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88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多种电子装置中,所述电连接器是与对接连接器插接并电性连接到主电路板上,提供两电子装置间电性连接。通常,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按一定的间隔平行地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所述接地端子与遮蔽壳体相连提供接地和遮蔽的功效。
请参见于2002年10月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发明专利公告第504870号,其记载了一种连接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接地端子及数个信号端子,以及遮蔽壳体。前述绝缘本体具有纵长的基部及自基部上侧延伸的顶板,数个信号端子是固持于所述基部上,每个信号端子一端设有沿所述顶板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另一端设有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接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上,该接地端子设有纵长的主体部、于主体部下端设有数个向前延伸的弹性接触部及于主体部下端设有数个焊接尾部。前述遮蔽壳体与绝缘本体共同形成一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对接框。
由于电连接器的对接框是由绝缘本体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共同形成,即对接框一侧壁为绝缘本体,另一侧壁为遮蔽壳体,从而使对接框强度较差,当对接连接器插入对接框时,形成对接框一侧壁的遮蔽壳体会向外拱起。而且前述电连接器的每两个信号端子焊接部之间设有一接地端子的焊接尾部,从而使信号端子的密度降低,有悖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趋势。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框结构强度较佳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和底壁间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底壁上设有肋部;所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其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中的接触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于绝缘本体底壁上加设肋部从而可提高绝缘本体的强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2中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2中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与图3相似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显示了对接插头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情形。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遮蔽壳体20、第一端子40及第二端子30。绝缘本体10由塑料制成,而第一端子40、第二端子30和遮蔽壳体20由金属冲压而成。其中所述第一端子40是信号端子,而第二端子30是接地端子。
请参阅图1、图3及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呈纵长形构造,其具有基部112、自基部112向前延伸的相对设置的顶壁110和底壁111,以及连接顶壁110和底壁111相对的两端壁。所述顶壁110、底壁111及两端壁共同形成对接框。所述顶壁110与底壁111间形成一可供对接插头50插入的收容空间170。于顶壁110沿前后方向开设有与收容空间170相通的收容槽113。于绝缘本体10的底壁111沿前后方向开设有贯穿底壁111上、下表面的通槽114。于基部112邻近底壁111设有数个固持孔117(请参阅图4所示),于底壁111的前端设有贯穿底壁111前表面及上、下表面的切口130。在底壁111外侧面每两个相邻切口130间的一对通槽114间设有肋部118,所述肋部118底面与基部112的底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请参阅图3所示,上述第一端子40设有固持于基部112上的固持部410、自固持部410延伸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430和自固持部410沿顶壁110向前延伸于收容槽113中且突伸入收容空间170中的接触部421,所述连接部430可通过通孔焊接或表面焊接方式连接于电路板上,也可采用其它方式连接到电路板上,但必须使该连接部430与电路板电性导通。前述第二端子30设有固持于基部112上的固持部310和自固持部310向前延伸于底壁111上的通槽114中的弹性臂320,该弹性臂320一前一后设有第一接触部321和第二接触部322,该第一接触部321向上突伸入收容空间170中且与第一端子40接触部421相对,而第二接触部322位于第一接触部321后方,且向与第一接触部321突伸方向的相反方向突伸,即第二接触部322向下突伸。上述第二端子30的第一接触部321与第一端子40的接触部421相对设置而可收容对接插头50。前述第二端子30是收容于所述通槽114中,从而该绝缘本体10与第二端子30的组装方式并未增加整个电连接器的高度,即在第二端子30存在的前提下,绝缘本体10增设具有收容第二端子30的通槽114的底壁111的结构,并未增加整个电连接器100高度,而该结构却具有增加对接框强度的功效。所述第一端子40和第二端子30组装入绝缘本体上时,由于第二端子30不具有可焊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因此可相对增加第一端子40的连接部430数量,即可增加第一端子40的数量;或者说在第一端子40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使整个电连接器的长度变小,从而适应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请参阅图1、图3、图4及图6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0具有遮覆绝缘本体10顶壁110的顶板21及遮覆底壁111下表面的底板22,所述底板22上设有可收容所述肋部118的开槽(未标号)。顶板21两端向外延伸有焊接部210及于顶板21后端向后弯折延伸有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211。所述焊接部210具有将电连接器焊固于电路板上的作用,同时也可兼具接地的功效。遮蔽壳体20的底板22设有对应收容于上述绝缘本体10的切口130内的弯折部220、对应第二端子30的第一接触部321末端的开口221及位于后端的固持于绝缘本体10的固持孔117内的卡持片223。所述弯折部220具有导引对接插头50插入收容空间170的功效。
如图2所示,遮蔽壳体20遮覆于绝缘本体10上,所述顶板21遮覆顶壁110,所述底板22遮覆底壁111,弯折部220折扣于切口130中,所述开槽收容肋部118,所述肋部118的高度与底板22的厚度相同,故当底板22遮覆在底壁111上时,底板22的下表面、肋部118的底面及基部112的底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整个电连接器的底部较平整,同时肋部118也加强了整个对接框的强度。
请参阅图3所示,当对接插头50未插入电连接器100时,上述第二端子30自由末端的第二接触部322与遮蔽壳体20的底板22间具有间距,此时第二端子30未与遮蔽壳体20电性接触。请再参阅图5所示,其显示对接插头50插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内的状态。在插入过程中,上述对接插头50的端子与电连接器第一端子40电性导通,对接插头50的接地片与第二端子30的第一接触部321接触并挤压第二端子30,使第二端子30的弹性臂320向遮蔽壳体20的底板22偏斜,最终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部322抵接于底板22上而建立接地路径。由于上述收容对接插头50的收容空间170是形成于绝缘本体10的顶壁110、底壁111之间,即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框的上、下壁由绝缘本体10的顶壁110、底壁111一体形成,且外围还遮覆有遮蔽壳体20,故可加强该种电连接器100对接框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消除对接插头50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时引起遮蔽壳体20的底板22拱起的缺陷。为使第一、第二端子30、40自由末端具有足够的变形空间,于前述遮蔽壳体20底板22设有对应前述弹性臂320末端的开口221,及绝缘本体10的顶壁110设有对应接触部421末端的凹口120,所述开口221及凹口120也可实现减少电连接器高度的功效。
如图7所示,由于绝缘本体10的对接框由顶壁110与底壁111共同构成,因此对接框的强度得到改善。然而由于电连接器高度的限制,底壁111须做的很薄,并且由于底壁111上还设有若干通槽114和若干切口130,从而使得所述底壁111形成网状,注塑成型相当困难,然而通过在每两个相邻切口130间的一对通槽114间加设肋部118从而大大改善了成型条件,提高了注塑成型的可靠性,同时也加强了底壁111的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和底壁间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其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中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上凸伸有肋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底壁的外侧,且所述肋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沿前后方向设有贯通底壁上、下表面的通槽,所述肋部设在通槽间。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还包括有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具有遮覆绝缘本体底壁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对应肋部设有开槽,所述开槽与肋部相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底板的前缘向收容空间内弯折有弯折部,所述绝缘本体底壁的前端设有贯穿底壁前表面及上、下表面的切口,所述弯折部收容于切口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向前延伸于收容空间中的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有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固持部及自固持部沿底壁向前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延伸于底壁上的通槽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不具有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突伸入收容空间中的第一接触部及可与底板电性接触的第二接触部;所述遮蔽壳体具有可电性连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对接连接器尚未插入收容空间内时,所述第二接触部未抵靠于底板上,所述第二端子未与遮蔽壳体电性接触;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收容空间时,第二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第二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底板电性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部底面与所述基部的底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底板的下表面、肋部底面及基部底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顶壁和底壁间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底壁上设有肋部;所述端子固持于绝缘本体上,其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中的接触部。所述肋部具有改善绝缘本体成型条件且加强绝缘本体底面强度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R13/46GK2840353SQ20052007641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3日
发明者沈国健, 张驰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