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462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硬盘连接器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硬盘加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硬盘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安全技术的迅猛发展,硬盘(Hard Disk Drive,简称HDD)作为信息的存储载体,存储容量越来越大,如何在存储海量数据的同时保证信息的安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硬盘加密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常见的硬盘加密技术包括软件加密方法和硬件加密方法,其中,硬件加密方法通常是利用加密芯片对硬盘数据进行加密,其工作原理为加密芯片使用时连接在主板与硬盘之间,能自动对写入硬盘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在读取时进行解密。其中,加密芯片的3.3V的工作电源是利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将硬盘的5V的工作电源转换得到的。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硬盘加密芯片的供电方式存在工作电压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容易导致硬盘加密芯片的工作性能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硬盘连接器及电子设备,其能够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硬盘连接器,所述硬盘连接器包括6个预留管脚,分别为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第五管脚和第六管脚,

其中,所述第一管脚与硬盘加密芯片的模式配置管脚连接;

所述第二管脚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复位管脚连接;

所述第一管脚和所述第二管脚同时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电源管脚连接;

所述第四管脚、所述第五管脚和所述第六管脚同时与主机电源连接。

可选地,所述6个预留管脚为电源管脚。

可选地,所述主机电源为3.3V直流电源。

可选地,所述第三管脚为预留的测试点。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硬盘连接器。

本发明提供的硬盘连接器及电子设备,所述硬盘连接器包括6个预留管脚,分别为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第五管脚和第六管脚,所述第一管脚与硬盘加密芯片的模式配置管脚连接,所述第二管脚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复位管脚连接,所述第一管脚和所述第二管脚同时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电源管脚连接,所述第四管脚、所述第五管脚和所述第六管脚同时与主机电源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其通过硬盘的预留管脚为硬盘加密芯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其增加了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而且是通过硬盘的预留管脚来进行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以进一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硬盘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硬盘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硬盘连接器1,所述硬盘连接器包括6个预留管脚,分别为第一管脚11、第二管脚12、第三管脚13、第四管脚14、第五管脚15和第六管脚16,所述第一管脚11与硬盘加密芯片2的模式配置管脚21连接,所述第二管脚12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2的复位管脚22连接,所述第一管脚11和所述第二管脚12同时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2的电源管脚23连接,所述第四管脚14、所述第五管脚15和所述第六管脚16同时与主机电源3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硬盘连接器,所述硬盘连接器包括6个预留管脚,分别为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三管脚、第四管脚、第五管脚和第六管脚,所述第一管脚与硬盘加密芯片的模式配置管脚连接,所述第二管脚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复位管脚连接,所述第一管脚和所述第二管脚同时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电源管脚连接,所述第四管脚、所述第五管脚和所述第六管脚同时与主机电源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其通过硬盘的预留管脚为硬盘加密芯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其增加了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而且是通过硬盘的预留管脚来进行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以进一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硬盘连接器,其中,右图为所述硬盘连接器的预留管脚的结构示意图,左图为所述硬盘连接器的预留管脚与硬盘加密芯片、主机电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由图2的右图可知,所述硬盘连接器具有2个接地管脚G1和G2、7个信号管脚S1~S7和15个电源管脚P1~P15,其中,信号管脚S1、S4和S7接地,信号管脚S2和S3连接硬盘输出差分信号,信号管脚S5和S6连接硬盘输入差分信号;电源管脚P4、P5、P6、P10、P12接地,电源管脚P7、P8、P9用来连接主机电源(图中未示出),电源管脚P11作为预留的测试点。综上可以看出,右图中的硬盘连接器具有6个预留的电源管脚P1、P2、P3、P13、P14、P15。

所述6个预留的电源管脚的具体连接如图2中的左图所示,具体为:

电源管脚P14与硬盘加密芯片(图中未示出)的模式配置管脚连接,以提供硬盘加密配置信号,在使用过程中用于对硬盘加密芯片进行配置模式切换;电源管脚P15与硬盘加密芯片的复位管脚连接,以提供硬盘加密复位信号,在使用过程中及配置模式切换完成后进行芯片复位,从而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电源管脚P1、P2、P3同时与主机电源连接;电源管脚P14和P15同时与所述硬盘加密芯片的电源管脚连接;其中,所述主机电源为3.3V或5V,3.3V为硬盘加密芯片的工作电压,5V为硬盘的工作电压。

电源管脚P13为预留的测试点。

本发明提供的硬盘连接器,其是充分利用了硬盘连接器的预留的电源管脚,即对硬盘连接的预留的电源管脚重新进行功能定义,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方面,其通过硬盘的预留的电源管脚为硬盘加密芯片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其增加了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而且是通过硬盘的预留的电源管脚来进行模式配置切换和加密芯片复位,以进一步提高硬盘加密芯片工作性能的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硬盘连接器。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但不仅仅限于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