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549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
背景技术
图1是台湾第89222964号专利(以下简称现有技术)公开的晶片插座,其包括有一座体50、多个内围端子60及外围端子70,其中该座体50是为绝缘材质,其设有主座体51及盖体52,该主座体每一周边设有一排插槽53,中间成一凹部54;该盖体52盖合在主座体51的底面,其周边各设有相互对齐的内、外围穿孔55、56。
参看图2及图3(以斜线表示内、外围端子60、70),该内、外围端子60、70是由一导电性好的金属片连续冲压成相互间隔排列的连续端子,相邻端子通过料带66相连接,料带66上形成有冲压出端子后的孔洞67。该外围端子70包括有弹性部71、定位部72、弯延部73、及端脚部74;该内围端子60包括有弹性部61、定位部62、延伸部63、转折部64及端脚部65,其端脚部65通过延伸部63及转折部64与外围端子70的端脚部74对齐,其中该延伸部63往上提,使得与定位部62成小于90度的角度,优选地约为75至80度,且该延伸部63所延伸的垂直距离超出端脚部65,再回转至端脚部65。
在组装上,由于该内、外围端子60、70由料带66连接且相互间隔排列成连续端子,故可一次由主座体51下方组装入插槽53后再自折断处68拆断使与料带66分离,内、外围端子60、70的定位部62、72则与插槽卡定,内围端子60的端脚部65自盖体52的内围穿孔55穿出,外围端子70的端脚部74自盖体52的外围穿孔56穿出。
参看图4,该内、外围端子60、70展开相互间隔排列时,由于内围端子60的延伸部63上提且超长后再转回,以争取到最大的延伸距离,故在特定的脚距C(相邻端子的端脚部对齐的距离)下,该延伸部63可增加展开长度,使在端脚部有足够长度B的情况下,该相邻的端脚部65、74仍不会重叠,如此即可达到在符合端脚长度B及脚距C的情况下连续冲压相互间隔排列的内、外围端子60、70。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现有技术是利用使该延伸部63上提且超长后再转回,藉以争取到最大的延伸距离,如此可达到连续冲压相互间隔排列的内、外围端子60、70,且不致造成端脚部的长度减小而影响与主机板的插接。
然而现有技术的结构有待改善之处,即1、该延伸部63为争取较大的延伸距离,需上提且超长后再转回,如此在加工上较为不易且不易控制尺寸。
2、该延伸部63为争取较大的延伸距离,必然需上提相当的高度,如此该座体50的底面必需开设一凹槽57来容纳该延伸部63上提的高度,如此座体50的底面则形成一材料厚度很薄的槽底面58,造成座体50的结构强度不好。
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所述端子是可在第二连接部有足够长度条件下连续冲压制成相互间隔排列的内、外围端子,且制造上更为简易,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以导电性好的金属片经连续冲压而成的连续端子,包括有一料带;多个外围端子,其是连接于该料带,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多个内围端子,其是连接于该料带,并与该外围端子成间隔排列,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延伸部及转折部,该第二连接部藉由该延伸部及转折部而并排于该外围端子的第二连接部后;其特征在于该内围端子的延伸部设有折叠部,如此,当内、外排端子间隔排列冲压成连续端子时,藉由该折叠部可消化延伸部的长度,故能使端子的第二连接部仍能有足够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由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并参考附图当可更加明白。


图1是现有技术的晶片插座组合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端子侧面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端子侧面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端子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侧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正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与座体组合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端子与座体分解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端子与座体组合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5、6、7(以斜线表示内、外围端子20、30),它们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是以导电性好的金属片经连续冲压而成的连续端子,包括有一料带40、多个外围端子30及多个内围端子20,其中该料带40是为金属片冲压出连续端子后所形成的带体,其上形成有冲压出端子后的孔洞42,与各端子连接处设有折料痕41。
该外围端子3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31及第二连接部32,第一、二连接部31、32间设有定位部33及弯延部34,其中该第一连接部31为具有弹性的接触部,该第二连接部32为插接用的接脚部,该定位部33较宽且下端两侧与料带40连接,并在该位置的料带40上设有拆料痕41。
该内围端子20连接于该料带40并与该外围端子30成间隔排列,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21及第二连接部22,第一、二连接部21、22间设有定位部23、延伸部24及转折部25,其中该第一连接部21为具有弹性的接触部,该第二连接部22为插接用的接脚部,其通过该延伸部24及转折部25而并排于该外围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2后,该延伸部24设有折叠部26,该折叠部26被折叠三个材料厚度,该定位部23较宽且下端两侧与料带40连接,并于该位置的料带40上设有折料痕41。
参看图7,该内、外围端子20、30展开相互间隔排列时,由于该内围端子20的延伸部24设有折叠部26,可藉以消化过长的延伸部24的长度,故如图5所示在特定的脚距C(相邻端子的接脚部对齐的距离)下,该延伸部24可增加展开长度,使在内、外围端子20、30的第二连接部22、32有足够长度B的情况下,该相邻的第二连接部22、32仍不会重叠,这样,即可实现在符合端脚长度B及脚距C的情况下连续冲压相互间隔排列的内、外围端子20、30。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组装入座体10的剖视图,该座体10为绝缘材质,其设有主座体11及盖体12,该主座体每一周边设有一排插槽13,中间成一凹部14,另外在底面设置有配合容纳内围端子20的折叠部26的的凹槽17;该盖体12盖合在主座体11的底面,其周边各设有相互对齐的内、外围穿孔15、16。
在组装时,该内、外围端子20、30相互间隔排列成连续端子,因此可一次由主座体11下方组装入插槽13后再自拆料痕41拆断使其与料带40分离,该内、外围端子20、30的定位部23、23则与插槽13卡定,内围端子20的第二连接部22自盖体12的内围穿孔15穿出,外围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2自盖体12的外围穿孔16穿出。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本实用新型可连续冲压相互间隔排列的内、外围端子20、30,且不致造成端脚部的长度减小而影响与主机板的插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延部24的折叠部26的设计型态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延伸部24的折叠部26的设计很容易控制所需的延伸长度,只需将过长部份利用折叠部26消化掉即可,加工容易且易于控制尺寸。
2、折叠部26所叠合的高度不大,较现有技术的往上提方式所形成的高度小,因此与其配合组装的塑胶座体的凹槽17可较浅,因而可使该槽底面18较现有技术的槽底面58有较大的厚度,达到增加结构强度的效果。
图9及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它是端子由上而下组装的设计,包括有一座体10、多个内围端子20及外围端子30,其中该座体10每一周边设有一排插槽13,中间成一凹部14,其周边各设有相互对齐的内、外围穿孔15、16。
该内、外围端子20、30是由一导电性好的金属片连续冲压成相互间隔排列的连续端子,相邻端子的上端通过料带40相连接。该外围端子3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31、定位部33、弯延部34、及第二连接部32,其中该第一连接部31由定位部33的中间切割冲压出来藉以形成弹性的接触部,该定位部33上端与料带40连接,该连接处设有折料痕41,该第二连接部32是作为插接用的接脚部;该外围端子3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31、定位部33、弯延部34、及第二连接部32,其中该第一连接部31由定位部33的中间切割冲压出藉以形成弹性的接触部,该第二连接部32是作为插接用的接脚;该内围端子20包括有第一连接部21、定位部23、延伸部24、转折部25及第二连接部22,其中该第一连接部21由定位部23的中间切割冲压出藉以形成弹性的接触部,该第二连接部22是作为插接用的接脚部,其通过延伸部24及转折部25而与外围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2对齐,其中该延伸部24有一折叠三个材料厚度的折叠部26。
在组装时,该内、外围端子20、30相互间隔排列成连续端子,故可一次由座体10上方组装入插槽13后再自该拆料痕41折断,使其与料带40分离,该内、外围端子20、30的定位部22、32则与插槽13卡定,内围端子20的第二连接部22自内围穿孔15穿出,外围端子30的端脚部32自外围穿孔16穿出。
上述实施例的内、外围端子都是将第一连接部设计成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将第二连接部设计成插接用途的接脚部,这是接脚要对齐的型态;反之,若将第二连接部设计成弹性接触的接触部,将第一连接部设计成插接用途的接脚部,则成为弹性接触部要对齐的设计型态,同理利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折叠部设计特征亦能实现。
在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权利要求书所作的种种变化均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标号说明10 座体11 主座体12 盖体13 插槽 14 凹部15 内围穿孔 16 外围穿孔17 凹槽 18 槽底面20 内围端子21 第一连接部23 定位部24 延伸部25 转折部26 折叠部22 第二连接部30 外围端子31 第一连接部33 定位部34 弯延部32 第二连接部40 料带41 折料痕42 孔洞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所述端子是由导电性好的金属片经连续冲压而成的连续端子,包括一料带;多个外围端子,所述外围端子连接于该料带,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及多个内围端子,所述内围端子连接于该料带,并与所述外围端子成间隔排列,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延伸部及转折部,该第二连接部通过该延伸部及转折部并排在所述外围端子的第二连接部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端子的延伸部设有折叠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端子及内围端子的定位部一端两侧与料带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围端子的折叠部被折叠三个材料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围端子及内围端子的第一连接部是具有弹性的接触部,第二连接部是插接用的接脚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其是以导电性好的金属片经连续冲压而成的连续端子,包括有一料带;多个外围端子,其是连接于该料带,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多个内围端子,其是连接于该料带,并与该外围端子成间隔排列,其包括有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一、二连接部间设有定位部、延伸部及转折部,该第二连接部藉由该延伸部及转折部而并排于该外围端子的第二连接部后;其特征在于该内围端子的延伸部设有折叠部。
文档编号H01R12/30GK2574244SQ02247778
公开日2003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6日
发明者蔡周旋 申请人:蔡周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