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363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零插入力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以该连接器的滑动座于未受驱动元件驱动时,易于从该底座上脱离。
请参照图1所示,申请案第84214032号案揭露一零插入力连接器,该连接器是供一设有插脚的电子元件易于插设和拔出,以和设于电连接器下方的电路板形成导通并不致损坏该电子元件的插脚,该电连接器1大体上包括一底座2、一驱动元件3及一滑动座4,其中该底座2是呈一矩形,于上表面布设有复数个长形插槽22,各长形插槽22内组设有一导电端子(图未示),且该等导电端子的插脚外露于底座2的底面而与电路板(图未示)导接;于该底座2的一短边25是成型有一U形容定室26,该U形容室26一端为封闭端27;该驱动件3大体上呈L型,具有一凸轮轴31及一与凸轮轴31夹设一角度(约90度)的驱动杆33,该凸轮轴31容设于上述底座2的U形容室26中,其一端顶抵该U形容室26的封闭端27,该驱动杆33是邻近并平行底座2的长边21,且于U形容室26侧缘261设有多个对应该凸轮轴31的定位部263,可限定凸轮轴31仅于U形容室26中旋动;该滑动座4上表面对应上述底座2的该等长形插槽22处,设有复数个插孔44,该等插孔44可供一电子元件,如CPU(图未示)的插脚插置;且滑动座4于对应该底座2设有U型容室26的一短边42亦设有一∩型容室45与该U型容室26相配合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将该凸轮轴31容置于其间。
而为了防止当该驱动件3驱动该凸轮轴31转动时,凸轮轴31的作用力会使滑动座4往上翘起,导致置滑动座4上的电子元件的该等接脚无法与电路板形成良好导通的问题,所以如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1在底座2与滑动座4设有驱动元件3的侧边,即短边25、42,设有一固持机构5,该固持机构5是由一勾部51配合一卡合部53所构成,勾部51于滑动座4短边42向下延伸一主体511,并于该主体511向滑动座4内凸设一倒勾512;请一并参照图4所示,该卡合部53是相对该滑动座4的勾部51而于底座2短边25成型一可与该倒勾512相互嵌卡的卡合面531,使该倒勾512与卡合面531相互嵌卡的面形成一内倾面55,以增强该底座2与滑动座4的固持力。
再请参照图2所示,当该滑动座4与底座2未相对平移时,该倒勾512与卡合面531是勾卡在一起,而处于如图中所示的位置;再如图5所示,当该滑动座4受驱动件3驱动而相对该底座2平移时,该倒勾512与卡合面531则抵触在一起,处于如图3中所示的位置,且该倒勾512与卡合面531之间存在有一间隙57,使当该滑动座4欲发生往上翘起的现象时,即会使倒勾512与卡合面531产生干涉而制止翘起,且该内倾面55会将反作用力平均分布,使底座与滑动座的嵌卡稳固,以保持插接其上的电子元件有好的导接效果。
然而在连接器上设有这样的一个固持机构却会产生如下的缺点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当该滑动座组设在该底座上之后,设于滑动座侧边的勾部即已与设于该底座相对侧边的卡合部相互抵接卡制,所以不论该滑动座是否受驱动元件驱动而水平移动,该勾部与卡合部是一直处于相抵接的状态,因此,当因某种需要必需将滑动座从该底座上拆离时,会因为该勾部与卡合部之一直紧密抵接,而使得该滑动座难以从该底座上脱离,造成拆卸的困难。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人以累积多年经验,积极研究改善的方法,终有本实用新型“零插入力连接器”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使该连接器的滑动座于未受驱动元件驱动时,易于从该底座上脱离并于受驱动元件驱动时又能保持插置其上的电子元件插脚与电路板形成良好导接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该底座之后缘处设有两相间隔的凹陷部,且于该滑动座后端对应于该底座的各凹陷部处分别向下延伸一固持部,使当该驱动元件可驱动该滑动座相对该底座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时,当该滑动座可滑动地位于该底座之上且该驱动元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固持部位于该凹陷部中处于容易脱离的状态,当该驱动元件由该第一位置转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固持部则位于该凹陷部中处于受限制的状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底座、一滑动座及一驱动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有一前缘与一后缘,于该后缘处设有两相间隔的凹陷部,各该凹陷部的后面与顶面是开放未遮蔽,各该凹陷部内可形成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二容置槽与一卡制槽,该第一容置槽在后,该卡制槽在该第一容置槽的前方,该第二容置槽在该第一容置槽的前方且位于该卡制槽的一侧,该卡制槽的顶端设有一阻隔元件,且各该槽互相连通;该滑动座具有一前端与一后端,于该后端对应于该底座的各凹陷部处分别向下延伸一固持部,各该固持部具有至少一直立部与至少一水平部,该至少一直立部之一端与该滑动座的后端连接,其另一端与该至少一水平部相接,该至少一水平部与该滑动座的后端平行;该驱动元件是可转动地设于上述底座与滑动座之间,可驱动该滑动座相对该底座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当该滑动座可滑动地位于该底座之上且该驱动元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固持部位于该第一容置槽中,当该驱动元件由该第一位置转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滑动座带动该固持部移动,使该水平部由该第一容置槽移动至该卡制槽中,位于该阻隔元件的下方,受该阻隔元件的限制,而该直立部位移至该第二容置槽中。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如下
图1是现有技术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3是现有技术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支柱与凹陷部主要特征放大图;图6、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支柱与凹陷部移动状态示意图。
图号元件对照表6零插入力连接器7底座8滑动座9驱动元件70 前缘 71 后缘72 表面 78 槽孔73 U形容室 75 陷部751 顶面 752 后面753 第一容置槽754 第二容置槽755 卡制槽757 卡制块80 前端 81 后端82 表面 88 插槽83 ∩形容室 85 L形支柱851 直立杆853 水平杆91 第一支杆 93 第二支杆913 偏心凸轮首先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零插入力电连接器6大体上包括一底座7、一滑动座8及一驱动件9;底座7具有一前缘70及一后缘71,在前、后缘70、71之间具有一表面72,于该表面72上设有复数个贯穿的槽孔78,各槽孔内可容纳一端子(图上未示),在邻近底座7的后缘71处设一U形容室73,底座7的后缘71上设有两相隔一定距离的凹陷部75,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凹陷部75为一矩形的开放空间,如图5所示,其顶面751与后面752未遮蔽,各该凹陷部75具有一第一容置槽753、一第二容置槽754及一卡制槽755,该第一容置槽753的槽宽度与该凹陷部75的宽度相同,但第二容置槽754及卡制槽755的槽宽度较该凹陷部75的宽度为窄,第一容置槽753、第二容置槽754的槽顶与凹陷部75的顶面751共面,但卡制槽755则在凹陷部75的顶面751之下,第二容置槽754在凹陷部75内位于第一容置槽753前方的一侧,卡制槽755在凹陷部75内位于第一容置槽753前方的另一侧,三槽753、754及755相邻且相通,第一容置槽753加第二容置槽754的深度等于第一容置槽753加卡制槽755的深度亦等于凹陷部75的深度,卡制槽755的槽顶设有一卡制块757,其为一矩形的块体,卡制块757的底面下为卡制槽755,卡制块757的顶面与底座7的后缘71水平表面平;再如图4所示,滑动座8可滑动地置于底座7之上,滑动座8具有一前端80及一后端81,在前、后端80、81之间具有一表面82,于该表面82上设有复数个贯穿的插槽88分别对应各该槽孔78,滑动座8对应于底座7设有U有容室73之处亦设有一∩形容室83,滑动座8的后端81对应于底座7的各凹陷部75处分别向下延伸一L形支柱85,各支柱85具有一直立杆851与一水平杆853,直立杆851的一端与滑动座8的后端81相接,另一端与水平杆853相接,与直立杆851相接后的水平杆853是与滑动座8的后端81平行;驱动元件9为L形的构造是由一第一支杆91及与该支杆一端垂直地相连接的一第二支杆93所构成,第一支杆91可夹置于底座7的U形容室73与滑动座8的∩形容室83所形成的容置室(图上未示)中,且其上设有偏心凸轮913,藉第二支杆93在一使其直立的一第一位置及一使其平躺的第二位置间转动,可转动第一支杆91进而驱动滑动座8在底座7上移动。
请再参阅图4、5及同时参阅图6、7所示,当滑动座8可滑动地组设于底座7上时,驱动元件9的第二支杆93是以使其直立的状态夹置于底座7的U形容室73与滑动座8的∩形容室83所形成的容置室中,第二支杆93位于第一位置,此时L形支柱85位于凹陷部75内的第一容置槽753处,尚未与卡制块757接触,由于第一容置槽753的槽顶即为凹陷部75的顶面751,属未遮蔽部分,因此L形支柱85可以很容易地由上方向下插入第一容置槽753中,而这样容易插入的便利性,同样适用于在使滑动座8与底座7分离时,因为只需将第二支杆93转至第一位置,L形支柱85自然而然会回到第一容置槽753中,要将滑动座8取下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第二支杆93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滑动座8在底座7上产生水平位移,带动支柱85向底座7的前缘70方向移动,支柱85的直立杆851与水平杆853由第一容置槽753中分别进入凹陷部75内另外的槽中,以由滑动座8的后端81向前端80的方向观之,在左的支柱85为例(以下在叙述该在左的支柱85的元件时,均冠上「左」字,如左直立杆851),左支柱85的左水平杆853在左直立杆851的左侧,故此时第二容置槽754在第一容置槽753的右前方,卡制槽755在第一容置槽753的左前方,当支柱85向前缘70方向前进时,左直立杆851进入第二容置槽754中,左水平杆853进入卡制槽755中,此处在叙述时,乍看之下两杆件851、853好象分开各自进入不同的槽中,但实际上其是一体的前进,且如前述,各槽间并无阻隔是连通的,第一容置槽753与第二容置槽754的槽顶并无遮蔽,因此一旦第二支杆93转动至第二位置,左直立杆851就会在第二容置槽754中,左水平杆853亦会位于卡制槽755中,当左水平杆853位于卡制槽755中时,左水平杆853会受到在卡制槽755上的卡制块757的限制,使滑动座8无法上翘而被紧扣在底座7之上,并确保插置其上的电子元件接脚与电路板能持续维持良好的导接效果。
以上虽仅举在左的支柱85及与其对应的凹陷部75为例,说明支柱85在凹陷部75内的移动状态,但实际上在右的支柱85在与其对应的凹陷部75中的移动状态是相同的,惟应注意的是,在右的支柱85的水平杆853是在直立杆851的右侧,因此在对应的凹陷部75中,第二容置槽754在第一容置槽753的左前方,卡制槽755在第一容置槽753的右前方。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当该滑动座8因为某些因素而需从底座7上拆离时,只要将滑动座8复位至未受驱动的状态,如图6所示,则在拆离该滑动座8时,该等支柱85很轻易就能从该凹陷部75中脱出,而使滑动座8易于脱离该底座7,而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在该滑动座8受驱动元件9驱动时,亦能经由该等支柱85与凹陷部75的卡制块757相互嵌卡而使该滑动座8维持在水平方向滑动,达有确保置于其上的电子元件接脚与底座的导电端子产生良好的电性接触及机械连接的效果。
以上附图及说明,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在凡熟悉该项技术人士,依本实用新型特征范畴所作其他等效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申请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其上设有复数个槽孔,各该槽孔内容设一端子,该底座具有一前缘与一后缘,于该后缘处设有两相间隔的凹陷部,各该凹陷部的后面与顶面是开放未遮蔽,各该凹陷部内可形成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二容置槽与一卡制槽,该第一容置槽在后,该卡制槽在该第一容置槽的前方,该第二容置槽在该第一容置槽的前方且位于该卡制槽的一侧,该卡制槽的顶端设有一阻隔元件,且各该槽互相连通;一滑动座,可滑动地位于该底座之上,该滑动座设有复数个插孔分别对应各该槽孔,该滑动座具有一前端与一后端,于该后端对应于该底座的各凹陷部处分别向下延伸一固持部,各该固持部具有至少一直立部与至少一水平部,该至少一直立部的一端与该滑动座的后端连接,其另一端与该至少一水平部相接,该至少一水平部与该滑动座的后端平行;一驱动元件,可转动地设于上述底座与滑动座之间,可驱动该滑动座相对该底座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当该滑动座可滑动地位于该底座的上且该驱动元件位于该第一位置时,该固持部位于该第一容置槽中,当该驱动元件由该第一位置转动至该第二位置时,该滑动座带动该固持部移动,使该水平部由该第一容置槽移动至该卡制槽中,位于该阻隔元件的下方,受该阻隔元件的限制,而该直立部位移至该第二容置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固持部为一L形支柱,由一直立杆及一水平杆所构成,该直立杆的一端与该滑动座的后端连接,其另一端与该水平杆连接,该水平杆与该滑动座的后端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阻隔元件为一矩形块体,设于该凹陷部前方的一边角处。
专利摘要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包括一底座、一滑动座及一驱动元件;该底座之后缘处设有两相间隔的凹陷部,各该凹陷部内可形成一第一容置槽、一第二容置槽与一卡制槽,该卡制槽的顶端设有一阻隔元件,且各该槽互相连通;该滑动座于其后端对应于该底座的各凹陷部处分别向下延伸一固持部,各该固持部具有至少一直立部与至少一水平部;该驱动元件,可驱动该滑动座相对该底座在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间移动。
文档编号H01R12/00GK2417601SQ0020331
公开日2001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3日
发明者林芬缘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