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832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对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由公头和母头构成的、且公头和母头可以平稳地连接和拆开的连接器,这种连接器的公头和母头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时其基体可以防止因受热而变形。
背景技术
连接器的公头和母头是安装在电气或电子产品内的印刷电路板(PCB板)上并通过电连接/物理连接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一般来说,印刷电路板(PCB板)上设有各种各样的电气/电子部件。为了通过电连接/物理连接方式将这些PCB板结合起来,我们必须使用连接器。用于连接这些PCB板的连接器由安装在相应的PCB板上的公头和母头构成。
附图1为现有连接器母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母头10的基体12的一侧(上侧),有一对平行的插槽14,插槽14被分为“+”和“-”两极。
在母头10中,与相应的作为输入/输出PCB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信号连接的母头端子16也被划分为“+”和“-”两极,母头端子16与插槽14连接在一起。
附图2为现有连接器公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公头20的基座22的一侧(上侧)凸设有一对与上述母头10的插槽14配合的插板24,插板24亦被区分为“+”和“-”两极。同样,与上述的母头端子16接触的公头端子26也分为“+”和“-”两极。
当我们观察上述母头10和公头2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时,如附图3所示,可以看到总体上呈“L”形的母头端子16与插槽14的两端接合在一起,其与公头端子26连接部分具有呈“U”形的腿部,在U形腿部的内侧位置,成型有与公头端子26配合的凸起。
公头端子呈“L形,其外端面上成型有与母头端子16上的凸起相对应的凸起。
这样,当将公头20和已安装到PCB板上的母头10连接时,公头接触端子26从母头10上的插槽14进入而与母头端子16接触,公头接触端子26上的凸起与母头接触端子16上的凸起相互卡紧,从而建立起母头10和公头20各自所在PCB板的电/物理连接关系。
从附图3中可以看到,在母头10的基座12上的插槽14的内壁和母头接触端子16的“U”形腿部之间没有任何避让空间,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在将公头接触端子26插进母头接触端子16时,公头接触端子上的凸起要通过母头接触端子16的U形腿部内侧的尖角状凸起时非常困难,这给母头10和公头20的连接和拆卸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并可能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由于上述的母头10和公头20没有在相应的基座12、22和母头接触端子16、公头接触端子26之间设计锁定结构,使得母头接触端子16和公头接触端子26容易在基座12和22内滑动,从而导致连接错误的发生。
此外,由于母头接触端子16的上端以及与公头接触端子26连接在一起的插板24的上端边缘皆呈直角状,这样不仅不利于母头端子16和公头接触端子26之间的插接,而且可能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的摩擦而导致母头接触端子16上的导电外壳脱落,从而难以得到正确的电/连接关系。
由于公头接触端子26插在基座22内的那一部分的上端没有倒圆角,当我们将公头接触端子26与基座22连接时,两者之间也容易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从而可能带来一些连接上的麻烦。
除此之外,将母头10和公头20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时,母头10和公头20的基座12和22皆容易因受热而变形,但现有的连接器却没有防护措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连接器结构上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公头和母头可以平稳地连接和拆开,并且母头接触端子和公头接触端子与相应的母头基座和公头基座可以牢固地连接的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其母头和公头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时可以防止因受热而变形的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母头和公头,其中,母头的基座连接有两排母头接触端子,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的部分具有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公头的基座则连接有两排与母头接触端子配合的公头接触端子;所述的公头接触端子与公头基座连接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起;所述的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部分的外端面上亦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起,同时,母头接触端子的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与母头基座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一公头接触端子位于公头基座外的部分具有导引段和连接段,所述的导引段和连接段皆呈曲线形,公头基座上的插板其上端两侧具有圆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二位于基座内的母头接触端子的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的下端具有圆角,其内侧则凸设有与公头接触端子配合的卡扣,卡扣的前端亦具有圆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之三母头端子和公头端子的底面分别略高于公头基座和母头基座的底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又一种改进母头基座和公头基座分别配合有一个罩盖,所述的与公头基座配合的罩盖其主体中部及两侧凸设有肋板,与母头基座配合的罩盖其主体则在两侧凸设有肋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在于由于公头接触端子和母头接触端子皆在其与相应的基座连接的那一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起,因此,当公头接触端子和母头接触端子与相应的基座装配后,不会出现在基座内滑动的现象,从而保证公头接触端子和母头接触端子与相应的基座之间的良好连接关系;同时,由于母头接触端子的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与母头基座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这样当公头接触端子插入/拨出母头接触端子时,母头接触端子的腿部可有一适当的避让空间,从而使公头和母头可以平稳地连接或拆开,十分方便。
另外,与公头基座和母头基座配合的罩盖则可防止公头基座和母头基座因受热而变形。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1为现有的连接器母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现有的连接器公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现有的连接器母头和公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公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母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母头和公头组合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公头和对应罩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公头和对应罩盖的立体组合示意图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母头和对应罩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母头和对应罩盖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因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附图4所示连接器的公头30有两排插在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基座34A上的公头接触端子32,两排公头接触端子3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公头接触端子32与基座34A连接部分的上端两侧倒有圆角32a,以使公头接触端子32插入基座34A时消除摩擦现象。
公头接触端子32上与母头接触端子42接触的部分34,其断面总体上呈曲线形,并包括导引段34a以及连接段34b。
凸设于公头基座34A上的插板36的上端两侧倒有圆角。当我们将其插入母头接触端子时,其两侧的圆角可以起一个导向作用,以防止其与母头接触端子之间因出现刮擦现象而导致的电连接故障。
公头接触端子32与基座34A连接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34A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点30a,这样,公头接触端子32不至于在基座34A内移动。
基座34A由树脂材料制成,其在公头接触端子32的插入口处倒有圆角,以利于公头接触端子32与基座34A的组装。
见附图5所示连接器的母头40有一个与公头30的基座34A对应的基座40A,基座40A上有两排具有一定间距的母头接触端子42,母头接触端子42位于基座40A内的那一部分具有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42a,以使公头接触端子插入其内。
母头接触端子42的U形腿部42a与母头基座40A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S。该间隙S的存在,可以方便母头40和公头30的连接和拆卸。
母头接触端子42的U形腿部42a的下端倒有圆角,其内侧凸设有卡扣42b,该卡扣42b可与公头接触端子32上与母头接触端子接触的部分34的连接段34b卡合,应注意的是卡扣42b的前端应具有一定的圆角,以免与公头接触端子32上与母头接触端子接触的部分34之间发生刮擦现象,从而方便公头端子的插入。
母头接触端子42位于基座40A内的那一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40A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点40a,这样,母头接触端子42不至于在基座40A内移动。
见附图6所示当我们连接公头30和母头40时,公头基座34A上的插板36上端两侧的圆角可以使其顺利地滑入母头接触端子42内,而不至于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及出现母头接触端子42上的导电材料脱落的现象,从而保证公头接触端子32和母头接触端子42之间的良好电连接关系。
公头接触端子32位于基座34A外的部分34(即与母头接触端子接触的部分)具有导引段34a和连接段34b,所述的导引段34a和连接段34b皆呈曲线形,其中,连接段34b的宽度略小于导引段34a。
当我们将公头接触端子32插入母头接触端子42内时,由于母头接触端子42的U形腿部42a与母头基座40A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S(即避让空间),这样,母头接触端子42的U形腿部42a下端内侧的卡扣42b可以顺公头接触端子32上与母头接触端子42的配合部分34中部的导引段34a滑动,并在滑过导引段34a后而扣在其内凹的连接段34b上,从而实现公头30和母头40之间的电连接和物理连接关系。
另外,为了使母头接触端子42和公头接触端子32的底面能更好地与PCB板结合(锡焊),保证基座左右的两排接触端子具有良好的平面度(即两排接触端子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母头接触端子42和公头接触端子32的底面分别略高于其所在的母头基座40A和公头基座34A的底面,如附图4a和附图4b中的附图标记38所指之处,公头接触端子32、母头接触端子42的底面分别与公头基座34A和母头基座40A的底面之间具有高度差a。
见附图7和附图8所示当公头30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后,为了防止其基座34A因受热而变形,我们必须给基座34A设置一个罩盖50,所述的罩盖50的主体52的中部和两侧分别凸设有肋板52a和52b,其中,位于罩盖50两侧的肋板52b的高度低于罩盖50中部的肋板52a,使用时,罩盖50中部的肋板52a插在公头基座30A上的两块插板36之间。
罩盖50的长度可与公头基座34A的长度一致,也可是其它适合于公头基座34A的长度。
见附图9和附图10所示当母头40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后,为防止其基座40A因受热而变形,我们同样为其设置一个罩盖60,所述的罩盖60的主体62两端凸设有肋板62a和62b,使用时,肋板62a和62b分别插入两排母头接触端子42上的两个呈U形的腿部42a之间。
同样,罩盖60的长度可与母头基座40A一致,也可为其它适合母头基座40A的长度。
权利要求1.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母头和公头,其中,母头的基座连接有两排母头接触端子,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的部分具有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公头的基座则连接有两排与母头接触端子配合的公头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公头接触端子与公头基座连接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凹坑配合的凸起;所述的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的部分的外端面上亦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起,同时,母头接触端子的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与母头基座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公头接触端子位于公头基座外的部分具有导引段和连接段,所述的导引段和连接段皆呈曲线形;公头基座上的插板上其上端两侧具有圆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基座内的母头接触端子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其下端具有圆角,其内侧则成型有与公头接触端子配合的卡扣,卡扣的前端亦具有圆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母头接触端子和公头接触端子的底面分别略高于其所在基座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母头基座和公头基座分别配合有一罩盖,所述的与公头基座配合的罩盖其主体中部及两侧凸设有肋板,与母头基座配合的罩盖其主体则在两侧凸设有肋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公头母头构成的板对板连接器,其中,母头的基座连接有两排母头接触端子,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的部分具有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公头的基座则连接有两排与母头接触端子配合的公头接触端子;所述的公头接触端子与公头基座连接部分的外端面上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凹坑配合的凸起;所述的母头接触端子位于母头基座内的部分的外端面上亦成型有与基座内壁上的凹坑配合的凸起,同时,母头接触端子的两个构成U形的腿部与母头基座的内壁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本实用新型的公头和母头可以平稳地连接和拆开,并且公头和母头安装到相应的PCB板上时其基座可以防止因受热而变形。
文档编号H01R12/20GK2760789SQ20032010285
公开日2006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6日
发明者朴性基 申请人:朴性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