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2161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挠性基板的安装中使用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为了将挠性基板安装在主基板上,迄今为止均使用挠性基板用连接器。该连接器通常由以下部分构成主体,其并列保持多个触点(contact),所述触点分别接触在挠性基板端部形成的多个端子部;致动器,其可转动地组合在主体上。在主体上保持的多个触点中,一部分作为焊接部(soldering portion)露出在主体外,通过该焊接与主基板机械连接和电连接。
致动器通过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转动,对从正面侧插入的挠性基板的端部向下方按压并固定。从而,对于在端部背面形成的多个端子部,对应的触点弹性接触,挠性基板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到连接器上。为了可靠地按压挠性基板的端部,一种致动器具有与多个触点对应的多个凸轮部(参照专利文献1和2)。
日本特许第32958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513751号公报在这样的现有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中,存在转动操作中的致动器容易脱落的问题。即,在现有连接器中,虽然致动器由主体的两侧端部枢转支撑,或利用保持在主体上的触点的一部分进行枢转支撑,但在转动操作中,由于致动器受到来自挠性基板的较大的反力,因此容易脱落。
此外,在安装连接后的挠性基板上,施加外力、特别是施加向上外力的情况下,存在着接点(contacting point)压力容易降低的问题。即,由于挠性基板的端子部形成在端部背面,因此,当挠性基板提升时,端子部就容易从下侧的接点部脱离。并且,该问题在利用触点的一部分枢转支撑致动器的情况下,变得特别显著。其原因在于,当向上的外力施加在挠性基板上时,该触点容易向上方变形。
另外,作为别的问题,在安装到主基板之后,突出到主体之外的多个触点的各焊接部上附着异物,还存在着发生短路的危险性。即,触点可从正面侧或从背面侧安装到主体上。在从正面侧安装的情况下,焊接部向主体的正面侧露出,在从背面侧安装的情况下,焊接部向背面侧露出。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焊接部通过从正面侧安装的挠性基板被覆盖,因此,异物附着的危险性很小。但是,在后一种的情况下,即使在挠性基板被安装后,焊接部仍会露在背面侧,存在着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可以有效防止转动操作中的致动器脱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稳定性非常优秀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在对安装连接后的挠性基板施加向上的外力时,也可以有效防止接点压力的降低。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当连接器的焊接部向主体的背面侧突出时,也可以有效地消除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具有主体,其构成为使挠性基板的端部从正面侧插入,且并列保持多个触点,所述多个触点分别接触在插入的基板端部上设置的多个端子部;致动器,其可转动地组合在该主体上,具有与主体内的多个触点相对应的多个凸轮部,并且通过从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转动,用所述多个凸轮部按压所插入的基板端部,使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与相对应的触点接触。所述多个触点具有压接在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上的接点部;钩状的钩部,其卡合保持形成于所述致动器上的轴部,所述钩部从正面侧卡合所述凸轮部,以阻止所述致动器向正面侧的移动,所述主体还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从背面侧抵接所述凸轮部,以阻止致动器向背面侧的移动。
所述轴部优选为形成在相邻的凸轮部之间。从而,凸轮部的转动变得顺畅,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凸轮部的功能。
在本发明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中,对应于基板端部的端子部的多个触点具有与端子部弹性接触的接点部;钩状的钩部,其卡合于致动器的轴部。由于通过该钩部来支承,因此在进行转动操作时致动器很难脱离。而且,由于钩部从正面侧与凸轮部卡合,以阻止致动器向正面侧的移动,并且主体部还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从背面侧抵接凸轮部,以阻止致动器向背面侧移动,因此,阻止致动器脱离的效果特别显著。
关于上述触点,优选为具有如下结构,其接点部位于从正面侧插入的基板端部的下侧,同时钩部位于上侧,并且接点部和钩部在基部连接为一体。根据该结构,对连接在连接器上的挠性基板施加向上外力的情况下,上侧钩部提升,而与其相伴,下侧的接点部也提升。因此,可阻止接点压力的降低。
所述主体可以具有保持两种触点的结构。即,可以保持从所述主体的正面侧安装并在正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1触点,和从背面侧安装并在其背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2触点。从而,可以避免在相邻的触点之间的焊接部的干涉,能够减小连接器的排列间距。
在此情况下,第1触点就成为一并具有接点部和钩部的结构。对第2触点,优选为具有如下部分的结构接点部,其压接在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以及按压部,当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其从上方弹性地按压该致动器的一部分。通过该结构,第2触点也可以有助于保持挠性基板。
致动器还具有盖部,当向关闭状态转动时,所述盖部覆盖主体的背面侧。根据该结构,即使在触点从背面侧安装且焊接部向背面侧露出的情况下,焊接部由致动器的盖部覆盖,可以消除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性。
在主体保持两种触点的情况下,致动器的盖部就覆盖第2触点的焊接部。另一方面,第1触点的焊接部被安装后的挠性基板覆盖,如上所述,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的短路不会成为大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对应于基板端部端子部的多个触点具有接点部,其弹性地接触端子部;以及钩状的钩部,其卡合于致动器的轴部,并且,由于钩部从正面侧与凸轮部卡合,以阻止致动器向正面侧的移动,主体部还具有止动部,该止动部从背面侧抵接凸轮部,以阻止致动器向背面侧的移动,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转动操作中的致动器脱落。
在触点中,接点部位于从正面侧插入的基板端部的下侧,同时钩部位于上侧,并且接点部和钩部在基部连接为一体,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即使对安装连接后的挠性基板施加向上的外力,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接点压力的降低。
致动器具有盖部,当向关闭状态转动时,所述盖部覆盖住主体的背面侧,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触点的焊接部向主体的背面侧突出,也可以有效消除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性。


图1是从正面侧图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立体图,(a)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b)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图2是从背面侧图示的该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立体图,(a)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b)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3是该挠性基板用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从正面侧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图4是分解表示该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主体和致动器的立体图,其从正面侧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
图5是主体的4视图,(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主视图。
图6是致动器的4视图,在关闭状态下,(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主视图。
图7是保持在该主体上的两种触点的立体图,(a)表示第1触点,(b)表示第2触点。
图8是第1触点的2视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9是第2触点的2视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伴随致动器的开闭的第1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a)表示打开状态、(b)表示关闭状态。
图11是表示在对安装后的挠性基板施加向上外力时的第1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表示伴随致动器的开闭的第2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a)表示打开状态、(b)表示关闭状态。
标号说明10主体;14第1插入部;15第2插入部;16止动部;20致动器;21凸轮部;22盖部;30第1触点;31保持部;32接点部;33钩部;40第2触点;41保持部;42接点部;43按压部;50挠性基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正面侧图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立体图,(a)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b)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图2是从背面侧图示的该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立体图,(a)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b)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图3是该挠性基板用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其从正面侧表示致动器处于打开状态。
图4是分解表示该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主体和致动器的立体图,其从正面侧表示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图5是主体的4视图,(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主视图。图6是致动器的4视图,在关闭状态下,(a)是后视图,(b)是俯视图,(c)是侧视图,(d)是主视图。
此外,图7是保持在该主体上的两种触点的立体图,(a)表示第1触点,(b)表示第2触点。图8是第1触点的2视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图9是第2触点的2视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图10是表示伴随致动器的开闭的第1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a)表示打开状态,(b)表示关闭状态。图11是表示在安装后的挠性基板上施加向上外力时的第1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图12是表示伴随致动器的开闭的第2触点的动作的纵剖面图,(a)表示打开状态,(b)表示关闭状态。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具有横长的主体10,在横向以预定间隔并列地保持多个触点;横长的致动器20,其可转动地组合在主体10上,通过从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转动,在与主体10之间,夹持挠性基板的端部,与挠性基板进行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两者均由树脂构成。作为触点使用从正面侧安装在主体10上的第1触点30和从背面侧安装在主体10上的第2触点40,它们均由金属片构成。
如图4~图5所示,主体10在除两侧的侧端部外的部分上,具有截面为L字形的主体部11。主体部11为了在水平部上接收挠性基板的端部,而水平部向正面侧突出,垂直部向上方突出。主体10的两侧的侧端部,是从两侧引导挠性基板的基板导向部12、12,进而,其两侧是将致动器20保持在打开状态的致动器保持部13、13。
在主体10的主体部11上,在宽度方向以预定间距(触点排列间距的两倍间距),设有使第1触点30从正面侧插入的纵切口状第1插入部14。第1插入部14在主体部11的水平部正面、水平部上面以及垂直部正面开口,在垂直部背面中也在上下两段开口。在主体部11上,还设有使第2触点40从背面侧插入的纵切口状第2插入部15,并且第2插入部15位于相邻的第1插入部14、14之间。第2插入部15在水平部上面、垂直部正面、以及垂直部背面开口。
如图4和图6所示,致动器20在除正面侧的两侧的侧端部以外的部分,具有在宽度方向以预定间距并列的多个板状凸轮部21,在其后方具有盖部22。正面侧的两侧的侧端部是致动器保持部23、23,其与主体10的保持部13、13一起将致动器20保持成打开状态。
多个凸轮部21是具有偏心的外周面的大致为扇形状的板材,其容纳在由主体10的水平部和垂直部围成的空间中,并且在致动器20的转动中心线上,通过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转动,从上侧按压放置在主体10的水平部上的挠性基板的端部。主体10的垂直部正面,特别是当致动器20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动时,第1插入部14与第2插入部15之间就成为从背面侧支撑多个凸轮部21的止动部16(参照图10)。
这些凸轮部21以相邻的2个作为1组进行分组,在一组内的2个凸轮部21、21通过被按压部25在末端(先端)部连接。此外,在相邻的组之间,相邻的2个凸轮部21、21通过轴部24连接。
轴部24是作为致动器20的旋转中心的、截面呈圆形的支撑轴,其设置在相邻的凸轮部21、21的旋转中心部之间。并且,该支撑轴24位于对应于主体10的第1插入部14的位置,即对应于安装在主体10上的第1触点30的位置。另一方面,被按压部25位于对应于主体10的第2插入部15的位置,即对应于安装在主体10上的第2触点40的位置。因此,放置在主体10的水平部上的挠性基板的端部,通过多个凸轮部21,由各触点的两侧被按压。
致动器20的盖部22具有在向背面侧转动的关闭状态下,从上方、两侧以及背面侧覆盖主体10的除了前端部之外的部分的结构,具体而言,致动器20的盖部22由在关闭状态下成为天花板的顶板26、两侧的侧板27、27,以及背面板28这3部分构成。并且,上述多个凸轮部21一体地形成在该顶板26的最前部。
如图7(a)和图8所示,安装在主体10内的第1触点30是垂直的金属板加工件,在最下部具有水平的保持部31,其上面具有悬臂状的接点部32,并且,在接点部32的上面具有悬臂状的钩部33。如上所述,该第1触点30从正面侧插入主体10的第1插入部14中。
保持部31与第1触点30的背面侧的端部都固定在主体10的第1插入部14内(参照图10)。保持部31的插入方向的后端部,即正面侧的端部,是突出到主体10外面的焊接部34。接点部32是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的大致水平的臂,在该接点部32前端部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从下方与在挠性基板的端部背面形成的端子部接触,在挠性基板未被安装的状态下,该接点部32就会从主体10的水平部上面向上方突出。
第1触点30的钩部33构成为,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的大致呈水平的臂的前端部向上方弯曲成大致半圆形的钩状。前端的弯曲部位于组合在主体10上的致动器20的相邻的凸轮部21、21之间,并从正面侧嵌合在致动器20的轴部24上。
此处,钩部33的背面侧的端部连接在从保持部31的背面侧的端部垂直地延伸的支撑部35的上端。并且,接点部32的背面侧的端部向上方弯曲,在支撑部35的近前(手前)连接于钩部33。即,接点部32和钩部33形成为向正面侧开放的横过来的U字状,单边支撑在支撑部35的正面侧上。从而,接点部32和钩部33以基部侧为支点成为一体,并可以上下弹性移位。
如图7(b)和图9所示,第2触点40是垂直的金属板加工件,在最下部具有水平的保持部41,在其上面具有悬臂状的接点部42,并且,在接点部42的上面还具有悬臂状的按压部43。如上所述,该第2触点40从背面侧插入主体10的第2插入部15中。
保持部41与第2触点40的背面侧的端部都固定在主体10的第2插入部15内(参照图12)。保持部41的插入方向的后端部,即背面侧的端部,是突出到主体10外面的焊接部44。接点部42是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的大致水平的臂,在该接点部42的前端部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从下方接触在挠性基板的端部背面形成的端子部,在挠性基板未被安装的状态下,接点部42就会从主体10的水平部上面向上方突出。
第2触点40的按压部43是从背面侧向正面侧延伸的大致水平的臂,其前端部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从上侧和背面侧抵接设置在致动器20的相邻的凸轮部21、21之间的被按压部25。另一方面,按压部43的背面侧的端部连接于从保持部41的背面侧的端部垂直延伸的支撑部45的上端。并且,接点部42的背面侧的端部向上方弯曲,在支撑部45的近前(手前),连接到按压部43。
即,与第1触点30的接点部32和钩部33一样,接点部42和按压部43形成为向正面侧开放的横过来的U字状,并且单边支撑在支撑部45的正面侧上,从而,以基部侧为支点成为一体并能够上下弹性移位。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的装配方法、操作方法、以及功能进行说明。
在向主体10安装第1触点30和第2触点40之前,在该主体10,将致动器20组合成打开状态。此时,主体10的保持部13、13与致动器20的保持部23、23相互卡合,使致动器20保持固定在打开状态。在该状态下,从正面侧将第1触点30插入主体10的第1插入部14中,从背面侧将第2触点40插入第2插入部15中。
如图10(a)所示,通过第1触点30的插入,第1触点30的钩部33的前端部分从正面侧嵌合在致动器20的轴部24上。此外,如图12(a)所示,通过第2触点40的插入,第2触点40的按压部43的前端部分从背面侧嵌合在致动器20的被按压部25上。因此,致动器20利用安装在主体10上的第1触点30和第2触点40,可转动地连接在主体10上。
此时,致动器20处于打开状态,在主体10的水平部上使凸轮部21朝下且隔开一些间隙直立起来。如图10(b)和图12(b)所示,在该状态下,在主体10的水平部与致动器20的凸轮部21之间,插入挠性基板50的端部,并使致动器20向背面侧转动。致动器20以轴部24为中心,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转动。其结果,挠性基板50的端部,通过多个凸轮部21,在相邻的触点之间向下方被按压,压靠在主体10的水平部的上面。其结果,第1触点30的接点部32和第2触点40的接点部42向下侧弹性变形,通过其反力,弹性地接触在形成于端部背面的多个端子部上。这样,挠性基板50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在连接器上。
此处,重要的是,第1触点30的钩部33卡合在致动器20的轴部24上。通过该卡合,可阻止致动器20向正面侧的移位、向下侧的移位以及向上侧的移位。并且,通过凸轮部21抵接主体10的止动部16,可阻止致动器20向背面侧的移位。由于这些,在转动操作时,致动器20可靠地被支撑,并且没有脱落的危险。
致动器20向关闭状态的转动结束后,第2触点40的按压部43从上侧弹性地抵接在致动器20的被按压部25上。这就更进一步使致动器20的多个凸轮部21,在触点之间从上侧强力地按压挠性基板50的端部。因此,安装连接后的挠性基板50被牢固地保持,并有效地阻止其向上侧的上浮。
第2触点40的焊接部44露出在主体10的背面侧。但是,主体10的背面侧被向关闭状态转动的致动器20的盖部22覆盖。因此,抑制异物附着于焊接部44,并且没有由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第1触点30的焊接部34露出在主体10的正面侧,但由于它们被从正面侧安装到该连接器上的挠性基板50所覆盖,因此,基本上很少附着异物,没有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
在对安装后的挠性基板50施加向上的强大外力的情况下,该挠性基板50仍旧会上浮。但是,第1触点30的接点部32与钩部33被一体化,并可以上下弹性移位。因此,如图11所示,当挠性基板50上浮时,其上面的凸轮部21也上升,钩部33与凸轮部21一起向上侧移位变形。于是,下侧的接点部32也与钩部33一起向上侧移位变形,并维持与挠性基板50的端子部接触。在第2触点40中,由于按压部43向上侧移位变形的同时,下侧的接点部42也向上侧移位变形,因此,维持接点部42与挠性基板50的端子部接触。由于这些原因,无论在任何触点中,都可以阻止接点压力的降低,提高接触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主体,其构成为使挠性基板的端部从正面侧插入,且并列保持多个触点,所述多个触点分别接触在所插入的基板端部上设置的多个端子部;致动器,其可转动地组合在该主体上,具有与主体内的多个触点相对应的多个凸轮部,并且通过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转动,用所述多个凸轮部按压所插入的基板端部,使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与对应的触点接触;多个触点具有压接在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上的接点部;钩状的钩部,其卡合保持形成于所述致动器上的轴部,所述钩部从正面侧与所述凸轮部卡合,以阻止所述致动器向正面侧的移动,该主体还包括止动部,该止动部从背面侧抵接所述凸轮部,以阻止所述致动器向所述背面侧的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形成在相邻的凸轮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的接点部位于从正面侧插入的基板端部的下侧,同时钩部位于上侧,并且接点部和钩部在基部连接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保持从所述正面侧安装并在正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1触点,和从背面侧安装并在其背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2触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触点具有所述接点部和所述钩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触点具有接点部,其压接在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以及按压部,当所述致动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其从上方弹性地按压该致动器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具有盖部,当向关闭状态转动时,所述盖部覆盖所述主体的背面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结构所述主体保持从所述正面侧安装并在正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1触点,和从背面侧安装并在其背面侧具有焊接部的第2触点,所述致动器的盖部覆盖第2触点的焊接部。
全文摘要
一种挠性基板用连接器,其可以防止转动操作中的致动器的脱落。即使在触点的焊接部向主体的背面侧突出的情况下,也可以消除因异物附着而引起短路的危险性。在构成为使挠性基板的端部从正面侧插入的主体(10)上,可转动地组合致动器(20)。主体(10)并列保持与所插入的基板端部的端子部接触的多个触点(30、40)。致动器(20)具有对应于主体(10)内的多个触点(30、40)的多个凸轮部(21),并且通过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转动,利用多个凸轮部(21)按压所插入的基板端部。触点(30)具有压接在基板端部的端子部上的接点部(32);钩状的钩部(33),其卡合保持形成于致动器(20)上的轴部,并且还具有盖部(22),当向关闭状态转动时,盖部(22)覆盖主体的背面侧。
文档编号H01R13/629GK1835292SQ20061005769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4日
发明者加藤竜平 申请人:星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