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电极结构、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2241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电极结构、二次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部件的电极活性物质、电极结构和电池。
背景技术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是化学电池,在充放电等过程中外加的电流由集电材料传递给正极层的正极材料,正极层的正极材料反应释放出离子,被负极层所吸附。相反,在放电时,负极层上吸附的离子被释放并返回到正极层。一般认为该反应时间决定充放电速度。
另外,在二次电池中,把电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和粘合剂的混合物涂布在集电材料表面,通过粘合剂的粘合力在集电材料表面粘合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而制造电极结构。于是,当为了提高电极结构的导电性而较多地放入导电助剂时,粘合剂的量变多,结果使电极结构的电阻增大。
另外,有文献记载不使用粘合剂而用蒸镀、溅射等方法将导电材料涂覆在电极活性物质上,并使由此得到的表面涂覆率成为40%~80%(参看特开2000-58063号公报)。可是,当涂覆的电极活性物质的表面高达40%~80%时,能否充分发挥电极活性物质的特性和功能便存在疑问。即,涂膜妨碍LiCoO2等电极活性物质产生的离子的释放和吸收,在电极活性物质的面上蒸镀、溅射形成的涂膜也被认为阻塞了电极活性物质的反应场所。另外,由于涂膜不会从电极活性物质表面突出出来,因此认为难以提高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助剂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集电材料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性能良好的电极结构。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具有电极结构的性能良好的电气部件。
本发明人发现通过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一起进行搅拌和混合(搅拌混合),能够制造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特性优异的电极活性物质。能够制造导电材料和电极活性物质相混合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或者认为是结合着导电材料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或结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由此可以认为在电池和电容器等电气部件的电极结构中,提高了电子和离子的导电性。通过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混合或结合导电材料,可提高邻接的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还能够提高电极活性物质和集电材料间的导电性。另外,由于不会用导电材料的涂膜涂覆电极活性物质,因此可以认为容易进行离子的释放和吸收,能够充分发挥电极活性物质的特性和功能。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集电材料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极层具有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并且在集电材料的面上形成有电极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如下电极结构作为至少一方的电极,其中所述电极结构具备集电材料和电极层,而所述电极层具有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并且在集电材料的面上形成有该电极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集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集电材料和集电层,其中所述集电层具有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结合着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并且在集电材的面上配置着集电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集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集电材料、具有导电助剂的集电层和具有结合着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锚固层(anchor layer),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侵入集电层,在集电材料的面上是集电层、在集电层的面上是锚固层这样以多层的形式进行配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集电材料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极层具有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结合着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在导电材料的面上配置着电极层。
本发明还涉及二次电池或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电极结构,该对电极结构之中的一种电极结构在集电材料的面上具有电极层,而且所述电极层具有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结合着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另一种电极结构具有集电材料,而且在所述一对电极结构之间具有电解质。


图1是电极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电池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H型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其他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L型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LiMn2O4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图6是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
图7是涂布装置和干燥装置的说明图。
图8是加热装置和挤压装置的说明图。
图9是烧杯式电池的说明图。
图10是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测定值的曲线图。
图11是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的曲线图。
图12是正极结构的循环伏安曲线图。
符号说明1电极结构;11电极层;12正极结构;13负极结构;2集电结构;21集电层;22锚固层;23导电助剂;24电极活性物质;25锚固物质;3集电材料;31氧化膜;4电池;41电解质;42隔膜;5结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51电极活性物质粉末;52导电材料粉末;53处理容器;6桶;61出入口;62盖;63硬球;64流动板;7干燥装置;71拆卷装置;72卷绕装置;73涂布装置;731刮刀涂布头;732混合物;74排气口;741热风喷嘴;75输送带;76移动辊;8挤压装置;81加热装置;82加热器;83挤压装置;84工作辊;85支撑辊;86压力装置;9烧杯式电池;91容器;92正极;93对电极;94参比电极;95电解液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看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1>电池和电容器等电气部件的电极电池和电容器(双电层电容器(capacitor)、双电层电容器(condenser))的电极与离子之间可以进行电流的移交,或者可以吸引离子。因此例如如图1所示,将电极设计成在集电材料3的面上形成可移交离子的电极层11的电极结构1。电极结构1的种类有如图1(A)所示,在集电材料3的面上形成电极层11;如图1(B)所示,在集电材料3的面上形成集电层21,再在其上面形成电极层11;或者如图1(C)所示,在集电材料3的面上形成集电层21,然后在其上面形成锚固层22,再在锚固层22的上面形成电极层11。另外,所谓面上,即可以与该面直接接触而配置,或也可以在与该面之间夹有其它层而配置。
电池的正极结构12的电极层使用LiMn2O4等电极活性物质,在负极结构13的情况下,使用石墨和硬碳等电极活性物质。另外,电容器的正极结构的电极层和负极结构的电极层使用可大量附着锂等离子的高表面积的电极活性物质。
电池4或电容器的结构例如如图2(B)所示,正极结构12和负极结构13通过隔膜42的分隔而相向配置,并在其间配置电解液等电解质41。
<2>电极活性物质电极活性物质24是授受离子的物质,例如在锂电池的场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有LiCoO2、LiNiO2、LiMn2O4等锂活性物质。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有碳系材料、锂金属等金属。
作为电容器的电极活性物质24可使用高表面积材料。特别是优选通过水蒸气活化处理法、熔融KOH活化处理法等将碳材料活化的活性炭。作为活性炭例如可列举出椰壳系活性炭、苯酚系活性炭、石油焦碳系活性炭、多并苯(polyacene)等,可单一使用它们的1种,或组合2种或以上使用。其中,在实现大的静电容量方面优选苯酚系活性炭、石油焦碳系活性炭、多并苯(polyacene)。
<3>导电助剂导电助剂23是导电性好、可提高电极结构1的导电率的物质。导电助剂23在集电层21中使用的情况下,以粒径比锚固物质(anchormaterial)25小、并易附着在锚固物质25周围的为优选。导电助剂23在与铝的钝化膜接触的情况下,导电助剂23优选碳材料,一般认为在碳材料附着于钝化膜的地方,钝化膜的传导率提高。导电助剂23例如可以举出炭黑、科琴炭黑、乙炔黑、碳晶须、天然石墨、人造石墨、VGCF和碳纳米管等碳纤维等。可单独使用它们的1种,或组合2种或以上使用。其中,作为炭黑的一种的科琴炭黑、乙炔黑是优选的。
<4>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是导电材料和电极活性物质24相混合的物质,或者是导电材料和电极活性物质24相结合的物质。混合或结合是指能够发挥电极活性物质的特性或功能的状态,其中所述特性和功能包括不使用粘合剂就能在导电材料和电极活性物质之间很容易地进行电子的迁移;像离子的释放和吸收等离子的出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等。所谓结合特别认为是导电材料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以海绵状进行结合的状态。所谓海绵状是指包括棉状、霉状、须状、线状、丝状等状态。这样,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被认为是海绵状的小的导电材料以点状的形式结合在电极活性物质24的周围。在此,所谓点状不限于1点,也可以包括多个点,是指不是以面状的形式进行覆盖以便实质上不会限制电极活性物质的离子的释放和吸收的状态。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可用于电池和电容器(电容器)等电气部件。
<5>集电材料集电材料3使用导电性极高的材料。作为正极的集电材料3一般使用铝箔,作为负极的集电材料3例如使用铜箔或金属(Li电池的场合为Li金属)。最好在一对电极结构1的至少一方的集电材料3的表面形成凹部。由此可以增大和与集电材料3接触的层、例如与电极层11或集电层21的界面面积,并降低接触电阻。另外,凭借凹部提高了和与集电材料3接触的层的粘附性、附着性,能够牢固地固定与集电材料3接触的集电层21或电极层11。集电材料3的凹部基于表面粗糙度标准被设计成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0.1μm~2μm左右。
铝箔在制造电极的阶段,在表面自然地形成了氧化膜。当组装成为电池或电容器、注入电解液并使电流流过时,在其表面往往也生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够防止电解液对集电材料3的腐蚀,以及可提高集电材料3的耐蚀性。另一方面,钝化膜有绝缘性,因而限制电极的电流,但一般认为使钝化膜接触碳粒子,由此在碳粒子所接触的附近区域,钝化膜产生点缺陷,从而使导电性得以提高。于是,通过集电材料3的凹部引起的界面面积增大、和导电助剂小于凹部并进入到凹部内,从而使导电助剂大量地接触凹部的界面附近,由此在集电材料的界面大量地产生点缺陷,从而导致电阻的下降。
集电材料3可以在一面上形成电极层11,或者也可以在两面上形成电极层11。在一面上形成还是在两面上形成,取决于在电池或电容器的电气设备中如何使用电极结构1。
<6>集电结构集电结构2就是在集电材料3上形成集电层21以减少集电材料3的界面电阻,它被用于电池或电容器的电极结构1。集电层21有导电助剂23和粘合剂,例如如图1(B)所示,是在集电材料3的表面上涂覆导电助剂23而形成,例如最好薄薄地形成数微米左右的厚度。也可以在集电层3上进一步加入锚固物质25。
在加入锚固物质25的场合,以强的挤压力将锚固物质25的一部分牢固地固定于集电材料3上。最好将导电助剂23牢固地固定于集电材料3的表面。在铝的集电材料3的表面固定锚固物质25时,利用粘合剂的粘合力,将锚固物质25牢固地固定在集电材料3上。导电助剂23也附着在锚固物质25周围,能与锚固物质25一起固定在集电材料3的表面附近。另外,导电助剂23可更接近于集电材料3的表面。通过形成该集电层21,增大了集电材料3的界面上的点缺陷,结果可降低电阻。集电层优选为0.5μm~10μm,特别优选为1μm~3μm。
例如正如图1(C)的集电结构那样,在集电材料3上附着包含导电助剂23和粘合剂的集电层。其次,在集电层21上附着包含锚固物质25、导电助剂23和粘合剂的第2层,构成锚固层22。此时,以强的挤压力(例如旋压力)使锚固物质25固定在集电层21或集电材料3上。这样一来,通过使用集电层21和锚固层22这2层层叠结构,能够使导电助剂23以更高的密度接近并固定在集电材料3上。锚固层优选为2μm~20μm,特别优选为5μm~10μm。另外,图1(A)~图1(C)的集电材料3显示出使用了有凹部的集电材料的例子。
<7>锚固物质锚固物质25钩在集电材料3的表面,即牢固地固定在表面,例如以强的挤压力固定在集电材料3的表面,利用粘合剂的粘合力牢固地加以固定。锚固物质25优选在表面易附着导电助剂23的。为此,优选例如表面有凹凸部、大于导电助剂23的锚固物质。锚固物质25优选导电物质、电极活性物质24或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导电物质连同锚固的功能可提高与集电材料界面的导电性。另外,电极活性物质24连同锚固的功能也能起到可进行离子交换的电极层11的作用。锚固物质25一般认为如图2(A)所示,与附着的导电助剂23一起侵入集电材料3的表面,由此破坏集电材料表面的氧化膜等覆膜,与集电材料的金属部分直接接触。锚固物质25只要产生锚固功能即可,可优选使用粒径0.5μm~30μm的单粒或葡萄缨那样的缨状结合粒。
<8>电极层电极层11具有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导电助剂23和粘合剂,与电解质41之间可进行离子的交换。电极层11在集电材料3、集电层21、另外在锚固层22的面上形成。电极层11以包含少量的导电助剂23和粘合剂为好。电极层11在正极活性物质12或负极活性物质13的至少一方中使用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电极层优选为10μm~120μm,特别优选为50μm~80μm。
<9>粘合剂粘合剂是在集电材料3的面上附着集电层21、电极层11、电极活性物质24、导电助剂23等的物质。例如使用PVDF等。
<10>电解质电解质41以液体状、凝胶状、或固体状等形式,允许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12和负极活性物质13之间进行移动,例如列举出二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等。
<11>隔膜隔膜42是可以防止正负极结构间的电接触并可以使离子通过的物质,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的多孔材料。
以下说明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和集电材料的制造方法。
<1>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图3表示出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5的一例。图3是H型制造装置(竖型旋转式)。该制造装置具备盛装电极活性物质粉末51的电极活性物质用供给容器511、以及盛装导电材料粉末52的导电材料用供给容器521。在各容器511、521中具备定量斜形宽刃小刀512、522,用马达等驱动装置513、523驱动。另外,在各容器511、521中具备呼吸器514、524,用以进行气压的调整。各容器511、521可用盖515、525密封。各容器511、521与处理容器间用投入通道516、526连接。处理容器53中安装有用马达等驱动装置533使之转动的芯531和在芯531周围的搅拌叶片532。另外,处理容器53中容纳有用钢、不锈钢等制造的大量的硬球534。硬球534可使用钢球、不锈钢球、陶瓷球、特氟隆(R)衬套球等。芯531的转动从低速到例如每分数千转的高速转动都是可能的。处理容器53可用盖535密封,并装备了呼吸器536。处理容器53与排出通道537连接。排出通道537用开关装置538开关。排出通道537设置直到终处理容器539为止。
另外,图4表示出其它的制造装置的一例。图4是L型制造装置(水平转动式)。该制造装置具备水平转动的桶6。桶6具备有盖62的出入口61。从出入口61取出放入电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或硬球63。该装置的硬球63,适宜于重量大的。在桶6的内部配置有流动板64。
<2>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的使用方法H型制造装置的场合,在电极活性物质用容器511中容纳电极活性物质51的粉末,在导电材料用容器521中容纳导电材料52的粉末。这些粉末通过驱动装置513、523驱动各容器511、521的定量斜形宽刃小刀512、522而取出适当的量,通过投入通道516、526投入到处理容器53中。此时,利用呼吸器514、524调整各容器511、521内的压力。通过处理容器53的驱动装置533驱动芯531,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在处理容器53中通过叶片532与硬球534搅拌,通过硬球534等向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施以冲击力,进行搅拌和混合,从而导电材料与电极活性物质混合,得到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所处理的粉末、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通过开关装置538打开和关闭排出通道537,最后排出到终处理容器539中。
L型制造装置的场合,向桶6中一次性投入处理的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的粉末。当沿箭头方向转动桶6时,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通过流动板64等与硬球63一起转动、相互混合,与硬球63一起落下,进行搅拌和混合。由此向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施以冲击力,导电材料与电极活性物质混合,得到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打开盖62从出入口61取出。
<3>有凹部的集电材料的制造作为在集电材料3上形成凹部的一个方法,有液体珩磨处理。该方法利用压缩空气从喷嘴向集电材料3的箔表面均匀地喷射混合了研磨材、水等液体、抗氧化剂等的混合物。处理后,立即洗涤,吹热风使洗涤液干燥。由此得到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被设定为-0.1μm~2μm左右。
以下说明锂二次电池的实施例。
<1>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使用正极活性物质和作为导电材料的导电助剂,使用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来制造。电极活性物质的粉末使用锰酸锂LiMn2O4(LM-9、日挥化学公司制),导电材料使用科琴炭黑(科琴炭黑EC、Ketjen BlackInternational公司制)KB。LiMn2O4和KB以82.22%对17.78%的比例(重量比),投入到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装置中,进行约4小时的处理。
<2>显微镜照片图5表示成为原料的锰酸锂LiMn2O4粉末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该电子显微镜照片的放大倍数是1万倍,为示出实际的大小,照片中的线段表示1μm。图5表示出锰酸锂的一个粒子的一部分,1个粒子具有多个小晶体结合在一起的形状。结合在一起的各小晶体的表面显示出清洁的平面。结合在一起的各小晶体的角部,各平面交叉而鲜明。
图6表示出处理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粉末的电子显微镜照片(SEM)。该电子显微镜照片的放大倍数是2万倍,为示出实际的大小,照片中的线段表示1μm。图6中,锰酸锂表面为海绵状,与处理前的表面状态不同。在锰酸锂周围混合存在着无数的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特别地,它被认为是在锰酸锂缺损而变小的平面上结合着无数的海绵状的导电材料。例如,将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用于电极结构的场合,凭借该海绵状的导电材料,电极活性物质与电极活性物质之间的导电性得以提高。另外,电极活性物质表面由于没有阻碍离子出入的涂覆,因此能够充分发挥作为电极活性物质的特性和功能。
<3>有凹部的集电材料的制造作为在集电材料3上形成凹部的一个方法,有液体珩磨处理。该方法利用压缩空气从喷嘴向集电材料3的箔表面均匀地喷射混合了研磨材、水等液体、抗氧化剂等的混合物。处理后,立即洗涤,吹热风使洗涤液干燥。由此得到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被设定为-0.1μm~2μm左右。
<4>正极结构正极结构是在铝箔上涂布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粘合剂和溶剂的混合物而形成的。集电材料使用铝箔(昭和电工公司制、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0.623μm)。粘合剂使用PVDF(吴羽化学公司制)。电极层的成分比例设定为LiMn2O471.20重量%、KB15.40重量%、PVDF13.40重量%,向该材料中追加NMP(N-甲基-2-吡咯烷酮),使固体成分达到50%左右。用搅拌器搅拌该混合物。搅拌后用刮刀法以十几微米的厚度将料浆涂布在铝箔上。为了涂布,例如如图7所示,从拆卷装置71拆出集电材料3,在涂布装置73和干燥装置7中通过,用移动辊76和输送带75输送,用卷绕装置72卷绕。涂布装置73中放有电极层用混合物,通过用卷绕装置72卷绕集电材料3,用刮刀涂布头731将混合物732涂布在集电材料3上。涂布了混合物732的集电体3放入干燥装置7,所涂布的混合物732对着热风喷嘴741,使溶剂蒸发而干燥。蒸发的气体从排气口74排出。
干燥后,用挤压装置进行压延处理。具有干燥涂布层的电极结构1例如如图8所示,用加热挤压装置8挤压。进行该挤压时,有在常温下挤压(常温加压)的情况和加热并挤压的情况(热压)。加热并挤压的情况下,用加热装置81的加热器82在例如80℃~130℃左右下加热。挤压装置83具有本公司的超级压制机(小径辊直径15cm、和大径辊直径25cm组对的工作辊84),优选为300kg/cm~1000kg/cm。另外,代替小径工作辊84和大径工作辊84,也可以利用小径辊和小径辊的组对。挤压装置7的上述超级压制机的构成是减小工作辊84的直径,减小与电极结构等被挤压材的接触面积,能够施加大的挤压力(由于是旋转压力,因此为旋压力)。代替以粗的支撑辊85,可防止工作辊84的挠曲。
<5>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被设定为以图9所示的烧杯为容器91的烧杯式电池9。正极92是使用了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结构,其面积是0.4cm2左右,对电极93使用了Pt金属。正极和对电极的间隔设定为1cm。参比电极94使用了Ag。电解液95使用了1M的LiPF6/PC+DME(50∶50)。
<6>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曲线图10(A)显示出作为一例的以0.2mA对锂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时的时间和电压曲线。该曲线图表明用450秒充电到截止(cut off)电压4.4V,接下来用450秒进行放电。由该曲线可知,充电容量达到90mAs,放电容量达到90mAs。
另外,图10(B)显示出作为一例的以26mA对锂二次电池进行充放电时的时间和电压曲线。该曲线图表明用17.4秒充电到截止(cutoff)电压4.4V,接下来用17.6秒进行放电。由该曲线可知,充电容量达到45.24mAs,放电容量达到45.76mAs。电解液的电阻由从充电切换成放电时的电压差0.65V求出,为125Ω。
表1显示出将充放电电流按0.2mA、0.4mA、…变化而测定的结果。图11是其中的几个表示的电压和充放电容量(进行iR修正)的关系曲线。这些测定在23℃反复进行21个循环的充放电。截止电压是3.0V~4.4V。
表1

由该表和曲线可以看出放电容量与充电容量之比是100%。这表明充电的量基本上可用于放电,没有容量损耗。该结果在104C的C速率下也是一样的。
<7>正极结构的循环伏安曲线图12表示出正极结构的循环伏安曲线。电位扫描速度为1mV/s的场合,用正电位扫描时,在电压0.96V附近和1.1V附近显示出锰酸锂特有的双峰,而反向用负电位扫描时,在1.0V附近、和0.85V附近显现双峰(峰电流-0.3mA附近)。
本发明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本发明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还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还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助剂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还可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集电材料间的导电性。
本发明还可提供性能好的电池和电容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结合着导电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是锰酸锂。
4.一种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集电材料和电极层,其中所述电极层具有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并在集电材料的面上形成电极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与电极层接触的集电材料的表面具有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集电材料与电极层之间具有包含导电助剂和锚固物质的集电层。
7.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如下电极结构作为至少一方的电极,其中所述电极结构具备集电材料和电极层,而所述电极层具有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并在集电材料的面上形成该电极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正的电极结构的电极活性物质是锰酸锂,导电材料是碳。
9.一种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而进行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极活性物质的周围结合着海绵状的导电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电极活性物质是锰酸锂。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电极活性物质间的导电性、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导电助剂间的导电性、提高电极活性物质与集电材料间的导电性。本发明的构成包括由电极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与硬球搅拌混合而进行处理的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利用该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电极结构、二次电池、以及混合有导电材料的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文档编号H01M10/40GK1659727SQ03812788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02年6月4日
发明者清水达夫, 桥本善三 申请人: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