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以及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111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以及光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以及光盘装置,尤其适用于在层叠方向配置了3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光盘以及对该光盘进行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光盘的高容量化,记录层的多层化在进步。通过使一张盘内包含多层记录层,从而能够显著提高盘的数据容量。在层叠记录层的情况下,以前一般是单面2层,然而最近,为了进一步推进高容量化,还讨论了在单面配置3层以上的记录层。在此,虽然若使记录层的层叠数增加,能够促进盘的高容量化,然而另一方面,记录层之间的间隔变窄,层间串音(crosstalk)导致的信号劣化增大。但是,如果能够适当地对来自目标记录层以外的无用光(杂散光)进行抑制/去除,则即使层叠数是3层以上,也能够实现顺利的再生动作。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采用小孔(pinhole)去除杂散光的技术。并且,在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记录了在单面两层的信息记录介质中防止层间串音的影响的技术。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2606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80367号公报在对具有多层记录层的盘进行再生的情况下,通常,进行对目标记录层的聚焦引入(聚焦搜索),之后,进行聚焦伺服以及跟踪伺服,以开始再生。但是,若记录层的层叠数增加,则会产生对目标记录层的聚焦引入费时间,无法迅速过渡到再生动作的问题。通常,聚焦引入是通过使激光的聚焦位置从比盘表面的更外侧依次扫描至目标记录层为止而进行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从盘表面看处于最内侧的记录层为目标记录层,则在聚焦引入时,需要使激光的聚焦位置进行大扫描,聚焦引入需要很长时间。另外,这样若在盘内配置多层记录层,则由于从盘表面至各记录层为止的距离因每个记录层而不同,因此激光中产生像差的一方因每个记录层而不同,因此,需要将光束扩展器等像差补正机构配置在光拾取装置内,按每个记录层进行像差补正。但是,这种情况下,如上述若目标记录层处于最内侧,则在像差补正时,需要使扩展器从初始位置(与离盘表面最近的记录层对应的位置)较大程度地位移至最内侧的记录层的位置为止,因此,扩展器的驱动控制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根据这点来看,会阻碍迅速的再生过渡。另一方面,为了避免该问题,若使扩展器的驱动速度变快,则随之消耗电力变高,并且,发热量也会增加。这样,若发热量增加,则恐怕会对光学系统产生坏影响,进而,会因高速驱动而从扩展器驱动部因摩擦而产生粉尘等,则恐怕因该粉尘会对扩展器的驱动产生障碍。
发明内容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迅速且顺利地进行向再生动作的过渡的光盘装置以及光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拾取装置,其向盘照射激光;层数判别部,其对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记录层决定部,其在由上述层数判别部所判别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时,将在层叠方向并列的上述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决定作为初始记录层;和再生先行处理部,其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对上述光拾取装置进行控制将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上述初始记录层。根据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由于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在层叠方向并列的3个以上的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因此能够将再生过渡时的激光焦点位置的移动量最大抑制在与激光入射面侧最接近的记录层与离该入射面最远的最内部的记录层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因此,即使再生对象的目标记录层为某个记录层,也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迅速地引入目标记录层,能够缩短再生开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在像差补正机构如上述由扩展器构成的情况下,能够使再生过渡时的扩展器的驱动量为最大冲程的一半左右,从而,能够将扩展器的驱动状态迅速地调整为与目标记录层对应的状态。因此,根据这点来看,采用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也能够实现再生过渡的迅速化。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谓"准备状态",是指例如显示图像信息的菜单画面的状态等、通过之后的燥作向再生动作过渡的状态、即再生动作的前阶段的状态。在此,将再生动作过渡前的哪个阶段设置为"准备状态",是按每个装置能适当决定的事项。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中,当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层决定部,决定中央两个记录层中的一方作为上述初始记录层。这种情况下,上述记录层决定部的结构为,例如将中央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决定作为上述初始记录层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在层叠方向具备3层以上的记录层,在这些记录层中至少中央的记录层记录着对在该盘中记录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本技术方案的光盘中,在安装盘之后的初始动作中,由于记录了管理信息的中央记录层被读出,因此在初始动作之后,能够容易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定位在中央记录层。从而,在以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对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进行再生的情况下,在从安装盘后的初始动作向再生动作过渡为止的准备状态下,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向中央的记录层过渡。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光盘,在层叠方向具备3层以上且为偶数层的记录层,能够在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方记录上述管理信息。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上述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中能够记录上述管理信息。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光拾取装置,其向盘照射激光;记录控制部,其对上述光拾取装置进行控制以将信息记录在上述盘中;和层数判别部,其对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上述记录控制部,在由上述层数判别部所判别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时,在并列在层叠方向的上述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中记录对记录在该盘中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中,当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时,在中央记录层中记录管理信息。因此,若将由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记录的盘安装在播放机中,则在其初始动作中,记录了管理信息的中央记录层被读出,因此,在初始动作之后,能够容易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定位在中央记录层。从而,在由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对以本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所记录的盘进行再生的情况下,在从盘安装后的初始动作向再生动作过渡为止的准备状态下,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定位在中央记录层。在上述第三技术方案的光盘装置中,当配置在上述盘内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控制部,在中央两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方记录上述管理信息。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在上述中央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记录上述管理信息。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迅速且顺利地进行向再生动作过渡的光盘装置以及光盘。本发明的特征以及意义,根据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进一步清楚。只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并非因以下的实施方式而受到某种限制。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层结构。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的光学系统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盘安装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再生动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层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图。图IO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区域格式的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动作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层结构的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的效果的图。其中IO—光盘,12—记录层,204—光拾取装置,208—伺服电路,209—控制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3层以上的与蓝色波段的激光对应的记录层的光盘以及其记录/再生装置中应用本发明。图1表示具有3层记录层的盘10的结构。如图所示,盘IO,具有在基板11上依次层叠3层记录层12、2层中间层13、基板14以及印刷层15的结构。基板ll、14,由聚碳酸酯等易透射波长400nm左右的激光的材料形成。此外,作为形成基板11、14的材料,还可以采用以聚烯烃、聚乳酸等为主要成分的生物降解材料。在基板11、14上,以螺旋状形成由凹坑(pit)列或凹槽等组成的磁道(track)。这些基板ll、14,通过注塑成型形成。在盘10为ROM(ReadOnlyMemory(只读型)再生专用)介质的情况下,3层记录层中从激光入射侧起第一层(层0)和第二层(层l)的记录层由半透射性材料形成,位于最里层的记录层12(层2),由高反射率材料形成。并且,当盘10为R(Recordable:—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第一层(层0)以及第二层(层1)的记录层,是层叠记录膜和半透射膜而形成的,第三层(层2)的记录层,是层叠记录膜和反射膜而形成的。3层记录层12中的第一层(层0)和第三层(层2)的记录层12,分别在形成了磁道的基板11、14的表面通过溅射等而被形成。并且,在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12上涂敷紫外线硬化树脂,在其上面压入表面具有磁道的压模(stamper),在该状态下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硬化树脂硬化。之后,通过撕下压模,从而形成转印了压模上的磁道的第一个中间层13。在该中间层13上进一步涂敷紫外线硬化树脂,在其上从记录层12侧使形成了记录层12的基板14重合。之后,照射紫外线使紫外线硬化树脂8硬化。这样,形成第二个中间层13,将该中间层13作为媒介,将基板ll和基板13贴合。在此,两个中间层13,由对波长400nm左右的光的吸收率低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形成。另外,在图1的结构中,第一层(层0)与第二层(层1)的记录层12的距离、与第二层(层l)与第三层(层2)的记录层12的距离,均为dl。在此,距离dl,为了抑制层间串音而被设置为例如1540pm。图2为表示光拾取装置的结构(光学系统)的图。另外,该图(a)为除1/4波长板107以及物镜108以外的光学系统的俯视图,该图(b)是直立镜106、1/4波长板107以及物镜108部分的光学系统的侧视图。半导体激光器IOI,射出波长400nm左右的激光。衍射光栅102,将从半导体激光器101射出的激光分割成主光束和两束副光束。准直透镜103,将经由衍射光栅102入射的激光变换成平行光。偏光光束分离器104,将从准直透镜102侧入射的激光大致全部透射,将从扩展器105侧入射的激光大致全部反射。扩展器105,由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组合构成,其中一方的透镜通过像差执行元件(actuator)133而在光轴方向被驱动。在此,像差执行元件133,具备马达以及蜗轮等,根据记录层12上的用于对激光的像差进行补正的伺服信号而被驱动。直立镜106,将从扩展器105侧入射的激光向物镜108方向反射。1/4波长板107,将从直立镜106侧入射的激光变换成圆形偏振光,并且将从物镜108侧入射的激光(来自盘10的反射光)变换成与从直立镜106侧入射时的激光的偏振方向正交的直线偏振光。物镜108,使激光收敛在记录层12上。另外,在此,物镜108的NA为0.65。1/4波长板107和物镜108,被安装在共同的固定器(holder)131上。在此,固定器131,通过物镜执行元件(actuator)132而在聚焦方向以及跟踪方向被驱动。物镜执行元件132,由以往周知的线圈和磁电路构成,其中线圈被安装在固定器131上。通过向该物镜执行元件132供给伺服信号,从而1/4波长板107和物镜108,便与固定器131—体地被变位至聚焦方向以及跟踪方向。变形透镜109,对由偏光光束分离器104反射的激光(来自盘10的反9射光)导入非点像差。光检测器110,接受由变形透镜109收敛的激光并输出检测信号。另外,在光检测器110中,配置有接受主光束的四分割传感器、和分别接受两束副光束的传感器。光检测器110,按照主光束的光轴贯穿四分割传感器的传感器分割线的交叉点位置,且两束副光束分别恰当地照射对应的传感器的方式配置。图3表示对盘10进行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另外,该光盘装置,除上述图1所示的盘10之外,还能够应用于记录层的层数为2以下或者4以上的盘。如图所示,光盘装置,由编码器201、调制电路202、激光驱动电路203、光拾取装置204、信号放大电路205、解调电路206、解码器207、伺服电路208以及控制器209构成。编码器201,对所输入的记录数据实施纠错编码的附加等编码处理,并向调制电路202输出。调制电路202,对所输入的记录数据实施规定的调制,进而生成记录信号后输出给激光驱动电路203。激光驱动电路203,在记录时,将与来自调制电路202的记录信号相应的驱动信号向光拾取装置204内的半导体激光器101供给,在再生时,为了使激光以恒定功率发光,而向光拾取装置204内的半导体激光器101供给驱动信号。在此,记录时以及再生时的激光功率,由控制器209控制。控制器209,在记录时,对试写区域进行试写而将激光设置为最佳功率。光拾取装置204,具备上述图2所示的光学系统。信号放大电路205,对光拾取装置204内的光检测器110中的检测信号进行放大以及运算处理,生成再生RF信号、聚焦错误信号、跟踪错误信号,并将这些信号向对应的电路供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聚焦错误信号的生成方法,采用非点像差,作为跟踪错误信号的生成方法,采用三光束法。光拾取装置204内的光检测器110,具有与这些方法对应的传感器模式,并且,信号放大电路205,也进行运算处理以使来自这些传感器模式的信号应用于这些方法,并生成聚焦错误信号和跟踪错误信号。解调电路206,将从信号放大电路205输入的再生RF信号进行解调,以生成再生数据,并将其输出给解码器207。解码器207,对从解调电路206输入的数据实施纠错等解调处理,并输出给后段电路。伺服电路208,根据从信号放大电路205输入的聚焦错误信号以及跟踪错误信号生成聚焦伺服信号以及跟踪伺服信号,并输出给光拾取装置204内的物镜执行元件132。此外,伺服电路209,在记录再生动作时,如后述,对光拾取装置204内的像差执行元件133进行驱动。控制器209,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在存储器中保存各种数据,并且依据事先保存在存储器内的控制程序对各部件进行控制。另外,控制器209,依据控制程序,执行"层数判别处理"、"记录层决定处理"、和"再生先行处理",其中"层数判别处理"对配置在盘内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记录层决定处理"决定将配置在盘内的记录层中的哪个记录层作为初始记录层(LO),"再生先行处理"将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standby)状态下从光拾取装置204照射的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初始记录层(LO)。图4是表示盘安装时的光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中的处理中S102为"记录层决定处理",S104、S105、S106以及S107是"记录层决定处理"。当盘被安装时(S10h是),则控制器209,对所安装的盘内配置了几层记录层进行检测(S102)。该检测是通过例如使从光拾取装置204照射的激光的聚焦位置从比该盘的激光入射面更外侧方向向盘内方向扫描,并对此时在聚焦错误信号上出现的S字曲线的个数进行计数而进行的。然后,若检测到记录层数,则控制器209,使光拾取装置204访问该盘的管理信息记录位置,从该盘读取管理信息,将所读取的信息保存在存储器中(S103)。在此,管理信息,是用于对记录在该盘中的主信息进疗管理的信息,例如,包含记录在该盘中的各文件的开始地址、或使记录扇区链接起来构成一连串的信息的链接信息等。另外,在该管理信息的读取时,伺服电路208,接受来自控制器209的指令,执行聚焦搜索,并将从光拾取装置204射出的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保持管理信息的记录层。进而,伺服电路208,对光拾取装置204内的物镜执行元件132供给聚焦伺服信号以及跟踪伺服信号,并执行对物镜208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并且,伺服电路208,对管理信息读取时的再生RF信号进行监视,并控制像差执行元件133以使再生RF信号成为最佳。然后,在读取管理信息时,控制器209,判别在S102中检测的记录层数是否为3以上(S104)。然后,如果记录层数是3层以上(S104:是),则对在层叠方向并列配置的这些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Lc)进行判别(S105),将该记录层(Lc)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S106)。另一方面,如果该盘的记录层数为2层以下(S104:否),则将从激光入射面侧起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S107)。另外,所谓"初始记录层",是指在盘中存在的记录层中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引入激光的焦点位置的记录层。另外,在S105中,若设S102所检测的记录层的层数为n,则决定从激光入射侧起的由下式求出的顺序的记录层作为中央的记录层(Lc)。Lc=l+INT(n/2)......(1)在此,INT(k),是指在不超过k的整数中求出最大的整数的函数。这样,当所安装的盘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偶数时,控制器209,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从激光入射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作为中央的记录层(Lc)。例如,当记录层的层数为4层的情况下,控制器209,判别从激光入射面侧起的第三层(层2)的记录层作为中央的记录层(Lc)。图5为表示盘再生时光盘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该流程图中的处理中S201S204以及S207为"再生先行处理"。在该处理流程中,首先,判别光盘装置是否被设置成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S201)。在此,所谓"准备状态",是指例如显示图像信息的菜单画面的状态等、通过之后的操作向再生动作过渡的状态、即再生动作的前阶段的状态。在此,将再生动作过渡前的那个阶段设置为"准备状态",能按每个装置适当设置。另外,在安装盘并执行图4所示的流程的情况下,之后,向再生动作过渡的可能性高。从而,一般,将图4所示的流程结束的状态成为"准备状态"。若将光盘装置设置为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S201:是),则控制器209,对伺服电路208进行控制,将从光拾取装置204射出的激光的焦点12位置引入由图4的S106或S107所设置的初始记录层(Lp)(S202)。伺服电路208,接受该信息后,执行聚焦搜索,将从光拾取装置204射出的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初始记录层(Lp)。例如,如果再生对象的盘是图1所示的盘10,则由于将从激光入射面起第二层(层1)的记录层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则激光的焦点位置,被从激光入射面引入第二层(层1)的记录层。并且,如果再生对象的盘是具有两层记录层的盘,则由于从激光入射面起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被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因此激光的焦点位置被引入从激光入射面起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然后,若激光的焦点位置被引入初始记录层(Lp),则控制器209使伺服电路208针对规定的磁道执行聚焦伺服以及跟踪伺服和像差伺服。伺服电路208,接受该信号后,向光拾取装置204内的物镜执行元件132供给聚焦伺服信号以及跟踪伺服信号,执行对物镜108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另外,伺服电路208,对读取由控制器209指定的磁道时的再生RF信号进行监视,控制像差执行元件133使再生RF信号为最佳。之后,伺服电路208,一边将这些伺服维持在ON状态,一边控制光拾取装置204按盘的每一圈重复1次磁道跳跃(trackjump),并使激光的焦点位置在该所指定的磁道上重复。与之并行地,控制器209,起动内置定时器(S203),之后,判别是否开始再生动作(规定文件的再生动作)。然后,控制器209,在定时器的计测时间T超过规定的阈值时间Ts之前如果没有开始再生动作(S204:否,S207:是),并解除向初始记录层(Lp)的引入,将光拾取装置204设置为OFF状态(S208)。这种情况下,控制器209在S201中判别光盘装置是否再次被设置为准备状态。然后,若光盘装置再次被设置为准备状态(S20h是),则执行与上述同样的处理。另一方面,若在定时器的计测时间超过规定的阈值时间Ts之前开始再生动作(S207:否,S204:是),则控制器209,控制伺服电路208,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再生对象的记录层引入。伺服电路208,接受该信号后,执行聚焦搜索,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再生对象的记录层(S205)。之后,伺服电路208,对光拾取装置204内的物镜执行元件132供给聚焦伺服信号以及跟踪伺服信号,执行对物镜108的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另外,伺服电路208,对管理信息读取时的再生RF信号进行监视,控制像差执行元件133使再生RF信号为最佳。然后,若各种伺服被设置为0N,则执行对该记录层的再生动作(S206)。然后,若再生动作结束,则返回S201,控制器209,再次等待光盘装置变成准备状态。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再生对象的盘具有3个以上记录层的情况下,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激光的焦点位置被引入在层叠方向并列的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因此,能够将再生过渡时的激光焦点位置的移动量最大抑制在与激光入侧面侧最接近的记录层和离该入射面最远的最内部的记录层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左右。从而,即使再生对象的目标记录层是某个记录层,也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迅速地引入目标记录层,能够縮短再生开始之前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能够将再生过渡时的扩展器105的驱动量作为最大冲程(stroke)的一半左右,从而能够迅速地将扩展器105的驱动状态调整为与目标记录层对应的状态。因此,根据这点看也能够实现再生过渡的迅速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光盘在层叠方向具备3个以上记录层的情况下,优选在这些记录层中至少中央的记录层记录对在该盘中记录的主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这样,在从盘安装时的初始动作(图4)过渡至准备状态时,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引入初始记录层(Lp)。即,若使中央记录层保持管理信息,则在图4的S103中,读取中央的记录层,该记录层在S106被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因此,在从图4的记录动作向准备状态过渡时,只要仍然继续对在S103进行了读取的记录层的引入状态即可,另外不需要进行对初始记录层(Lp)的引入。由此,如果按照这样使管理信息保持在中央记录层,则在图4的处理结束后的准备状态下,能够使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定位在初始记录层(Lp)。图6以及图7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盘10中使管理信息保持在中央记录层12(层l)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的结构例的图。图6是盘10为ROM(再生专用)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的结构图,另外,图7是盘10为R14(一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的结构例。另外,在此,按照实现互换的方式,使ROM介质和R介质的区域格式相同。首先,参照图6,在盘10为ROM介质的情况下,从激光入射面起的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12,从盘内周侧起按顺序被区域分割成烧录区(burstcuttingarea)、系统中间区(systemmiddlearea)、连接区(connectionarea)、内中间区(innermiddlearea)、数据区(dataarea)、数据导出区(dataleadoutarea)。另外,从激光入射面起第二层(层l)的记录层12,从盘内周侧起按顺序被区域分割成系统导入区(systemleadinarea)、连接区(connectionarea)、数据导入区(dataleadinarea)、数据区(dataarea)、夕卜中间区(outermiddlearea)。进而,从激光入射面起第三层(层2)的记录层12,从盘内周侧起按顺序被区域分割成系统中间区(systemmiddlearea)、连接区(connectionarea)、内中间区(innermiddlearea)、数据区(dataarea)、夕卜中间区(outermiddlearea)。在BCA中记录与该盘有关的规定信息。具体而言,记录BCA—ID、或该盘依据的规格书的规范(book)号码等信息。该信息,是通过使记录层12在盘圆周方向间歇性地消失而记录的。另外,记录层12的消失,是例如通过采用高功率激光进行烧断而进行的。另外,在层1和层2中没有配置BCA。层1的与BCA对应的区域,成为记录层12仍然剩下的状态。若在BCA上定位光斑(beamspot),则根据记录层12的消失部分和非消失部分,反射光会产生明暗。通过对该明暗的变化进行解调,从而将在BCA上记录的信息再生。在系统导入区域,记录与盘10的物理参数(位大小、磁道间距等)有关的信息、和用于对盘10内的主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并且,在数据导入区域中还记录与系统导入区域相同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光盘装置,在图4的S103中能够对系统导入区域和数据导入区域的任一方进行访问以取得管理信息。连接区域成为平坦的镜面。在数据区域记录主信息。在系统中间区域、内中间区、外中间区、数据导出区,分别记录规定的信息。例如,^E这些区域中,记录着表示自己属于哪一层的区域的属性信息(区域类型)。该属性信息,也同样被记录在系统导入区、数据导入区、数据区中。根据这些属性信息,光盘装置便能够判别再生装置处于哪个区域内。例如,光盘装置,即使在访问数据导入区域时误访问了内中间区域,也能够立即判别误访问,或者能够明确区分访问目的地的层是否包含数据导入的层(层1)。在比BCA更外侧的各区域,以螺旋状形成凹坑(pit)歹l」,由该凹坑列形成磁道。在此,系统导入区域和系统中间区域的磁道间距,与比连接区更外周侧的各区域的磁道间距相比更宽。这样通过使系统导入区域和系统中间区域的磁道间距变宽,从而在光盘装置中尤其能够对在系统导入区域中记录的信息(与物理参数有关的信息、管理信息)确切地进行读取。并且,通过使比连接区域更外周侧的区域的磁道间距变窄,从而能够提高该区域的记录密度,能够提高盘的记录容量。各区域的凹坑长如下表。这样若以相同的半径位置使磁道间距等物理参数相等,由于根据相同的物理参数产生对各记录层的S字曲线,因此易进行记录层的判别。表1<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column></row><table>在该盘10中,数据(主信息),从中央记录层12(层1)的内周部开始被记录。然后,继续记录主信息至该记录层12(层1)的最外周为止,之后,从最上部的记录层12(层2)的外周向内周继续记录主信息。然后,从最下部的记录层12(层0)的内周向外周继续记录主信息至数据导入区域。通过形成这样的光盘结构,从而能够使从初始记录层至目标记录层的跳跃距离、与从目标记录层至初始记录层的跳跃距离为最大dl的范围,并使随着该跳跃动作而产生的扩展器105的驱动量变小。在开始再生时,激光的收敛位置从初始记录层向目标记录层跳跃。并且,在再生结束时,激光的收敛位置从目标记录层向初始记录层跳跃。这样,随着频繁执行的再生动作,此时在初始记录层与目标记录层之间进行跳跃,进而随之进行扩展器105的驱动。此时,若跳跃距离大,则必须以大冲程对扩展器105进行瞬时驱动,会担心因扩展器105的驱动而产生的发热量变大,另外,在扩展器105的驱动时因摩擦等而产生粉尘。对此,若如上述将中央记录层设置为初始记录层,则能够使如这样频繁产生的跳跃动作时的跳跃距离为最大dl的范围,能够使扩展器105的驱动冲程最大抑制在与该距离dl相应的冲程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抑制扩展器105的发热,并且能够抑制因摩擦导致的粉尘的产生。在盘10为R(—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区域格式与如图6所示的ROM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相同。在各区域中,记录着与在ROM介质的情况下记录在各区域中的信息相同的信息。但是,在盘10为R(—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在比连接区域更外侧的区域,在各层代替凹坑列而形成螺旋状的凹槽,在该凹槽上,除了系统导入信息外,还记录了记录完成地址等各种信息。另外,即使在盘10为R(—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在系统导入区域和系统中间区域,与盘10为ROM介质的情况同样,以螺旋状形成凹坑列,由该凹坑列形成各种信息。.在盘10为R(—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光盘装置,从中央记录层12(层1)的内周部向外周进行记录。然后,若该记录层12(层1)的数据区域完全记录,则光盘装置,从最上部的记录层12(层2)的外周向内周进行记录,进而,若该记录层12(层2)的数据区域完全记录,则最下部的记录层12(层0)的内周向外周进行记录。光盘装置,在每次结束一次记录时,对管理主信息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并将其写入数据导入区域。从而,最新的管理信息,被记录在中央记录层(层1)配置的导入区域中。在图6以及图7的数据格式中,由于系统导入区域和数据导入区域被17保持在中央记录层12(层1)中,因此若以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对具有该区域格式的盘IO进行再生,则如上述,在从安装盘时的初始动作(图4)向准备状态过渡时,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向初始记录层(Lp)引入。艮P,若将具有图6以及图7的区域格式的盘10安装在光盘装置中,则在图4的S103中,读取中央记录层12(层l),该记录层12(层L1)在S106的被设置为初始记录层(Lp)。因此,在从图4的初始动作向准备状态过渡时,只要仍然继续对在S103进行读取的中央记录层12(层1)的引入状态即可,不需要另外进行特别的引入动作。从而,若如图6以及图7所示构成盘10的区域格式,则在图4的处理结束后的准备状态下,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定位在初始记录层(Lp)。另外,上述虽然示出了盘10具有3个记录层12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但如图8所示,还可以假设盘10具有4个记录层12的情况。这样在盘10具有4个记录层12的情况下,区域格式,例如能变更成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图9是盘10为ROM(再生专用)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的结构例,并且,图IO是盘IO为R(—次写入型)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的结构例。另外,在盘10为ROM介质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与R介质之间的互换,则不能另外配置数据导入,还能够根据系统导入区域的信息进行再生。由此,在ROM介质中,根据区域格式,还可以适当省略数据导入区域。根据这点,在图9的区域格式中,省略数据导入区域,扩大数据区域。在此,将与盘10的物理参数(位大小、磁道间距等)有关的信息、和用于对盘10内的主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保持在导入区域。在内中间区域、外中间区域以及导出区域,与上述图6的情况同样地,记录着区域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还保持在导入区域中。另外,在上述图6的区域格式中,也与图9的区域格式同样地,也可以省略数据导入区域,而对数据区域进行扩展。在图9的区域格式中,数据(主信息)的记录开始位置被设定为中央的2层记录层12(层1、层2)中的内侧记录层(层2)的数据区域开始位置。而且,主信息向该记录层12(层2)的最外周延续,然后主信息从最上部的记录层12(层3)的外周向内周延续。并且,主信息最下部的记录层12(层0)的内周向外周延续,进而主信息从下面开始从第2层的记录层(层l)的外周向内周延续,一直到数据引出区域为止。图10的区域格式(盘IO为R介质的情况下的区域格式),是在图7的区域格式中追加一个记录层(层)。在图IO的各区域中,保持着与图7的对应的区域同样的信息。在图10的区域格式中,在中央的两个记录层12(层1、层2)中内侧的记录层12(层2)的内周部,设置系统导入区域和数据导入区域。光盘装置,从中央记录层12(层2)的内周部向外周进行记录。然后,若该记录层12(层2)的数据区域全部记录,则从最上部的记录层12(层3)的外周向内周进行记录,进而,若该记录层12(层3)的数据区域全部记录,则从最下部的记录层12(层0)的内周向外周进行记录。然后,若该记录层12(层0)的数据区域全部记录,则从下面起从第2个记录层12(层1)的外周向内周进行记录。光盘装置,在每结束一次记录时,对管理主信息的管理信息进行更新,并将其写入数据导入区域中。由此,最新的管理信息,被记录在中央的记录层(层2)中所配置的导入区域中。即使在图9以及图10的区域格式中,由于将系统导入区域和数据导入区域保持在中央记录层12(层2)中,因此若以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对具有该区域格式的盘IO进行再生,则与上述图7以及图8的情况同样,在从安装盘时的初始动作(图4)向准备状态过渡时,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引入初始记录层(Lp)。图11表示在对具有3层以上的记录层12的未记录盘进行记录的情况下的处理流程。另外,在安装该盘的情况下,也执行图4的处理流程,检测该盘的记录层12的层数。若开始对该盘的记录动作,控制器209,根据图4的S102所检测的记录层的层数判别中央的记录层(Lc),将该记录层(Lc)设置为开始记录的记录层(Ls)(S301)。在此,中央记录层(Lc),与图4的S105同样,基于上述式(1)来设置。然后,若设置开始记录的记录层(Ls),则控制器209,控制伺服电19路208,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开始记录的记录层(Ls)(S302)。进而,控制器209,在记录层(Ls)的内周部设置数据导入区域(S303),控制各部分,从继数据导入区域之后的数据区域的始端向盘外周执行记录(S304)。控制器209,一边执行该记录动作,一边判别记录层(Ls)的记录容量是否全部用于记录(S305)。然后,如果记录层(Ls)的记录容量有剩余(S305:是),则判别记录动作是否结束(S306),如果记录动作没有结束(S306:否),则继续对记录层(Ls)的记录动作(S304)。另一方面,如果记录层(Ls)的记录容量用尽(S305:否),则判别是否还有其他可记录的记录层(S307),如果剩下其他可记录的记录层(S307:是),控制器209,执行对接下来的记录层的引入动作(S308),对该记录层执行记录(S304)。然后,若记录动作结束(S306:是),或者不存在可记录的记录层(S307:否),则控制器209,针对所记录的主信息生成管理信息,并将其记录在记录层(Ls)中设置的数据导入区域中(S309)。这样,该记录时的处理结束。若根据图11所示的处理流程进行记录,则将数据导入区域保持在中央记录层12中。因此,若以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对该盘IO进行再生,则与上述图7以及图8的情况同样,在从安装盘时的初始动作(图4)向准备状态过渡时,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向初始记录层(Lp)引入。图12是表示图8所示的盘10的变更例的图。在上述图8的结构例中,虽然相邻的记录层12之间的距离为恒定(dl),但在图12的结构例中,第二层与第三层的间隔d2比间隔dl宽。于是,如下述易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第三层记录层、即初始记录层(Lp)引入。图13(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8所示的盘10中使激光的焦点位置从激光入射面侧向盘内方向以恒定速度移动时的聚焦错误信号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在激光的焦点位置分别从激光入射面向第一个记录层12(层0)、第二个记录层12(层1)、第三个记录层12(层2)以及第四个记录层12(层3)靠近时,在聚焦错误信号上产生S字状曲线SO、Sl、S2、S3。这些S字状曲线SO、Sl、S2、S3与基准大小(出现S字状曲线的前后区间的聚焦错误信号的大小)交叉的位置F0、Fl、F2、F3,为激光对层0、层l、层2、层3的获取聚焦(onfocus)位置。在此,S字状曲线S0、Sl、S2、S3的发生区间L0、Ll、L2、L3之间存在连接区间MLa、MLb、MLc。在该区间MLa、MLb、MLc中,激光的焦点位置,在配置在记录层12之间的中间层13中移动,理想来说,区间MLa、MLb、MLc的聚焦错误信号为平坦的。但是,如本实施方式在记录层12之间的间隔dl被设置为1540pm左右的情况下,区间MLa、MLb、MLc的聚焦错误信号,如图(a)所示,并非平坦,而是一边从基准大小上升一边倾斜。因此,难以分离S字状曲线,从而就难以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各记录层引入。尤其,第二层的记录层(层1)和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的S字状曲线,因来自其上下层的杂散光的影响,而如图13(a)所示那样波形易劣化,因此在如图8所示的盘10中,尤其难以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第二层的记录层(层1)和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引入。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初始记录层(Lp)设置为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的情况下,在准备状态下向初始记录层(Lp)的引入很费时间工夫,恐怕难以顺利执行再生动作。对此,如图12的结构例那样若将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间隔d2扩大,则如图13(b)所示那样,区间MLb扩大,易判别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对应的S字状曲线。由此,易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引入。并且,如上述若将第二层与第三层的间隔d2扩大,则针对第二层的记录层(层l)抑制来自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的杂散光的影响,并且,针对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抑制来自第二层的记录层(层1)的杂散光的影响。因此,如图13(b)所示那样,抑制第二层与第三层的记录层的S字状曲线的波形劣化,易向第二层与第三层的记录层引入激光的焦点位如上述,若如图12的结构例那样扩大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间隔d2,则易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引入。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初始记录层(Lp)设置为第三层的记录层(层2)的情况下,能够在准备状态下迅速地进行向初始记录层(Lp)的引入,从而能够顺利地从准备状态向再生动作过渡。另外,在图12的结构例中,由于记录层的层数为4层,因此扩大了第二层与第三层的间隔d2,但在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的情况下、或5层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将初始记录层(Lp)、与相对该记录层处于向激光入射面更接近一层的位置的记录层之间的间隔扩大,从而能实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并且,即使将初始记录层(Lp)、与相对该记录层从激光入射面侧远离一层的记录层之间的间隔扩大,从而也能够抑制初始记录层(Lp)对应的S字状曲线的波形劣化。并且,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记录层(Lp)对应的S字状曲线与相对该记录层从激光入射面侧远离一层的记录层对应的S字状曲线之间的平坦区间扩大,因此能够顺利地判别初始记录层(Lp)对应的S字状曲线。从而,能够将激光的焦点位置顺利地引入初始记录层(Lp)。但是,这种情况下,由于初始记录层(Lp)的S字状曲线的次长的平坦区间出现,因此在该S字状曲线越过之后,便能判别是初始记录层(Lp)的S字状曲线。从而,如上述,相比于将初始记录层(Lp)与相对该记录层处于向激光入射面更接近一层的位置的记录层之间的间隔扩大的情况,对初始记录层(Lp)对应的引入时间稍稍变长。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以上的偶数的情况下,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内侧的记录层作为初始记录层,但这是由于以下原因。S卩,例如如图8所示记录层为4层的情况下,通常,在基板11侧和基板14侧分别形成两层记录盘12之后,将中央的中间层13作为粘接层使其相互贴合形成盘10。因此,中央的中间层13,通常与其他中间层13相比光学特性恶化,由此与中央的中间层13连接的内侧的记录层12,是4个记录层12中再生性能变得最差的。根据该原因,在连续再生时,若进行跳跃至中央的两个记录层12中内侧的记录层12,则还会担心没有对该记录层12迅速引入激光,对连续再生会产生障碍。这时,若将初始记录层设置为中央两个记录层12中前面的记录层12,则在开始再生时,有可能产生将再生性能差的内侧的记录层12作为目标记录层进行跳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理由担心在再生开始之前要费时间。对此,若如上述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12中内侧的记录层12作为初始记录层,则假如即使目标记录层为该内侧的记录层12,由于己经作为初始记录层结束引入,因此不需要重新进行跳跃动作,便能够顺利地向再生动作过渡。根据这样的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以上的情况下,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内侧的记录层作为初始记录层。以上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变更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这些,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除上述以外还可以有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根据s字状曲线的个数检测记录层的层数,但也可以使与盘类型或记录层的层数有关的信息保持在BCA中,通过读取BCA从而也可以判别记录层的层数。这种情况下,为了迅速且适当地读取BCA,BCA也可以如图6、图7、图9、图10所示,保持在从激光入射面侧起第一层(层0)的记录层中。尤其,若记录层的层数增加,则由于像差的影响,在将扩展器105固定的状态下,内侧记录层对应的S字状曲线相当劣化,对内侧记录层引入激光的焦点位置需要费时间。这种情况下,如上述若根据S字状曲线的个数检测记录层的层数,则层数检测需要费时间。从而,在配置多个记录层(例如IO层以上)的情况下,将BCA尽量配置在前面的记录层,优选在最前面的记录层(层0)配置BCA。但是,在事先将扩展器105设置在内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BCA设置在最里面的记录层,并且,为了容易进行BCA的再生,在配置BCA的半径位置,在其他记录层不配置BCA为佳。另外,也可以在系统导入信息中记录与记录层的层数有关的信息,读取该信息判别记录层的层数。进而,还可以对S字状曲线的个数、和根据BCA读取的信息以及系统导入信息适当进行比较后判别记录层的层数。按照这样才能够防止层数的误判别。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可记录的盘表示了R类型(一次写入型)盘,但在RW(Rewritable)类型(可改写型)盘中配置3层以上记录层的情况下,只要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记录/再生,或者应用与上述同样的数据格式即可。23另外,图2的光学系统,虽然不是采用小孔(pinhole)抑制杂散光的结构,但也可以在变形透镜109与光检测器110之间配置小孔,通过该小孔去除杂散光。这种情况下,小孔,被配置在来自目标记录层的反射光的光斑成为最小的位置。另外,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表l以及图6、7、9、IO所示的光盘,还可以应用于各种多层光盘以及其记录再生装置。例如,在使用高NA光学系统以及波长为420nm以下的激光的多层光盘中,层间距离变短串音的影响变大,但这种情况下本发明也是有用的。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示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还可以适当进行各种变更。权利要求1.一种光盘装置,其包含光拾取装置,其向盘照射激光;层数判别部,其对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记录层决定部,其在由上述层数判别部所判别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以上时,将在层叠方向并列的上述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决定为初始记录层;和再生先行处理部,其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对上述光拾取装置进行控制,以将上述激光的焦点位置引入上述初始记录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层决定部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的一方决定为上述初始记录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层决定部,将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决定为上述初始记录层。4.一种光盘,在层叠方向具备3层以上的记录层,在这些记录层中至少中央的记录层记录有对在该盘中记录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在层叠方向具备3层以上且为偶数层的记录层,在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的至少一方记录有上述管理信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央的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记录有上述管理信息。7.—种光盘装置,其包含光拾取装置,其向盘照射激光;记录控制部,其对上述光拾取装置进行控制,以将信息记录在上述盘中;和层数判别部,其对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上述记录控制部,在由上述层数判别部所判别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以上时,在并列在层叠方向的上述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中记录对记录在该盘中的信息进行管理的管理信息。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配置在上述盘内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控制部在中央两个记录层中的一方记录上述管理信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上述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以上且为偶数时,上述记录控制部,在中央两个记录层中从上述激光的入射面侧看处于内侧的记录层记录上述管理信息。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迅速且顺利地进行向再生动作过渡的光盘装置以及其光盘。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对在盘内配置的记录层的层数进行判别(S102),当所判别的记录层的层数为3层以上时(S104是),决定在层叠方向并列的记录层中的中央记录层(Lc)作为初始记录层(S105、S106),在再生过渡前的准备状态下对光拾取装置进行控制将激光的焦点位置向初始记录层引入(S202)。文档编号G11B7/09GK101499291SQ200910004860公开日2009年8月5日申请日期2009年1月21日优先权日2008年1月29日发明者中谷守雄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