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7815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装置,特别是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光盘的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人们提出了可以尽量抑制光盘的振动,进行高品质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的旋转支承机构。
以下,对下述所示的专利文献记载的转盘构造进行说明。
图5表示以往的光盘装置10的结构。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4例如是可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CD和DVD等,其在放置于光盘托盘16的收纳位置16a的状态下,被运送到光拾取器12的动作区域,该光盘托盘16向内、向外进出光盘装置10的壳体(未图示)。光拾取器12支承于拾取器基座20,拾取器基座20放置于固定在壳体上的基台18,光拾取器12一边在被运送到动作区域的光盘14的半径方向移动,一边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通过驱动光拾取器12内的激光二极管(LD),将再现能量的激光向光盘14照射,由光拾取器12内的光电检测器受光,转换成电信号来进行信息的再现。向光盘14照射用要记录的数据进行了调制的记录能量的激光,在光盘14的记录膜上形成凹坑(pit)或使结晶状态发生变化来进行信息的记录。
光盘14通过在光拾取器12的动作区域以高速旋转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因此,需要将其固定在高速旋转的转盘上,转盘24可自由旋转地朝下轴支承在拱形的托架22上。若从光盘14来看,转盘24配置在上侧。电机被固定在托架22之上,使转盘24稳定地高速旋转。
另一方面,在基台18上配置有使夹具26升降的升降机构28,夹具26用于将光盘14按压固定在转盘24的底面侧。夹具26被贯穿拾取器基座20的轴26a支承,并在与拾取器基座20的动作完全分开的状态下进行升降动作,将由光盘托盘16运送来的光盘14固定于转盘24。
在夹具26的上面和转盘24的里面中央部例如分别配置有磁铁,光盘14被一对磁铁牢固地夹持,可以稳定地高速旋转。由于高速旋转的转盘24与支承光拾取器12的拾取器基座20实际上是分开的,所以旋转转盘24的电机等的振动不会直接传递到光拾取器12,可以防止转盘24的旋转成为光拾取器12的检测噪声的情况。
光拾取器12为了一边在光盘14的半径方向寻道一边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在拾取器基座20上例如沿着导杆(或导轨)30(虽只图示了1根,但是优选相互平行的一对2根导杆),借助齿条齿轮机构等驱动机构进行移动。这时,必须将光拾取器12的光轴配置成与被转盘24支承且旋转的光盘14的面法线一致。该光轴与面法线不一致的情况,成为记录/再现时的时间轴方向的变动成分(抖动)和追踪控制劣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光盘装置10的性能降低的原因。
然而,光拾取器12与导杆30和拾取器基座20进行机械卡合。因此,各部件的加工精度和组装精度导致法线和上述光轴发生倾斜。另外,还存在光盘14自身翘曲或光拾取器12自身的光轴倾斜等。由于这样的各种原因,在各个光盘装置10中法线与光轴不一致的情况较多,所以,光盘装置10在组装后或组装过程中,需要按照个体进行光轴和法线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光轴与法线两者之间的倾斜,变成光盘半径方向的倾斜和光盘切线方向的倾斜以及它们合成方向的倾斜。为了校正这些倾斜而使光轴与法线容易一致,这种以往的光盘装置10设置有挠性的板状部件和一对调整部件。这时,只需调整一对调整部件34就可实现倾斜校正。具体就是,作为挠性的板状部件,使用板状的弹簧部件32支承拾取器基座20的一端,并使用作为一对调整部件的螺钉部件34将另一端在垂直方向上可移动地固定于基台18。通过转动一对螺钉部件34中的任意一者,或将两者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拾取器基座20随着板状弹簧部件32的扭曲而沿图中箭头A方向(与光拾取器1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光盘切线方向或切向)倾斜,从而光轴得到调整。如果将一对螺钉部件34向相同的方向转动相同的量,则拾取器基座20将由于板状弹簧部件32的挠曲而沿图中箭头B方向(与光拾取器1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光盘半径方向或径向)倾斜,从而光轴得到调整。
另外,虽然转盘24的下面、也就是支承光盘14的标签面的面是平坦面,但在平坦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环状的突起。该环状突起24a、24b形成于在通过使光盘14向上移动的夹具26来按压转盘24的下面时与其外缘部抵接的位置。由于光盘14存在大小不同的多种光盘14(例如,12cm光盘和8cm光盘),因此环状突起也按照光盘14的每个种类来形成。也就是,分别形成于与12cm光盘的外缘抵接的位置、以及与8cm光盘的外缘抵接的位置。
以12cm光盘为例,通过使光盘14向上移动的夹具26来按压转盘24的下面。光盘14的中央部以及内周部与转盘24的下面抵接,光盘14的外缘部与环状突起抵接。因此,光盘14的截面形状成为伞状的凹面形状而被转盘24按压,并随着转盘24的旋转,维持该形状不变地进行旋转。
图6表示将12cm光盘14收纳于光盘托盘16的收纳位置16a,并由向上移动的夹具26将光盘14按压于转盘24的下面时的状态。12cm光盘14的标签面的外缘与两个环状突起24a、24b中的第1环状突起24a抵接,光盘14的中央部与转盘24的下面中央抵接。其结果是,光盘14的截面形状被矫正为伞状,各个光盘14不同的翘曲被矫正。在图中,虽然光盘14的截面形状为伞状,但是第1环状突起24a的高度微小(0.3mm),为了说明方便而进行了放大图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6108号公报这样,通过将光盘14的大致整个面按压于转盘24,使光盘14进行变形矫正,可以抑制高速驱动时的振动,但是,由于其是使转盘24以及驱动电机位于光盘14的上侧,同时,使光拾取器12位于光盘14的下侧的结构,因此,为了对位,需要高精度的部件,存在成本增加的问题。也就是,光拾取器12在光盘14的驱动旋转中进行寻道,需要使光盘14的旋转中心位于寻道线上,因此,需要将驱动电机的旋转中心与光拾取器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高精度的定位,但是若两者位于夹持光盘14并相互分离的位置,则难以对位。
另外,在排出光盘14时,在与拾取器基座20的动作完全分开的状态下使进行升降动作的夹具26下降,利用自重使光盘14下落到光盘托盘16上,其后,使光盘托盘16移动并向装置外部排出,但是,为了避免与落下的光盘14发生冲突,需要使光拾取器12从其他途径向光盘14的外周方向退避,存在为了确保光拾取器12的退避路径而使装置的尺寸增大,以及由于光拾取器12需要退避时间而使光盘14的排出时间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以往技术存在的课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成本且可自由旋转地保持光盘,而且即使在排出光盘之时,也不需要使光拾取器从其他途径退避的光盘装置。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1转盘,配置于光盘的一面侧,与上述光盘的外周区域抵接;第2转盘,配置于上述光盘的另一面侧,一部分插入上述光盘的内径;主轴电机,与上述第2转盘连结,旋转驱动上述第2转盘以及上述光盘;连结部件,在上述主轴电机进行旋转驱动时,连结上述第1转盘和上述第2转盘而使它们一体地被旋转驱动。在本发明中,还可具有夹具,其配置于上述光盘的上述另一面侧,与上述光盘的内周区域抵接而将上述光盘按压于上述第1转盘,也可以将夹具配置于第2转盘的周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主轴电机以及光拾取器,搭载于在上述光盘的另一面侧所配置的公共基座上。另外,在排出上述光盘时,上述连结部件解除上述第1转盘与上述第2转盘的连结,上述公共基座向远离上述光盘的方向移动,使上述第2转盘以及上述光拾取器与上述光盘分离。
根据本发明,可以低成本且自由旋转地保持光盘。另外,即使在排出光盘之时,也不需要使光拾取器从其他途径退避。


图1是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装入光盘之时)。
图2是图1中的转盘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排出光盘之时)图4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6是光盘装置的光盘压接的说明图。
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磁铁的结构图。
符号说明10光盘装置;12光拾取器;14光盘;20拾取器基座;23、54夹具;24p外周侧转盘;24q内周侧转盘;25磁轭(yoke);50主轴电机;52线性电机;56弹簧;58磁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0的结构。与图5所示的以往的光盘装置10不同的特征之一是,转盘24被分成两个并配置于光盘14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也就是,转盘24被分成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两个,外周侧转盘24p配置于光盘14的上侧(标签面侧),内周侧转盘配置于光盘14的下侧(数据读取面侧)。
外周侧转盘24p与夹具(或夹持具)23连结,与光盘14的标签面的外周侧抵接来保持光盘14。外周侧转盘24p的中心形成有开口,该开口的直径与光盘14的内径大致相等。内周侧转盘24q在其中心部连接主轴电机50,被主轴电机50旋转驱动。内周侧转盘24q的外径与光盘14的内径大致相等,与外周侧转盘24p的开口直径大致相等。在内周侧转盘24q的周围配置有夹具54,夹具54由缠绕在内周侧转盘24q上的弹簧56向光盘14方向推靠支承。也就是,夹具54沿上下方向、也就是箭头100方向可自由移动地设置在内周侧转盘24q上。在夹具54的上端部形成有凸缘,其与光盘14的数据面侧的内周部抵接来按压光盘14。对夹具54施力的弹簧56既可以是螺旋弹簧也可以是板簧。不管采用哪种,光盘14都会被数据面侧的夹具54和标签面侧的外周侧转盘24p可靠地保持。内周侧转盘24q的一部分(前端部或突出部)被插入光盘14的内径,进而与外周侧转盘24p的中心开口嵌合。在内周侧转盘24q的上端部设置有磁铁58,通过形成于夹具(或夹持具)23上的磁轭25,将来自磁铁58的磁力线引向外周侧转盘24p,利用磁力连接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因此,在利用主轴电机50旋转驱动内周侧转盘24q之时,外周侧转盘24p也与内周侧转盘24q一体地旋转。此外,外周侧转盘24p通过锁止螺钉与夹具(夹持具)23连接,通过夹具(夹持具)23与磁铁58吸附,将下侧的内周侧转盘24q与上侧的外周侧转盘24p固定而形成一体。
在光盘14的下侧配置有拾取器基座20,在该拾取器基座20上设置有光拾取器12,并且设置有主轴电机50。另外,使光拾取器12沿光盘14的半径方向移动的线性电机52也设置在基座20上。与图5所示的以往技术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轴电机50、线性电机52以及光拾取器12像这样全部被设置于公共的拾取器基座(或基板)20上,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这些部件之间的对位。也就是,要求主轴电机50的旋转中心位于光拾取器12的移动线上(寻道方向上),通过将主轴电机50、线性电机52以及光拾取器12搭载于同一拾取器基座20上,容易进行相互的定位。
图2是将图1中的外周侧转盘24p、内周侧转盘24q以及光盘14取出而表示的图。外周侧转盘24p在其中心部具有开口,内周侧转盘24q位于与该开口相当的位置。在装入光盘14时,内周侧转盘24q的突出部插入光盘14的内径,进而插入外周侧转盘24p的中心开口。内周侧转盘24q的磁铁58以及磁轭25使得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通过磁力被连结。内周侧转盘24q与主轴电机50的主轴连结而被旋转驱动。由于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通过磁力连结,因此如上所述,外周侧转盘24p也与内周侧转盘24q一同被旋转驱动。对于只是在光盘14的上侧(标签面侧)配置夹具,并使夹具延伸到光盘14的外周部的结构而言,在旋转驱动光盘14时,受到光盘14的厚度不均、光盘14被夹具和转盘夹持时的倾斜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成为一体,并被主轴电机50旋转驱动,所以可以稳定而牢固地保持光盘14,而不会受到光盘14的厚度不均和光盘14被夹具夹持时的倾斜的影响。
另外,在外周转盘24p上形成有与以往的转盘24同样的环状突起24a、24b。因此,例如在装有12cm光盘14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12cm光盘14的标签面的外缘与两个环状突起24a、24b中的第1环状突起24a抵接,光盘14的内周侧与外周侧转盘24p抵接。其结果是光盘14的截面形状被矫正成为伞状,各个光盘14的不同翘曲得以矫正。
此外,光盘14的外周侧被外周侧转盘24p保持,内周侧被外周侧转盘24p和夹具54保持,但是,由于夹具54可沿箭头100方向自由移动,且被弹簧56施力,所以光盘14的厚度变动被夹具54的上下移动吸收。也就是,夹具54兼备将光盘14从光盘面侧按压并保持的功能和吸收光盘14的厚度变动的功能。
图3表示排出光盘14时的结构。在排出光盘14时,解除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之间的磁力结合,两者被分成两个。拾取器基座20通过升降机构如箭头200所示,向下方移动,搭载在拾取器基座20上的主轴电机50、线性电机52、以及拾取器12也向下方移动。由于内周侧转盘24q与主轴电机50连结,因而与主轴电机50一起向下方移动,脱离光盘14而放开光盘14。光盘14由于自重向光盘托盘16落下,其后向箭头300所示的方向排出。在图5所示的以往的光盘装置10中,如上所述,夹具26独立于拾取器基座20向下方移动而放开光盘14,但是,由于光拾取器12不下降,因此,如果保持这样的状态,则光盘14将下落到光拾取器12上。因此,在排出光盘14时,需要与夹具26的下降分开,来使光拾取器12向外周方向退避,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拾取器基座20的下降,光拾取器12也同时下降,因而不需要使光拾取器12从其他途径退避。因此,不需要确保用于使光拾取器12向外周方向退避的退避路径,故可缩小装置尺寸,并且也可缩短光盘14的排出时间。
在装入光盘14时,拾取器基座20通过升降机构向上方移动,将内周侧转盘24q插入光盘14的内径部分,并且使夹具54的凸缘与光盘14的内周部分抵接,然后,将光盘14向上方托起并与外周侧转盘24p压接。利用磁铁58以及夹具23、磁轭25,使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通过磁力连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以往的转盘24分成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两个,并将外周侧转盘24p配置于光盘14的上侧(或标签面侧),将内周侧转盘24q配置于光盘14的下侧(或数据读取面侧),两转盘24p、24q通过磁力结合并被一体地旋转驱动,由此,可以可靠地保持光盘14,抑制高速旋转时的振动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主轴电机50、线性电机52、光拾取器12搭载在同一拾取器基座20上,故容易进行主轴电机50的旋转中心与光拾取器的搭载位置的对位,可以降低成本。另外,在排出光盘14时,由于主轴电机50和光拾取器12搭载在同一拾取器基座20上,所以在排出时光拾取器12也同时下降,不需要使光拾取器12向外周方向退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磁铁58以及夹具23、磁轭25使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通过磁力结合,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连结方法。例如,也可以如图4所示,在装入光盘14时,一边使拾取器基座20进行升降,将内周侧转盘24q插入光盘14的内径,一边利用夹具54按压光盘14的内周部分,同时用板簧60向下方按压外周侧转盘24p,由此使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压接而连结。也可以在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中的任何一者上设置与另一者卡合的爪部,使两者机械连结。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利用内周侧转盘24q的磁铁58以及磁轭25,通过磁力使外周侧转盘24p与内周侧转盘24q结合,但是,也可以不用磁轭25,而在外周侧转盘24p上也设置磁铁58,通过磁铁彼此的磁力更牢固地结合。这时,优选使两个磁铁58均为多极磁化的磁铁,从而结合时容易进行磁铁彼此的磁极配合。图7表示两面6极磁化的磁铁58。使内周侧转盘24q的磁铁58和外周侧转盘24p的磁铁58均为6极磁化的磁铁58,并以异极相互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由此可容易进行磁力结合。此外,也可以将两个磁铁58中的任何一个设置成可绕中心轴旋转,在光盘14取出时,使磁铁58旋转,使同极彼此对置,从而容易解除磁力结合。可以任意设定磁铁58的极数。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转盘,配置于光盘的一面侧,与上述光盘的外周区域抵接;第2转盘,配置于上述光盘的另一面侧,其一部分插入上述光盘的内径;主轴电机,与上述第2转盘连结,旋转驱动上述第2转盘和上述光盘;以及连结部件,在上述主轴电机进行旋转驱动时,连结上述第1转盘和上述第2转盘而使它们被一体地旋转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夹具,该夹具配置于上述光盘的上述另一面侧,与上述光盘的内周区域抵接而将上述光盘按压于上述第1转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轴电机以及光拾取器,搭载于在上述光盘的另一面侧所配置的公共基座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出上述光盘时,上述连结部件解除上述第1转盘与上述第2转盘的连结,上述公共基座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移动,使上述第2转盘以及上述光拾取器离开上述光盘。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件通过磁力连结上述第1转盘和上述第2转盘。
6.一种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周侧转盘,配置于光盘的标签面侧,中心形成有开口,与上述光盘的外周区域抵接;内周侧转盘,配置于上述光盘的数据读取面侧,在装入上述光盘时,至少一部分插入上述光盘的内径,并与上述外周侧转盘的上述开口嵌合而与上述外周侧转盘连结;在排出光盘时,与上述外周侧转盘的连结被解除,上述一部分离开上述光盘的内径;主轴电机,与上述内周侧转盘连结;以及基座,公共地搭载有上述主轴电机以及光拾取器,在装入光盘时,向接近上述光盘的方向移动,使上述内周侧转盘插入上述光盘的内径;在排出光盘时,向离开上述光盘的方向移动,使上述内周侧转盘和上述光拾取器同时离开上述光盘。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地保持光盘的光盘装置。在该光盘装置中,将外周侧转盘(24p)配置于光盘(14)的上侧,将内周侧转盘(24q)配置于下侧。在装入光盘(14)时,使内周侧转盘(24q)插入光盘(14)的内径,利用磁铁(58)和磁轭(25)通过磁力使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结合。外周侧转盘(24p)和内周侧转盘(24q)被主轴电机(50)一体地驱动旋转。另外,主轴电机(50)、线性电机(52)以及光拾取器(12)搭载在公共的基座(20)上。
文档编号G11B7/08GK101051492SQ200710093708
公开日2007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7日
发明者谷嶋敬夫, 佐藤裕之 申请人: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