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向操作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247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方向操作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分案申请,原申请案申请号为200420079129.8,原申请案申请日为2004年8月27日,原实用新型名称为多方向操作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方向操作开关,尤指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上的多方向操作开关。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照2004年3月4日公开的日本特开2004-71451号专利申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多方向操作开关,包括壳体21、固持于壳体内的固定接点、依次收容于壳体内的弹片30、可动接点31、操作体35及组装于壳体上的盖体38。其中,壳体21设有矩形底面、外周壁21A-21D及由外周壁围设而成的凹部。固定接点固持于壳体底面,包括设有中心接点23A的第一固定接点,置于第一固定接点外侧且其上设有侧部触点23B的第二固定接点及配置于第二固定接点四周且其上设有第一、第二触点27A-27D、28A-28D的四个第三固定接点。弹片30由金属薄板制成,其边缘部与第二固定接点的侧部触点23B接触,而中央部置于第一固定接点的中心触点23A正上方并可与其接触或分离。可动接点31大致呈矩形,其四端向外侧延伸出四个横条状的按压部31A-31D包围于该可动接点31四周,该按压部31A-31D与第三固定接点的第一触点27A-27D接触。按压部31A-31D上分别设有弹性臂32A-32D及位于弹性臂前端的前端部33A-33D,该前端部置于第二触点28A-28D正上方并可与其接触或分离。操作体35包括操作部36、突出部40A-40D及连接部41。开关作动时,当操作体35垂直向下按压时,弹片30下压并与中心触点23A接触,从而使得中心触点23A与侧部触点23B电性连接,第一、第二固定接点导通。当操作体35侧向按压时,按压部的前端部33A-33D通过操作体35突出部40A-40D的按压而与第三固定接点的第二触点28A-28D接触,从而实现第一、第二触点27A-27D、28A-28D间电性连接,电路导通。
然而,这种设计缺陷在于所述操作部36、突出部40A-40D通过连接部41的连接一体成型。当按压体35垂直向下按压时,突出部40A-40D随按压部31A-31D的下压而向下运动,容易造成其与按压部的误操作,导致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接点间的误导通。
2004年5月25日公开的美国专利申请第2004/0055861号揭示了一种多方向操作开关,该多方向操作开关包括壳体3,依次收容于壳体内的固定接点4、弹片5、固持部62、按压体63及组装于壳体上的盖体7。其中,固定接点4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接点44、41、45-48。第一固定接点44包括中心触点441及自中心触点向外延伸的第一端子臂;第二固定接点41包括置于中心触点四周的四个侧部触点411及连接侧部触点的第二端子臂42;四个第三固定接点45-48间隔设置于四个侧部触点411之间。弹片5包括置于第一、第二固定接点44、41上方并可与中心触点441接触或分离的的中央弹片50和置于第二、第三固定接点41、45-48上方且彼此绝缘连接的边缘弹片51。固持体62上设有四个半圆形的按压部622用于按压边缘弹片。开关作动时,当按压体63垂直向下按压时,中央弹片50下压并与第一固定接点44的中心触点441接触,从而使得中心触点441与侧部触点411电性连接,第一、第二固定接点44、41导通。当按压体63带动固持体62侧向按压时,第二固定接点41与对应的第三固定接点45-48之间发生电性连接,电路导通。
然而,这种设计缺陷在于按压体63末端设有侧向突出的矩形凸块632抵接于固持体62下方。当按压体63带动固持体62侧向按压时,矩形凸块632上表面与固持体62底部出现空隙,容易导致按压体63与固持体62滑脱影响固持体按压部622的按压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开关误操作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的多方向操作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包括壳体、依次收容于壳体内的固定接点、置于固定接点之上并可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片、置于弹片之上并可与固定接点部分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装置、固持体及按压体,该按压体包括作动部、按压部及位于作动部与按压部之间的抵接部。其中,按压体的抵接部与固持体的配合面为斜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的按压体与固持体分离设计且按压体抵接部与固持体的配合面为斜面,从而不仅避免按压体垂直下压时带动固持体同时下移而引起误操作,而且当按压体侧压时,设置于抵接部上的斜面与固持体紧密配合从而减小按压体与固持体的间隙,防止按压体松动影响按压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的另一角度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的按压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沿图1中A-A线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沿图1中B-B线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侧向按压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100,包括壳体6、收容于壳体6中的按压体1、固持体2、可动装置3、弹片4、可动接点5及组装于壳体6上的盖体7。
请参见图2和图3所示,壳体6大致成矩形,包括底壁69、自底壁69向上延伸且具有相同高度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侧壁61、62、63、64及由该侧壁61、62、63、64围设而成的收容腔65。一对相对配置的第一、第三侧壁61、63的外表面正中分别设有一道矩形开槽611、631,其下端皆延伸至底壁69的下表面。上述第一、第三侧壁61、63的内表面正中则分别设有一道第三凹槽68。第二、第四侧壁62、64的外表面分别设有一对向外凸设的凸块621、641。该第二、第四侧壁62、64的内表面正中设有第二凹槽67。壳体6收容腔65的四个拐角处设有四个扇形第一凹槽66。上述开槽611、631及第一、第二、第三凹槽66、67、68的高度皆与侧壁61、62、63、64的高度相同。
请参见图4所示,按压体1包括具有斜面121的锥台状抵接部12,自抵接部12向上延伸的柱状体作动部11及自抵接部12向下凸设的锥形按压部13。抵接部12的斜面121与作动部11的外表面平滑连接。
请参见图2、图3并结合图5所示,固持部2包括矩形平板部22、自平板部22向上突出的圆柱形突出部21、自平板部22的侧边侧向凸设的定位片23及自平板部22向下凸设的四个凸柱24。其中,突出部21为中空,以收容按压体1,其包括收容作动部11的第一收容腔211及收容抵接部12的第二收容腔212。其中第一收容腔211与第二收容腔212连接处为倾斜过渡面213。四个定位片23对称设置于平板部22四条侧边正中。另,平板部22设置成矩形有利于当开关100侧压时使倾斜运动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及稳定性。
可动装置3包括四个起支撑作用的细条状弯折臂32、间隔设置于弯折臂32之间的四个长条状延伸臂33及连接上述弯折臂32、延伸臂33的环形连接部31。其中,弯折臂32具有绝缘自由端(未标号)。连接部31的中央设有第一圆孔34使按压体1的按压部13可向下穿越可动装置3,第一圆孔34的四周靠近延伸臂33的一端设有第二圆孔35与固持体2的凸柱24配合。
弹片4由金属薄板制成,包括边缘部42及穹状的中央部41。
固定接点5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固定接点51、52、53。第一固定接点51包括具有圆形片状体(未标号)并自该片状体向某一方向径直延伸的第一端子臂512及置于该第一端子臂512圆形片状体上方的中心触点511。第二固定接点52设有第二端子臂522,其上具有半圆环状的环状部5221及自该环状部5221的正中背向其圆心径直延伸的延伸部5222。环状部5221的两个自由端上方置有一对对称的侧部触点521。该对侧部触点521的两侧共置有四个第三固定接点53。
盖体7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基部71。该基部71正中设置有圆形开孔72与固持体2的突出部21配合。该基部71相对的一对侧边正中分别向下凸设有弯折成L形的扣钩73,用于与壳体6的开槽611、631卡扣。基部71的另一对侧边分别向下凸设有一对开设有卡扣孔741的扣片74与凸块621配合。
组装时,固定接点5固持于壳体6的底壁69内。第一固定接点51的中心触点511置于壳体6的收容腔65中,第一端子臂512的末端收容于第四侧壁64的第二凹槽67中。第二固定接点52的延伸部5222收容于第二侧壁62的第二凹槽67中,环状部5221相对于中心触点511呈半包围设置,侧部触点521置于中心触点511的两侧,收容于第三凹槽68中。第三固定接点53收容于第一凹槽66中。弹片4置于收容腔65内,其边缘部42与侧部触点521抵接,中央部41位于中心触点511的正上方且可与中心触点511接触或分离。可动装置3置于弹片4之上,其弯折臂32的自由端绝缘抵接于固定接点5上,用于稳固支撑该可动装置3,四个延伸臂33呈悬空状位于对应的四个第三固定接点53的上方并可与其接触或分离。按压体1组装于固持体2内,作动部11部分收容于第一收容腔211内并向上突出该突出部21,抵接部12收容于第二收容腔212内。其锥台状抵接部12的斜面121与第一、第二收容腔211、212之间的倾斜过渡面213相配合。组装有按压体1的固持体2通过凸柱24与可动装置3的第二圆孔35铆接。按压部13通过第一圆孔34向下突伸并抵接于弹片4的中央部41上。四个对称设置的定位片23使铆接成一体的按压体1与可动装置3具有良好的定位性。盖体7组装于壳体6上。其基板71覆盖于壳体6的上表面,开孔72使作动部11及突出部21延伸出壳体6。其扣钩73卡扣于对应的开槽611、631上,卡扣孔741分别与凸块621、641扣持。
该多方向操作开关100可进行垂直下压或侧向按压。当作动部11被垂直向下按压时,按压部13随之向下运动并按压弹片4的中央部41,中央部41发生弹性形变并与中心触点511接触,从而使中心触点511和侧部触点521发生电性连接,第一、第二固定接点51、52导通。当作动部11被施于侧向按压力时,铆接成一体的按压体1、固持体2及可动装置3向平板部22的某一侧边方向发生倾斜运动。抵接部12的斜面121与第一、第二收容腔211、212之间的倾斜过渡面213紧密配合以防止按压体1松动影响按压效果。平板部22的矩形构造使该倾斜状态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一对相邻设置的延伸臂33与对应的第三固定接点53接触,同时,弹片4由于按压部13的按压而与中心触点511接触。于是中心触点511、侧部触点521及一对相邻设置的第三固定接点53发生电性连接,第一、第二及一对第三固定接点51、52、53导通。当作用于作动部11上的按压力被解除后,按压体1、固持体2及可动装置3通过弹片4的弹性回复力而恢复至初始状态,中央部41及延伸臂33分别与中心触点511、第三固定接点53分离,电路断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多方向操作开关100的按压体1与固持体2分离设计且按压体1的抵接部12与固持体2的配合面为斜面121,从而不仅避免按压体1垂直下压时带动固持体2同时下移而引起误操作,而且当按压体1侧压时,锥台状抵接部12的斜面121与第一、第二收容腔211、212之间的倾斜过渡面213紧密配合,从而减小按压体1与固持体2的间隙,防止按压体1松动影响按压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多方向操作开关,包括壳体、依次收容于壳体内的固定接点、弹片、可动装置、固持体及按压体,其中,固定接点固持于壳体底部,弹片置于固定接点之上并可提供弹性回复力,可动装置置于弹片之上且可与固定接点部分接触或分离,按压体可动的收容于固持体内,其包括作动部、按压部及位于作动部与按压部之间的抵接部,其特征在于按压体的抵接部与固持体的配合面为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体包括矩形平板部、自平板部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及自平板部的侧边侧向凸设的定位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体的突出部内设有收容作动部的第一收容腔及收容抵接部的第二收容腔,以及连接第一、第二收容腔的倾斜过渡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体的斜面与固持体的倾斜过渡面相互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体包括具有斜面的锥台状抵接部,自抵接部向上延伸的柱状体作动部及自抵接部向下凸设的锥形按压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接点包括设有中心触点的第一固定接点、设有侧部触点的第二固定接点,以及置于侧部触点两侧的四个第三固定接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装置包括若干绝缘抵接于固定接点上的弯折臂,若干与弯折臂间隔设置并可选择性的与第三固定接点接触或分离的延伸臂,以及使按压部穿越的第一圆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包括与侧部触点接触的边缘部,及位于中心触点上方的中央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第一、第二、第三凹槽分别与第三、第一、第二固定接点配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方向操作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方向操作开关上设有组装于壳体上的盖体。
专利摘要一种多方向操作开关,包括壳体、依次收容于壳体内的固定接点、置于固定接点之上并可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片、置于弹片之上并可与固定接点部分接触或分离的可动装置、固持体及按压体,该按压体包括作动部、按压部及位于作动部与按压部之间的抵接部。其中,按压体的抵接部与固持体的配合面为斜面。通过这样设置,可避免按压体垂直下压时带动固持体同时下移而引起误操作。当按压体侧压时,设置于抵接部上的斜面与固持体紧密配合从而减小按压体与固持体的间隙,防止按压体松动影响按压效果。
文档编号H01H25/00GK2766330SQ20042011758
公开日2006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27日
发明者中濑雄章, 谭世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