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57527阅读:6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110已成为公安机关的一面旗帜和品牌,成为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动态环境下管控社会的有效机制。建设城市互联网110互联网报警系统是实现城市安全和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平安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的110报警方式还存在较多的还是电话报警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报警人不易描述清楚位置及环境情况,公安指挥中心无法第一时间处警;二是报警人容易被犯罪分子发现而受到伤害;三是警察易受虚警困扰,未成年人,精神异常人,醉酒等频繁报假警,占用公共资源。四是历史报警人信息复用,报警证据存储等回溯追踪不方便。五是无法形成有效的报警数据,进行警情研判,警情预判。因此,经常会出现报警时110占线,处警慢,以及遇到危险时无计可施的情况。

针对上述的现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有大量的新技术方法和成果致力于改善上述情况。主要包括手机一键报警方法及系统,移动智能终端的一键报警装置及系统,校园网报警系统,110联网报警系统等。以及应用比较多的北京110,掌上110,滴滴110等,需要输入文字信息等。这些方法的主要技术路线为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手机号、定位、录音和视频摄像等功能对警情发生的对象、地点、环境等报警信息进行采集,再通过移动网络、或互联网络对警情信息发送给110互联网报警系统或指挥中心,达到报警和公安机关人员处警的目的。但这些方法的报警方式上,比较明显的是一键方式,多为接触式的。在危机发生,或者犯罪分子夺取了受害人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便会使得受害人无法报警的情况。而且,现有的通过移动终端的报警方式,还不能确定报警人的身份,虚警和假警的情况依然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及系统,能够在受害人无需接触手机就可以语音报警,并且能够确认报警人身份,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包括:

s1、通过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报警信息,并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

s2、所述移动终端基于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初步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如果是执行步骤s3,否则返回步骤s1;

s3、所述移动终端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接警平台;

s4、所述接警平台基于对所述报警信息的研判进行警务活动。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1进一步包括:

s11、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样本信息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语音样本信息和用户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

s12、所述接警平台基于所述语音样本信息提取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将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

s13、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判定所述语音信息是否为语音报警信息,如果是,执行步骤s14,否则返回步骤s13;

s14、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身份证信息、所述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13进一步包括:

s131、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对所述语音信息进行降噪处理;

s131、基于预先设定的关键词判定所述语音信息是否为语音报警信息。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

s21、将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进行比对,判定二者的近似度是否大于设定阈值;如果是则判定将所述语音报警信息为真实报警,否则判定所述语音报警信息为虚假报警。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

s31、生成所述报警信息并在所述报警信息中嵌入数字水印;

s32、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31进一步包括:

s311、开启所述移动终端的音频和/或视频功能以录制音频和/或视频;

s312、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

s313、基于所述音频和/或视频、所述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生成所述报警信息。

在本发明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中,所述步骤s4进一步包括:

s41、基于所述报警信息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如果是则启动警务活动,否则执行步骤s42;

s42、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警告信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接警平台,其中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语音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报警信息,

声纹提取模块,用于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

声纹识别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初步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

报警发送模块,用于生成报警信息并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

所述接警平台包括:

报警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报警信息;

研判模块,用于研判所述报警信息是否为真实报警;

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研判进行警务活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和接警平台,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和接警平台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

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和系统,通过声纹识别能够在受害人无需接触手机就可以语音报警,并且能够确认报警人身份,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进一步地,通过语音识别和声纹近似度判定,能够更加准确地过滤无效噪声和干扰噪声,提高语音报警的准确度。再进一步地,通过生成视频和音频报警信息以及嵌入数字水印,不但能够更有效地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准确判断,还能更加有效地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语音识别和声纹识别的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s1中,通过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报警信息,并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语音内容或者语音频率判定用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语音报警信息,从而排除外界语音干扰。例如,可以通过识别关键词,例如“救命”、“抢劫”、“绑架”等来判定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语音是语音报警信息。也可以通过识别高频声音,例如尖叫等等语音来判定移动终端接收到的语音是语音报警信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也可以预设一个完整的语音句子,例如“你们要绑架我”,在移动终端接收到该语音句子时,认为移动终端接收到用户的语音报警信息。这时,将对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进行声纹特征信息提取之前,可以先对语音报警信息进行降噪处理。

在步骤s2中,所述移动终端基于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初步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在本实施例中,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可以预先存储在移动终端中,其可以通过用户多次输入语音样本提前获得。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也可以预先存储在接警平台中,当移动终端接收到所述语音报警信息,所述接警平台立刻将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传送给所述移动终端。在本发明中,所述移动终端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声纹识别方法进行研判,例如神经网络法、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最邻近法、模板匹配法、隐马尔科夫方法、支持向量机、高斯混合法等。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移动终端对应单个用户,因此可以采用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集成算法进行声纹特征提取与识别,再采用简单的模板匹配法即可快速判定声纹特征相似度,达到阈值时则认为是注册用户的语音,将其他环境语音过滤掉。其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可以在用户注册时提供至少5遍的语音样本,形成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在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还可以通过离线的方式,将用户发出的大量语音信息进行多次采样的情况下形成的语音作为语料库,通过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系统进行训练和识别,将训练和识别精度最高的声纹特征形成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当在本步骤中,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样本信息的匹配度达到设定值,例如60%、70%或者其他预设值,则认定为真实报警,执行步骤s3,否则,认为这是无效干扰信息,不做任何处理,并返回步骤s1,继续监听是否有新的语音报警信息被接收。

在步骤s3中,所述移动终端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接警平台。例如,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短信、微信或者app消息等方式将报警信息发送给接警平台。此时,报警消息可以包括所述语音报警信息、所述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移动终端的登记信息等等。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可以开启自带的麦克风、摄像头等录音录像装置,实时地将移动终端所在环境记录并传送到接警平台。

在步骤s4中,所述接警平台接收所述报警信息,并对所述报警信息进行研判,以确定需要进行何种处理。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智能研判系统,研判所述报警信息是否为虚假报警。如果判定该报警信息为虚假报警,所述接警平台可以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警告信息。如果判定该报警信息为真实报警,所述接警平台可以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给距离所述移动终端最近的派出所或者警察,以进行相关处理。

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和系统,通过声纹识别能够在受害人无需接触手机就可以语音报警,并且能够确认报警人身份,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中,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样本信息和用户信息并将所述语音样本信息和用户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移动终端的报警app上注册app账户的方式来进行上述语音样本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发送。例如,移动终端首先接收用户输入的用户注册信息和语音样本信息。该用户注册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语音样本信息至少采集五次。

在步骤s2中,所述接警平台基于所述语音样本信息提取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将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发送到所述移动终端中预先存储。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警平台将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和用户的声纹特征信息生成app账户的标识信息,然后接警平台向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验证码核验信息,并接收用户反馈的验证码核验信息,确定发送的验证码核验信息与用户反馈的验证码核验信息一致,则完成app账户的注册。在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app账户注册后,接警平台向用户的移动终端发送关于立即设置报警密码、否则app账户无法启用的提示信息。随后,用户在设置报警密码之后,用户正常使用移动终端,并且报警app正常开启。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语音识别和声纹识别的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其中f1-f7示出了步骤s3-s5的声纹识别过程。在步骤s3中,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判定所述语音信息是否为语音报警信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语音内容或者语音频率判定用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语音报警信息,从而排除外界语音干扰。例如,用户在危机状态下,发出报警语音,如尖叫“救命”等。当所述移动终端接收高于一般音量的尖叫语音时,则判定用户处于危险中,并且发出了语音报警信息。又或者,假定手机用户遇到的安全事件为劫持事件,即用户被犯罪份子劫持,并没收了用户手机。这时,用户不能大声讲话,但是用户用正常语调讲出“你们要绑架我”,这时移动终端接收到关键词“绑架”,则判定用户处于危险中,并且发出了语音报警信息。当判定接收到语音报警信息时,将执行步骤s4,否则认为这是无效干扰信息,不做任何处理,并返回继续监听是否有新的语音报警信息被接收。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选对通过所述移动终端接收用户的语音信息并对所述语音信息进行降噪处理。

在步骤s4中,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声纹提取方法进行上述提取。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在声纹特征信息提取之前,还可以进一步对该语音报警信息进行降噪,放大等预处理,以有效过滤无效噪声和干扰噪声。

在步骤s5中,将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进行比对,判定二者的近似度是否大于设定阈值;如果是则判定将所述语音报警信息为真实报警,否则判定所述语音报警信息为虚假报警。如果发现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的近似度小于设定值,例如60%,70%等等,则认为该语音报警信息不是注册用户发出的,则可以忽略该语音报警信息,返回步骤s3,继续监听。如果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的近似度大于设定值,则认为该语音报警信息是注册用户发出的,则执行步骤s6。在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对所述语音报警信息进一步进行过滤和识别。

在步骤s6中,生成所述报警信息并在所述报警信息中嵌入数字水印。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可以开启所述移动终端的音频和/或视频功能以录制音频和/或视频。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现场环境开启灯光照明功能等等,以便更好地录制报警环境现场的音频和/或视频。在本发明的再一优选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暴露,可以单独只开启音频录制功能或者视频录制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音频和/或视频中嵌入确保所述音频和/或视频真实性的数字水印。随后,获取所述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例如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然后基于所述音频和/或视频、所述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所述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生成所述报警信息。这样报警信息就可以完整地包括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现场视音频信息、用户的sim卡实名信息、用户的身份证件与标识信息、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合适的报警信息。

在步骤s7中,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例如,可以通过短信、微信、app消息等各种方式,将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

在步骤s8中,所述接警平台基于所述报警信息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接警平台接收到包括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现场视音频信息、用户的sim卡实名信息、用户的身份证件与标识信息、声纹特征样本信息的报警信息之后,基于大数据平台,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算法,对警情进行智能分析和研判,判断是否为真实报警,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9,否则执行步骤s10。

在步骤s9中,研判为真实报警时,确认案情发生,启动警务活动,保存所述报警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启用相应的处警措施与方案,及时展开警务活动。例如根据报警的音频、视频信息,可以判断出报警人已被劫持的警情态势。因此,根据态势,根据报警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启动相关干系人调查;同时,根据报警手机的定位等功能,完成事件发生地点的确认,据此部署相关周边最近警力,完成布控,及时出警;如果音视频中有相似的语音和人物图片信息,则还可以方便案件的分析和侦破。

在步骤s10,研判为虚假报警时,发出警告及惩罚信息到移动终端。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工作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系统接收到用户的报警信息,对用户身份和报警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鉴别;公安人员调取报警的音频、视频信息,对内容信息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数字水印正确;若信息有效,根据报警用户注册信息,调取关联信息,报警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环境情况进行警情研判;根据研判结果,警告威慑、出警、处警、群防布控等。

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通过声纹识别能够在受害人无需接触手机就可以语音报警,并且能够确认报警人身份,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进一步地,通过语音识别和声纹近似度判定,能够更加准确地过滤无效噪声和干扰噪声,提高语音报警的准确度。再进一步地,通过生成视频和音频报警信息以及嵌入数字水印,不但能够更有效地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准确判断,还能更加有效地避免虚警和假警等浪费警力资源的事件。

图5是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如图5所示,所述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10和接警平台200。所述移动终端110包括:语音接收模块110、声纹提取模块120、声纹识别模块130和报警发送模块140。所述接警平台200包括:报警接收模块210、研判模块220以及处理模块2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语音接收模块110可以包括所述移动终端自带的语音接收装置,例如麦克风,以及语音识别单元。所述麦克风接收用户语音,所述语音识别单元可以基于语音内容或者语音频率判定用户发出的声音是不是语音报警信息。所述声纹提取模块120,用于提取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所述声纹识别模块130用于基于所述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和预先存储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初步研判是否为真实报警。当所述声纹识别模块130判定为真实报警时,报警发送模块140用于生成报警信息并将所述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所述报警接收模块210用于接收所述报警信息。所述研判模块220,用于研判所述报警信息是否为真实报警。所述处理模块230,用于基于所述研判进行警务活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上述移动终端110和接警平台200、语音接收模块110、声纹提取模块120、声纹识别模块130和报警发送模块140、报警接收模块210、研判模块220以及处理模块230均可以根据图1-4中所示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构造。基于本发明的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构造上述装置和模块。

下面将结合图5所示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对其操作方法进一步介绍如下。图5中所示的各个模块都可以以软件的形式结合在报警app中。首先,用户在移动终端110上可以注册报警app账户。开始注册app账户前需要做如下两个准备工作:

一是接警平台200联网化,提供了互联网或无线网络接警功能。

二是手机终端用户通过手机下载报警app应用程序,并安装成功;保证手机的网络流量充足且网络连接正常,或互联网连接畅通。

注册报警app账户的过程为:

用户登陆移动终端app界面,填写相关注册信息,提交到接警平台200。接警平台200中可以设置专门数据库以存储这些注册信息。注册信息包括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注册信息还可以包括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等。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app界面录入语音样本信息,至少采集5遍;用户对应的语音样本信息存储接警平台200的数据库中,作为该用户的语料样本。接警平台200根据语音输入的语料样本,利用声纹识别功能模块进行注册用户的声纹特征提取,形成注册账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同时,该用户对应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发送到移动终端110的声纹识别模块130中。

接警平台200将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和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生成app账户的标识信息。

接警平台200向用户的移动终端app发送验证码核验信息,并接收用户反馈的验证码核验信息,确定发送的验证码核验信息与用户反馈的验证码核验信息一致,则完成app账户的注册。

用户app账户注册后,接警平台200可以向用户的手机发送关于立即设置报警密码、否则app账户无法启用的提示信息。

上述步骤实施完成后,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移动终端,且保持报警app处于开启状态。

在手机用户突遇安全事件时,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本实施例中,假定手机用户遇到的安全事件为劫持事件,即用户被犯罪份子劫持,并收到了用户手机。此时,该手机用户无法通过手机进行电话报警、一键报警等。通过本发明的语音报警方法,可以完成手机被收缴情况下的自动报警操作。其步骤如下:

用户发出尖叫、“救命”等语音;或者在劫匪不许大声说话时,用正常的语调说出“你们要绑架我!”等可以作为报警信息的语音信息。

移动终端100接收到用户发出的语音后,通过app中嵌入的语音接收模块110,对语音内容进行识别,当其识别为语音报警信息时,将其发送给app中嵌入的所述声纹识别模块130,其对语音报警信息进行声纹特征信息提取。然后声纹识别模块140进一步将提取的声纹特征信息与用户注册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进行匹配;如果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与注册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不匹配,则语音报警信息不是注册用户发出的,该语音报警信息被忽略;如果语音报警信息的声纹特征信息与注册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匹配,则语音报警信息是注册用户发出的。如果语音报警信息是注册用户发出的,则移动终端触发启动报警发送模块140,发出报警信息;同时,开启录音、视频摄像,甚至灯光照明功能,对报警环境进行音视频录制。随后,报警发送模块140将相关语音、环境视频信息等等报警信息发送到所述接警平台200的报警接收模块210。由于发送过程中,需要保持传输的报警信息的真实和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报警信息进行嵌入数字水印的鉴别操作。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报警接收模块210中可以设置证据服务模块,从而完成在所述报警现场视、音频信息中嵌入确保所述现场视音频信息真实性的数字水印。这样,报警接收模块210可以接收用户的身份证件信息、用户的移动终端对应的手机号码信息、用户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以及现场的音频、视频信息。

随后,所述研判模块220根据报警信息进行智能研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数据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判断是否为虚假报警。收到的报警信息包括用户的移动终端的定位信息、现场视音频信息、用户的sim卡实名信息、用户的身份证件与标识信息、注册时的声纹特征样本信息。当根据智能研判为虚假报警时,发出警告及惩罚信息到移动终端。当智能研判为真实报警时,确认案情发生;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启用相应的处警措施与方案,及时展开警务活动。本实施例中,手机用户的报警信息正确,根据报警的音频、视频信息,可以判断出报警人已被劫持的警情态势。因此,根据态势,根据报警人的身份进行确认,启动相关干系人调查;同时,根据报警手机的定位等功能,完成事件发生地点的确认,据此部署相关周边最近警力,完成布控,及时出警;如果音视频中有相似的语音和人物图片信息,则还可以方便案件的分析和侦破。此实施过程中的报警信息、音频、视频信息等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事件取证及核查时调用。

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通过发送报警信息的移动终端id,能够自动收到用户位置及个人信息,方便出警;通过声纹信息的识别,进行用户身份的认证,与移动终端的注册信息结合,具有用户实名的效果,避免虚警和假警情况;报警过程通过语音等非接触方式,无需文字描述,在遇到紧急情况或手机终端被犯罪分子控制的情况下也能触发报警;自动录音、录像并上传,用于取证及提前了解现场,便于处警等警务活动决策研判;报警信息、音频、视频信息等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事件取证及核查时调用。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00和接警平台200,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和接警平台200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图1-4所述的基于声纹识别的互联网报警方法的各个步骤。

因此,本发明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软、硬件结合来实现。本发明可以在至少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以集中方式实现,或者由分布在几个互连的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部分以分散方式实现。任何可以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计算机系统或其它设备都是可适用的。常用软硬件的结合可以是安装有计算机程序的通用计算机系统,通过安装和执行程序控制计算机系统,使其按本发明方法运行。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产品进行实施,程序包含能够实现本发明方法的全部特征,当其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时,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方法。本文件中的计算机程序所指的是:可以采用任何程序语言、代码或符号编写的一组指令的任何表达式,该指令组使系统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以直接实现特定功能,或在进行下述一个或两个步骤之后实现特定功能:a)转换成其它语言、编码或符号;b)以不同的格式再现。

虽然本发明是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替代。另外,针对特定情形或材料,可以对本发明做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