证识别装置传输的信号以控制所述人员通行装置的开合。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采集模块为人脸信息采集模块、指纹信息采集模块、虹膜信息采集模块或指静脉采集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传输模块包括云端传输模块和通行卡传输模块;所述云端传输模块与所述云端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通行卡传输模块与所述通行卡通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集合对比验证模块包括生物信息验证模块和虚拟码验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通行卡传输模块的信息传输方式为感应方式或扫码方式中的一种或两种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通行卡为可存储信息和/或关联信息的物理卡或可存储信息和/或关联信息的虚拟卡。

所述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的运行过程如下所述:

S100、采集通行人员的特定生物信息,并存储和/或关联在云端控制模块和通行卡,同时在云端控制模块和通行卡内存储和/或关联相同虚拟码;

S200、通行验证时,将现场采集的特定生物信息与通行卡内预存和/或关联的特定生物信息进行比较,同时将云端控制模块存储的虚拟码与通行卡内预存和/或关联的虚拟码进行比较;

S300、若对比一致,则控制人员通行装置开启,同时将现场采集的特定生物信息存储和/或关联至通行卡内,同时在云端控制模块和通行卡内存储和/或关联新的相同虚拟码;

S400、若对比不一致,则控制人员通行装置仍保持锁止,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

进一步地,S100的具体步骤如下:采集人员的特定生物信息,并存储和/或关联在云端控制模块和通行卡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并将所存储和/或关联的特定生物信息定为第N生物信息,同时在云端控制模块生成第N云端虚拟码,将第N云端虚拟码赋予和/或关联通行卡的可变虚拟码模块,并定为第N卡端虚拟码;

S200的具体步骤如下:在人员第N次验证时,验证识别装置通过信息传输模块接收通行卡内的第N生物信息和第N卡端虚拟码,同时信息采集模块采集人员的特定生物信息,并定为第N+1生物信息,将第N+1生物信息传输至云端控制模块;

通过集合对比验证模块将第N生物信息和第N+1生物信息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信息传输模块将第N卡端虚拟码与云端控制模块的第N云端虚拟码进行比对;

S300的具体步骤如下:若第N生物信息与第N+1生物信息一致,同时第N卡端虚拟码与第N云端虚拟码一致,则控制人员通行装置开启,同时将第N+1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存储和/或关联至通行卡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同时在云端生成第N+1云端虚拟码,通过信息传输模块将第N+1云端虚拟码赋予和/或关联通行卡的可变虚拟码模块,定为第N+1卡端虚拟码;

S400的具体步骤如下:若出现对比不一致,则控制人员通行装置仍保持锁止,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并通知现场管理人员;同时将上述采集、验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存储在验证识别装置和云端控制模块中;

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信息传输模块可通过云端控制模块再通过互联网将第N+1生物信息和第N+1云端虚拟码传输和/或关联至通行卡上;所述特定生物信息可为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虹膜信息或指静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①将通行控制设备设置在可移动柜体内,可移动柜体可通过车辆搬运移动至所需的地方,使通行控制设备可以重复使用,同时可移动柜体还可进行扩展加装其他设备,提高通行控制系统的可扩展性;

②通行卡上存储的生物信息进行本地对比,虚拟码信息进行网络对比,二者结合大大提高了验证的安全性。

③使用方便快捷,可存储信息并与信息传输模块通讯连接的设备都可以作为通行卡,扩大了应用方式和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块图;

图2为图1中验证识别装置的结构模块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4为图1中可移动柜体及通行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可移动柜体 20通行控制设备 30云端控制模块

40通行卡 21人员通行装置 22验证识别装置

41生物信息储存模块 42可变虚拟码模块 221信息采集模块

222集合对比验证模块 223信息传输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为清楚简要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可移动柜体10为经过切割、改造的集装箱,采用电动推拉杆,将集装箱侧壁改造为两个出入口门,被往上顶开的集装箱侧壁可作为遮雨、遮阳使用。可移动柜体10可以通过螺丝或铆钉等固定在地面上,在需要移动时,将可移动柜体10从地面上解除固定,通过汽车搬运至另一个地方,再固定在地面上,实现通行控制设备的重复利用。

通行控制设备20包括的人员通行装置21为三辊闸,三辊闸内装有控制电机,控制电机与验证识别装置22电性连接,控制电机可接受验证识别装置22传输的信号以控制闸机的开合。

验证识别模块22中的信息采集模块221为人脸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包括高清摄像头及相应控制器,高清摄像头可以拍摄通行人员的人脸并传输至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

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中的生物信息验证模块为人脸信息对比器,可将信息传输模块223传输的通行卡40上的人脸信息与高清摄像头拍摄的人脸信息进行对比。

信息传输模块223的云端传输模块通过网络与云端控制模块30通讯连接,通行卡传输模块为无线射频感应识别模块,通行卡40为可存储信息或关联信息的IC、ID、NFC、RFID等无线射频物理卡,通过通行卡传输模块可以将信息在通行卡40和验证识别模块22中进行传输。以上所提供的设备可用于施工场所人员的通行控制,具体控制方法及使用方式如以下所述:

以上所提供的设备可用于施工场所人员的通行控制,具体控制方法及使用方式如以下所述:

如图3所示,对需要通行的人员进行人脸信息的采集,并存储在云端控制模块30和通行卡40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41上,并将所存储的人脸信息定为第一人脸信息,同时在云端控制模块30生成第一云端虚拟码,将第一云端虚拟码赋予通行卡40的可变虚拟码模块42,并定为第一卡端虚拟码;

其中,每个人所存储的人脸信息都有各自独特的编码,第一人脸信息、第一云端虚拟码和第一卡端虚拟码的序号编码方式仅针对单一个人,而不针对存储的全部的人脸信息。通行卡40为管理者发放,在进行人脸信息采集的同时,将存储有第一人脸信息的通行卡40发放给相应的通行人员。

在需要通行的人员进行第一次通行验证时,验证识别装置22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接收通行卡40内的第一人脸信息和第一卡端虚拟码,同时信息采集模块221采集人员的人脸信息,并定为第二人脸信息,将第二人脸信息传输至云端控制模块30;通过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将第一人脸信息和第二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一卡端虚拟码与云端控制模块30的第一云端虚拟码进行比对;若第一人脸信息与第二人脸信息一致,同时第一卡端虚拟码与第一云端虚拟码一致,则控制三辊闸的闸门开启,同时将第二人脸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存储至通行卡40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41,同时在云端生成第二云端虚拟码,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二云端虚拟码赋予通行卡40的可变虚拟码模块42,定为第二卡端虚拟码。

以此类推,在人员第N次验证时,验证识别装置22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接收通行卡40内的第N人脸信息和第N卡端虚拟码,同时信息采集模块221采集人员的人脸信息,并定为第N+1人脸信息;通过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将第N人脸信息和第N+1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N卡端虚拟码与云端控制模块30的第N云端虚拟码进行比对;若第N人脸信息与第N+1人脸信息一致,同时第N卡端虚拟码与第N云端虚拟码一致,则控制三辊闸的闸门开启,同时将第N+1人脸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存储至通行卡40的人脸信息存储模块41,同时在云端生成第N+1云端虚拟码,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N+1云端虚拟码赋予通行卡40的可变虚拟码模块42,定为第N+1卡端虚拟码。

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经过以上的控制方法,通行人员在每次通行验证时,都会采集该通行人员最新的人脸信息,避免因时间关系或者外形变化较大导致无法通过人脸识别验证,同时将虚拟码存储在通行卡40中,虚拟码的值由云端控制模块30赋予,在每次刷卡的过程中除了对比虚拟码外,还会赋予通行卡40新的虚拟码以便下一次的验证,且虚拟码的对比为与云端控制模块30的对比,可以避免本地数据被篡改,加强了安全性。同时在系统对比信息出现不一致时,会发出警报声音提示,通知现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同时会将本次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存储,以供日后检索非法出入的数据信息。

特别的,当使用的通行卡为ID卡时,ID卡内所存储的特定编码与系统中的特定生物信息及虚拟码信息相关联,在ID卡与验证识别装置22进行信息连接时,系统会在云端控制模块30存储并更新相应的最新的生物信息模块和虚拟码。

实施例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可移动柜体10为经过切割、改造的集装箱,采用电动推拉杆,将集装箱侧壁改造为两个出入口门,被往上顶开的集装箱侧壁可作为遮雨、遮阳使用。可移动柜体10可以通过螺丝或铆钉等固定在地面上,在需要移动时,将可移动柜体10从地面上解除固定,通过汽车搬运至另一个地方,再固定在地面上,实现通行控制设备的重复利用。

通行控制设备20包括的人员通行装置21为三辊闸,三辊闸内装有控制电机,控制电机与验证识别装置22电性连接,控制电机可接受验证识别装置22传输的信号以控制闸机的开合。

验证识别模块22中的信息采集模块221为人脸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包括高清摄像头及相应控制器,高清摄像头可以拍摄通行人员的人脸并传输至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

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中的生物信息验证模块为人脸信息对比器,可将信息传输模块223传输的通行卡40上的人脸信息与高清摄像头拍摄的人脸信息进行对比。

信息传输模块223的云端传输模块通过网络与云端控制模块30通讯连接,通行卡40为虚拟卡,具体可为手机等设备上显示的二维码,二维码中可以存储虚拟码信息和人脸信息,通行卡传输模块为扫码器,可以扫描二维码,云端控制模块30可与互联网连接,通过云端控制模块30可将新的虚拟码和最新的人脸信息传输至手机等设备上,并实时更新二维码。

以上实施例所提供的设备可用于大型户外活动的进出验证,或是施工场所的进出验证,在用于大型户外活动的进出验证时,具体控制方法如下所述:

用于在网上购买大型户外活动的进出凭证时,需要上传自己的身份证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相应的身份证上的照片,作为第一人脸信息,并储存至云端控制模块30,同时在云端控制模块30生成第一云端虚拟码,将第一云端虚拟码和第一人脸信息传输至用户的手机等设备上,形成相应的二维码作为通行卡40,二维码内储存有第一人脸信息和第一卡端虚拟码;其中,每个人所存储的人脸信息都有各自独特的编码,第一人脸信息、第一云端虚拟码和第一卡端虚拟码的序号编码方式仅针对单一个人,而不针对存储的全部的人脸信息。

在需要通行的人员进行第一次验证时,验证识别装置22通过扫码器读取二维码内的第一人脸信息和第一卡端虚拟码,同时信息采集模块221采集人员的人脸信息,并定为第二人脸信息,将第二人脸信息传输至云端控制模块30;通过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将第一人脸信息和第二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一卡端虚拟码与云端控制模块30的第一云端虚拟码进行比对;若第一人脸信息与第二人脸信息一致,同时第一卡端虚拟码与第一云端虚拟码一致,则控制三辊闸的闸门开启,同时将第二人脸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存储至通行卡40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41,同时在云端生成第二云端虚拟码,通过互联网将第二云端虚拟码和第二人脸信息传输至通行人员的手机等设备上,生成新的二维码,新的二维码中包含第二人脸信息和第二卡端虚拟码。

以此类推,在人员第N次验证时,验证识别装置22通过扫码器读取二维码内的第N人脸信息和第N卡端虚拟码,同时信息采集模块221采集人员的人脸信息,并定为第N+1人脸信息,将第N+1人脸信息传输至云端控制模块30;通过集合对比验证模块222将第N人脸信息和第N+1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同时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将第N卡端虚拟码与云端控制模块30的第N云端虚拟码进行比对;若第N人脸信息与第N+1人脸信息一致,同时第N卡端虚拟码与第N云端虚拟码一致,则控制三辊闸的闸门开启,同时将第N+1人脸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模块223存储至通行卡40的生物信息存储模块41,同时在云端生成第N+1云端虚拟码,通过互联网将第N+1云端虚拟码和第N+1人脸信息传输至通行人员的手机等设备上,生成新的二维码,新的二维码中包含第N+1人脸信息和第N+1卡端虚拟码。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经过以上的控制方法,购买了相应通行凭证的人员在进出验证时,即可使用手机等设备中的二维码扫码通行,大大提高了进出通行的效率,减小了安全隐患,同时也方便管理人员统计场所内人员数量,便于管控。同时在系统对比信息出现不一致时,会发出警报声音提示,通知现场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同时会将本次所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存储,以供日后检索非法出入的数据信息。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断网运行,具体工作方式为:通行卡40内存储有预录入的生物信息和虚拟码信息,在通行验证时,将预录入的生物信息与现场采集的生物信息进行比对,若生物信息比对一致,则记录相应的虚拟码信息,在本地形成对应关系,同时更新相应的生物信息。在接下来一次的通行验证中,将先前记录的虚拟码信息与当下采集的虚拟码信息进行比对,同时将先前采集的生物信息与当下采集的生物信息进行比对,两次比对皆一致时,才可放行通过。

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移动、可扩展的通行控制系统还可以加装其他设备,具体为可在可移动柜体10的内部设置门卫室、休息室或值班室,在可移动柜体10的内壁上可以设置信息发布屏幕,用于发布相关的工地通知、广告等信息。

尽管本文中较多的使用了诸如可移动柜体、通行控制设备、云端控制模块、通行卡、人员通行装置、验证识别装置、生物信息储存模块、可变虚拟码模块、信息采集模块、集合对比验证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