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马达及盘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式的马达。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盘驱动装置的马达,采用具有利用流体动压的轴承机构的马达。日本特开2010-121775号公报公开的主轴马达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包括基座板、第I轴承构成部件、第2轴承构成部件、轴和轴承套筒。第I轴承构成部件被收纳在基座板的开ロ部中。轴的下部被固定在第I轴承构成部件的中央的开ロ部中。第2轴承构成部件呈环状,被设于轴的上部。轴承套筒被配置在轴和第2轴承构成部件的周围并能够相对旋转。在轴承套筒的上部和第2轴承构成部件的彼此在径向上对置的面之间,构成有第 2密封间隙和位于第2密封间隙的上侧的储液部。第I轴承构成部件包括在轴承套筒的下部的外侧向上方延伸的部位,在该部位和轴承套筒的彼此在径向上对置的面之间构成有第I密封间隙。在填充轴承流体时,将轴承流体注入到储液部和第2密封间隙中。将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平静地放置数十分钟,在此期间,润滑流体在轴与轴承套筒之间的轴承间隙中移动并一直到达第2密封间隙中。另外,在日本特开2010-121775号公报的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了如下技木在将作业空间减压的状态下,利用填充装置向轴承间隙的两端的开ロ部中输送轴承流体,然后向作业空间中供气,由此轴承流体被吸入到轴承间隙中。在日本特开2010-121775号公报中,在该背景技术中提到轴承间隙的下端的开ロ部通常被毂和轴承套筒遮挡,因而很难向该开ロ部输送足够量的轴承流体。结果,轴承(流体动压轴承装置)的表面被轴承流体污染。可是,在日本特开2010-121775号公报公开的轴承流体的填充作业中,存在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润滑流体的填充的情況。并且,在填充轴承流体时,气泡有可能被卷入到轴承间隙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I方面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包括轴部、上推力部、下板部、夕卜筒部、内筒部、凸缘部、上轮毂环状部和下轮毂环状部。轴部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上推力部从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下板部从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外筒部从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内筒部包括与轴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第I间隙的内周面、和与外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第2间隙的外周面。凸缘部包括下表面、上表面和连通孔。凸缘部的下表面与外筒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3间隙。凸缘部的上表面与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4间隙。上轮毂环状部位于凸缘部的外缘部的上側。下轮毂环状部位于凸缘部的外缘部的下側。在上推力部与上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与第4间隙连续的上密封间隙。在外筒部与下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与所述第3间隙连续的下密封间隙。润滑油的上侧的界面位于上密封间隙内,润滑油的下侧的界面位于下密封间隙内。在从上密封间隙经由所述第4间隙、第I间隙、第2间隙以及第3间隙到达下密封间隙的区域中、以及连通孔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在第I间隙构成有动压轴承。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I方面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a)エ序、b)エ序、c)エ序、d)エ序和e)エ序。 在a)エ序中,装配具有轴部、上推力部、下板部、外筒部、内筒部、凸缘部、上轮毂环状部和下轮毂环状部的轴承装配体。在b)エ序中,在a)エ序之后,使上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以扩大第3间隙,或者,使下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以扩大第4间隙。在c)エ序中,在a)エ序之后,对轴承装配体内的间隙整体进行减压。在d)エ序中,在b)エ序和c)エ序之后,从上密封间隙和下密封间隙中朝向上方的ー个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并等待预定的时间以上。在e)エ序中,在d)エ序之后,将轴承装配体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2方面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包括轴部、上推力部、下板部、筒状部、具有连通孔的套筒部和上轮毂环状部。轴部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上推力部从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下板部从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筒状部从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套筒部与轴部的外周面、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以及下板部的上表面对置。上轮毂环状部位于凸缘部的外缘部的上側。在上推力部与上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间隙。在套筒部与筒状部之间构成有与连通孔的下侧的开ロ附近连接的下密封间隙。在从上密封间隙经由上推力部与套筒部的间隙、轴部与套筒部的间隙、下推力部与套筒部的间隙到达下密封间隙的区域中、以及连通孔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2方面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a)エ序、b)エ序、c)エ序、d)エ序、e)エ序和f)エ序。在a)エ序中,装配具有轴部、上推力部、下板部、筒状部、套筒部和上轮毂环状部的轴承装配体。在b)エ序中,在a)エ序之后,使上推力部与套筒部的间隙扩大。在c)エ序中,在a)エ序之后,将轴承装配体配置为倾斜的状态。在d)エ序中,在a)エ序之后,对轴承装配体内的间隙整体进行减压。在e)エ序中,在b) d)エ序之后,从上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并等待预定的时间以上。在f)エ序中,在e)エ序之后,将轴承装配体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润滑油填充到轴承装配体内,而且能够抑制气泡被卷入到轴承装配体内。參照附图,基于后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论述,本发明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构件、步骤、特征以及优点将会更加清楚。
图I是第I实施方式的盘驱动装置的简要剖视图。图2是马达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4是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套筒部的简要剖视图。图6是轴部和上推力(thrust)部的仰视图。图7是下推力(thrust)部的俯视图。图8是上密封间隙附近的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9是下密封间隙附近的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10是转子轮毂的俯视图。图11是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12是表示轴承机构的制造流程的图。
图13是轴承装配体的简要剖视图。图14是轴承装配体的简要剖视图。图15是轴承装配体的简要剖视图。图16是轴承装配体的简要剖视图。图17是表示内筒部的另ー个示例的图。图18是表示轴承机构的制造的另ー个示例的图。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简要剖视图。图20是轴承机构的简要剖视图。图21是轴承装配体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除了马达的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的说明之外,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側”,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下侧简称为“下側”。另外,上下方向不是指实际在设备中装配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或者大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图I是具有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第I实施方式的主轴马达(下面简称为“马达”)的盘驱动装置I的简要纵剖视图。盘驱动装置I是所谓的硬盘驱动装置。盘驱动装置I例如包括3张盘U、马达12、存取部13和外壳14。马达12使记录信息的盘11旋转。存取部13向盘11进行信息的读出及写入中的至少一方。外壳14包括大致杯状的第I外壳部件141和板状的第2外壳部件142。在第I外壳部件141的内侧收纳有盘11、马达12和存取部13。第2外壳部件142嵌入在第I外壳部件141中,由此构成外壳14。优选盘驱动装置I的内部空间是灰尘和尘埃极少的清洁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驱动装置I内存在空气。另外,也可以向盘驱动装置I内填充氦气或氢气,还可以填充这些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3张盘11利用夹具151和垫片152,在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方向上以相等间隔被固定在马达12的转子轮毂上。存取部13包括6个头部131、6个臂部132和头部移动机构133。头部131接近盘11来磁性地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臂部132支撑头部131。头部移动机构133使臂部132移动,由此使头部131相对于盘11进行相对移动。根据这些结构,头部131在接近旋转的盘11的状态下对盘11的必要位置进行存取。另外,盘11不限于3个,也可以是I个或者2个以上。
图2是马达12的简要纵剖视图。马达12是外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和旋转部3。在图2中,对由静止部2的一部分和旋转部3的一部分构成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以下称为“轴承机构”)标注标号4。旋转部3由静止部2支撑着,井能够经润滑油45以马达12的中心轴线Jl为中心进行旋转。静止部2包括 作为基座部的基座板21、定子22、轴部41、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基座板21和图I中的第I外壳部件141利用一个部件构成,且是外壳14的一部分。定子22被固定在基座板21的圆筒状的支架211的周围。在支架211的内侧形成有孔部。另夕卜,基座板21和第I外壳部件141也可以是分体的部件。旋转部3包括转子轮毂31、转子磁铁32和轭铁321。转子轮毂31包括大致圆筒状的套筒部5、盖部311和圆筒部312。套筒部5利用不锈钢形成。更优选套筒部5利用SUS430等铁氧体系不锈钢形成。盖部311和圆筒部312利用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盖部311和圆筒部312利用铝形成,密度比套筒部5低。盖部311被安装于套筒部5的外缘部。盖部311包括未贯通的孔部即调整孔部313、用于固定图I中的夹具151的螺纹孔314和止转孔315。调整孔部313的数量是I个。调整孔部313设于盖部311的下表面311a,并朝向上表面311b延伸。调整孔部313位于定子22的上方,比螺纹孔314靠近中心轴线J1。螺纹孔314沿上下方向贯通盖部311。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孔314的数量是4个,并且沿周向以相等间隔设置。同样,止转孔315的数量是4个,并且沿周向以相等间隔设置。如图I所示,在将夹具151安装在马达12上时,螺钉153被螺合在夹具151的贯通孔和螺纹孔314中,由此夹具151被固定在盖部311的上表面311b。此时,工具被插入到止转孔315中,防止旋转部3的旋转。如图2所示,在盖部311的下表面311a粘贴有薄片部件33,螺纹孔314的下侧的开ロ被堵塞。通过用薄片部件33堵塞螺纹孔314的下侧的开ロ,从而在形成螺纹孔314时和进行图I所示的螺钉153的螺合吋,即使在螺纹孔314内产生金属屑,也能够防止金属屑进入到马达12内部。圆筒部312从盖部311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转子磁铁32隔着轭铁321被固定在圆筒部312的内側。转子磁铁32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定子22相对置。在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产生转矩。图3是将轴承机构4放大示出的图。轴承机构4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2、下推力部43、套筒部5、密封帽44和润滑油45。如前面所述,轴部41、上推力部42和下推力部43是静止部2的一部分,套筒部5是旋转部3的一部分。轴部41被压入到形成于下推力部43的内侧的孔部中并固定于此,轴部41沿着中心轴线Jl朝向上下方向进行配置。上推力部42呈从轴部4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形成为连成一体的部件。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例如利用不锈钢等形成。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包括朝向上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在上推力部42中,在上表面的外缘部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423。下推力部43包括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下推力部43例如利用铜或高強度黄铜等形成。下板部431从轴部41的下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外筒部432从下板部43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上部433是朝向下方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下面,将上部433称为“外周面上部433”。
在装配马达12时,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利用粘接剂等方式被固定在基座板21的支架211的内周面上。因此,与压入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外筒部432相对于基座板21在上下方向的定位,马达12的闻度的精度提闻。套筒部5包括内筒部51、凸缘部52、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内筒部51被配置在外筒部432与轴部41之间的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内。凸缘部52位于外筒部432的上侧,并从内筒部5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凸出。图2中的盖部311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扩展。下面,将凸缘部52的内周部而且也是内筒部51的上部的部位作为内筒部51的一部分进行说明。在轴向上,优选凸缘部52的厚度为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的高度 的1/2以下。优选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和下表面522构成为与中心轴线Jl大致垂直。凸缘部5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凸缘部52的连通孔61。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61的数量是I个。上轮毂筒部53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上方扩展的大致圆筒状。上轮毂筒部53位于上推力部42的径向外側。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包括朝向上方而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下轮毂筒部54构成为从凸缘部52的外缘部向下方扩展的大致圆筒状。下轮毂筒部54位于下推力部43的外筒部432的径向外側。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包括朝向下方而且向径向内侧倾斜的部位。另外,上轮毂筒部53和下轮毂筒部54也可以构成为图2中的盖部311的一部分。密封帽44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环状。密封帽44通过压入和/或粘接而被固定在上轮毂筒部53的上端部。密封帽44从上轮毂筒部53向径向内侧扩展,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台阶部423的上方。下面,将位于凸缘部52的外缘部的上侧的作为旋转部3的一部分的上轮毂筒部53和密封帽44统称为“上轮毂环状部591”。在驱动马达12时,包括图2所示的套筒部5的旋转部3,经由润滑油45相对于轴部41、上推力部42以及下推力部43进行旋转。图4是将轴承机构4的上部放大示出的图。轴部41的外周面411在径向上隔着径向间隙62而与内筒部51的内周面511相对置。在轴部41和内筒部51之间构成有径向间隙62。优选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约为2iim 4ii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径向间隙62表示第I间隙。如图3所示,在轴向上,在内筒部51的下端与下板部431之间构成有间隙63。下面,把间隙63称为“下端间隙63”。如图4所示,在内筒部51的外周面512与外筒部432的内周面434之间形成有圆筒状的间隙64。下面,把间隙64称为“圆筒间隙64”。如图3所示,圆筒间隙64经下端间隙63而与径向间隙62连通。圆筒间隙64在径向的宽度大于径向间隙62在径向的宽度,且小于连通孔61的直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间隙64表示第2间隙。如图4所示,在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与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之间构成有间隙651。下面,把间隙651称为“上推力间隙651”。并且,在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与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之间构成有间隙652。下面,把间隙652称为“下推力间隙652”。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通过连通孔61相连通。在轴承机构4中,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上推力间隙651、下推力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按照该顺序大致朝向径向外侧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推力间隙652表不第3间隙。上推力间隙651表示第4间隙。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在径向上隔着间隙661而与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相对置。在上轮毂筒部53与上推力部42之间构成有间隙661。下面,将间隙661称为“上密封间隙661”。优选上密封间隙661位于比径向间隙62和上推力间隙651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上密封间隙661与上推力间隙65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连续。上密封间隙661的宽度朝向上方即朝向上密封间隙661的开ロ而逐渐増大。并且,上密封间隙661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中心轴线Jl侧即图4中的左侧傾斜。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位于上密封间隙661内,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这样,在上密封间隙661中构成有保持润滑油45的上密封部661a。在上密封间隙661中,优选在内周面531和外周面422的比润滑油45的界面靠上侧的部位构成有疏油膜86。上密封间隙661的开ロ被密封帽44覆盖。在马达12中,通过增大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与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之间形成的夹角,能够增大上密封间隙661的体积,在驱动马达12吋,防止润滑油45从上密封间隙661溢出。并且,能够增大在上密封间隙661内能够保持的润滑油45的允许量。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在径向上隔着间隙662而与外筒部432的外周面上部433相对置。在下轮毂筒部54与外筒部432之间构成有间隙662。下面,将间隙662称为“下密封间隙662”。下密封间隙662位于比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下推カ间隙652以及连通孔61更靠近径向外侧的位置。下密封间隙662与下推力间隙652的径向外侧的部位连续。下密封间隙662的宽度朝向下方即朝向下密封间隙662的开ロ而逐渐増大。并且,下密封间隙662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图4中的左侧傾斜。润滑油45的下侧的界面位于下密封间隙662内,并且在下密封间隙662中构成有利用毛细管现象来保持润滑油45的下密封部662a。在下密封间隙662中,在内周面541和外周面上部433的比润滑油45的界面靠下侧的部位构成有疏油膜86。在轴承机构4中,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通过连通孔61而连通。在轴向上,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比径向间隙62的长度短。并且,连通孔61的长度比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在轴向上的距离短。其中,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之间的距离,表示上密封部661a的界面的上端与下密封部662a的界面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如图3所示,优选上密封间隙661的外径大致与下密封间隙662的外径相等。因此,能够与中心轴线Jl大致平行地构成连通孔61。其中,上密封间隙661的外径表示上密封间隙661的轴承内部侧的位置处的外径,下密封间隙662的外径表示下密封间隙662的轴承内部侧的位置处的外径。在轴承机构4中,在从上密封间隙661经由上推力间隙651、径向间隙62、下端间隙63、圆筒间隙64以及下推力间隙652到达下密封间隙662的区域6中、以及连通孔61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图5是套筒部5的简要剖视图。在图5中,还示出了套筒部5的内周面的形状。内筒部51包括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近上侧设置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比内周面511的轴向大致中央靠近下侧设置的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在图5中对动压槽附加网状剖面线示出。下面,在其它附图中也对动压槽附加网状剖面线示出。上径向动压槽列711是人字形状的槽、即沿着内周面511的周向将多个大致V字朝向横向而形成的槽的集合体。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中,上侧的部位的轴向长度比下侧的部位的长度长。下面,把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上侧的部位称为“槽上部711a”,把下侧的部位称为“槽下部711b”。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也是人字形状的槽。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槽上部712a的轴向长度比槽下部712b的轴向长度短。在轴向上,图4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的位置位于比下径向动压槽列712的槽上部712a的上端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在径向间隙62中,利用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81,该径向动压轴承部81针对润滑油45产生径向的流体动压。下面,把与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对应的上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上径向动压轴承部811”,把与下径向动压槽列712对应的下侧的动压轴承部称为“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在径向上和图3所示的外筒部432的外周面的下部与基座板21的支架211的固定区域436重叠。图6是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的仰视图。在图6中利用双点划线示出了与连通孔61对应的位置。在图7中也相同。在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设有螺旋形状的上推力动 压槽列721。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设于圆731的内侧,该圆731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ロ 61a外切。其中,当在开ロ设有倒角的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设于与倒角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側。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被设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ロ 61a的径向内側。在图4所示的上推カ间隙651中,利用上推力动压槽列721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1,该动压轴承部821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在下面的说明中,把动压轴承部821称为“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图7是下推力部43的俯视图。在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设有螺旋形状的下推力动压槽列722。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设于圆732的内侧,该圆732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而且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外切。其中,当在开ロ设有倒角部的情况下,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设于与倒角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外切的圆的内側。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被设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的径向内側。在图4所示的下推力间隙652中,利用下推力动压槽列722构成作为动压产生部的动压轴承部822,该动压轴承部822针对润滑油45产生推力方向的流体动压。下面,把动压轴承部822称为“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图8是将轴承机构4的上密封间隙661附近放大示出的图。下面,将上密封间隙661和上推力间隙651统称为“上部间隙601”。在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的外缘部构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并且朝向上方的倾斜面424。倾斜面424比图6中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更向上方远离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在轴向上,倾斜面424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ロ61a相对置。外周面422和倾斜面424通过平滑地凸出的曲面425而连接。并且,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和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通过曲面532平滑地连接。在上部间隙601中,形成于曲面425、532之间的部位671与上密封间隙661的最靠轴承内部侧的部位对应。连通孔61的开ロ 61a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在轴向上与该部位671重叠。在上密封间隙661中,包含该部位671的下部67的宽度是恒定的。在此,间隙的宽度是指在间隙的各个位置与间隙内切的球的切点之间的距离。在上密封间隙661的除下部67之外的部位中,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小。在上推力间隙651中,倾斜面424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之间的间隙651a的宽度朝向图6中的上推力动压槽列721而逐渐减小。下面,把间隙651a称为“外侧间隙651a”。外侧间隙651a的外缘处的宽度小于上密封间隙661的下部67的宽度。如上所述,上部间隙601从上密封间隙661的上部朝向上推力动压槽列721,包含宽度恒定的部位在内而逐渐减小。图9是将轴承机构4的下密封间隙662附近放大示出的图。下面,将下密封间隙662和下推力间隙652统称为“下部间隙602”。在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的外缘部构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并且朝向下方的倾斜面435a。倾斜面435a比图7中的下推力动压槽列722更向下方远离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在轴向上,倾斜面435a与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61b相对置。 外筒部432的外周面上部433和倾斜面435a通过平滑地凸出的曲面437而连接。并且,下轮毂筒部54的内周面541和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通过曲面533平滑地连接。在下部间隙602中,形成于曲面437、533之间的部位681与下密封间隙662的最靠轴承内部侧的部位对应。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在轴向上与部位681重叠。在下密封间隙662中,包含该部位681的上部68的宽度是大致恒定的,在下密封间隙662的除上部68之外的部位中,宽度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减小。在下推力间隙652中,倾斜面435a与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之间的外侧间隙652a的宽度朝向图7中的下推力动压槽列722而逐渐减小。外侧间隙652a的外缘处的宽度小于下密封间隙662的上部68的宽度。如上所述,下部间隙602从下密封间隙662的下部朝向下推力动压槽列722,包含宽度恒定的部位在内而逐渐减小。在驱动图4所示的马达12时,利用径向动压轴承部81,套筒部5的内筒部51在径向方向被支撑于轴部41。并且,利用由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构成的推力动压轴承,凸缘部52在推力方向被支撑于上推力部42和外筒部432。此时,在图5所示的上径向动压槽列711和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润滑油45在各个动压槽列的中央被抽吸(引流)并产生足够的动压。如前面所述,上径向动压槽列711的槽下部711b比槽上部711a短,在下径向动压槽列712中,槽上部712a比槽下部712b短。在径向动压轴承81整体中,针对润滑油45几乎不产生朝向上下方向的压力。并且,在图4所示的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中,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在径向间隙62和上推力间隙651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カ较高的状态,防止了空气的析出。在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中,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在径向间隙62和下推力间隙652之间,形成润滑油45的压カ较高的状态,防止了空气在圆筒间隙64和下端间隙63中析出。如上所述,在马达12中,能够在润滑油45所在的区域6中、除上密封间隙661和下密封间隙662和连通孔61之外的部位,对润滑油45赋予压力,充分确保了轴承机构4的轴承性能。图10是转子轮毂31的俯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l平行的连通孔61的中心轴线称为“中心轴线J2”。连通孔61隔着中心轴线Jl而与调整孔部313配置在同一直线上。即,调整孔部313位于包括中心轴线Jl和连通孔61的中心轴线J2的面SI上,而且相对于中心轴线Jl位于连通孔61的相反侧。如图11所示,调整孔部313位于比上密封部661a和下密封部66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马达12中,通过设置调整孔部313,旋转部3的重心的位置比不存在调整孔部313时更接近中心轴线J1。因此,因连通孔61而引起的旋转部3的不平衡的程度得到降低。结果,能够抑制马达12的振动。旋转部3的重心相对于中心轴线Jl的偏离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而求出,也可以利用其它各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也可以在使旋转部3以恒定的角速度旋转的情况下,测定产生于盖部311的水平方向的振动。也可以测 定在安装于旋转部3的轴产生的摆动的力量。下面,參照图12说明制造轴承机构4的流程。首先,预先装配转子轮毂31,在将转子轮毂31上下颠倒的状态下,按照图13所示,将轴部41从下方插入套筒部5的内筒部51中。同吋,与轴部41连成一体的部件即上推力部42位于套筒部5的上轮毂筒部53的内侦U。然后,轴部41的在图13中位于上侧的下部被压入到下推力部43的下板部431的孔部中(步骤S11)。下面,将转子轮毂31、轴部41、上推力部42以及下推力部43的装配体称为“轴承装配体4a”。在装配了轴承装配体4a后,轴承装配体4a被搬入密闭的容器内。在容器内如图14所示,上密封间隙661朝向下方,即上密封间隙661的开ロ朝向下侧,轴承装配体4a的上部即图14中的下侧的部位被保持在倾斜的保持部91的孔部911内(步骤S12)。在保持部91中,轴承装配体4a被配置为倾斜的状态,轴部41的中心轴线Jl相对于重力方向而傾斜。在孔部911中,轴部41的上部由从孔部911的底部凸出的凸起部912从下方支撑在中心轴线Jl方向,盖部311的外缘部由孔部911的内周面支撑在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在轴承装配体4a中,凸缘部52的上表面521即图14中的下侧的面,与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即图14中的上侧的面抵接。因此,下推力间隙652在轴向的宽度扩大。在凸缘部52中,连通孔61位于因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即图14中的左侧的部位52a的最下侦U。在轴承装配体4a中,调整孔部313、中心轴线Jl以及连通孔61按照该顺序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因而通过使调整孔部313位于倾斜的盖部311的上侧的部位,能够容易使连通孔61位于凸缘部52的下侧的部位52a。这样,调整孔部313作为与连通孔61的位置对应的标记而发挥作用。然后,轴承装配体4a内的间隙整体被减压为基本真空的状态(步骤S13)。在间隙整体被减压后,从分配器92的针部朝向倾斜的下密封间隙662的最上侧的部位即图14中的右侧的部位的开ロ中注入恒定量的润滑油(步骤S14)。并且,轴承装配体4a在由保持部91保持的状态下放置预定的时间以上的时间(步骤S15)。在此,预定的时间是指从向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到润滑油流入上密封间隙661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图15所示,润滑油45扩散到下密封间隙662的全周以及与下密封间隙662连续的下推力间隙652的全周。在图15中,对润滑油45标注了虚线的平行斜线。在后面的图16中也相同。另外,润滑油45通过连通孔61扩散到上密封间隙661的至少下侧的部位、以及与上密封间隙661连续的上推力间隙651的至少下侧的部位。与上密封间隙661连续的上推力间隙651的至少下侧的部位是指图15中的左侧的部位。另夕卜,润滑油45也存在于圆筒间隙64的一部分中。在轴承装配体4a中,在外筒部432的比外周面上部433靠近图15中的上侧的区域以及下轮毂筒部54的图15中的上侧的面中构成有疏油膜86。并且,在上推力部42的下侧的区域以及上轮毂筒部53的图15中的下侧的面中构成有疏油膜86。通过设置疏油膜86,防止了润滑油45从下密封间隙662和上密封间隙661溢出。另外,疏油膜86的设置部位不限于图15所示的部位,只要是比润滑油45的上侧的界面以及下侧的界面靠外侧的部位,则也可以设于与图15所示的部位不同的其它部位。在放置轴承装配体4a并进行等待后,轴承装配体4a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步骤S16)。因此,如图16所示,润滑油45向圆筒间隙64、下端间隙63以及径向间隙62扩散,轴承装配体4a内的间隙整体被润滑油45填满。然后,在图2所示的盖部311的下表面311a粘贴薄片部件33,调整孔部313被堵塞。并且,在上轮毂筒部53安装密封帽44,完成轴承机构4的制造。以上对安装了马达12的盘驱动装置I的构造以及轴承机构4的制造流程进行了说明,在制造轴承机构4时,在减压状态下向下密封间隙622注入恒定量的润滑油45,然后 使压カ恢复至大气压,由此润滑油45填充到轴承装配体4a的间隙整体。結果,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润滑油45的填充作业。并且,在润滑油45被保持在上下密封间隙661、662内的状态下,轴承装配体4a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因而能够抑制气泡被卷入到轴承装配体4a内。结果,在驱动马达12时,能够防止由于轴承机构4内存在气泡而使得润滑油45从上下密封间隙661、662漏出。轴承装配体4a被配置成倾斜的状态,由此能够使润滑油45高效地扩散到下密封间隙662的全周。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中在轴向上与连通孔61重叠的区域即倾斜面424远离连通孔61的开ロ 61a。因此,即使轴承装配体4a被上下颠倒时,也能够防止连通孔61的开ロ 61a因上推力部42与凸缘部52的抵接而被堵塞的情況。結果,能够使润滑油45可靠地流入上密封间隙661内。连通孔61的开ロ 61a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上密封间隙661的轴承内部侧的部位重叠,由此能够使润滑油45更高效地流入上密封间隙661内。在轴承装配体4a中,保持部91在轴向上仅支撑轴部41的上部,因而上推力部42与凸缘部52在轴向上相抵接,能够容易扩大注入侧的推力间隙即下推力间隙652的宽度。通过扩大下推力间隙652的宽度,润滑油45迅速扩散到下推力间隙652的全周。保持部91也可以从下方支撑上推力部42。并且,也可以支撑上推力部42和轴部41双方。连通孔61位于凸缘部52的因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52a,由此能够使润滑油45高效地流入上密封间隙661内。在轴承机构4中,由于凸缘部52在轴向的厚度较薄,因而上密封间隙661与下密封间隙662在轴向上的距离较短,从下密封间隙662注入的润滑油45容易流入上密封间隙661内。结果,与上密封间隙以及下密封间隙位于径向动压轴承部的上方和下方的轴承机构相比,能够容易在短时间内进行润滑油45的填充作业。并且,由于仅从朝向上方的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45,因而与也从朝向下方的上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轴承装配体4a的表面被污染。在上推力间隙651中,位于连通孔61的上侧的开ロ 61a附近的外侧间隙651a在轴向的宽度较宽,因而在驱动马达12时,能够降低从上推力间隙651流向连通孔61的上部的润滑油45的流路阻力。并且,通过抑制润滑油45的流路阻力,能够抑制位于连通孔61的上部附近的上密封间隙661中的界面的变动。结果,当在安装密封帽44之前的状态下进行马达12的旋转检查时,能够防止润滑油45因离心カ而从上密封间隙661漏出。在连通孔61中,上侧的开ロ 61a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更靠外侧的位置。下侧的开ロ 61b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比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更靠外侧的位置。結果,能够利用在上推力动压轴承部821和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产生的流体动压,抑制在连通孔61的上部与下部之间产生压カ差。在马达12中,作为第2间隙的圆筒间隙64的下部与作为第I间隙的径向间隙62的下部连通,而且作为第3间隙的下推力间隙652位于比下径向动压轴承部812更靠上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下推力间隙652接近作为第4间隙的上推力间隙651,能够容易缩短将上推力间隙651和下推力间隙652连通的连通孔61的长度。结果,能够抑制连通孔61内的润滑油45的量,并且能够降低连通孔61内的流路阻カ。 在马达12中,如图17的内筒部51的仰视图所示,也可以在内筒部51的下表面形成有推力动压槽列723。由此,在图3中的下端间隙63构成有在推力方向上支撑内筒部51的推力动压轴承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下推力间隙652中,也可以不形成作为推力动压轴承部发挥作用的动压产生部。在此,优选在下推力间隙中设有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程度的动压产生部即动压槽列。在图17所示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在轴向上的下推力间隙的宽度大于下端间隙的宽度。下面,说明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的另ー个示例。图18所示的转子轮毂31的盖部311包括设于上表面311b的调整孔部313。调整孔部313在轴向上朝向下表面311a延伸。调整孔部313、中心轴线Jl以及连通孔61按照该顺序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在制造轴承机构时,首先装配轴承装配体4a (步骤SI I),使下密封间隙662朝向下方,下推力部43被保持在倾斜的保持部91的孔部911内(步骤S12)。此时,使调整孔部313位于倾斜的盖部311的上侧的部位,由此连通孔61位于在倾斜的凸缘部52中成为下侧的部位52a的最下侧。并且,凸缘部52的下表面522与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抵接,由此上推力间隙651在轴向的宽度稍微扩大。然后,轴承装配体4a的间隙整体被减压为基本真空的状态(步骤S13)。从倾斜的上密封间隙661的最上侧的部位注入润滑油(步骤S14),将轴承装配体4a放置预定的时间以上的时间(步骤S15)。并且,在润滑油扩散到上密封间隙661的全周以及下密封间隙662的至少下侧的部位后,轴承装配体4a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步骤S16),润滑油扩散到轴承装配体4a内的间隙整体中。在图18所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润滑油的填充作业。并且,能够抑制气泡被卷入到轴承装配体4a内。如图9所示,下推力部43的倾斜面435a远离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因而能够防止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因凸缘部52与外筒部432的抵接而被堵塞的情況。结果,能够使润滑油可靠地流入下密封间隙662内。在轴承装配体4a中,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 61b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下密封间隙662重叠,由此能够使润滑油通过下密封间隙662高效地流入。图19是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2a的简要剖视图。马达12a包括构造与第I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轴承机构4不同的轴承机构40。轴承机构40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6、下推力部47、套筒部48、上轮毂筒部491、密封帽492和润滑油45。轴部41被固定在下推力部47的内侧的孔部。上推力部46呈从轴部41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板状,利用与轴部41分体的部件构成。下推力部47包括下板部471和筒状部472。下板部471从轴部41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筒状部472从下板部47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筒状部472利用粘接剂固定在基座板21的支架211的内周面上。在转子轮毂31中,套筒部48、上轮毂筒部491以及盖部311是连成一体的部件。套筒部48配置在筒状部472与轴部41之间。套筒部48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套筒部48的连通孔61。如图20所示,在径向上,套筒部48的内周面481隔着径向间隙而与轴部41的外周面411相对置。在轴向上,套筒 部48的上表面482和下表面483分别隔着推力间隙而与上推力部46的下表面461以及下板部471的上表面471a相对置。上轮毂筒部491从套筒部48的外缘部向上方扩展。密封帽492被固定于上轮毂筒部491,并向径向内侧扩展。在轴承机构40中,利用密封帽492和上轮毂筒部491构成位于套筒部48的上侧的外缘部的上轮毂环状部591。马达12a的其它构造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下面,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在驱动图19所示的马达12a时,包括套筒部48和上轮毂环状部591的旋转部3,相对于包括轴部41、上推力部46和下推力部47的静止部2进行旋转。如图20所示,在形成于轴部41和套筒部48之间的径向间隙62中,利用径向动压槽列构成有径向动压轴承部81。在形成于套筒部48的下表面483和下板部471的上表面471a之间的下推力间隙652中,在径向内侧的部位利用推力动压槽列构成有推力动压轴承部823。在套筒部48的外周面484与筒状部472的内周面472a之间构成有向上方延伸的下密封间隙664。下密封间隙664的下部与下推力间隙652中的连通孔61的下侧的开ロ61b附近、即比推力动压轴承部823靠外侧的部位连接。在套筒部48的上表面482与上推力部46的下表面461之间构成有上推力间隙651。在上轮毂筒部491的内周面与上推力部46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间隙663。上密封间隙663从上推力间隙651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在轴承机构40中,在从上密封间隙663经由上推力间隙651、径向间隙62、下推力间隙652到达下密封间隙664的区域6a中、以及连通孔61中,被连续填满润滑油45。在驱动马达12a时,利用径向动压轴承部81,套筒部48在径向方向被支撑于轴部41。并且,利用推力动压轴承部823,套筒部48相对于下板部471向图20中的上侧稍微浮起。图19所示的定子22的磁性中心在轴向上位于比转子磁铁32的磁性中心靠下侧的位置,在与套筒部48借助推力动压轴承部823而浮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吸引旋转部3的磁性作用。在马达12a中,借助推力动压轴承部823以及定子22与转子磁铁32之间的磁性作用,旋转部3在推力方向被稳定地支撑于静止部2。在制造轴承机构40时,首先按照图21所示装配包括转子轮毂31、轴部41、上推力部46和下推力部47的轴承装配体4b (图12 :步骤Sll)。另外,在润滑油被填充到轴承装配体4b内后,安装图19中的密封帽492。然后,在使上密封间隙663朝向上方且轴承装配体4b倾斜的状态下,下推力部47被保持在保持部91的孔部911内(步骤S12)。套筒部48的上表面482远离上推力部46的下表面461,由此上推力间隙651在轴向的宽度稍微扩大。在轴承装配体4b中,在盖部311的上表面311b的连通孔61附近设有标记,使标记位于盖部311的下侧的部位,由此连通孔61位于在倾斜的套筒部48中成为下侧的部位48a的最下侧。在轴承装配体4b被保持于保持部91后,轴承装配体4b的间隙整体被减压为基本真空的状态(步骤S13)。从倾斜的上密封间隙663的最上侧的部位注入润滑油(步骤S14),将轴承装配体4b放置预定的时间以上的时间(步骤S15)。在此,预定的时间是指从向上密封间隙663注入润滑油到润滑油扩散到上密封间隙663的全周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轴承装配体4b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步骤S16),润滑油扩散到间隙整体中。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润滑油的填充作业。并且,能够抑制气泡被卷入到轴承装配体4b内。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第I实施方式中,在制造轴承机构4时,不一定需要从图14所示的朝向上方的下密封间隙662的最上侧的部位注入润滑油45,也可以从其它部位注入润滑油45。这同样适用于从图18所示的朝向上方的上密封间隙661注入润滑油45的情況。并且,同样也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在第I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特定连通孔61的位置,则也可以在盖部311被安装于套筒部5之前,向轴承装配体4a中填充润滑油45。在从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45的情况下,由于下推力间隙652被扩大,因而也可以不设置外筒部432的上表面435的倾斜面435a。在从上密封间隙661注入润滑油45的情况下,由于上推力间隙651被扩大,因而也可以不设置上推力部42的下表面421的倾斜面424。在第I实施方式中,只要连通孔61位于因凸缘部52的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52a,则不一定需要位于该部位52a的最下侧。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润滑油45高效地从注入润滑油45的ー个密封间隙流入另ー个密封间隙。在此,更优选连通孔61位于该部位52a的最下侧。在第2实施方式中,只要连通孔61位于因套筒部48的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48a,则不一定需要位于该部位48a的最下侧。在第I实施方式的马达12的盖部311,也可以设置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调整孔部。由此,能够容易进行调整孔部内的金属片等的去除。如果旋转部的不平衡的程度降低,则在设有ー个调整孔部313的情况下,调整孔部313、中心轴线Jl以及连通孔61也可以不位于同一平面上。在设有多个调整孔部313的情况下,这些调整孔部313不需要相对于包括中心轴线Jl和连通孔61的面而对称。也可以在盖部311中除调整孔部313之外的部位设置与连通孔61的位置对应的各种标记。例如,可以在连通孔61附近的下表面311a或者上表面311b设置表示连通孔61的位置的标记。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盖部311设置调整孔部,将调整孔部用作与连通孔61的位置对应的标记。在第I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套筒部5和盖部311形成为连成一体的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套筒部5和盖部311利用SUS430等铁氧体系不锈钢或铝形成。在套筒部5和盖部311利用铝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套筒部5的表面实施镀镍等镀覆处理。套筒部5也可以利用黄铜或烧结金属形成。在第I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利用转子磁铁32与定子22之间的磁性作用,在与旋转部3借助推力动压轴承部而浮起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吸引旋转部3。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仅利用下推力动压轴承部822产生推力方向的动压。在上轮毂环状部591中,上轮毂筒部53和密封帽44也可以是连成一体的部件。在润滑油45的泄漏的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密封帽44,仅利用上轮毂筒部53构成上轮毂环状部。并且,也可以在密封帽44与上推力部42之间构成朝向径向内侧的上密封部。在这种情况下,在制造轴承机构4时,在密封帽44被安装于上轮毂筒部53的状态下装配轴承装配体,从朝向上方的下密封间隙662注入润滑油。在旋转部3中,作为位于凸缘部52的外缘部的下侧的部件(下面,称为“下轮毂环状部”),仅设置了下轮毂筒部54,但也可以利用多个部件构成下轮毂环状部。例如,下轮毂环状部也可以利用下轮毂筒部54、和安装于下轮毂筒部54的前端的帽部件构成。 下推力部43、47也可以利用与基座板2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由此,能够削减部件数目。并且,下推力部43、47也可以利用与轴部41连成一体的部件构成。在下推力部43中,下板部431和外筒部432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同样,下推力部47的下板部471和外筒部472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在第I实施方式中,轴部41和上推力部42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在第2实施方式中,轴部41和上推力部46也可以利用分体的部件构成。在第I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上密封间隙661的宽度大致恒定。在这种情况下,在上推力部42的外周面422或者上轮毂筒部53的内周面531中至少一方设置动压槽列,由此针对润滑油45产生朝向上密封间隙661的内部的动压,润滑油45得以被保持。这同样适用于下密封间隙662。并且,也同样适用于第2实施方式的马达12a的上密封间隙663和下密封间隙664。本发明能够用作盘驱动装置用的马达,也能够用作除盘驱动装置之外的装置的马达。在不出现冲突的前提下,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形能够适当地結合。虽然在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要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的情况下,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下述权利要求书确定。
权利要求
1.ー种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在马达中使用, 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具有 轴部,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 上推力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下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外筒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 内筒部,其具有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第I间隙的内周面、和与所述外筒部的内周面之间构成第2间隙的外周面; 凸缘部,其从所述内筒部向径向外侧凸出并具有下表面、上表面和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连通孔,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外筒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3间隙,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之间构成第4间隙; 上轮毂环状部,其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缘部的上侧;以及 下轮毂环状部,其位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缘部的下側, 在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上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与所述第4间隙连续的上密封间隙,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下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与所述第3间隙连续的下密封间隙,润滑油的上侧的界面位于所述上密封间隙内,所述润滑油的下侧的界面位于所述下密封间隙内, 在从所述上密封间隙经由所述第4间隙、所述第I间隙、所述第2间隙以及所述第3间隙到达所述下密封间隙的区域中、以及所述连通孔中,被连续填满所述润滑油, 在所述第I间隙构成有动压轴承, 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エ序 a)エ序,装配包括所述轴部、所述上推力部、所述下板部、所述外筒部、所述内筒部、所述凸缘部、所述上轮毂环状部和所述下轮毂环状部的轴承装配体; b)エ序,在所述a)エ序之后,使所述上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以扩大所述第3间隙,或者,使所述下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以扩大所述第4间隙; c)エ序,在所述a)エ序之后,对所述轴承装配体内的间隙整体进行减压; d)エ序,在所述b)エ序和所述c)エ序之后,从所述上密封间隙和所述下密封间隙中朝向上方的ー个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并等待预定的时间以上;以及 e)エ序,在所述d)エ序之后,将所述轴承装配体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在所述a)エ序和所述d)エ序之间还包括将所述凸缘部配置为倾斜的状态的f)エ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在所述f)エ序中,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因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成为下侧的部位中的最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 从所述凸缘部向径向外侧扩展而形成盖部, 所述盖部具有与所述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标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所述标记是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或者上表面设置的孔部, 所述孔部位于包括所述轴部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连通孔的中心的面上,而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孔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相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 从所述凸缘部向径向外侧扩展而形成盖部, 所述盖部具有与所述连通孔的位置相对应的标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 所述标记是在所述盖部的下表面或者上表面设置的孔部, 所述孔部位于包括所述轴部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连通孔的中心的面上,而且所述连通孔和所述孔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位于相反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在所述d)エ序中,从倾斜的所述ー个密封间隙的最上侧的部位注入所述润滑油。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 在所述b)エ序中,所述上密封间隙朝向下方, 在所述b) d)エ序中,所述上推力部或者所述轴部的上部从下方被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 随着所述润滑油的注入,在所述第4间隙和所述第3间隙中与另ー个密封间隙连续的推力间隙中,构成有对所述润滑油产生朝向径向内侧的压力的动压产生部,所述动压产生部位于比所述连通孔的开ロ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上推力部的所述下表面或者所述外筒部的所述上表面的与所述开ロ对置的部位,比所述动压产生部更远离所述凸缘部的所述上表面或者所述凸缘部的所述下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所述连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ー个密封间隙重叠。
13.—种马达,该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 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并且包括利用权利要求I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所述轴部、所述上推力部、所述下板部和所述外筒部, 所述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并且包括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所述内筒部、所述凸缘
14.ー种盘驱动装置,该盘驱动装置具有 使盘旋转的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盘、所述马达和所述存取部。
15.ー种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在马达中使用, 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具有 轴部,其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配置; 上推力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上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下板部,其从所述轴部的下部向径向外侧扩展; 筒状部,其从所述下板部的外缘部向上方延伸; 套筒部,其隔着间隙而与所述轴部的外周面、所述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以及所述下板部的上表面对置,并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连通孔;以及上轮毂环状部,其位于所述凸缘部的外缘部的上側, 在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上轮毂环状部之间构成有上密封间隙, 在所述套筒部与所述筒状部之间构成有与所述连通孔的下侧的开ロ附近连接的下密封间隙, 在从所述上密封间隙经由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套筒部的间隙、所述轴部与所述套筒部的间隙、下推力部与所述套筒部的间隙到达所述下密封间隙的区域中、以及所述连通孔中,被连续填满所述润滑油, 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エ序 a)エ序,装配具有所述轴部、所述上推力部、所述下板部、所述筒状部、所述套筒部和所述上轮毂环状部的轴承装配体; b)エ序,在所述a)エ序之后,使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套筒部的间隙扩大; c)エ序,在所述a)エ序之后,将所述轴承装配体配置为倾斜的状态; d)エ序,在所述a)エ序之后,对所述轴承装配体内的间隙整体进行减压; e)エ序,在所述b) d)エ序之后,从所述上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并等待预定的时间以上;以及 f)エ序,在所述e)エ序之后,将所述轴承装配体的周围的压カ恢复至大气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在所述c)エ序中,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套筒部的因倾斜而成为下侧的部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成为下侧的部位中的最下侧。
18.—种马达,该马达具有静止部和旋转部, 所述静止部具有定子,并且包括利用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所述轴部、所述上推力部、所述下板部和所述筒状部, 所述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并且包括所述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所述套筒部和所述上轮毂环状部。
19.ー种盘驱动装置,该盘驱动装置具有 使盘旋转的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 存取部,其对所述盘进行信息的读出和写入中的至少一方;以及 外壳,其收纳所述盘、所述马达和所述存取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流体动压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马达及盘驱动装置。轴承机构的制造方法包括a)工序、b)工序、c)工序、d)工序和e)工序。在a)工序中,装配轴承装配体。在b)工序中,使上推力部与上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上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使外筒部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扩大,或者,使外筒部与下轮毂环状部之间的下密封间隙朝向下方,使上推力部与凸缘部之间的间隙扩大。在c)工序中,将间隙整体减压。在d)工序中,从朝向上方的密封间隙注入润滑油,并等待预定的时间以上。在e)工序中,将压力恢复至大气压。
文档编号G11B17/02GK102852967SQ20121000596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7日
发明者山口克树, 堀木茂树, 秀岛义嗣, 巽昭生, 隅地映允, 玉冈健人, 三浦和司, 竹本满厚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