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态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6641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驱动态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驱减振装置,尤指一种光驱动态减振装置。
当主轴马达高转速运转时,因盘片不平衡所产生的离心偏摆力也随之增大而导致振动、噪音等问题。
在光驱的实际应用上,过大的振动量会造成光学头读片能力的不稳定,使得光驱无法维持在最高转速读取资料。另外,就光驱的使用者而言,光驱高速运转时的噪音也造成使用上的不适与困扰。
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振动,确保光驱能在最高倍速平顺安静且正确无误的读取光盘上的资料,便是所有光驱制造厂商所必需克服的困难之一。
传统上,光驱制造厂为降低光驱在高速运转时因盘片不平衡所造成的振动方法有三种(1)直接增加读取机构或称基座(MECHA)的重量以减低振动;(2)以自动平衡系统(auto-balancing system)减振;(3)应用振动理论上的动态减振系统(dynamic absorber)来减振。
上述三种方法皆能降低光驱的振动量,第一种方法由于直接增加碟机本身的重量,且减振效果并不显著,现多已不采用;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加入平衡质量的方式,将盘片的不平衡量抵消,直接降低振动的激发力量,只是在实际应用上,因受到一些制造上的限制如真圆度、同心度及表而粗糙度等影响,以及在主轴马达加速过程中,因不同盘片间各具有不同的不平衡量,导致不同转动负载所造成的加速不稳定性,使其实施的平衡效果及一致性并不如理论上所预测的完美。
所谓动态减振系统是在基座上方(或下方)额外加入一弹簧质块或称吸收器(absorber),使得基座上因主轴马达旋转所引发的振动,可由此弹簧质块吸收。依振动理论当外加的弹簧质块其自然频率与基座的谐波(harmonic)激振频率相等时,基座的位移将为零,也即此时吸收器可完全吸收基座上的振动量。


图1所示,现今光驱制造厂一般所使用的动态减振系统是在质块10a与基座11a间加入数个具弹簧效果的垫圈(damper)12a以及在基座11a与基座承载机构间加入数个具临界阻尼效果的隔振垫圈13a,以期达到减振的目的。但二者使用不同形状及硬度的材质,在成本考虑与组装便利性上,还有待改进。
由上可知,上述已知的光驱在实际使用上,还具有不便与缺失存在,而有待改进。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包括有一基座、一质块、多个基座承载机构及多个隔振垫圈,该质块是设置于基座上方或下方,该隔振垫圈是利用同一材质制成,该隔振垫圈是用以连接基座与基座承载机构以及质块与基座。
如上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该质块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该多个隔振垫圈上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该多个隔振垫圈穿设于基座的第一连接孔及质块的第二连接孔,该第一凹槽卡接于第一连接孔外缘,该第二凹槽卡接于第二连接孔外缘。
上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该基座承载机构固定于光驱的机壳上。
上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该基座承载机构上端设有夹持部,该多个隔振垫圈上设有第三凹槽,通过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的夹持部夹持于该多个隔振垫圈的第三凹槽而连接该多个隔振垫圈与基座承载机构。
上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该多个隔振垫圈的内部呈中空状。
上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该多个隔振垫圈内部设有第一固定孔,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上设有固定柱,该固定柱上设有第二固定孔,该隔振垫圈下端置于基座承载机构上,通过螺丝贯穿该隔振垫圈的第一固定孔螺接于基座承载机构的第二固定孔而连接该多个隔振垫圈与基座承载机构。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单、低成本、易组装且稳定可靠的方式,有效地抑制振动。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详细说明,然而附图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具体实施方式
图2及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包括有一基座10、一质块20、多个基座承载机构30及多个隔振垫圈40,该多个构件设置于光驱的机壳50内部,其中的基座10(或称读取机构)上至少设有一盘片旋转单元11及一光学读取头12,该盘片旋转单元11包括有一主轴马达13及一转盘14,可借该主轴马达13驱动转盘14转动,利用该光学读取头12读取转盘14上所放置的盘片的数据,该基座10上还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15,以便于连接隔振垫圈40。
质块20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置于该基座10上方或下方,该质块20上还设有多个与第一连接孔15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1,便于连接隔振垫圈40。
基座承载机构30适当固定于机壳50上,即该基座承载机构30下端可以一体成型或以组合方式固定于机壳50上,以便承载基座10及质块20,该基座承载机构30与基座10的第一连接孔15及质块20的第二连接孔21相对应,该基座承载机构30上端可设有一夹持部31,如图3所示。
隔振垫圈40利用同一材质(如橡胶)制成,该隔振垫圈40为弹性体,其大致呈圆柱状,且内部呈中空状,该隔振垫圈40上还设有一第一凹槽41、一第二凹槽42及一第三凹槽43,该第二凹槽42及第三凹槽43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41上、下方。
该隔振垫圈40可用以连接基座10与基座承载机构30以及质块20与基座10,该隔振垫圈40穿设于基座10的第一连接孔15及质块20的第二连接孔21,并令该第一凹槽41卡接于基座10的第一连接孔15外缘,且令该第二凹槽42卡接于质块20的第二连接孔21外缘,以便使该质块20与基座10可借隔振垫圈40连接在一起。
该基座承载机构30的夹持部31则可夹持于隔振垫圈40的第三凹槽43,使该隔振垫圈40可借夹持方式连接于基座承载机构30上,以便使该基座10与基座承载机构30通过隔振垫圈40连接在一起;上述的组成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也可于该隔振垫圈40内部设有一第一固定孔44,用以取代上述实施例的第三凹槽43,且于该基座承载机构30上设有一固定柱32,该固定柱32上设有一第二固定孔33,用以取代上述实施例的夹持部31,该隔振垫圈40下端可置于基座承载机构30上,并利用螺丝60贯穿该隔振垫圈40的第一固定孔44而螺接于基座承载机构30的第二固定孔33,使该隔振垫圈40可以螺接方式连接于基座承载机构30上,以便使该基座10与基座承载机构30可借隔振垫圈40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利用同一材质的隔振垫圈40,以夹持或螺接的方式,连接基座10与基座承载机构30以及质块20与基座10,根据公式K∝EA/t,隔振垫圈40材料的厚度、形状及面积不同时能产生不同的弹簧效应,可借此调整基座10与质块20间的弹簧系数,以实现外加的弹簧质块20的自然频率与基座10的谐波激振频率相等,从而质块(吸收器)可完全吸收基座10上的振动量,并以此方式调整基座10与基座承载机构30的弹簧阻尼系数,达成与外界隔振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必如已知动态减振系统为达到减振的目的,在质块与基座间加入数个具弹簧效果的垫圈以及在基座与基座承载机构间加入数个具临界阻尼效果的隔振垫圈来,避免了该两种垫圈使用不同形状及硬度的材质,在成本上与组装方便性上较差的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质块,其是设置于该基座上方或下方;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以及多个隔振垫圈,利用同一材质制成,该多个隔振垫圈连接该基座与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以及该质块与该基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该质块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该多个隔振垫圈上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该多个隔振垫圈穿设于基座的第一连接孔及质块的第二连接孔,该第一凹槽卡接于第一连接孔外缘,该第二凹槽卡接于第二连接孔外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座承载机构同定于该光驱的机壳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上端设有夹持部,该多个隔振垫圈上设有第三凹槽,通过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的夹持部夹持于该多个隔振垫圈的第三凹槽,将该多个隔振垫圈与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隔振垫圈的内部呈中空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隔振垫圈内部设有第一固定孔,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上设有固定柱,该固定柱上设有第二固定孔,该多个隔振垫圈下端置于该基座承载机构上,通过螺丝贯穿该多个隔振垫圈的第一固定孔并螺接于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的第二固定孔,将该多个隔振垫圈与该多个基座承载机构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光驱动态减振装置,包括一基座、一设置于该基座上方或下方的质块、多个基座承载机构以及多个隔振垫圈,该多个隔振垫圈利用同一材质制成,以夹持或螺接的方式,连接基座与基座承载机构以及质块与基座;隔振垫圈材料在不同厚度、形状与面积时能产生不同的弹簧效应,以此可调整基座与质块间的弹簧系数,当外加的弹簧质块的自然频率与基座的谐波激振频率相等时,质块可完全吸收基座上的振动量,使光驱高速转时平稳无噪声,并可以此方式调整基座与基座承载机构的弹簧阻尼系数,达成与外界隔振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简单、低成本、易组装且稳定可靠的方式,有效地抑制振动。
文档编号G11B33/08GK2537102SQ0220743
公开日2003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8日
发明者陈子南, 廖正尧 申请人:建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