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29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主要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及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及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一般包括主体、自主体延伸设置的一对端子臂、电性连接晶片模组的接触部以及与电路板上的导电体相对应设置的焊接部。该端子臂包括自主体延伸设置的延伸臂以及连接延伸臂与接触部的连接臂。使用时,晶片模组的管脚插入由端子臂包围形成的收容腔中,并与导电端子的接触部相配合,从而实现导电端子与晶片模组及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端子2如图5所示,该导电端子2设有主体20、自主体20两侧延伸弯曲设置的第一端子臂21及第二端子臂22、与电路板(未图示)相配合的焊接部23、分别于第一端子臂21和第二端子臂22末端设置的与晶片模组(未图示)相配合的第一接触部241及第二接触部242;该第一端子臂21及第二端子臂22分别包括自端子主体20延伸设置的第一延伸臂211和第二延伸臂221、于第一延伸臂211和第二延伸臂221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臂212和第二连接臂222;为使电连接器端子2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夹持力,其第一延伸臂211、第二延伸臂221和第一连接臂212、第二连接臂222均采用加长结构,并第一端子臂21和第二端子臂2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使第一端子臂21与第二端子臂22沿电连接器端子2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使用时,晶片模组的管脚(未图示)插入由第一端子臂21和第二端子臂22包围形成的收容腔30中,并与第一接触部241和第二接触部242相配合,从而实现导电端子2与晶片模组及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但是,这种电连接器端子2至少具有以下缺点电连接器端子2的第一端子臂21和第二端子臂2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面使第一端子臂21与第二端子臂22沿电连接器端子2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且第一延伸臂211、第二延伸臂221和第一连接臂212、第二连接臂222均采用加长结构,故导致端子臂的展开平面构形需要占据端子料带上较大空间,因此,料带上两相邻端子的中心线间的间距较大,导致冲压过程落料较多,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的电连接器端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要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及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主体、自主体延伸设置的第一端子臂及第二端子臂、于主体延伸设置的焊接部以及分别于第一、第二端子臂末端延伸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第二接触部分别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上表面、第一下表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上表面、第二下表面;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且第一上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上表面到第一下表面与第一下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之和。使用时,晶片模组的管脚插入由第一端子臂和第二端子臂包围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并分别与电连接器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配合,从而实现电连接器端子与晶片模组及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且第一上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上表面到第一下表面与第一下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之和。在制造电连接器端子的过程中,相邻两端子的第一端子臂和第二端子臂于端子料带上位于不同水平面呈上下交错设置,故端子臂的展开平面构形只占据端子料带上较小的空间,从而可以节省端子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料带展开图。
图5是现有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现有电连接器端子的端子料带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主要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未图示)及电路板(未图示),如图1至图3所示,该电连接器端子1包括主体11、于主体11两侧延伸设置的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与电路板相配合的焊接部13以及分别于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末端延伸设置的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的第一接触部151和第二接触部152。
主体11呈细长板状设置,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呈上下交错状态自主体11相互平行设置。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分别延伸设有连接第一接触部151和第二接触部152的第一弹性臂1411和第二弹性臂1421;该第一弹性臂1411、第二弹性臂1421用于提供弹性力使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处于良好的弹性状态而保证电连接器端子1提供可靠的电性连接。
第一接触部151和第二接触部152分别包括第一上表面(未标示)、第一下表面(未标示)、与晶片模组的管脚(未图示)相配合的第一接触面1511和第二上表面(未标示)、第二下表面(未标示)、与第一接触面1511相配合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的管脚的第二接触面1521;该第一接触面1511和第二接触面1521分别于不同的、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相互靠拢呈夹持状态设置。
该第一接触部151与第二接触部152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且第一上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上表面到第一下表面与第一下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之和。
使用时,将晶片模组的管脚插入由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与主体11共同包围所形成的收容空间10中,并在第一弹性臂1411和第二弹性臂1421所提供的弹性力作用下分别与第一接触部151和第二接触部152可靠配合,从而实现电连接器端子1与晶片模组及电路板之间稳定的电性连接。
由于电连接器端子1的第一接触部151与第二接触部152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且第一上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上表面到第一下表面与第一下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之和。在制造电连接器端子的过程中,相邻两端子的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于端子料带上位于不同水平面呈上下交错设置,故端子臂的展开平面构形只占据端子料带上较小的空间,从而可以节省端子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
以上为本案的一种实施方式,实践中,第一端子臂141和第二端子臂142以及第一接触部151和第二接触部152也可以呈相互不平行设置;而且第一接触面1511和第二接触面1521也可以于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设置,或者于垂直于水平面的不同平面呈相互远离状态设置。总之,采用这几种实施方式均可以达到同样的实施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主体、自主体延伸设置的第一端子臂及第二端子臂、于主体延伸设置的焊接部以及分别于第一、第二端子臂末端延伸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第二接触部分别包括第一接触面、第一上表面、第一下表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上表面、第二下表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且第一上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等于第一上表面到第一下表面与第一下表面到第二上表面的距离之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沿不同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呈相互靠拢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子臂与第二端子臂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端子臂与第二端子臂呈相互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呈细长板状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主要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及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其包括主体、自主体延伸设置的第一端子臂及第二端子臂、于主体延伸设置的焊接部以及分别于第一、第二端子臂末端延伸设置的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到同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不等设置,在制造电连接器端子的过程中,相邻两端子的第一端子臂和第二端子臂于端子料带上位于不同水平面呈上下交错设置,故端子臂的展开平面构形只占据端子料带上较小的空间,从而可以节省端子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了端子料带的材料利用率。
文档编号H01R12/55GK2749087SQ20042007825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8日
发明者杨振齐, 彭付金, 林南宏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