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895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输入输出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尤指一种适用于携带型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的输入输出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携带型电子装置的充电方式一般有桌上型充电及旅行式充电两种,相应地,连接外接电源与电子装置的连接器也相应设有为配合桌上型充电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组及配合旅行用充电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组,该第一、第二充电端子组的各个端子分别独立制造,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 2501198Y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将移动电话和两种外部充电设备相连接的输入输出连接器,该输入输出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音频端子组及若干充电端子组,其中绝缘本体上设有用以收容音频插头及电源插头的对接孔、若干收容槽、槽道和定位槽;音频端子组包括若干组设在收容槽内的音频端子,每一音频端子包括卡持在绝缘本体定位槽中的定位部及与电路板相导接的压接脚;充电端子组包括若干收容在收容槽内的充电端子,部分充电端子包括卡持在绝缘本体定位槽中的定位部、与电源插头内导体接触的杆体和与电路板相导接且与上述杆体分离设置的压接脚。
此专利揭示的输入输出连接器虽然可以使充电端子易于加工,但是,如此设置会导致端子数量增多,不利于装配并且很难保证端子之间长期稳定接触。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两种外部供电装置均对接可靠且与电路板电连接稳定的输入输出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外部供电装置连接的第一、第二充电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上表面、外表面、电源插口和架设槽,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狭槽,所述外表面设有一凹口,第一充电端子组包括第一充电端子和第二充电端子,第二充电端子组包括第三充电端子、第四充电端子,所述第三充电端子包括与第二充电端子接触的固持片,第四充电端子包括与第一充电端子接触的对接部,该等充电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中,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一端盖,所述端盖设有一安装部,该安装部收容于绝缘本体外表面的凹口内并可抵压第三充电端子及第四充电端子的抵压部,使该等抵压部和第二充电端子组的压接端子达成良好的电性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设有端盖,安装后,所述安装部的上表面压紧充电端子,可以使压接端子的基部始终与充电端子达到良好的电性连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音频端子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充电端子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音频端子组和第一、第二充电端子组当装入绝缘本体时的对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端盖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绝缘本体的后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当音频端子组和电源端子组由绝缘本体的外表面插入绝缘本体后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图2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输入输出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端盖2、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音频端子组3及电源端子组4。
请参照图1、图2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表面11、外表面12、下表面13及自上、下表面11、13向前延伸的对接面14,自所述对接面14向绝缘本体1内开设有一电源插口15、音频插口16及架设槽17、18,所述音频插口16及架设槽17、18均贯穿对接面14和外表面12,架设槽17、18的一端设有定位块171、181。所述上表面11设有若干间隔排布的开口111、112、113及狭槽114、115,所述开口111、112、113相互连通,开口111内设有一凸柱116,于所述凸柱116的上方开设有与开口111连通的不连续定位槽1161、凸柱116的左右侧面沿绝缘本体1的高度方向分别开有定位槽1162、1163;所述开口112、113内分别设有不连续定位槽1121、1131,定位槽1121的下方设有与之连通的定位槽11211,开口113的底面为阶梯形,两底面分别为117、118,其中底面118向开口112弯折延伸形成一凸块1181,于凸块1181的前表面向后开有一矩形凹口1182;所述狭槽114、115的底部分别设有不连续的定位槽1141、1151。所述外表面12于开112的下方设有一固持槽121、于定位槽1141、1151的下方设有与端盖2配合的凹口131,所述固持槽121的一侧及上方分别设有向绝缘本体1内延伸的狭槽122及与音频插口16连通的不连续凹槽123,所述狭槽122的旁侧设有与之连通的定位槽1221;所述凹口131的底面向下表面13设有一开口1311,定位槽129及前述架设槽17、架设槽18分别沿平行于凹口131的高度方向平行排布,所述凹口131设有与架设槽17连通的定位槽125及与架设槽18连通的狭槽127,所述定位槽125的上端垂直设有另一定位槽126,所述定位槽126的另一端向绝缘本体1内延伸有一凹洞1261;所述狭槽127的上端与凹槽126连通,于架设槽18的另一侧设有一大致呈“U”型弯折槽128,弯折槽128的弯折处向电源插口15内开有与之连通的通孔1281;所述定位槽129的一侧设有一与电源插口15连通的开口1291。
请参照图2及图6所示,所述端盖2包括一挡板21、自挡板21一侧向前延伸的安装部22、自挡板21另一侧向前延伸的圆桶状凸块23及环绕在凸块23周围的定位块24、25、26。所述挡板21包括上表面211、前表面212及后表面213,所述上表面211设有若干定位开口2111,后表面213向安装部22内凹设有一凹口2131;所述安装部22包括一上表面221、侧面222及下表面223,所述上表面221设有若干斜槽226,所述下表面223设有一凸块224,上表面221、侧面222、下表面223适当位置处分别设有若干凸肋225;所述定位块24、26平行布置于凸块23的上下两端,定位块25垂直定位块24、26且靠近于安装部22,所述定位块24、25、26外侧分别设有平板状的基部241、251、261,基部241、251、261上分别设有内表面呈圆弧状的凸块242、252、262。
请参照图4所示,音频端子组3包括第一音频端子31、第二音频端子32、第三音频端子33、第四音频端子34、第五音频端子35及第六音频端子36。其中,第一音频端子31包括第一主体部311、自第一主体部311前端向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一弹性臂312、由第一主体部311及第一弹性臂312结合处形成的第一定位部313、自第一主体部311前端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定位部315、设在第一主体部311后端的第一挡片314。所述第一弹性臂312背向第一主体部311弯折设有第一抵触部318,该抵触部318向后延伸设置有平板状弹性接触臂319,所述第二定位部315位于第一定位部313的上方且于第二定位部315的后端向上弯折延伸有第二弹性臂316,所述第二弹性臂316又位于第二定位部315的上方,第二弹性臂316的前端设有一接触部317。
第二音频端子32包括第二主体部321、自第二主体部321前端向上弯折的第二弹性臂322、由第二主体部321侧边缘向外弯折的第二定位部324。所述第二弹性臂322的后端设有一接触部323,第二定位部324的底面适当位置处设有凸刺325。
第三音频端子33包括第三主体部331、自第三主体部331后端中部向上弯折的第三弹性臂332。所述第三主体部331前端设有第三抵触部334,第三主体部331后端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三定位部335,所述第三定位部335为对称布置且其上设有倒刺3351,所述第三弹性臂332的前端设有一接触部333。
第四音频端子34包括第四主体部341、自第四主体部341前端向前延伸的第四弹性臂343及自第四主体部341上边缘垂直向一侧弯折的第四定位部345。所述第四主体部341的中部向一侧弯折有第四挡片342,第四弹性臂343的前端设有第四抵触部344,第四定位部345后端向上弯折延伸有一弹性臂346且于弹性臂346的前端设有一接触部347。
第五音频端子35包括定位部351、自定位部351前端向上弯折的第五弹性臂352,所述定位部351的一侧设有一倒刺,第五弹性臂352后端设有一接触部353。
第六音频端子36则包括第六主体部361、自第六主体部361前端向前延伸的延伸部365、自第六主体部361一侧垂直向一侧弯折延伸的第六定位部362。所述第六主体部361的两侧设有倒刺368,所述延伸部365的前端进一步向前延伸有第六弹性臂366,第六弹性臂366设有一抵触部367,第六定位部362向前延伸有一抵接部364,该抵接部364向后延伸设置有平板状弹性接触臂363。
请参照图3及图5所示,电源端子组4包括第一充电端子组41、第二充电端子组42及压接端子43,所述第一充电端子组41包括第一充电端子411及第二充电端子412,其中第一充电端子411大致呈“L”形,包括主体部4111、从主体部4111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端4112、从主体部4111后端弯折延伸的第一接触部4113及自第一接触部4113弯折延伸的第一固持部4114,所述主体部4111后端适当位置处设有一向一侧弯折的第一挡片4115。
第二充电端子412具有与第一充电端子411相似的结构,其包括主体部4121、从主体部4121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触端4122、从主体部4121后端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部4123及自第二接触部4123弯折延伸的第二固持部4124,所述主体部4121后端适当位置处设有一向一侧弯折的第二挡片4125。
第二充电端子组42包括第三充电端子421、第四充电端子422及固接端子423。其中,所述第三充电端子421包括基部4213及自基部4213一体延伸的圆柱形杆体4211,所述基部4213设有大致呈“U”形的定位槽4215及与圆柱形杆体4211平行设置的固持片4216,所述收容槽4215设有具有一挡片4214的侧边4217,自侧边4217垂直向上弯折延伸设有连接侧边4217与固持片4216的呈L形的连接部4218,所述连接部4218设有一定位凸片4212;所述固持片4216的一侧背向凸片4212设有一弹性臂4219,所述弹性臂4219大致呈“S”形、其后端设有一与压接端子43的基部431抵接的接触部42191及与端盖2安装部22抵接的抵压部42192。
第四充电端子422包括一基部4221、与第一充电端子组41相抵接的对接部4222、自对接部4222上端垂直延伸的定位部4223及连接定位部4223与基部4221的连接部4224。自所述基部4221的两端分别向前、向后延伸有弹性臂4227、4228,所述弹性臂4227末端设有与旅行用充电端子(未图示)接触的抵触部42271、所述弹性臂4228大致呈“S”形,其包括与压接端子43的基部431抵接的接触部42281及与端盖2安装部22抵接的抵压部42282;所述定位部4223向前延伸有一固持凸块4226,所述凸块4226及基部4221分别设有若干倒刺4220,所述连接部4224的上方设有一开口4225。
固接端子423包括定位部4231、开口4232、自定位部4231向前延伸至开口4232旁侧的弹片4233,所述弹片4233的后端设有与旅行用充电端子(未图示)接触的抵触部4234,所述开口4232的上下边框分别设有若干倒刺4235所述压接端子43包括一基部431、自基部431向一端延伸的弹性臂432及位于弹性臂432前端的对接部433,所述基部431设有若干倒刺。
结合图1至图8所示,组装时,首先,将音频端子组3的各端子自绝缘本体1的外表面12插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定位槽内,其中,第一音频端子31的第一主体部311固持在定位槽1162内、第一定位部313抵靠于开口111的后端面、第二定位部315收容在定位槽1161内,此时,第一弹性臂312延伸至音频插口16内、第二弹性臂316自开口111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通过第一主体部311、第一定位部313、第二定位部315的共同定位,使第一音频端子31稳定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第二音频端子32的第二主体部321固持定位槽1161内、第二定位部324固持在定位槽1163内、第二定位部324的底面的倒刺325卡持在绝缘本体1的内部,此时,自第二主体部321前端向上弯折的第二弹性臂322自开口111延伸至绝缘本体1上表面11的外部,通过第二主体部321及第二定位部324的共同定位,使第二音频端子32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第三音频端子33的第三定位部335固持在定位槽1121内,第三定位部335两端的倒刺3351卡持在绝缘本体1的内部,此时,第三弹性臂332自开口112延伸至绝缘本体1上表面11的外部、第三抵触部334延伸至音频插口16内,通过第三定位部335及倒刺3351使第三音频端子33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第四音频端子34的第四主体部341的下表面收容在狭槽122内,第四挡片342抵靠在矩形凹口1182内,此时,第四定位部345贴紧底面117、弹性臂346自开口113延伸至绝缘本体1上表面11的外部、第四弹性臂343延伸至音频插口16内。第六音频端子36的第六主体部361固持在固持槽121内,所述延伸部365收容在凹槽123内,第六弹性臂366延伸至音频插口16内,第六定位部362贴紧底面118,接触臂363延伸至开口113内。第五音频端子35的定位部351收容于定位槽113内、倒刺卡持在绝缘本体1的内部,第五弹性臂352自开口113延伸至绝缘本体1上表面11外,此时,所述第六音频端子36的抵接部364抵接于第五音频端子35的定位部351使之达成电性连接(见图5所示),音频端子组3的端子接触部317、323、333、347、353均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导接。
其次,将第一充电端子组41的第一充电端子411及第二充电端子412自对接面14的架设槽17、18插入绝缘本体1内,此时,第一充电端子411的第一接触部4113及第二充电端子412的第二接触部4123抵靠于定位块171、181,第一挡片4115及第二挡片4125分别扣持于架设槽17、18内,如此设置,使第一充电端子411及第二充电端子412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此时,第一充电端子411的第一接触端4112及第二充电端子412的第二接触端4122均延伸至外表面12的凹口131内。
再次,将第二充电端子组42的第四充电端子422、第三充电端子421及固接端子423分别自外表面12的凹口131插入绝缘本体1内。其中,第四充电端子422的对接部4222收容于定位槽125内,定位部4223、固持凸块4226及连接部4224均固持在定位槽126内,基部4221固定在凹洞1261的上部、弹性臂4227自凹洞1261的下部延伸至电源插口15内、弹性臂4228延伸至绝缘本体1的狭槽115内,此时,第四充电端子422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对接部4222与第一充电端子411的第一接触端4112接触。
第三充电端子421的圆柱形杆体4211自弯折槽128的开口1281延伸入电源插口15内,侧边4217及连接部4218固定在弯折槽128内,定位凸片4212收容在凹口131的狭槽127内,固持片4216收容在凹口131的定位槽126内,弹性臂4219延伸至绝缘本体1的狭槽114内,此时,第三充电端子421稳固地固持在绝缘本体1内,固持片4216与第二充电端子412的第二接触端4122接触,由于第四充电端子422连接部4224的上方设有一开口4225,使第三充电端子421不能与第四充电端子422达成电性连接,由此形成两电极。
固接端子423的定位部4231固定在定位槽129内、弹片4233自定位槽129的开口1291延伸至电源插口15内。
然后,将两对称压接端子43自绝缘本体1的外表面12插入绝缘本体1的对应定位槽内,其中,基部431收容于定位槽1141、1151内,倒刺4311固定在绝缘本体1内,压接端子43的的弹性臂432自狭槽114、115延伸于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外,此时,压接端子43基部431分别与第四充电端子422的接触部42281及第三充电端子421的接触部42191接触。
最后,将端盖2自绝缘本体1的外表面12插入绝缘本体1内,此时,端盖2的安装部22收容于外表面12的凹口131内,凸块224延伸至开口1311内,安装部22的若干凸肋225与凹口131干涉配合使安装部22稳固定位在凹口131内安装部22上表面221的斜槽226抵靠于第三充电端子421的抵压部42192及第四充电端子422的抵压部42282,端盖2的挡板21抵靠对应音频端子组3及电源端子组4的若干端子,防止它们从定位槽中滑出,另外,挡板21还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移动电话内。此时,所述端盖2挡板21的开口2111与绝缘本体1上表面11的开口111、113对齐,所述凸肋225及定位块24、25、26分别置于绝缘本体1内,其中定位块24的基部241收容于定位槽1121的下方的定位槽11211中、定位块25的基部251收容于狭槽122的旁侧的定位槽1221内、定位块26的基部261收容于凹槽123内,所述基部241、251、261可压紧对应的端子,同时,基部241、251、261上的凸块242、252、262与绝缘本体1共同围成一圆桶状结构用以收容音频插头(未图示)。
使用时,当音频插头(未图示)插入后,其推动第一音频端子31第一弹性臂312的第一抵触部318,促使第一抵触部318后端的接触臂319与第二音频端子32的定位部324接触,从而达成开关作用,另外,音频插头同时抵压第一音频端子31的第一抵触部318、第三音频端子33的第三抵触部334、第四音频端子34的第三抵触部344及第六音频端子36的第六抵触部367,由此,音频插头可稳定固持在音频插口16内。
当桌上型充电器(未图示)接触第一充电端子411的第一接触部4113及第二充电端子412的第二接触部4123时,第一充电端子411的第一接触端4112与第四充电端子422的对接部4222连接,第四充电端子422又通过接触部42281与对应的压接端子43的对接部433接触;同时,第二充电端子412的第二接触端4122与第三充电端子421的凸片4212连接,第三充电端子421又通过接触部42191与对应的压接端子43的对接部433接触,由此形成第一导电路径。
当旅行用充电器(未图示)插入电源插口15时,旅行用充电器接触端子的凹口(未图示)与第三充电端子421的圆柱形杆体4211配合,第三充电端子421又通过接触部42191与对应的压接端子43的对接部433接触;旅行用充电器接触端子的外表面(未图示)接触第四充电端子422弹性臂4227的抵触部42271,第四充电端子422又通过接触部42281与对应的压接端子43的对接部433接触,由此形成第二导电路径,所述压接端子43的对接部433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电性导接。
在本实施例中,音频端子组3及电源端子组4都设有相应的定位结构,从而使这些端子能在绝缘本体1中稳定固持,同时,端盖2安装部22的挡板21抵靠对应音频端子组3及电源端子组4的若干端子,避免了该等端子在绝缘本体1中移动,这些端子定位后,接触部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有利于与电路板可靠配接;另外,端盖2安装部22上表面221的斜槽226抵靠于第三充电端子421的抵压部42192及第四充电端子422的抵压部42282,可以使压接端子43的基部431始终与第三充电端子421的接触部42191及第四充电端子422的接触部42281抵接,达到良好的电性连接。诚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压接端子43亦可与端盖2一体成型制造。
权利要求1.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与外部供电装置连接的第一、第二充电端子组,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上表面、外表面、电源插口和架设槽,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若干狭槽,所述外表面设有一凹口,第一充电端子组包括第一充电端子和第二充电端子,第二充电端子组包括第三充电端子、第四充电端子,所述第三充电端子包括与第二充电端子接触的固持片,第四充电端子包括与第一充电端子接触的对接部,该等充电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的对应槽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端盖,所述端盖设有一安装部,该安装部收容于绝缘本体外表面的凹口内并可抵压第三充电端子及第四充电端子的抵压部,使该等抵压部和第二充电端子组的压接端子达成良好的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一上表面,于上表面上设有若干斜槽,所述第三充电端子及第四充电端子分别设有一大致呈“S”形的弹性臂,于弹性臂的一端设有与该等斜槽配合的抵压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还设有一下表面及侧面,于下表面及侧面分别设有与绝缘本体外表面的凹口相配合的凸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充电端子及第四充电端子弹性臂还设有接触部,所述压接端子包括用于和第三充电端子及第四充电端子接触部配合的基部、自基部一端延伸的弹性臂及位于弹性臂前端的对接部,安装后,所述弹性臂自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狭槽延伸至上表面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设有一挡板,该挡板包括上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于上表面上设有若干开口,于前表面上设有若干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包括平板状的基部及设于基部上内表面呈圆弧状的凸块,所述凸块可与绝缘本体围成收容音频插头的插口,所述后表面向安装部内设有一凹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还包括一音频端子组,所述音频端子组包括若干音频端子,绝缘本体设有一音频插口及与音频端子配合的若干槽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端子的接触部均延伸出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外,与压接端子的对接部处于同一平面内以利于与电路板电性导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端子亦可与端盖一体成型制造。
专利摘要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用以实现音频插头及两种外部供电装置与电路板间的电性连接,包括绝缘本体、音频端子组、充电端子组及端盖,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若干凹口、开口及定位槽等结构;音频端子组包括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音频端子;充电端子组包括若干充电端子及压接端子,所述充电端子与和电路板导接的压接端子分离设置并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对应槽道中;所述端盖设有一挡板及自挡板向前延伸的安装部,安装后,安装部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凹口内,此时,安装部的上表面压紧充电端子,如此设置,可以使压接端子始终与充电端子达成良好的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H01R27/02GK2850062SQ20052007664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1日
发明者陈明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