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591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例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FPC)等连接对象物连接到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的这种连接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进行配置的多个信号线用端子、保持各端子的绝缘性框架、覆盖框架的顶面及左右两侧面的金属制壳体,并将壳体连接在电路基板的接地部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又,对于连接到该连接器上的连接对象物,在以片状形成的绝缘性电缆本体的一个面上,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信号线用导电部,同时,在电缆本体的另一个面上通过接地用导电层安装有金属制加强板,且利用加强板形成接地用导电部。
对于上述连接器,如果从一端侧插入连接对象物,那么各端子将从下方与连接对象物的各信号线用导电部接触,且连接对象物的接地用导电部将同壳体的顶面侧接触,连接对象物的各信号线用导电部及接地用导电部将分别同电路基板电性连接。
然而,对于上述连接器,由于壳体以只覆盖框架的顶面及左右两侧面的形态形成,故框架的底面侧不能电性屏蔽,从而存在EMI(Electro 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应对措施不充分的问题。此外,由于上述连接器的壳体没有与框架底面侧对应的部分,故只能将接地用导电部设置在壳体的顶面侧,从而存在不能以接地用导电部朝下的形态插入连接对象物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72774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避免插入框架内的连接对象物受电磁干扰、且可以容易地分别制造将连接对象物以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和以另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的连接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进行设置的多个信号线用端子、保持各端子的绝缘性框架、以及覆盖框架的金属制壳体,并使设在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上的多个信号线用导电部分别与各端子连接,且使设在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面上的接地用导电部与壳体连接,所述壳体以覆盖框架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形态形成,在壳体的顶面侧或底面侧设置有与连接对象物的接地用导电部接触的接地用接触部。
由此,因为框架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被壳体覆盖,所以框架内的连接对象物相对于框架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任何方向都被电性屏蔽。
发明效果采用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框架内的连接对象物相对于框架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任何方向都被电性屏蔽,故可以大幅提高对电磁干扰的防止效果,例如对与具有微带线结构的FFC或FPC的连接极其有利。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连接器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3是框架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4是壳体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5是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电缆插入状态的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
图7是连接器的分解侧面剖视图。
图8是柔性扁平电缆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柔性扁平电缆的一个面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0是表示柔性扁平电缆的另一个面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11是柔性扁平电缆的侧面剖视图。
(元件符号说明)1柔性扁平电缆3信号线用导电部6接地用导电部10框架15突片20端子30壳体31接地用接触部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1表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图1是连接器的正面侧立体图,图2是其背面侧立体图,图3是框架的正面侧立体图,图4是壳体的背面侧立体图,图5是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图6是表示电缆插入状态的连接器的侧面剖视图,图7是连接器的分解侧面剖视图,图8是柔性扁平电缆的平面图,图9是表示其一个面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10是表示其另一个面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11是其侧面剖视图。
该连接器具有可以插入作为连接对象物的柔性扁平电缆1(以下称之为电缆1。)的一端侧的框架10、在框架10内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进行配置的多个端子20、覆盖框架的壳体30。
电缆1具有以片状形成的绝缘性电缆本体2;在电缆本体2的一个面上、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进行设置的多个信号线用导电部3;设置在电缆本体2的另一个面上的加强板4;配置在加强板4和电缆本体2之间的片状导电体5;设置在加强板4的一个面上的接地用导电部6;覆盖电缆本体2的除端部以外的部分的密封构件7;覆盖各信号线用导电部3的除从其端部起规定长度L范围内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绝缘覆盖层8。在这种情况下,导电体5的一端侧被向加强板4的一个面侧折回,利用该折回部分形成接地用导电部6。此外,密封构件7和导电体5导通。
框架10由合成树脂成形品构成,以前面侧开口的箱子状形成。即,框架10由顶面部11、底面部12及左右侧面部13构成,而电缆1从前面侧开口部插入。在框架10的背面侧,在宽度方向上相互等间距地设置有多个端子孔14,各端子20分别保持在各端子孔14中。此外,在框架10内,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设置有从前后方向的近似中间部向前方延伸的多个突片15,在各突片15和底面部12之间形成有将壳体30的一部分压入的压入部。
各端子20由导电性金属板构成,并分别由框架10的各端子孔14予以保持。各端子2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间隔的、以两叉状向前延伸的弹性片部21及固定片部22,且在其后端设置有与未图示的基板相连接的基板连接部23。
壳体30由导电性金属构成,以覆盖框架10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横向较长的环状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壳体30是通过将细长的板状构件弯折成近似长方形、并将其两端在框架10的底面中间部对接形成的。在壳体30的底面侧,除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以外的部分位于框架10底面的稍上方,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多处设置有与电缆1的接地用导电部6接触的接地用接触部31。在这种情况下,各接地用接触部31是通过将壳体30的底面侧的一部分向上方切起而形成的,在各接地用接触部31之间分别设置有被压入在框架10的各突片15和底面部12之间的固定片32。此外,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连接到未图示的基板上的基板连接部33。
如图6所示,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连接器中,当将电缆1的一端侧以一个面(信号线用导电部3侧的面)向上的形态从前方插入到框架10中时,电缆1的各信号线用导电部3将分别与各端子20的弹性片部21相接触,电缆1的接地用导电部6将与壳体30的各接地用接触部31相接触。此时,由于与电缆1的压接,各弹性片部21将朝上方产生弹性变形,各接地用接触部31将朝下方弹性变形。由此,电缆1的各信号线通过各端子20与基板的信号线用导电部(未图示)导通,电缆1的接地端通过壳体30与基板的接地用导电部(未图示)导通。此时,因为框架10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被壳体30覆盖,所以框架10内的电缆1相对于框架10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任何方向都被电性屏蔽。
由此,如果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连接器,那么由于接地用壳体30以覆盖框架10的顶面、底面以及两侧面的形态形成,故可使框架10内的电缆1相对于框架10的顶面、底面以及两侧面的任何方向都被电性屏蔽,从而可大幅提高对电磁干扰的防止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框架10的顶面侧及底面侧分别配置了壳体30的顶面侧及底面侧,故接地用接触部31也可不设在壳体30的底面侧,而设在顶面侧,从而可以容易地分别制造例如将电缆1以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和以另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
此外,由于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上的多处设置了接地用接触部31,故可以使壳体30在多处与电缆1的接地用导电部6相接触,从而可使电缆1的接地用导电部6和壳体30可靠地导通。
又,由于接地用接触部31是通过将壳体30的一部分切起形成的,故可以利用冲压加工等在壳体30上容易地形成接地用接触部31。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切起部分的弹性使接地用接触部31与电缆1压接,从而可以提高接地用接触部31和电缆1的连接可靠性。
此外,通过将壳体30的固定片33压入框架10的各突片15和底面部12之间,可以将壳体30固定到框架10上,因此不需使用复杂的结构便可将壳体30可靠地组装到框架10上,在制造上极其有利。
又,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表示的虽然是连接柔性扁平电缆1的情况,但也可以连接柔性印刷电路(FPC)。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互间隔地进行配置的多个信号线用端子、保持各端子的绝缘性框架、以及覆盖框架的金属制壳体,并使设在连接对象物的一个面上的多个信号线用导电部分别与各端子连接,且使设在连接对象物的另一个面上的接地用导电部与壳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以覆盖框架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形态形成,在壳体的顶面侧或底面侧设置有与连接对象物的接地用导电部接触的接地用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用接触部形成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多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用接触部是通过将壳体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将壳体的一部分压入的压入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用接触部是通过将壳体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将壳体的一部分压入的压入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架上设置有将壳体的一部分压入的压入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可靠地避免插入框架内的连接对象物受电磁波干扰、且可以容易地分别制造将连接对象物以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和以另一方向插入的类型的连接器。由于接地用壳体30以覆盖框架10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形态形成,故框架10内的电缆1相对于框架10的顶面、底面及两侧面的任何方向都被电性屏蔽,从而可以大幅提高对电磁干扰的防止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框架10的顶面侧及底面侧分别配置有壳体30的顶面侧及底面侧,故接地用接触部31也可不设在壳体30的底面侧,而设在顶面侧,可以容易地分别制造例如将电缆1以上下方向的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和以另一个方向插入的类型。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883083SQ20048003451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7日
发明者进藤英博 申请人: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