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8695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以使热管与散热片更加紧密地组接在一起的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散热问题经常困扰着使用者,尤其是计算机内部的电子零件运算时所产生的过热温度,常让计算机死机或无法运算。因此,相关的厂商无不绞尽脑汁解决散热问题,也因此有更新的散热装置被设计开发出来。如目前众多使用者所使用的热管,热管是由高纯度的无氧铜管及铜网制成,其内部填充适量的纯水和/或丙酮作为工作流体。当受热端将工作流体蒸发成气相,气流经过中空管道而到冷却端,冷却后将工作流体凝结成液相,冷凝液再由铜网的毛细组织吸回受热端,即完成一个吸/放热循环的传递。
所以,目前厂商在使用热管时,都会与散热片搭配使用。在搭配使用时,将散热片上开设的组接孔与热管的受热端或者冷却端紧密结合。但是,在紧密接合时组接孔内壁与受热端或冷却端外表面间存在有间隙,导致散热片无法有效地将热传导至受热端上,或者冷却端无法有效地将热传导至散热片上,造成散热传导效果不佳,因而影响散热效果。
于是,有些厂商在热管与散热片组接时,先在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上涂布导热介质,再将受热端或冷却端紧密挤压在散热片组接孔中,但是在挤压过程中,易让部分导热介质滞留在散热片的组接孔外部,再经过热处理后,该导热介质依旧无法完全填满组接孔内壁与受热端或冷却端外表面之间的间隙,致使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与散热片间的热传导效果依旧不佳,同时也造成导热介质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将热管重新设计,在热管与散热片组接后,再将导热介质植入于热管与散热片组合间的隙间中,在热处理后,使热管与散热片的接合处更加紧密。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在热管的受热端和/或冷却端上开设至少一个凹陷部,在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与散热片的组接孔组接后,该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凹陷部有一小段外露于散热片外部,用于植入导热介质,经热处理程序后,使导热介质可以填满组接孔内壁与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外表面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可以提高热管与散热片组合后的热传导效率,节省导热介质。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管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管与散热片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外观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中A-A位置断面剖视示意图;图5为图3中B-B位置断面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热管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热管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热管 11-受热端12-冷却端13、13’、14、14’-凹陷部2-散热片 21-鳍片22-组接孔3-导热介质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及详细说明,现配合
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管的外观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热管1用于电子设备的散热,热管1的基本原理是管体由高纯度的无氧铜管及铜网制成,其内部填充适量的纯水和/或丙酮作为工作流体,当受热端11将工作流体蒸发成气相,气流经过中空管道而到冷却端12,冷却后将工作流体凝结成液相,冷凝液再由铜网的毛细组织吸回受热端11,即完成一个吸/放热循环的传递。因此,热管1目前常被与散热片(图中未示出)结合使用,可以将电子零件(图中未示出)所产生的热量先传导至散热片后,再由受热端11吸取传递至冷却端12,再由冷却端12传递至另一组散热片上,由此,将电子零件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有效散去,以确保电子零件正常运行。因此,为了让热管1的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有良好的热传导效率,在热管1的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凹陷部13、14,将导热介质(图中未示出)由凹陷部13、14植入,经过热处理过程后,可以使导热介质填满散热片与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接合处的空隙,得到一个具有良好的传导效率的热管与散热片的结合体。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热管与散热片的分解及组合外观立体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包括一热管1及一与热管1组接的散热片2。散热片2由多个鳍片21构成,在散热片2的适当位置处开设有一贯穿散热片2本体的组接孔22,在热管1的受热端11或冷却端12与组接孔22组接时,受热端11或冷却端12上的凹陷部13或14有一小段外露于散热片2外部,让制造者可以由外露在散热片的一小段凹线部13或14植入导热介质(图中未示出),在经过热处理程序后,导热介质可以填满组接孔22的侧壁与受热端11或冷却端1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得到一良好的热传导接口。
图4、图5为图3中A-A及B-B位置断面剖视示意图。如图4、图5所示,当热管1的冷却端12与散热片2的组接孔22组接后,由外露于散热片的一小段凹陷部14植入导热介质3,在经过热处理程序后,导热介质3可以填满组接孔22侧壁与冷却端1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由受热端11传递至冷却端12的热量也就可以迅速地传导至散热片2,再由散热片2将热量散去。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热管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热管1除了可在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外表面一侧开设有凹陷部13及14外,还可在另一侧开设另一组与凹陷部13及14相对称的凹陷部13’及14’。在热管1与散热片2组接后,可由凹陷部13、13’及14、14’植入导热介质3,在经过热处理程序后,导热介质3可以填满组接孔22的侧壁与冷却端12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由受热端11传递至冷却端12的热量可以迅速地传导至散热片2,再由散热片2将热量散去。
在热管1的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上所开设的凹陷部13、14除了可以呈直线状外,还可以呈螺旋状(如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热管中)开设在受热端11及冷却端12的外表面上。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所作的均等变换与修饰,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热管,所述热管用来与散热片组接,所述热管的一端具有一受热端,另一端具有冷却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受热端及冷却端的至少一端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凹陷部,在所述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与散热片组接时,所述凹陷部易于在散热片与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外表面间植入导热介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直线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为螺旋状开设在受热端和/或冷却端的外表面上。
4.一种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包括一散热片,其上具有一组接孔;一热管,其上一端具有一受热端,另一端具有冷却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受热端及冷却端上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与散热片的组接孔组接后,所述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凹陷部有一小段外露于散热片外部,用于植入导热介质,经热处理程序后,导热介质可以填满组接孔德内壁与所述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及热管与散热片的组合结构,该热管具有一受热端及冷却端,在所述受热端及冷却端的任一端上至少开设有一个以上的凹陷部,在热管的受热端或冷却端与散热片的组接孔组接后,该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凹陷部有一小段外露于散热片外部,用于植入导热介质,经热处理程序后,导热介质可以填满组接孔内壁与受热端或冷却端的外表面间的间隙,达到良好的热传导效率。
文档编号H01L23/34GK2704924SQ200420047419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25日
发明者许建财 申请人:鈤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