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和记录介质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47217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和记录介质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重放装置和一种记录介质记录和/或重放装置。更准确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重放装置和一种具有一用于打开和关闭一开孔部分的盖体的记录介质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例如,有一种在一光盘上进行记录/重放的记录/重放装置,该光盘是一种盘形记录介质的实例,在其上可进行记录或重放,或兼作记录和重放。还有一种记录/重放装置,其中一盖体由一机壳支撑,使在盖体被一转动力沿从一打开位置到一关闭位置的方向推的状态下可打开和关闭。在这种记录/重放装置中,一容纳一光盘的盘盒插入机壳中,并使在插入之时盖体的前表面被压,从而使该盖体转向打开位置。
但是,在上述记录/重放装置中,由于不管是否有盘盒在机壳中该盖体总能被转动,就有可能甚至在一盘盒的光盘已经安装在一设置在该装置的内部的安装部分的一转台上的这一状态下将另一盘盒插入。
例如,已知有一种记录/重放装置,它通过在一插入/取出口的附近自动放置一防护板来防止上述错误的插入,该防护板用来在已经安装了一盘盒或一光盘的状态下防止通过该插入/取出口插入另一盘盒。但是,借助于防护板能防止错误的插入的装置需要一种机构用来在机壳中移动该防护板,因此就增大了装置的尺寸。尤其是,如果这一机构用于一种便携式记录/重放装置,由于其尺寸的增大而影响了携带功能。
上述用于朝关闭位置推动盖体的转动力是由例如一拉紧设置在盖体与机壳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产生的。为将一盘盒平滑插入机壳中,使该拉伸螺旋弹簧的弹力设定得较弱。所以,尤其在一便携式记录/重放装置中,由于在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或诸如此类的使盖体发出卡搭声,使用户在使用该装置时有一种不和谐的感觉,成为一个噪声源。
在一种传统的方法中,通过使用一从插入/取出口弹出的盘盒而转动盖体,盖体的重量和朝关闭位置压盖体的力通过该盘盒施加在一夹持器上。所以,在弹出操作中有一重负荷加在盘盒上。
所以,例如,在通过操作一滑动设置在该装置的一侧的弹出钮使产生弹出动作的情况下,必须对该弹出钮施加较大的力,故对手指所加的力也较大。在通过用一电动机移动该夹持器产生弹出动作的情况下,就需要较大的电动机转矩,这样例如使电动机的尺寸增大。
在一种传统的方法中,在盘盒弹出操作期间盖体是通过使用一与一弹出钮连接且可滑动的滑动杆转动的,该滑动杆需要滑动一对应于盖体从关闭位置到打开位置的转动量的距离。由于在该记录/重放装置中需要有一供上述移动的空间,使该记录/重放装置的尺寸相应要增大。
本发明的一目的因而是提供一种一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能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因而是提供一种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能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装置主体、一加载机构、一盖体和一锁定机构。该装置主体有一在一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用的记录和/重放部分,和一通过其记录介质被插入和从装置主体中被弹出的开孔部分。加载机构通过开孔部分将被插入的记录介质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并通过开孔部分弹出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的记录介质。打开或关闭开孔部分的盖体可移动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锁定机构将盖体锁定在一关闭位置以关闭开孔部分。当记录介质通过开孔部分被弹出时,通过记录介质被加载机构弹出,盖体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移动,然后,由锁定机构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进一步将其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一容纳一盘形记录介质的盘盒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该装置包括一装置主体、一加载机构、一锁定机构和一盖体。该装置主体有一在一容纳在盘盒里的盘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用的记录和/重放部分,和一通过其将盘盒插入和从装置主体中弹出的开孔部分。加载机构将容纳在通过开孔部分被插入的盘盒里的盘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并通过开孔部分弹出安置在记录和/重放部分上并容纳在盘盒里的盘。打开或关闭开孔部分的盖体可转动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锁定机构将盖体锁定在一关闭开孔部分用的关闭位置上。具体说,锁定机构在容纳在盘盒里的盘被加载机构安置在记录和/重放部分上的状态下,将盖体锁定在关闭开孔部分用的位置上。当盘盒通过开孔部分被弹出时,通过盘盒被加载机构弹出使盖体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转动,然后,由锁定机构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进一步将其移动。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盘重放装置的外貌的立体图,此时的一盘盒插入/取出开孔是关闭的;图2是表示该盘重放装置的外貌的总立体图,此时的一盘盒插入/取出开孔是打开的;图3是该盘重放装置的分解侧视图;图4是一仰视图,表示一机器机壳(machanics chassis)和一主机壳(mainchassis)彼此结合;图5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一缓冲件和一支撑该缓冲件的支撑孔;图6是该机器机壳的一俯视图;图7是该机器机壳的一仰视图;图8是一附加导轨的一放大的立体图;图9与图10和11一起表示一种形成该附加导轨的方法,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形成一L形弯曲部分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0是一表示处在形成一弯曲件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1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了通过在部分L形弯曲部分上进行压力加工而形成该附加导轨这一状态;图12与图13和14一起表示一种形成另一附加导轨的方法,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形成一L形弯曲部分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3是一表示处在形成一折叠件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14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了通过进一步弯曲该折叠件使它与L形弯曲部分相接触而形成该附加导轨这一状态;图15是一放大的仰视图,表示一进给螺杆是如何由机械机壳所支撑;图16与图17和18一起表示一种形成一支撑部分的方法,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形成诸狭缝这一状态的放大的立体图;图17是一放大的立体图,表示了形成一U形部分这一状态;图18是一放大的立体图,表示处在形成一收置部分并完成了一支撑部分这一状态;图19与图20和21一起表示一种形成另一支撑部分的方法,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形成诸狭缝这一状态的放大的立体图;图20是一放大的立体图,表示处在形成一U形部分这一状态;图21是一放大的立体图,表示处在形成一收置部分并完成了一支撑部分这一状态;图22与图23一起表示一种介质夹持器移动机构,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一介质夹持器位于一加载位置这一状态的左视图;图23是一左视图,表示处在介质夹持器位于一等待位置或一卸载位置这一状态;图24与图25一起表示一肘节弹簧的动作,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肘节弹簧沿将该机械机壳与该介质夹持器彼此分开的方向动作这一状态的右视图;图25是一表示处在该肘节弹簧沿将该机械机壳与该介质夹持器彼此靠近的方向动作这一状态的右视图26是一表示处在该介质夹持器位于等待位置或卸载位置这一状态的后视图;图27是一表示处在该介质夹持器位于加载位置这一状态的后视图;图28与图29-31一起表示一弹出杆的操作,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弹出杆转动前这一状态的放大的俯视图;图29是一放大的俯视图,表示处在弹出杆已转动,一挡头外周面的右端位于一对应于一被挡住的构件的左端的位置这一状态;图30是一放大的俯视图,表示处在一滑动件已向前移动,其箍加压于该弹出杆的被压构件的后半部分这一状态;图31是一放大的俯视图,表示处在弹出杆被进一步转动这一状态;图32与图33和34一起表示盘盒相对于机械机壳的定位操作,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盘盒正在插入介质夹持器中这一状态的剖面图;图33是一剖面图,表示处在盘盒完全插入介质夹持器中,一导向轴将要插入一定位孔中这一状态;图34是一剖面图,表示处在盘盒相对于机械机壳定位这一状态;图35与图36-39一起表示了形成该导向轴的一实例,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机械机壳的一主板部分被制作前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36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处在紧随图35所示的那个状态后,即,已完成一拉延操作这一状态;图37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处在紧随图36所示的那个状态后,即,已完成另一拉延操作这一状态;图38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处在紧随图37所示的那个状态后,即,进行了又一拉延操作这一状态;图39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处在紧随图38所示的那个状态后,即,进行了再一拉延操作并完成了导向轴这一状态;图40是一盖体的放大的仰视图;图41与图42-45一起表示一盖体打开/关闭机构,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盖体被闭锁这一状态的放大的部分剖面侧视图;图42是一放大的部分剖面侧视图,表示处在一闭锁滑动件向后移以取消该盖体的锁定,并且将该盘盒提高以与该盖体的被压的外周面接触这一状态;图43是一放大的部分剖面侧视图,表示处在该闭锁滑动件又向后移,并且将该盘盒再提高以施压于该盖体的被压的外周面,从而转动该盖体这一状态;图44是一放大的部分剖面侧视图,表示处在该闭锁滑动件又向后移,从而该盖体的一被压面被一闭锁件加压,该盖体被进一步转动这一状态;图45是一放大的部分剖面侧视图,表示处在该闭锁滑动件又向后移,从而该盖体完全被打开这一状态;图46与图47-51一起表示当该盘盒被弹出时相关的的诸滑动件是如何操作的,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盖体被闭锁在该闭锁滑动件上这一状态的侧视图;图47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一弹出钮的操作使该闭锁滑动件和该滑动件开始朝后移动这一状态;图48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该闭锁滑动件和该滑动件进一步朝后移动,该盖体略微转动这一状态;图49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该闭锁滑动件和该滑动件已移至后部移动端部,该盖体被完全打开以及将该盘盒从该装置伸出这一状态;图50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取消了对该弹出钮的操作,该闭锁滑动件和一中继滑动件(relay slide)已向前移动这一状态;图51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盘盒已移动,盖体被关闭这一状态;图52与图53和54一起表示当该盘盒被插入时相关的诸滑动件是如何操作的,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盘盒已插入而盖体被打开这一状态的侧视图;图53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盘盒被插入而闭锁滑动件已向前移动,从而该闭锁滑动件的前外周面与该主机壳的一临时止挡件相接触这一状态;图54是一侧视图,表示处在该盖体朝着关闭位置转动,闭锁滑动件的闭锁件被该盖体的一加压面所压这一状态;图55与图56-62一起表示一电池箱,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该电池盒连接于该主机壳(main chassis)这一状态的放大的水平剖面图;图56是一放大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了一盖子部分、一支撑点板和一箱本体的一部分;图57是一放大的后视图,表示处在该盖子部分被打开这一状态;图58与图59一起表示将该盖子部分锁定在关闭位置的操作,具体说是一表示处在一盖子本体被相对于一铰接体(hinge body)移到一尖端部分一侧这一状态的放大的剖面图;图59是一放大的剖面图,表示处在该盖子本体相对于该铰接体滑动,并将该盖子部分锁定在关闭位置这一状态;图60是一放大的分解立体图,表示一接线端块和该箱本体的一部分(casemain body);图61是一垂直剖面图,表示处在容纳了一薄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这一状态;以及图62是一垂直剖面图,表示处在容纳了一尺寸AA电池这一状态。
下面将参阅诸附图详细描述按照本发明的一种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一种使用一容纳一直径约64毫米的光盘的盘盒的盘重放装置将在下面被描述为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的一实例。容纳在该盘盒内的该光盘是一种专用于重放的光盘,诸如一种袖珍盘,或一种如一磁-光盘的可记录的光盘。
首先,描述一盘记录/重放装置1的外貌。
该盘记录/重放装置1的一外机壳2设置有两箱体,即顶部箱体3和底部箱体4(见图3)。具有一敞开的前端的一外机壳本体5由箱体3和4结合而成。如图1所示,在外机壳本体5的前端设置一前箱体6,由此形成该外机壳2。在该外机壳中,前表面的顶部三分之一部分和顶部表面的前端部分是敞开的。
另设置有一可转动的盖体8,用于打开和关闭一孔7,该孔设在外机壳2的前端部分上并用作一盘盒插入/取出孔。盖体8在一用于关闭孔7的关闭位置(见图1)与一用于打开孔7的打开位置(见图2)之间转动。如下面要描述的,盖体8朝着关闭位置弹性施压。
前箱体6的一顶部前表面9,即孔7的底部孔外周面是一朝着前侧下斜的斜面,盖体8的一底面10是一朝着前侧上斜的斜面。其结果,在盖体8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就形成了一朝着前侧敞开以大致呈现为一V形的插入凹部11。
容纳一光盘的一盘盒12是按以下方式安装的。
先将盘盒12的插入尖端部推抵于插入凹部11并向里插入,然后将盘盒12推入该装置1内。其结果,盖体8的斜面被该推力推动,从而使用于朝着打开位置转动盖体8的转动力作用在盖体8上。其结果,如图2所示,盖体8被转动。孔7被打开,盘盒12就插入该装置1。在将盘盒12几乎全部地插入该装置1后,该盘盒就自动被拉进,盖体8就转到关闭位置,盘盒12就被安装在该装置1的一预定的安装位置上。
在外机壳2上设置一主机壳100,一机械机壳200由该主机壳100以一飘浮的方式支撑住。
如图4所示,主机壳100是由一金属板材弯曲而成,它整体包括一顶板部分110、一从顶板部分110的右外周面向下直立的右侧板部分120和一从顶板部分110的左外周面向下直立的左侧板部分130。主机壳100的右侧板部分120和左侧板部分130的每个前端部分的大致顶部半部分和顶板部分110的一前端部分均被切割掉了,一前板部分140桥接于右侧板部分120和左侧板部分130的诸前端部。照此,在主机壳100的一前端部分上形成了一朝着顶侧和前侧面敞开的开孔部分111。在顶板部分110的右外周面的一后端部分上形成一切口112,右侧板部分120达到该切口112的前外周面。一固定件113从顶板部分110的后外周面向下直立,在一右端位置垂直于顶板部分110。
一支撑件114从顶板部分110向下直立,在一靠近于后端的位置大致垂直于顶板部分110,并从顶板部分110的中心略微偏向右侧。一支撑孔114a形成在该支撑件114上(如图5所示)。
两向后伸出的支撑轴141分别在靠近于左和右端部的两位置固定于前板部分140。如图5所示,由一种如丁基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两缓冲件142固定于相应的支撑轴141,以覆盖它们的尖端部分。如图5所示,每个缓冲件142整体包括一其外形象一长而窄的锥体并用作一被支撑的部分的主部142a和一从主部142a的底部外圆周面凸出并用作一弹性接触部分的凸缘部分142b。缓冲件142有一在底侧敞开的孔142c。缓冲件142覆盖了相应的支撑轴141,并使支撑轴141较弱地压配合与孔142c中。
机械机壳200也是由一金属板材弯曲而成。诸弯曲凸缘211是从一主板部分210的四个外周面在几个位置向下弯曲的。如图5所示,两圆形支撑孔212以与在主机壳100中的相同的方式,分别在靠近于左和右外周面的几个位置形成在两个前弯曲凸缘211上。一支撑轴213在一从中心略微向右偏离的位置从后弯曲凸缘211朝后伸出。
一类似于缓冲件142的缓冲件214固定于支撑轴213,以盖住其尖端部。该缓冲件214由一种如丁基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它整体包括一其外形象一长而窄的锥体并用作一被支撑的部分的主部214a和一从主部214a的底部外圆周面凸出并用作一弹性接触部分的凸缘部分214b。缓冲件214有一在底侧敞开的孔214c。缓冲件214覆盖了支撑轴213,并使支撑轴213较弱地压配合于孔214c中。
设在主机壳100上的诸缓冲件142的诸主部分142a固定于机械机壳200的诸支撑孔212内,直到诸凸缘部分142b分别撞到弯曲凸缘211为止。还有,设在机械机壳200上的缓冲件214的主部分214a固定于主机壳100的支撑孔114a内,直到凸缘部分214b撞到支撑件114为止。照此,机械机壳200是借助于三个缓冲件142和214可移动地支撑于主机壳100上的。也就是说,沿垂直于支撑轴141和213的方向的振动由缓冲件142和214的主部分142a和214a缓冲,而沿支撑轴141和213的纵向的振动由凸缘部分142b和214b缓冲,从而使沿任意方向施加在该装置1上的振动就难以传到机械机壳200上。
如图6和7所示,在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的中央位置设置一主轴电动机220。作为容纳在盘盒12内的光盘的一安装部分的一转台222连接于主轴电动机220的一旋转轴221。
一光学拾波器230被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支撑在一离中心偏左(center-left)的位置上,并可沿从左到右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沿着安装在转台222上的盘盒12的光盘的径向移动。
一大矩形孔215形成在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上并位于主轴电动机220的左侧,以使从一中心位置向左侧外周边延伸。作为一可移动体的光学拾波器230设置在孔215中,使可沿由图6中的箭头L或R所指出的方向移动。
光学拾波器230由一移动底板231支撑,该底板又支撑于一导向轴232和一附加的导轨233上,使可沿着由图6中的箭头L或R所示的方向,即平行于光盘的径向移动。
导向轴232沿着开孔215的后外周边延伸。该导向轴232是通过一在移动底板231的后端部形成的待引导的部分234插入,从而移动底板231的后端部分可滑动地支撑于导向轴232上。
如图8所示,附加导轨233形成在开孔215的前周边上并与机械机壳200整体连接。具体说,作为一个加工课目,所形成的附加导轨233的、具有一曲柄形截面的一个部分的顶部是与形成在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底板部分)上的开孔215的前周边呈连续连接,即整体性连接,另外,该曲柄状部分的后端部分的顶端和底端面形成得使具有圆弧形,即外凸的截面形状。
下面参阅图9-11详细描述一种用于形成该附加导轨233的方法。
如图9所示,首先,当用压力加工冲出开孔215时形成了以一L形弯曲并成为一近侧部分的一个部分233a。然后,如图10所示,通过将该部分233a的一尖端部分向下弯曲而形成一弯曲段(弯曲部分)233b。最后,如图11所示,同时将该弯曲部分233b的顶部和底部面233c和233d做成圆弧形面,即外凸面。在此时,在一水平部分的部分233a上进行压力加工,就使顶部圆弧面233c位于该部分233a上的、邻近于圆弧面233c的该部分的顶表面之上方,其中的部分233e从一靠近于近侧部分的位置延伸到一接触于弯曲段233b的位置。其结果,该部分233e的顶部表面形成有一凹部(见图11)。附加导轨233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上述加工能在形成机械机壳200的工艺中用压力加工完成。以L形弯曲的该部分233a在除形成有弯曲段233b的端部外的区域内形成有增强的凹部和凸起233f以作为增强筋。增强的凹部和凸起233f是与L形弯曲部分233a同时形成的。
或者,如图12-14所示,能将一与上述附加导轨233的形状不同的附加导轨240做得与机械机壳200为一整体。
如图12所示,首先,当冲出开孔215时可形成以L形弯曲并变成一近侧的部分的一个部分241。然后,如图13所示,通过将该部分241的一尖端部分向下折叠而形成该附加导轨240。然后,如图14所示,通过对该折叠段242和该部分241加压以使它两彼此紧密接触,形成该附加的导轨240。在形成该机械机壳200的工艺中借助于压力加工也能形成这类附加导轨240,因此,能减少零件数量和装配步骤。
作为与附加导轨233啮合的啮合部分的待引导的两段235,从光学拾波器230的移动底板231的前端部向前伸出,使沿垂直方向被分离并彼此平行。如图8所示,待引导的该两段235各自接触于顶面233c和底面233d,即,附加导轨233的滑动表面。照此,该光学拾波器230由导向轴232和附加导轨233支撑,使可在开孔215中沿图6中的箭头L或R指出的方向移动。
如图6、7和15所示,光学拾波器230是由一拾波进给机构(pickup feedmechanism)250沿图6中箭头L或R所示的方向移动,即沿光盘的径向移动。
拾波进给机构250有一电动机251一借助该电动机251通过多个齿轮252转动的进给螺杆253和一被光学拾波器230的移动底板231支撑并与进给螺杆253啮合的螺母件254。
进给螺杆253可转动地支撑在位于机械机壳200的底部表面上的两支撑部分255和256上,使沿开孔215的后周边延伸。该两支撑部分255和256与机械机壳200整体结合。
支撑部分255是按照图16-18所示的工艺形成的,使与机械机壳200整体结合。
如图16所示,首先,在一金属板材(即,机械机壳200的材料)上形成两平行的狭缝255a。然后,如图17所示,分几步将不包括两端部的在两狭缝255a之间的一个部分255b(缝间部分)挤为大致的U形。如图18所示,与该挤出部分相平行的是,有一朝着与该U形部分255b在一邻近于其中一狭缝255a的一个部分的一中央部分被拉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压出的、作为一设置部分255c的一个凸起。该支撑部分就是如此形成的。进给螺杆253的一左端部分插入U形部分255b,紧挨着插入到U形部分255b的该部分的一个部分被收置在收置部分255c中。
支撑部分256是以下述方式形成,并使与机械机壳200整体结合。
如图19所示,首先,在一金属板材(即,机械机壳200的材料)上形成两平行的狭缝256a。然后,如图20所示,通过几步拉伸或压力加工将在两狭缝256a之间的一个部分256b(缝间部分)挤为大致宽的U形。如图21所示,除了两端部外的一个部分通过将它朝着主板部分210挤压而形成在一半圆形收置部分256c中。该支撑部分256就是如此形成的。进给螺杆253的靠近于右端的一部分支撑于收置部分256c。
象上述附加导轨233一样,可在形成机械机壳200的工艺中通过压力加工形成上述两支撑部分255和256。所以,能减少零件和组装步骤的数量。
如图15所示,螺母件254用一种板弹簧材料制成。该螺母件254有一弹性接触段254a,该弹性接触段形成有一被向外压出的啮合凸出条254b。具有这样结构的螺母件254固定于移动底板231的底表面并位于一后端部位置,并使弹性接触段254a向前凸出,从而使啮合凸出条254b从下方弹性啮合于进给螺杆253的螺纹253a。
如图15所示,一个由板弹簧材料制成的预加载弹簧257固定于机械机壳200。该预加载弹簧257有一预加载部分257a和一加压部分257b,其中的预加载部分257a用来沿与进给螺杆253平行的方向,即前推的方向,弹性加压于该进给螺杆253,而加压部分257b用来朝着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弹性加压与进给螺杆253。预加载弹簧257的预加载部分257a的一尖端部分弹性接触于进给螺杆253的右端部,从而能防止进给螺杆253沿平行于进给螺杆253的方向,即前推的方向上的游隙的产生。进给螺杆253的左端部弹性接触于机械机壳200的弯曲凸缘211的内表面,即机械机壳200的左侧板部分上;也就是说,该弯曲凸缘211用作一与进给螺杆253平行的方向的一轴承,即一止推轴承。
预加载弹簧257的加压部分257b弹性接触于与其右端邻接的进给螺杆253的一部分,使朝着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对该部分加压。照此,通过只将该部分的靠近于进给螺杆253的右端部的顶部部分收置于支撑部分256内,能防止进给螺杆253的游隙的产生。
如图22和23所示,用作一夹持盘盒12用的夹持器的一介质夹持器300支撑于机械机壳200上,使可沿图22中的箭头U或D所示的方向移动。
如图6、7和22-25所示,一支撑点杆310设置在介质夹持器300的一后端部分与机械机壳200的一后端部分之间。该支撑点杆310由一金属板材制成,并有一从左向右延伸且用作一侧板部分的连接部分311和分别与该连接部分311的左、右端部连接且大致向前延伸的两臂312。相应的臂312的尖端部分可转动地连接于机械机壳200的一后端部。一滑动轴313从左侧臂312的一后端部伸出。
如图22-25所示,介质夹持器300由一金属板材制成,它有一顶板部分301、两分别从该顶板部分301的左和右外周边向下伸出的侧板部分302和两从相应的侧板部分302的底部外周边伸出以使彼此靠拢的支撑段303。两连接腿304从介质夹持器300的相应的侧板部分302的后端部向下直立(见图3),相应的连接腿304的尖端部分可转动地连接于支撑点杆310的相应的臂312的最近的部分,即支撑点杆310的相应的臂312的连接部分311侧上的端部部分。用于介质夹持器300的支撑点杆310的旋转轴的轴线与设置在支撑点杆310上的滑动轴313的相同。
用于支撑一肘节弹簧(后面描述)的一端部部分的一弹性钩段305是通过切割和向下竖起介质夹持器300的右侧支撑段303的靠近于前端部的一个部分而形成的。
一滑动轴306从介质夹持器300的左侧板部分302的外表面大致在中心沿前-后方向伸出。
如图22和23所示,介质夹持器300依靠一作为一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线性移动体的一滑动件320相对于机械机壳200沿垂直方向移动。
该滑动件320是用一金属板材制成的,并由机械机壳200的左侧弯曲凸缘211支撑,使能沿前-后方向移动。通过一拉紧设置在一形成在滑动件320上的弹性钩段321与一形成在弯曲凸缘211上的弹性钩段211a之间的拉伸螺旋弹簧322为滑动件320提供了向前(在图22中由箭头F指出的)移动力。
凸轮缺口323和324形成在滑动件320上使沿前-后方向被分离。前凸轮缺口323有一大致水平延伸的前水平部分323a和一与该水平部分323a的后端部连贯连接且从此沿一向下/向后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323b。后凸轮缺口324有一大致水平延伸的前水平部分324a、一与该前水平部分324a的后端部连贯连接且从此沿一向下/向后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和一与该倾斜部分324b连贯连接且从此沿水平向后方向延伸的后水平部分324c。
设置在支撑点杆310上的滑动轴313可移动地啮合于后凸轮缺口324。设置在介质夹持器300上的一滑动轴306可滑动地啮合于前凸轮缺口323。
所以,随着滑动件320沿前-后方向滑动,介质夹持器300相对于机械机壳200沿垂直方向(由图22中箭头U和D指出)移动。
具体说,在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这一状态下,滑动轴313位于后水平部分324c上,而滑动轴306位于倾斜部分323b的后端部上,介质夹持器300被放低了,即,如图22所示的它靠近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介质夹持器300夹持住盘盒12的此一状态是一“加载状态”(在这一状态下的介质夹持器300的位置被叫做”加载位置”)。
当滑动件320从上述状态朝后移动时(由图22中的箭头B指出),滑动表面313和306沿相应的倾斜部分324b和323b向上相对滑动。当滑动件320到达其移动范围的后端部时,就建立了这一状态,即此时的滑动轴313位于前水平部分而滑动轴306位于水平部分323a。如图23所示,介质夹持器300被抬高到最高位置,即离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的距离最大。这一状态是一等候状态(当它未夹持盘盒12时)或一卸载状态(当它夹持盘盒12时)。(在这一状态时的介质夹持器300的位置被称为一“等候位置”或“卸载位置”。)如上所述,介质夹持器300通过支撑点杆310与机械机壳200的连接,简单地借助于滑动轴306和313分别啮合于凸轮缺口323和324(不必使滑动轴306和313与垂直延伸的切口啮合以防一前-后移动),便允许介质夹持器300大致只沿垂直方向(由图22中的箭头U和D指出)移动。另外,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可减小。
如上所述,通过仅靠设置在一侧(左侧)的装置使介质夹持器300沿垂直方向移动,也能减小宽度方向的尺寸。该介质夹持器300可这样构作,即使其左侧部分由机械机壳200通过支撑点杆310和滑动件320支撑在两点上,而其右侧部分由机械机壳200通过支撑点杆310支撑在一点(后端部位置)上。
如图24和25所示,介质夹持器300的右侧部分由机械机壳200通过一肘节弹簧330支撑在另一点上。
用于支撑该肘节弹簧(后面描述)的另一端部的一弹性钩段216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在一靠近于主板部分210的右周边且从中心略微偏向前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朝下伸出。分别在弹性钩段216和介质夹持器300的弹性钩段305上形成有一弹性钩孔216a和一用作肘节弹簧支撑部分的、沿前-后方向为长形的弹性钩孔305a。
该肘节弹簧330有一螺旋部分331和两臂332和333,分别在这两臂上的尖端部形成有啮合部分334。其中一臂,即臂332形成为L形。
肘节弹簧330的一臂332的啮合部分334啮合于介质夹持器300的弹性钩段305的弹性钩孔305a,另一臂333的啮合部分334啮合于机械机壳200的弹性钩段216的弹性钩孔216a。
当介质夹持器300处在其等候状态或卸载状态时,如图24所示,弹性钩孔305a位于弹性钩孔216a之上方,臂332的啮合部分334位于弹性钩孔305a的前端部,臂333的啮合部分334位于弹性钩孔216a的后端部。在图24所示的状态下,肘节弹簧330的弹性力的作用可将介质夹持器300上提。
如果介质夹持器300从图24所示的状态下降,弹性钩孔305a位于弹性钩孔216a的下面(见图25)。在此状态下,相反地,肘节弹簧330的弹性力的作用将介质夹持器300压靠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上。
如上所述,如果介质夹持器300的右侧部分只被支撑在一个点(后端部)上,前侧部分的位置呈现为不稳定。据此,如上所述,这一部分用肘节弹簧330支撑住,并使该肘节弹簧330的弹性力的作用方向倒转;也就是说,肘节弹簧330的弹性力的作用使当介质夹持器300在等候状态或卸载状态时将该介质夹持器300保持在预定的高度,并使当该介质夹持器300在加载状态时将它压靠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上。照此,无论该介质夹持器300处于什么位置它均呈现为稳定的。
其次,下面要描述一种用于当盘盒12插入介质夹持器300时降低该介质夹持器的机构,和一种用于在弹出盘盒12之时将盘盒12从该介质夹持器300中凸出或弹出的机构。
如图6、26和27所示,作为一可转动体的一弹出杆340可转动地被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的一后端部分支撑在一左侧位置上。该弹出杆340是通过加工一金属板材而形成的,并整体性包括一臂部分341和一待控制的部分342。壁部分341大致从该待控制的部分342的右端部向右延伸,并在其尖端部形成有一弯曲得使朝着前侧外凸的碰撞部分341a。该碰撞部分341a的一顶部从臂部分341的另一部分向下伸出。当介质夹持器300处于加载状态时,该碰撞部分341a的顶部位于形成在图27中所示的介质夹持器300的顶板部分301的后周边的切口301a中。当介质夹持器300处于等候状态或卸载状态时,该碰撞部分341a的顶部位于图26所示的介质夹持器300的支撑件303之上方。
臂部分341的一最近部分341b向下伸出,该最近部分341b的一底部连接于待控制部分342的一右端部。关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弹出杆340,臂部分341位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之上,待控制部分342位于主板部分210之下。
待控制部分342从其上方看大致是L形,位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之下的L形弯曲部分通过一轴342a可转动地支撑于主板部分210上(见图28-31)。一弹性钩段343从待控制部分342的L形弯曲部分在内侧弯曲点向下直立。一拉伸螺旋弹簧344拉紧地设置在弹性钩段343与一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向下直立的弹性钩段217之间。照此,弹出杆340被逆时针施压(当从图28的上方看时)。
待控制部分342的大致向后延伸的部分的一后周边345是一止挡周边,待控制部分342的相同的向后延伸部分的一右周边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待压段347从待控制部分342沿其左周边向下直立。该待压段347是一包括一后半部分347a和一前半部分347b的连续的构件。如图29所示,在臂部分341大致沿右-左方向(由图29中的箭头L和R指示)延伸这一状态下,前半部分347b大致笔直沿前-后(由图29中的箭头F和B指示)方向延伸,后半部分347a从前半部分347b的后端部沿一从向后方向(由图29中的箭头L所示)向左少许偏离的方向延伸。
如图28-31所示,与滑动件320整体结合并用作一支撑部分的一支撑板325从滑动件320的一后端部的底部周边向右伸出。支撑板325位于弹出杆340的待控制部分342之下。
一待止挡段326从支撑板325的后周边在一右端位置向上伸出。该待止挡段326的一左端部分327以一直角向后弯曲。一轴环328在一从待止挡段326的左端部向左稍许偏离的位置支撑于支撑板325的顶部表面上。
在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后端(即,当它沿图29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端部)这一状态,即,当介质夹持器300处于等候状态或卸载状态时,弹出杆340就位于图28中所示的沿逆时针方向转足的位置上。在这一状态下,弹出杆340的止挡周边345从前侧接触于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如此,该滑动件320就被锁定在其移动范围的后端。
当在这一状态下将盘盒12插入介质夹持器300时,弹出杆340的碰撞部分341a被盘盒12的插入侧尖端部朝后加压,从而当从图28之上方看时该弹出杆340顺时针转动。当弹出杆340顺时针转动时,其转动周边345大致向左移动,该转动周边345的右端位于一对应于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的左端部327的位置上(如图29所示)。在此时,滑动件320的轴环328相对于弹出杆340的待压段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虽然该轴环328从后半部分347a向后侧稍许偏离。
如图30所示,当弹出杆340的止挡周边的右端从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的左端朝左脱离时,滑动件320受拉伸螺旋弹簧322的拉力而朝前移动(由图30中的箭头F所示),滑动件320的轴环328碰靠于弹出杆340的待压段347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上。
当在轴环328碰靠于待压段347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上后,滑动件320进一步向前移动(图30中箭头F所示)时,依靠轴环328的作用将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向左压,因此,弹出杆340就顺时针稍许转动。该操作的理由如下所述。介质夹持器300的后端部分通过支撑点杆310连接于机械机壳200。在加载期间,支撑点杆310与介质夹持器300连接的后端部分从稍许高出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的位置转动并下降到大致与主板部分210的相同的高度的位置上,从而使该后端部分向后稍许移动。所以,介质夹持器300也稍许向后移动。如果弹出杆340停留在图29或30所示的位置上,上述该介质夹持器300的向后移动的结果是,弹出杆340将盘盒12向前移动(如图30中的箭头F所示)。鉴于此,如上所述的,弹出杆340进一步顺时针转动,使碰撞部分341a与向后移动的盘盒12的尖端部一起朝后退出。弹出杆340的转动使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的左端部327从与止挡周边345连续的弹出杆340的右周边346相分离。
当滑动件320到达其移动范围的前端时,如图31所示,轴环328接触于弹出杆340的待压段347的前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从而防止了弹出杆340逆时针转动,也就是说,防止它沿可将加载的盘盒12向前压的(由图31中的箭头F所示)这样的方向转动。
在上述过程期间,介质夹持器300处于加载状态。在上述操作中,由于支撑点杆310转动以致朝后降落(即如图23所示的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介质夹持器300在被向后拉时下降(见图22)。照此,至此已手动插入介质夹持器300的盘盒12开始被自动拉入。
当滑动件320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部向后(如图30或31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时,如上所述,该介质夹持器300朝着卸载位置被上提。当待止挡段326的左端部分327位于和弹出杆340的止挡周边345连续连接的右侧面346的后端部之后时,该弹出杆340受拉伸螺旋弹簧344的拉力沿逆时针(从上看去)方向转动。其结果,止挡周边345啮合于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以将滑动件320锁定在其移动范围的后端部。与此同时,臂部分341的碰撞部分341a压盘盒12,从而从介质夹持器300伸出部分盘盒12,以允许一使用者通过抓住该伸出部分将该盘盒12移出机外。
当滑动件320开始向前(如图29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以将介质夹持器300朝着加载位置降低时的这一时刻可被精确地设定,如上所述,因为它是由弹出杆340的止挡周边345的右端部与滑动件320的待止挡段326的左端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所确定的。由于受到滑动件320的轴环328施压于弹出杆340的待压段347的后半部分347a的右侧面的作用力,使弹出杆340的臂部分341的碰撞部分341a后退(如图29等中的箭头B所示),所需的力较弱。
如图6和32-34所示,用于将盘盒12引导到预定的安装位置的一导向轴21 8和用于当盘盒处于加载时将盘盒12定位于一预定位置的一定位凸起219,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伸出。
导向轴218从主板部分210的一前端部分在一靠近于如图6中所示的左侧(如箭头L所示)周边的位置伸出,它包括一平圆底部218a和一从该平圆底部218a伸出的导向部分。该导向部分有一其外径略小于底部218a、且它的形状象一短圆柱体的圆柱部分218b,和一位于该圆柱部分218b之上并与该圆柱部分连续连接、且其形状大致象一锥形的锥体部分218c,锥体部分218c的轴稍许向前倾斜,如图32所示。
定位凸起219从主板部分210的一后端部在一靠近于如图6中所示的左侧周边的位置伸出,它包括一平圆底部219a和一作为一定位部分219b的锥体部分,该锥体部分有一其外径(最近的部分)略小于底部219a的外径,且它的形状象一短圆锥体(见图32)。该定位凸起219用作一导向轴。
在夹持有一盘盒12的介质夹持器300到达如图32所示的上述加载位置的过程中,首先,导向轴218的锥体部分218c的尖端部相关插入一用作一导向孔、形成在作为一被导向的物体的盘盒12(见图33)的底表面上的圆形定位孔12a。在介质夹持器300被进一步降低的过程中,该定位孔12a由导向轴218的锥体部分218c导向,并最后与圆柱部分218b啮合(见图34)。在定位孔12a啮合于圆柱部分218b之时的同一时刻,一个用作一导向孔、其沿前-后方向的形状是长形的、在盘盒12的底表面上在一与定位孔12a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的定位孔12b,由定位凸起219的定位部分219b导向并最后啮合于其最近部分。照此,该盘盒12是相对于机械机壳200的主板部分210而定位的。
在盘盒12插入介质夹持器300的中途该盘盒12的一活门是打开的。当该介质夹持器300到达加载位置时,盘盒12的一光盘12d放在转台222上并由该转台夹持。
在用压力加工形成机械机壳200的同时,利用压力加工形成上述导向轴218和定位凸起219。例如,在导向轴218的情况下,通过如在上述的附加导轨233和支撑部分255和256的情况下进行几个如图35-39所示的拉伸加工步骤,能容易地形成即使是具有复杂形状的导向轴218。另外,相对于机械机壳200的定位精度高于在通过将一另外的构件连接于该机械机壳而形成该导向轴的情况里的精度。这一方法能制取一导向轴,其形状之复杂使例如用切削一导向轴的方法是难以做到的,在该导向轴中一锥体部分218c的轴线如在导向轴218的情况里一样是倾斜的。
滑动件320沿弹出方向,即沿向后方向(如图46中的箭头B所示)的移动是通过一中继滑动件360并通过将一弹出钮350向后移动(箭头B所示)而产生的,其中该中继滑动件360是由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支撑以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该弹出钮350由外机壳2的左侧板部分支撑以使可沿图1所示的前-后方向移动。
由一金属板材制成的中继滑动件360由左侧板部分130的内表面支撑以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并由一拉紧设置在该中继滑动件360与左侧板部分130中间的拉伸螺旋弹簧361提供向前的移动力。一加压凸起362从该中继滑动件360的一后端部分的顶部周边向里凸出。一加压部分363从中继滑动件360的前周边向外伸出。该加压部分363通过一孔131伸到左侧板部分130的外面,该孔131沿前-后方向呈现为长形的,并形成在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上(见图3)。
两加压凸起351和352从弹出钮350的内表面在沿如图46所示的前-后方向分离开的两位置伸出,后部加压凸起352接触于中继滑动件360的加压部分363的前面。待压段329从滑动件320的靠近于后端部的一部分的顶部向外伸出。在该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即,介质夹持器300位于加载位置时的状态下,该待压段329从后侧接触于该中继滑动件360的加压凸起362。
通过将弹出钮350向后(如图1或46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可弹出加载的盘盒12。具体说,当该弹出钮350向后(由箭头B表示)移动时,中继滑动件360被弹出钮350的加压凸起352施压,从而如图47-49所示向后移动。接着,中继滑动件360的加压凸起362向后(由箭头B表示)加压于滑动件320的待压段329。其结果,滑动件320向后(由箭头B表示)移动,介质夹持器300被上提到卸载位置,从而将盘盒12弹出。
下面,将描述盖体8的打开和关闭。
盖体8可转动地支撑于主机壳100上。如图40所示,盖体8是一金属件并包括一用于关闭外机壳2的开孔7的主要部分400和分别从该主要部分400的左、右侧部分大致向后伸出的臂401和402。相应的臂401和402的后端部分可转动地支撑于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和右侧板部分120的前端部分上。如图4和40所示,一弹性钩段403从右臂402的靠近于后端部的一个部分的底部周边向后伸出。一拉伸螺旋弹簧404被拉紧地设置在弹性钩段403与一弹性钩段121之间,其中的该弹性钩段121从主机壳100的右侧板部分120的靠近于前端部的一个部分的底部周边伸出。照此,盖体8沿逆时针方向(当按图3或41中看时),即,沿关闭开孔7的方向加压。加在盖体8上的转动力不必很大;只要求该转动力能将盖体8转到关闭位置以关闭开孔7就足够了。
用作一待锁定的部分的一啮合部分405从左臂401的左侧表面的一前端部分的底部周边伸出。左臂401还形成有一面对于底侧的加压面,并位于啮合部分405之上。该左臂401还形成有一被压的面407,该面407与面对于底侧的加压面406的后端部连续连接,并倾斜使朝后侧下斜。
三个筋408从主要部分400的内表面大致以相同的间隔沿右-左方向伸出。相应的筋408的底部周边408a是待加压的周边。
如图41-54所示,一锁定滑动件410支撑于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内表面上以使可沿前-后方向移动。该锁定滑动件410被支撑得使之能依靠支撑销132和133沿前-后方向(如图46中的箭头F和B所示)移动,这两支撑销设置在左侧板部分130上并插在形成在该锁定滑动件410的长孔411和412中。如图41所示,该前部长孔411包括一前部分411a和一与该前部分411a连续连接的后部分411b。该后部分411b的位置位于前部分411a的略高处。
如图46所示,一弹性钩段413从锁定滑动件410的一后部分的底部周边伸出。一拉伸螺旋弹簧420拉紧地设置在弹性钩段413与一从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底部周边伸出的弹性钩段134之间。照此,锁定滑动件410被向前(如图46中的箭头F所示)的移动力推压。所以,当在锁定滑动件410上未加向后的(如图46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力时它就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
锁定滑动件410的一前端部分设置有一用作锁定盖体8用的锁定部分的锁定段414。该锁定段414从锁定滑动件410的前端部分的顶部周边向上伸出。一锁定钉414a从该锁定段414的一顶部分向前伸出。
如图46所示,一待压段415从锁定滑动件410的一后端部分向上伸出,一被压部分415a形成在该待压段415的前端部。另外,一止挡段416从锁定滑动件410的顶部周边在一从后端稍许偏向前侧的位置伸出。一止挡段427相对于该装置1向外,即从滑动件320的顶部周边在一靠近于前端的位置向左伸出。
如图4或46所示,一临时止挡段135朝里,即从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一前端部分向右伸出。
在介质夹持器300位于加载位置这一状态下,盖体8锁定在关闭位置以关闭开孔7。也就是说,如图41和46所示,滑动件32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而中继滑动件360和锁定滑动件410也位于它们的移动范围(即,当它们沿图46中箭头F所示的方向移动的端部)的前端。弹出钮350也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接收通过中继滑动件360的待压段362和加压凸起352加在中继滑动件360上的移动力。在锁定滑动件410位于其移动范围的前端这一状态下,该锁定滑动件410的前部长孔411的一后端部分411b啮合于支撑销132,而锁定段414的锁定钉414a啮合于盖体8的啮合段405。照此,在介质夹持器300位于加载位置而盘盒12中的光盘安装在转台222上这一状态下,盖体8锁定在关闭位置以关闭开孔7。
如上所述,在盘盒12处于加载的状态下,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钉414a啮合于盖体8的啮合段405。由于盖体8锁定在该关闭位置,它就不能突然地转到打开位置,即按图41和46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在介质夹持器300位于加载位置的状态下,滑动件320的待压段329位于中继滑动件360的加压凸起362之后以与它邻近或接触于它,中继滑动件360的待压段363位于弹出钮350的加压凸起352之后以与它邻近或接触于它,锁定滑动件410的被压部分415a位于弹出钮350的加压凸起351之后并与它接触,锁定滑动件410的止挡段416位于滑动件320的止挡段417之后并与它邻近。
为从该装置1中弹出盘盒12,该装置1的一使用者用其手指或诸如此类的向后(如图1或46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弹出钮350。
当该使用者操作了该弹出钮350使之向后(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时,加压凸起352向后(如图46中的箭头B所示)推压中继滑动件360的待压段363,从而向后移动该中继滑动件360。另外,弹出钮350的加压凸起351向后推压锁定滑动件410的被压部分415a,从而向后(如箭头B所示)移动该锁定滑动件410。其结果,如图42和47所示,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钉414a从盖体8的啮合段405向后脱出,从而取消了在关闭盖体8的开孔7时的位置上的锁定。在上述过程中,介质夹持器300移至卸载位置,盘盒12被弹出杆340通过夹持器300和开孔7从该装置1弹出。
当该盘盒12弹出后,盖体8反抗转动推压盖体8的拉伸螺旋弹簧404的弹力顺时针转动,使打开开孔7。
随着介质夹持器300朝着卸载位置上提,盖体8的相应的筋408的底部周边,即相应的筋408的被压周边408a被夹持在介质夹持器300中的盘盒12向上推压(见图43和48),从而盖体8朝着打开开孔7的打开位置转动,即顺时针转动。
当盖体8打开了一定程度时,处在向后(如图44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的中途上的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段414的顶部周边的后端部碰靠于盖体8的被压面407上。随着该锁定滑动件410进一步向后(如图44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如图45和49所示,锁定段414的顶部周边的后端部推压被压面407,从而盖体8转到打开位置。所以,在这情况下,锁定滑动件410用作一加压装置,而锁定段414则用作一加压部分。其结果,弹出杆340将盘盒12的一部分伸出开孔7的外面。
如上所述,当该盘盒12被弹出后,首先,通过盘盒12的抬起使盖体8转动一半路途,然后,通过锁定段414推压被压面407的这一动作将盖体8转动。借助这样的结构,能减小加在盘盒12上的负荷,且能平滑地弹出盘盒12而不会增大该装置的尺寸。
当加在弹出钮350上向后的力(如图1中的箭头B所示)撤去时,即当使用者从弹出钮350上移开手指后,该弹出钮350就返回到其移动范围的前端,接收拉伸螺旋弹簧361通过中继滑动件360的待压段363和弹出钮350的加压凸起352推压于中继滑动件上的向前移动力。
随着弹出钮350向着其移动范围的前端(即,沿着图1或46中的箭头F所示的方向的端部)移动,由于其加压凸起351从锁定滑动件410的被压部分415a向前分离开,锁定滑动件410就借助于拉伸螺旋弹簧420的拉力向前(如图46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但是,由于滑动件320还被锁定住而使它仍保持在其移动范围的后端(即,沿着图46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的端部),使其止挡段417向后(如图46中的箭头B所示)移动,并且,向后(如图46中的箭头F所示)返回的锁定滑动件410的止挡段416在中途碰靠于滑动件320的止挡段417,所以被阻止进一步向前移动(如图50所示)。因此,在此情况下,滑动件320用作一阻止锁定滑动件410移动的止挡装置,止挡段417用作一止挡部分。
如图50所示,在锁定滑动件410的止挡段416接触于止挡段417,锁定滑动件410被阻止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状态下,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段414位于盖体8的被压面407的前面。所以,当盘盒12移出重放装置1时,就没有构件将盖体8保持在打开位置,因此,该盖体8借助于推压盖体8的拉伸螺旋弹簧404的转动力朝着关闭位置转动(如图51所示)。外机壳2的开孔7就关闭了。
在盘盒12被弹出的状态下,如上所述,介质夹持器300位于等候位置,盖体8位于关闭位置,只接受拉伸螺旋弹簧404的推压力(如图51所示)。所以,当盘盒12的插入端部插入插入凹部11和盘盒12被进一步推入时,盖体8的斜面被上述推力推压,即,盖体8接受朝着打开位置的转动力(如图52所示)。其结果,开孔7被打开,盘盒12通过该开孔7插入该装置1中。
在盘盒12几乎插入该装置1后,如上所述,该盘盒12就被自动地向里拉入装置1。盖体8移到关闭位置,盘盒12被安装。也就是说,当介质夹持器300被降低后,盘盒12的位置由导向轴218和定位凸起219确定,在盘盒12内的光盘就被安装在转台222上。
下面将描述这样的一个操作,即在安装盘盒12的上述过程中盖体8被锁定在关闭开孔7的位置上。
如图52所示,当盘盒12被插入介质夹持器300时,如上所述,该盘盒12转动弹出杆340,从而取消了弹出杆340的止挡周边345对滑动件320的锁定。其结果,滑动件320受拉伸螺旋弹簧322的推压力向前(如图52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介质夹持器300朝着加载位置下降。
当止挡段417向前(如图52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而滑动件320被前推(沿着箭头F所示的方向)时,拉伸螺旋弹簧420的推压力将锁定滑动件410向前推(如箭头F所示)。但是,锁定滑动件410的前部长孔411在前部分411a与后部分411b之间的分界部分啮合于支撑销132,锁定滑动件410被转动力沿一将锁定滑动件420的前端部向后移动的方向所推动,即,顺时针被推动,使长孔412与支撑销133之间的啮合部分用作一转动轴线,这是因为弹性钩段413的位置受到了拉伸螺旋弹簧420的拉力。所以,锁定滑动件410的一前周边418碰靠于主机壳100的临时止挡段135,因此,如图53所示,被阻止进一步向前(如图53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这样,使它位于一与滑动件320的止挡段417分离的位置。在此情况下,主机壳100用作一止挡锁定滑动件410用的止挡装置,而临时止挡段135用作一止挡部分。
当盘盒12被加载而盖体8从而向关闭位置,即逆时针转动时,用作一取消盖体8的锁定的取消部分的加压面406向下推压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段414的顶部周边(如图54所示),从而锁定滑动件410转动,使其前端部向下移动。其结果,锁定滑动件410的前周边418从主机壳100的临时止挡段135向下脱开,锁定滑动件410受拉伸螺旋弹簧420的拉力向前(如图54中的箭头F所示)移动。然后,锁定滑动件410的锁定钉414a啮合于位于关闭位置的盖体8的啮合段405,而盖体8就被锁定在关闭开孔7的位置上(如图46所示)。
如图55所示,一作为一容纳一电池(后面要描述)用的电池容纳盒的电池盒500固定于主机壳100的一后端部分。
如图55和56所示,一盒本体510是由一种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其形状做成象一管子,其左和右端均是敞开的。具体说,该盒本体510的结构设计得使一半圆柱部分连续连接于一其沿垂直方向薄而沿右-左方向长的象一矩形管子的部分的底表面。一上方似矩形管子的第一容纳空间511和一用于容纳一电池的下方半圆柱形第二容纳空间512彼此连续连接。
上述盒本体510用如台钳固定于主机壳100的后端部分。
如图1和55-58所示,盒本体510的一右侧开孔513是由一盖子部分520打开/关闭的。该盖子部分520包括一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本体530、一导电材料制成的铰接体540和一也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小接触板550。盖子部分520通过一由导电材料制成的支撑点板560连接于盒本体510。
盖子本体530包括一其尺寸大致与盒本体510的开口端相同的主要部分531和一从除前周边(盖子部分520在这一侧的该部分被称为一“近侧部分”)外的主要部分531的内表面的圆周突伸的圆周壁部分532。如图57所示,两啮合段533从在远离于主要部分531的位置邻接于后周边(在这一侧的盖子部分520的该部分称为一“尖端部方”)的外圆壁部分532的那个部分的顶部和底部部分的内表面伸出。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待支撑段534从主要部分531的内表面在分别大致位于中心和靠近于顶部周边和底部周边的诸位置伸出。该待支撑段534从主要部分531伸出的部分的长度大致与外圆壁部分532的相同。该待支撑段534的相对的表面形成有相应的槽534a,这些槽沿前-后方向在诸靠近于突出部端部的位置延伸(见图58和59)。一防止下降段(fall-off-preventive piece)535从主要部分531的内表面在一比待支撑段534更靠近于最近部分侧的位置伸出。一加压凸起536从主要部分531的内表面在一比该防止下降段535稍许更靠近于尖端部侧的位置伸出。加压凸起536在远端部侧的一表面536a是一斜面,在其内凸起的长度朝着尖端部侧增大。
如图56所示,铰接体540有一其尺寸小于盖子本体530的框架形的形状。两待支撑段541在铰接体540的远端部分的顶部和底部位置向外伸出。在相应的待支撑段541上形成有两待支撑孔541a。一弹性段542从铰接体540的一尖端部分朝着远端部侧伸出使稍许朝外偏离。
铰接体540的顶部和底部周边从其最近端部插入盖子本体530的待支撑槽534a中,使可滑动地啮合于这些槽534a。当该铰接体540朝着盖子本体530的尖端部分移动时,该弹性段542走过本体530的防止下降段535并同时被它向里弯曲。当该弹性段542刚刚走过防止下降段535而走到尖端部侧时,就无弯曲,其尖端部啮合于防止下降段535在该尖端部侧的侧面。其结果,如图57-59所示,盖子本体530和铰接体54彼此连接,使之可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移动,但依靠防止下降段535与弹性段542之间的啮合可防止相对于对方下降。
关于小接触板550,如图56所示,用作一小接线端部分的一弹性段552从一具有与铰接体540的远端部相同的顶-底宽度(top-bottom width)的远端部551的在尖端部侧的周边朝着尖端部侧伸出。一接触销553从弹性段552的一尖端部分向里伸出。一连接段从远端部551的底部周边向外伸出。一插孔554a形成在该连接段554上。
小接触板550的远端部551利用点焊固定于铰接体540的远端部的内表面。其结果,弹性段552被设在由铰接体540形成的框架内,作为小接线端的接触销553大致位于盖子部分520的中心。连接段554位于铰接体540的被支撑的底部段541之下(与被支撑的底部段541重叠),使连接段554的插孔554a对准于被支撑底部段541的被支撑孔541a。
如图56所示,支撑点板560有两支撑段562和563,它俩分别从一沿右-左方向延伸的大致为板状的主要部分561的一右端部的顶部周边和底部周边向前伸出。支撑孔562a和563a形成在相应的支撑段562和563上。一连接段564从底部支撑段563的前周边向前伸出。
支撑点板560的主要部分561用一力(vis)固定于箱主体510的前壁的一右端部。连接段564用焊接电气联接于一固定于主机壳100的印刷线路板(未图示)的一电源电路。
铰接体540的待支撑段541和小接触板550的连接段554与支撑点板560的支撑段562和563重叠。在此时,小接触板550的连接段554放置在支撑点板560的底部支撑段563上。一铰接轴555插入支撑孔562a、被支撑孔541a、插孔554a和支撑孔563a,从而使支撑点板560可转动地支撑了该铰接体540。小接触板550通过支撑点板560电气联接于印刷线路板(未图示)的一电源电路。
一啮合部分514从箱本体560的开端面,即右端面的后部周边向外伸出。啮合部分514的顶-底宽度稍许小于盖子本体530的外圆壁部分532的顶-底间隔。分别在该啮合部分514的顶端部分和底端部分上形成两缺口514a。
为了用盖子部分520关闭用作箱本体510的一电池插入口的开孔513,首先,将盖子本体530相对于如图58所示的铰接体540向尖端部侧移动,在此主体下,相对于支撑点板560转动,使关闭该孔513。其结果,盖子本体530关闭了开孔513,外圆壁部分532的在尖端部侧上的该部分覆盖了箱本体510的啮合部分514。如果盖子本体530相对于铰接体540向远端部侧(如图58中的箭头A所示)移动,盖子本体530的两啮合段533分别啮合于箱本体510的两缺口514a。在这过程中,铰接体540的弹性段542向在盖子本体530的加压凸起536的斜面536a上的尖端部侧相对移动,并从而向左弯曲。其结果,在弹性段542与斜面536a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将盖子部分520锁定在如图59所示的将箱本体510的开孔513关闭这一状态下。
为了打开箱本体510的开孔513,将盖子本体530相对于铰接体540朝尖端部侧(如图59中的箭头C所示)移动,使盖子本体530的啮合段533脱离箱本体510的相应的缺口514,并取消铰接体540的弹性段542与盖子本体530的加压凸起536的斜面536a的加压接触状态(如图58所示)。由于取消了盖子部分520在关闭位置的锁定,通过使盖子部分520绕着铰接轴555转动就能打开开孔513。
在箱本体510的左端部可滑动地设置有一接线盒570。
如图60所示,用作一正接线端部分的该接线盒570有一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接线夹持器580和一由该接线夹持器580支撑的正极接线板590。
用如一种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的接线夹持器580包括一形似一平面矩形板的底部、两从该底部581的前部和后部周边向上伸出、一连接于底部581的左侧部分和侧板部分582的左侧部分的左侧板部分583和一从底部581(不包括一前端部分)的右周边向下伸出的右侧板部分584。相应的侧板部分582的左端部分从底部581的左部周边向左稍许伸出,一挡板585是整体形成的,连接于那些左端部分的顶部周边和左侧板部分583的顶部周边。
两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凸条582a从相应的侧板部分582的左端部分的相对的表面伸出,从而在左侧板部分583与相应的凸条582a之间形成槽582b。两啮合孔582a分别形成在在顶部位置的侧板部分582的槽部分。诸凸起582d分别从诸侧板部分582的诸左端部分的诸外表面大致在诸中心沿垂直方向突出。
后侧板部分582的一底部分稍许向下伸出。一凸条581a从底部581的底表面伸出,使从与右侧板部分584的前端部相应的位置延伸到左端部。照此,一安装凹部(arrangement recess)581b形成在底部581的底表面的一侧。凸条581a的相应的远端部分和侧板部分582相对于其他部分向下伸出,待引导的诸凸起581c从那些相应的伸出部分向外伸出。
一进出孔(access hole)584a形成在右侧板部分584的顶部分的中心。一止挡凸起584b从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的一底部分伸出。该进出孔584a的尺寸允许一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以后描述)或一尺寸AA电池的正电极从其插入。
一进出孔583a形成在左侧板部分583并位于一中央位置上。象进出孔584a那样,进出孔583a的尺寸允许一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或一尺寸AA电池的正电极从其插入。
用一种导电金属板制成的正极接线板590包括一平的大致为矩形的中间部分591、一从中间部分591的右周边向下伸出并用作一尺寸AA电池(以后描述)的正极接线端的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和一从中间部分591的左部周边向上伸出并用作一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以后描述)的正极接线端的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接线端部分593。
该中间部分的尺寸大小使它恰能配合于接线夹持器580的安装凹部581b。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的尺寸大小使它不伸出接线夹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一凸起592a相对于中间部分591的顶部表面从该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的顶部周边的一中心部分稍许向上伸出。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接线端部分593的尺寸小于接线夹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
正极接线板590设置得使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与接线夹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紧密接触。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的凸起592a接触于接线夹持器580的底部581的前端部。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的底部周边啮合于在接线夹持器580的右侧板部分584的左侧表面上形成的止挡凸起584b。照此,可防止正极接线板590向左和向下移动。尺寸AA接线端部分592的一部分可从右侧通过在右侧板部分584上形成的进出孔584a而出入。
接线端部分593紧密接触于接线夹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的左侧表面,接线端部分593的一部分从右侧通过在左侧板部分583上形成的进出孔而出入。
连接于印刷线路板(未图示)的电源电路的一可弯曲的印刷接线板连接于正极接线板590。
一加压板586连接于接线夹持器580的左端部,在其上以上述方式安装有正极接线板590。该加压板586由一种如合成树脂的绝缘材料制成,而其形状为一其大小小于左侧板部分583的板形。两啮合段586a分别从加压板586的前部和后部周边的底部向上伸出。两啮合钉586b从相应的啮合段586a的顶部向前和向后伸出。一定位凸起586a从加压板586的左侧表面大致在中心伸出。
加压板586从下面插入形成在接线夹持器580的左端部上的槽582a中,使位于正极接线板590的接线端部分593的左侧。当加压板586插到槽582b中的预定位置时,该加压板585的诸啮合钉586b啮合于接线夹持器580的相应的啮合孔582c,从而防止了该加压板586降低接线夹持器580。正极接线板590的接线端部分593的左侧表面被加压板586推压,从而防止了正极接线板590相对于接线夹持器580向左移动。如此就完成了该接线盒570。
箱本体510的矩形盖子形第一容纳空间511的前和后内表面形成有从左端部向右延伸一较短的距离的相应的导向槽511a。半圆柱形第二容纳空间512的前内表面在诸靠近于矩形管子形第一容纳空间511的位置形成有两从左端部向右延伸一较短距离的导向槽512a。
接线盒570的诸待引导的凸起582d可滑动地啮合于箱本体510的诸相应的导向槽511a。诸待引导的凸起581c可滑动地啮合于箱本体510的诸相应的导向槽512a。照此,该接线盒570被箱本体510支撑,使可在与诸导向槽511a和512a的长度相对应的范围内沿右-左方向滑动。另在主机壳100的左侧板部分130的一后端部分的内表面与该接线盒570的加压板586的左侧表面之间设置了一处于压缩状态中的、被从外面安装并由定位凸起586c支撑的压缩螺旋弹簧587。照此,该接线盒570被向右的移动力推压。
在电池盒500中可有选择地安装所谓的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或一尺寸AA干电池或次级电池602。
如图61所示,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安装在矩形管子形空间511内并使其取向为使一正电极601a位于左侧。当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插入矩形管子形空间511内并将盖子部分520关闭时,设置在盖子部分520上的负接线板550的接触销553进入与一电池601的一负电极601b的弹性接触。电池601的正电极601a通过进出孔583a接触于接线盒570的接线部分593并将它向右推压。所以,该接线盒570向左移动,同时压缩压缩弹簧587。照此,该电池从正电极601a和负电极601b的两侧被弹性保持住,从而被可靠连接于印刷线路板(未图示)的电源电路。
如图62所示,一尺寸AA电池602被安装在由半圆柱形第二容纳空间512和矩形管子形第一容纳空间511组成的空间内,并使其定位为使正电极602a位于左侧。当尺寸AA电池602被插入第一和第二容纳空间511和512内而盖子部分520被关闭时,设置在盖子部分520上的负极接线板550的接触销553进入与该尺寸AA电池602的一负极602b弹性接触。尺寸AA电池602的正电极602a通过进出孔584a接触于接线盒570的尺寸AA接线部分592。并将它向右推压。所以,该接线盒570向左移动,同时压缩压缩弹簧587。照此,尺寸AA电池602a从正电极602a和负电极602b的两侧被弹性保持住,从而被可靠连接于印刷线路板(未图示)的电源电路。
如上所述,该电池盒500可选择使用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和尺寸AA电池602。由于该接线盒570是可沿右-左方向移动的,即沿电池601或602的纵向移动的,它能承担电池601和602的尺寸的变化。由于接线部分593和592分别弹性接触于电池601和602的正电极601a和602a,接触销553分别弹性接触于电池601和602的负电极601b和602b,即使该电池601或602被一瞬时的外部振动所移动,接线部分593或592和接触销553立即跟随电池601或602的接线端601a或602a和接线端601b或602b。所以,能防止瞬时停电。
如上所述,进出孔583a和584a分别形成在接线夹持器580的左和右侧板部分583和584中,并且,它们的尺寸大小使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和尺寸AA电池602能分别插入其中。这样就能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将电池601或尺寸AA电池602错误地插入使负电极601b或602b相对于进出孔583a或584a时,负电极601b或602b接触于正极接线板590的接线部分593或尺寸AA接触部分594。所以,即使以这样的方式将薄矩形棱柱形次级电池601或尺寸AA电池602错误地插入,也不会发生短路。因此,在此情况下,接线夹持器580的左侧板部分583或右侧板部分584的功能为一绝缘部分。
尽管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针对用于重放一种作为一记录介质的光盘的盘重放装置的情况,本发明也能应用于在一作为一记录介质的光盘上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盘记录/重放装置和一种使用一容纳一作为一记录介质的磁带的带盒的磁带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不言而喻,只要不离开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就可作出许多变化设计。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装置主体,它具有一用于在一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的记录和/或重放部分,它还具有一通过其记录介质被插入和从装置主体中弹出的开孔部分;一加载机构,它用于将通过开孔部分插入的记录介质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并通过开孔部分弹出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的记录介质;一盖体,它用于打开或关闭开孔部分,并可移动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一锁定机构,它用于将盖体锁定在一关闭位置以关闭开孔部分;其中,当记录介质通过开孔部分被弹出时,通过记录介质被加载机构弹出使盖体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移动,然后,由锁定机构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进一步将其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盖体具有一由加载机构弹出操作的记录介质操作的被操作的第一部分,和一由锁定机构操作的被操作的第二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有一用于将盖体锁定在关闭位置的锁定部分和一用于加压-操作待操作的第二部分的操作部分,盖体还有一待与锁定部分啮合的待啮合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有一滑动件和一推压机构,其中,该滑动件具有锁定部分和操作部分,并在锁定部分与被啮合部分彼此啮合这一位置和锁定部分与被啮合部分彼此脱开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该推压机构用于沿着使锁定部分与被啮合部分啮合的这一方向推压该滑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记录介质从装置主体中弹出时,锁定机构的滑动件沿着使锁定部分与被啮合部分彼此脱开的方向移动操作,滑动件的操作部分加压操作待操作的第二部分。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已通过开孔部分插入记录介质和盖体沿一关闭开孔的方向移动时,待操作的第二部分加压所述操作部分,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啮合;从而锁定机构将盖体锁定在关闭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在加载机构已将记录介质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这一状态下将盖体锁定在关闭位置。
8.一种使用一容纳一盘形记录介质的盘盒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装置主体,它有一在一容纳在盘盒里的盘上进行记录和/或重放用的记录和/重放部分,它还有一盘盒通过其被插入和从装置主体中弹出的开孔部分;一加载机构,它用于将容纳在已通过开孔部分被插入的盘盒里的盘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并通过开孔部分弹出安置在记录和/重放部分上并容纳在盘盒里的盘;一盖体,它用于打开或关闭开孔部分,并可转动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一锁定机构,它用于将盖体锁定在一关闭开孔部分用的关闭位置上,该锁定机构在容纳在盘盒里的盘被加载机构安置在记录和/重放部分上的状态下,将盖体锁定在关闭开孔部分用的位置上;其中,当盘盒通过开孔部分被弹出时,通过记录介质被加载机构弹出操作使盖体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转动,然后,由锁定机构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进一步将其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有一用于将盖体锁定在关闭位置的锁定部分和一用于沿操作操作部分的方向转动盖体的加压操作部分;盖体有一待与锁定部分啮合的待啮合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一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用于通过操作加载机构和锁定机构进行一从装置主体中弹出盘盒的操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机构有一滑动件和一推压机构,其中,该滑动件具有锁定部分和加压-操作部分,并在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啮合这一位置与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脱开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该推压机构用于沿着使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啮合的这一方向推压该滑动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盘盒从装置主体中弹出时,锁定机构的滑动件沿着使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脱开的方向移动操作,滑动件的加压-操作部分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转动盖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主体有一用于限制滑动件移动的限制部分;滑动件碰靠于该限制部分,从而可防止该滑动件在加载机构将容纳在盘盒里的盘安置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时,沿着使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啮合的方向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和/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通过开孔部分插入盘盒和盖体沿一关闭开孔的方向移动时,盖体加压于加压-操作部分,锁定部分与待啮合部分彼此啮合;锁定机构将盖体锁定在关闭位置。
全文摘要
一种使用容纳盘形记录介质的盘盒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包括主体、加载机构、锁定机构和盖体。该装置主体有记录和/重放部分和盘盒通过其出入的开孔部分。加载机构将盘安在记录和/或重放部分上,并从开孔部分弹出盘。开孔部分的盖体可动地设在主体上。在盘被加载机构安置在记录和/重放部分上时,将盖体锁在关闭位置上。当盘盒弹出时,通过盘盒被加载机构弹出使盖体沿着打开开孔部分的方向转动,然后,由锁定机构沿着同方向再将其转动。
文档编号G11B33/12GK1208227SQ98115590
公开日1999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30日
发明者羽原恭宽, 中村忠实, 栗田和仁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