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0772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信息采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各个现场路段是相互连接的,因此各个路段的车流会相互影响,影响整体的交通情况。为了改善整体交通的控制,有必要对特定的区域设置交通流检测点,收集道路交通流数据,为交通控制、交通信息发布以及交通指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现有技术缺乏对交通流信息采集的设施,基本采用人为采集、估算的形式,在交通控制和指挥管理时缺乏有效依据,使调控落实的效果大打折扣。

不难看出,现有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实现对各个交通流检测点的交通流信息智能化采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用于采集交通流信息的前端采集系统、用于数据传输的通信传输系统和用于处理数据的后端管理系统;前端采集系统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前端采集系统通过通信传输系统与后端管理系统连接;后端管理系统设于交警指挥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地磁检测器和控制器;地磁检测器埋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的地面,且与设于交通流检测点闲置位置的控制器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地磁检测器与控制器之间还包括用于中继无线连接的中继器。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微波检测器,微波检测器朝来车方向正向安装,或侧向于车道行车方向安装于车道的侧方。

进一步的,所述微波检测器为调频连续波多普勒雷达。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金属环形地感线圈和车辆检测器;金属环形地感线圈埋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地下,且与车辆检测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高清摄像机和视频检测器;高清摄像机设于外场交通流检测点车道上方,且与视频检测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通过光纤收发器接入网络,与后端管理系统有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端采集系统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网络,与后端管理系统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交通流检测系统还包括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所述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板、电池、风光互补控制器和逆变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并联通过逆变器与电池电连接,使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发出的电能输送到电池储存,电池与前端检测系统连接对其进行供电;且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与风光互补控制器连接,控制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的电能接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各式各样的前端采集系统,可根据不同原理对现场交通流信息数据进行采集,传输至后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协助交通管理的调控和完善;

信息采集自动化,无人化,效率高,信息准确;

具有有线与无线连接方式,满足不同的环境需要;

具有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辅助供电,充分利用外场的自然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更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有线连接方案的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示意图。

图2为无线连接方案的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流检测系统,包括用于采集交通流信息的前端采集系统、用于数据传输的通信传输系统和用于处理数据的后端管理系统;前端采集系统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前端采集系统通过通信传输系统与后端管理系统连接;后端管理系统设于交警指挥中心。

交通流检测点的设置应能满足宏观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发布、交通诱导控制的需要。例如:城市出入口道路、市区重要交通走廊、过江桥(隧道)路段、重要交叉口或立交的入口道或匝道等等。通过前端采集系统对交通流信息进行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后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就能够帮助交通管理的调控,为之提供基础数据,实现交通流信息采集处理的智能化。

前端采集系统的架构和工作原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地磁检测器和控制器;地磁检测器埋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的地面,且与设于交通流检测点闲置位置的控制器无线连接。

由于车辆本身含有的铁磁物质会对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磁信号产生影响,使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球磁力线发生弯曲。当车辆经过地磁检测器附近,就能够灵敏感知到信号的变化,经信号分析就可以得到检测目标的相关信息。地磁检测器具有安装方便快捷,检测精度高,使用寿命长,抗干扰性强,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基本能够安装应用在任何路段。不过地磁检测器价格相对较为昂贵。

由于地磁检测器是无线连接的电子设备,为了保持连接信号稳定,传输距离更远,所述地磁检测器与控制器之间优选还包括用于中继无线连接的中继器。

请参阅图1和图2,前端采集系统与后端管理系统之间具有有线和无线两种连接方式。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可优选通过光纤收发器接入网络,与后端管理系统有线连接。或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端采集系统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网络,与后端管理系统无线连接。无线连接一般采用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3G/4G无线信号。

为了充分利用能源,节省能耗,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上述交通流检测系统还优选包括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所述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包括风力发电机、太阳能板、电池、风光互补控制器和逆变器;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并联通过逆变器与电池电连接,使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发出的电能输送到电池储存,电池与前端检测系统连接对其进行供电;且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与风光互补控制器连接,控制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的电能接入。通过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板能够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发电,且通过风光互补控制器合理控制两者的电能供给,能够最大化能源的利用。

实施例二

如上文所述,前端采集系统的架构多种多样。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架构方案,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微波检测器,微波检测器朝来车方向正向安装,或侧向于车道行车方向安装于车道的侧方。

这种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微波检测技术。

对于正向安装的微波检测器,先发射出电磁波,当有车辆经过时,会将电磁波反射回来,对其接收并计算处理。这一结构能准确测量车流量等其他交通信息、不受气候和光照等外界条件影响、寿命长。同时还可以安装于桥梁与隧道等线圈难以安装的路段。但相对而言,需要安装在龙门架或者立杆横梁等位置,安装与维修较复杂。

对于侧向安装的微波检测器,当有车辆经过时,会将电磁波反射回来,再接收并计算处理,不同车道由于其目标反射距离不同而导致回波信号不同,从而能同时检测多车道的交通信息。这一结构安装维护简单,不用破坏路面和中断交通,车流量检测准确度高,不受气候和光照等外界条件影响,寿命长。可安装于桥梁与隧道等路段。但不能准确测量单一车辆速度。

作为优选,所述微波检测器为调频连续波多普勒雷达,采用调频连续波和多普勒双波束体制,从而准确测量道路交通参数信息。

实施例三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金属环形地感线圈和车辆检测器;金属环形地感线圈埋设于外场的交通流检测点地下,且与车辆检测器连接。

这一方案基于线圈检测技术。将金属环形地感线圈埋设于路面下,利用车辆经过线圈区域时所产生的电感量的变化来探测车辆的存在。该探测技术可检测车流量和占有率等基本交通信息参数,但是不能多车道同时探测。其首次投资较少、准确度高、不受气候和光照等外界条件影响。但安装与维修因为需要中断交通、破坏路面而变得很复杂,加上车辆重压等因素导致寿命不长,因而维护成本很高。另外特殊路段如桥梁、隧道等难以安装。

实施例四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端采集系统包括高清摄像机和视频检测器;高清摄像机设于外场交通流检测点车道上方,且与视频检测器连接。

这一方案基于视频检测技术,使用视频技术检测交通信息,通过高清摄像机和视频检测器的计算机模仿人眼的功能,在视频范围内划定虚拟线圈,车辆进入检测区域使背景灰度发生变化,从而感知车辆的存在,并以此检测车辆的流量。该探测技术可测车流量,占有率等基本交通信息参数,但是难以实现很多车道同时探测。而且这种方案极易受气候和光照等外界条件等影响,因为需要正向安装于龙门架或者立杆横梁上而使得安装与维修变得很复杂。

上述四个实施例的四个前端采集系统的方案,各有其优缺点,是相互对等的不同架构方案。工程师可根据不同环境需要确定具体采用何种方案,或同时集成采用多种方案以满足不同需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域控制系统,通过四种不同方案的前端采集系统,可根据不同原理对现场交通流信息数据进行采集,传输至后端管理系统进行处理分析,协助交通管理的调控和完善。而且交通流信息采集完全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程度高,无需花费大量人力,节省人力资源,效率更高,采集得到的信息更准确。具有有线与无线连接方式,满足不同的环境需要。同时,具有风光互补供电系统辅助供电,充分利用外场的自然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更节能环保。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