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354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送入操作部分等的、通过对操作把手的旋转操作及按压操作、倾倒操作而被驱动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
背景技术
图11是以往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P-P线的剖视图,图13是图11的分解立体图。箱型的壳体由金属罩子1和方形的框体2及下部的基板部3形成。金属罩子1的下方开放,截面形状为U形。在金属罩子1的上表面中央设有圆形孔1A。在基板部3上的中央配设有一个按压式开关(以下称为开关)7A,在其周边位置配设有多个按压式开关(以下称为开关)7B、7C等,还向上方突出地配设固定弹性触点8。
可旋转地保持在壳体中间壁部4上的旋转体9,对作为对应于固定弹性触点8的可动触点的触点板10进行保持。棘轮弹簧11铆接固定在中间壁部4的下面侧,在对操作体12进行旋转操作时发生节度感。
在操作体12的下端设有水平截面为多边形的球状的多面体12A。多面体12A可独立上下移动和倾倒,与旋转体9共转地卡合在旋转体9中央的多边形的贯通孔9A中。多面体12A的下表面与开关7A抵接。向上方延伸的圆柱状的操作杆12B贯通设于驱动体13中央的圆形孔13A并从壳体的上表面的圆形孔1A中突出。
驱动体13是大致多边形的板状,上表面中央的球状突部13B可旋转倾倒地与壳体上表面的圆形孔1A周围的下表面抵接。另外,在圆形孔13A中,可上下移动和旋转地卡合有操作杆12B。驱动体13的下表面设有分别与开关7B、7C等抵接的突部14A、14B等。
现说明这种结构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动作。首先,向操作杆12B施加横向的按压力,向图11及图12中箭头X所示的右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这样,如图14所示,操作体12以下端的多面体12A为中心向右向转动。随此,卡合在操作杆12B中间的驱动体13向X1方向转动倾倒。与该方向对应的下端部的突部14A将开关7B向下方按压使其动作。并且,当解除施加在操作杆12B上的横向的按压力时,利用开关7B的弹性回复力将突部14A即驱动体13推回,操作体12回复到原来的图12的中立位置。
接着,使操作杆12B旋转操作,在将操作体12保持在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水平地旋转。这样,驱动体13不动、与操作体12的下端的多面体12A共转地卡合的旋转体9进行旋转。并且,固定弹簧触点8弹性接触地在旋转体9下表面的触点板10上滑动,获得规定的电气信号。
另外,向操作杆12B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如图11及图12中箭头V所示,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这样,驱动体13和旋转体9不动,操作体12下端的多面体12A的下表面将中央的开关7A向下方按压并使其动作。
该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被作成操作杆12B的上端安装有设备侧的操作把手的搭载状态。这种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例如公开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0一241501号公报、特开2003-263940号公报上。
在上述以往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中,操作体12向上方突出并在操作体12上端安装有设备侧的操作把手成为搭载状态。因此,若包含该操作把手,则高度尺寸就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用来解决上述以往问题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包括操作把手厚度在内的高度方向的尺寸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具有壳体、旋转体、罩子构件、操作把手和旋转动作式元件。在壳体的中央部分设有按压式的中央开关,在周边部分设有按压式的多个周边开关。旋转体上设有中央孔并具有凸缘部。罩子构件与壳体结合,抑制旋转体离开壳体。操作把手具有把手本体、中央脚和卡合部。把手本体包括面对多个周边开关的环状按压部。中央脚突设在把手本体的与环状按压部相同的一侧。与旋转体卡合的卡合部配设在中央脚的周围,中央脚和卡合部可上下移动且可倾倒地插通在旋转体的中央孔中。通过卡合部与中央孔的卡合,旋转体随着把手本体的旋转而共转。另外,当将把手本体向壳体方向进行按压操作时,中央脚对中央开关进行按压。此外,在以卡合部与旋转体的中央孔卡合的部位为支点使把手本体倾倒时,根据该倾倒方向,环状按压部对周边开关进行按压。旋转动作式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壳体内,随着旋转体的旋转而动作。在该结构中,由于操作把手兼作设在设备侧的外装元件,故包含操作把手在内的高度变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操作把手和线圈弹簧去除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3中Q-Q线截面的图。
图6是对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操作把手从下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壳体内的各导电构件的埋设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壳体内的各导电构件的另一埋设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搭载在设备上后的例子的主视图。
图10是对在图6所示的操作把手上设有摩擦缓和构件时的操作把手从下面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11是以往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P-P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中的操作部的倾倒操作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剖视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图3是其将操作把手和线圈弹簧去除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主要部分即壳体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3的Q-Q线截面的图,图6是对主要部分即操作把手从下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在图5中,除了图3的结构外,将操作把手和线圈弹簧合在一起表示。本实施例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具有壳体21、旋转体51、罩子构件71、操作把手91和旋转动作式元件。
绝缘树脂制的壳体21的外形形成为大致正方形。在其中央位置设有按压式中央开关(以下称为开关)31,在其角部位置设有4个按压式周边开关(以下称为开关)41~44。
开关31包括中央触点31A、外侧触点31B、可动触点31C和绝缘板31D。中央触点31A、外侧触点31B以露出的状态配置在设于壳体21中央的圆形凹陷的底面上。可动触点31C由形成为上方凸型圆顶状的金属薄板构成。可动触点31C的下表面隔开规定间隔与中央触点31A相对,并载放在外侧触点31B上。具有可挠性的绝缘板31D遮住可动触点31C地贴附在所述圆形凹陷周围的上表面部上。
另一方面,开关41包括中央触点41A、外侧触点41B、可动触点41C、绝缘板41D和驱动体41E。中央触点41A和外侧触点41B以露出的状态配置在设于壳体21角部的圆形凹陷的底面上。可动触点41C由形成为上方凸型圆顶状的金属薄板构成。可动触点41C的下表面隔开规定间隔与中央触点41A相对并载放在外侧触点41B上。具有可挠性的绝缘板41D遮住可动触点41C地贴附在所述各圆形凹陷周围的上面部上。驱动体41E载放在绝缘板41D上。而在驱动体41E上,高度位置的中间位置形成为圆形宽幅部41F,以此为边界、突出到上方的操作部41G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小径按压部41H。开关42包括中央触点42A、外侧触点42B、可动触点42C、绝缘板42D和驱动体42E。在驱动体42E上,高度位置的中间位置形成为圆形宽幅部42F,以此为边界、突出到上方的操作部42G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小径按压部42H。开关43包括中央触点43A、外侧触点43B、可动触点43C、绝缘板43D和驱动体43E。开关44包括中央触点44A、外侧触点44B、可动触点44C、绝缘板44D和驱动体44E。开关42~44中的各元件的结构与开关41相同。
壳体21具有同心突出在上方侧的大致圆形环状的内壁22和外壁23。开关31配置在内壁22内的中央位置。各开关41~44配置在外壁23的外侧。另外,内壁22的中心位置、外壁23的中心位置、开关31的中心位置实际上一致。而内壁22的高度低于外壁23的高度。
在内壁22与外壁23之间的壳体21的底部上,如图4等所示,以规定的图形露出固定触点25。固定触点25是与增量编码器对应的触点图形。
在外壁23上以90°间距设有矩形突起24。在矩形突起24中,隔着外壁23的中心而相对的一对矩形突起24分别设有向下方的固定用孔部24A。
图7是表示壳体21内的各导电构件的埋设状态的示图。在壳体21的侧边部上,从固定触点25引出3个独立的端子,并从开关31的中央触点31A及外侧触点31B引出2个独立的端子。此外,从开关41~44的中央触点41A~44A及外侧触点41B~44B引出8个独立的端子。这些共计13个端子分别形成为表面安装型的端子形状,从壳体21的4个侧边部分别引出并可进行焊接。另外,由于端子总数是13个,故在焊接后,壳体21的所有4个侧边部成为牢固地被固定在使用基板上的安装状态。另外,由于仅在其中1个侧边部引出3个端子,故也可将其作为标记进行安装方向的确认。
另外,壳体21内的各导电构件的埋设状态和结构不仅仅限于上述的状态和结构,也可是不同的状态和结构。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将开关31的外侧触点31B和编码器中的共用图形25A形成一体。这种结构,可减少端子数。
绝缘树脂制的旋转体51具有中央孔55。从中央孔55的上部到中间位置形成大致十字状,从该中间位置到下方形成为圆形孔。即,中央孔55的壳体21侧形成为圆形,相反侧形成为大致十字状。在旋转体51的下部(壳体21侧)设有凸缘部51A。凸缘部51A的外周下表面载放在设于外壁23内侧的支承用阶梯部上。而下方的圆形孔的壁面支承在内壁22的外周面上。这样,旋转体51被保持成可旋转。
在凸缘部51A的下表面固定有可动触点52。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52具有互相导通并以90°间隔配置的4个弹性接触部。与其对应地设在壳体21上的固定触点25如图4所示,由3个互相独立形成的触点图形构成。在凸缘部51A上侧形成有放射状的凹凸面51B。即,凸缘部51A的与壳体21相反侧的面由凹凸面51B构成。该凹凸的配设角度间距对应由固定触点25和可动触点52所生成的输出信号。如此,固定触点25和可动触点52的至少一部分构成设在壳体21内的旋转动作型元件即增量编码器。
大致圆形环状的棘轮弹簧61,在以其中心为对称的位置具有一对水平部61C和从水平部61C的外方端部位置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垂部61A。下垂部61A的下方部分形成为箭头状。各下垂部61A分别压入设在壳体21的矩形突起24上的固定用孔部24A内,棘轮弹簧61安装在壳体21上。
设在形成于水平部61C间一侧的弹性臂61D上的定位部61B与旋转体51的凹凸面51B弹性接触。另外,为了发生规定扭矩,设在另一侧的弹性臂61F上的滑动面部61E也同样与凹凸面51B弹性接触。
金属板制的罩子构件71具有铆接脚71A和下方面部71B。铆接脚71A从下方面部71B的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形成,抱住壳体21进行铆接。如此,罩子构件71与壳体21结合。下方面部71B是平坦的板状且形成为与壳体21上表面外周部对应的形状,并与壳体21上部重合。下方面部71B的角部位置分别设有贯通孔,上述的各开关41~44的各驱动体41E~44E的操作部41G~44G从各贯通孔向上方突出规定量。各驱动体41E~44E用从对应的各可动触点41C~44C向上方的施力,使各圆形宽幅部41F~44F上表面与下方面部71B相接触,抑制松动等的发生。
另外,在罩子构件71的中央部分具有位于下方面部71B上方的上方面部71C。上方面部71C和下方面部71B通过边部71E相连。另外,在上方面部71C的中央设有圆形孔71D。上方面部71C配设在壳体21的外壁23上。上方面部71C起到阻止旋转体51向上方脱出的防止功能。即,罩子构件71与壳体21结合,抑制旋转体51脱离壳体21。
此外,上方面部71C也与棘轮弹簧61的水平部61C相接触,该部分也起到阻止棘轮弹簧61脱出的功能。另外,棘轮弹簧61的水平部61C的下表面支承在矩形突起24的内壁部的上表面。由此,棘轮弹簧61的水平部61C成为被夹持成不向上下方向移动、而成为被牢固保持的状态。棘轮弹簧61在压入固定在壳体21上后,可从上方使罩子构件71与壳体21结合进行安装。因此,能用简单的作业容易地安装棘轮弹簧61,其作业性也优异。
从圆形孔71D露出的旋转体51的筒状部的上端位置,安装有上方为大径的线圈弹簧81。线圈弹簧81的上部保持在操作把手91的形成为大致圆盘状的把手本体91A下表面上。而操作把手91由树脂形成,在搭载在设备上的状态下,通过手指等直接操作。即,操作把手91兼作附属于设备侧的外装元件。
如图6所示,大致圆盘状的把手本体91A的下表面中央具有向下方突设的中央脚92和围绕其周围配设的4个弹性爪93。中央脚92具有从弹性爪93向下方突出规定量的长度尺寸,其下端形成为半球状。另一方面,各弹性爪93在相对中央脚92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围住中央脚92地以90°间距配置,在其下端位置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爪部93A。
操作把手91,从上方将中央脚92和4个弹性爪93插通在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而与旋转体51组合。即,弹性爪93是与旋转体51卡合的卡合部。此时,各弹性爪93最好对准并插通在中央孔55上部的十字的各直线部。即,最好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形成为与卡合部即多个弹性爪93对应的形状,弹性爪93插通在中央孔55中。用这种简单的结构,可使操作把手91共转地卡合在旋转体51上,同时也可适用于操作把手91的上下移动和倾倒动作。而且,在操作把手91进行倾倒动作时,也附加与弹性爪93的挠曲对应的回复力。另外,若各弹性爪93成为向中心侧稍许挠曲的状态,也可减少操作把手91的松动等情况。
在操作把手91中,在把手本体91A的水平状态下,与开关41~44相对的下表面位置形成环状按压部94。即,环状按压部94、中央脚92和弹性爪93相对于把手本体91A设置在相同的一侧。并且,把手本体91A包含面对开关41~44的环状按压部94。在环状按压部94与各开关41~44的操作部41G~44G之间设有规定间隔。
另外,如图1等所示,最好将环状按压部94的内侧部分作成凹陷的形状,可收容壳体21中外壁23的内侧中央部位。另外,如图2所示,最好在把手本体91A上表面的中央位置和周边位置设置操作突起96等,也可提高操作性。
在操作把手91与旋转体51组合后的状态下,线圈弹簧81的上下方向成为规定量的压缩状态。通过其施力,把手本体91A就对旋转体51向上方施力。另外,各弹性爪93的爪部93A是分别与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中高度方向的中间阶梯部51C相卡止的状态。这样,操作把手91保证水平状态。由于线圈弹簧81帮助操作把手91向下方的移动或倾倒动作后的回复,故动作顺利。若是这种结构。可用线圈弹簧81的施力抑制操作把手91的松动,是高质量的。中央脚92的下端,隔开稍许间隙与开关31的绝缘板31D相对。
安装在把手本体91A与旋转体51之间的线圈弹簧81也可是其他形状的线圈弹簧或其他的弹性体。除了安装在把手本体91A与旋转体51之间外,也可安装在把手本体91A与罩子构件71之间。此外,代替线圈弹簧81,可使操作把手91旋转地将平坦的橡胶等制的弹性材料等围住罩子构件71的中央圆形孔71D配置,也可提高防尘性。
上述构成了本实施例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并且,该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搭载在手机等上进行使用。例如,如图9所示,在手机中的外装框体101的操作面侧的中央位置,搭载有露出的把手本体91A的上面部。在该场合,最好在配置有操作把手91的部位的周围位置的外装框体101上,配设表示各开关41~44的配置位置的标志101A。另外,在外装框体101的操作面上也可构成由液晶等构成的显示部和数字键部等,详细说明省略。
接着,说明上述结构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的动作。首先,说明如图1所示的操作把手91的把手本体91A从保持成水平状态的非操作状态对把手本体91A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当对把手本体91A进行旋转操作时,插通于旋转体51中央孔55的中央脚92和4个弹性爪93进行旋转。随着弹性爪93的移动,中央孔55上部构成的大致十字状的壁部受到旋转方向的推压,使旋转体51共转。此时,旋转体51一边由壳体21和罩子构件71保持一边进行旋转。并且,根据凸缘部51A的旋转,可动触点52也相对固定触点25进行相对旋转。由此,通过与固定触点25连接的3个端子获得具有规定相位差的脉冲信号。
另外,如上所述,在该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搭载在设备上的状态下,有时把手本体91A上表面以从外装框体101露出状态进行配置。此时的对操作把手91进行的旋转操作,用手指肚按住把手本体91A上表面的周边部进行移动(日文なぞつて)、或将手指钩住设于周边部上的操作突起96进行旋转操作。
当像上述那样进行旋转操作时,在与操作把手91的其操作位置对应的部分,有施加较弱的向下方的压下力。在该场合,在与该操作位置对应的部分,成为线圈弹簧81进一步被压缩的状态。并且,把手本体91A在稍许倾倒的状态下,以处于压下侧的相反侧的弹性爪93的爪部93A的根部为支点进行旋转。在该状态下,有可能或多或少有压下力通过中央脚92施加在开关31上。以这样的动作状态为前提,最好预先选定开关31中的可动触点31C的反转动作力。若这样设定,则可防止旋转动作时开关31的开关状态被无意识切换的情况。
另外,当把手本体91A以稍许倾倒的状态进行旋转动作时,环状按压部94也有可能以与开关41~44的操作部41G~44G中任一个抵接的状态进行旋转。以这样的旋转动作为前提,最好选定开关41~44中的可动触点41C~44C的反转动作力。若这样设定,则可防止旋转动作时开关41~44的开关状态被无意识切换的情况。
另外,在稍许倾倒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动作的把手本体91A以与操作部41G~44G中任一个抵接的状态进行旋转时,有可能因该抵接力的影响而使旋转操作感觉恶化。另外,有可能发生环状按压部94被削去等的不良情况。作为其对策,例如,图10的立体图所示,最好沿环状按压部94预先安装摩擦缓和构件95并作成夹装在环状按压部94和操作部41G~44G之间的结构。摩擦缓和构件95,可用由例如氟类树脂或亚聚酰胺树脂构成的带状构件形成。在该结构中,用摩擦缓和构件95的作用,缓和操作部41G~44G中任一个与环状按压部94之间的摩擦力等。由此,可滑动地对操作把手91进行旋转操作,并可防止环状按压部94被削去的情况。
在对旋转体51进行旋转操作时,棘轮弹簧61的定位部61B根据凸缘部51A的旋转与其上表面的凹凸面51B弹性接触并发生规定的咔哒感。此时,棘轮弹簧61上产生与压入固定方向相反的朝脱出方向的力。在本结构中,用与壳体21结合的罩子构件71的上方面部71C,从上方将棘轮弹簧61的水平部61C压入。即,罩子构件71防止棘轮弹簧61向离开壳体21的方向脱开。因此,可长时期获得明快的咔哒感。
接着,说明从图1所示的操作把手91的非操作状态对把手本体91A向垂直下方压下的情况。即,说明将把手本体91A向壳体21的方向按压操作的情况。当将把手本体91A向垂直下方压下操作时,线圈弹簧81整体进一步压缩,操作把手91向下方移动。并且,配置在把手本体91A上的中央脚92下端,从绝缘板31D上将压下力施加在开关31中的可动触点31C的中央部。当该压下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可动触点31C的中央部一边产生节度感一边进行反转动作,其中央部下表面与中央触点31A接触。由此,通过可动触点31C,中央触点31A与外侧触点31B之间成为电气连接的状态,与两触点连接的端子间成为导通状态。
另外,在开关31切换成接通状态后的状态下,环状按压部94与各开关41~44的操作部41G~44G之间设计成不抵接的尺寸。采用该结构,可获得开关31动作时的明快的节度感,是较佳的。
在操作把手91向下方移动时,配置在中央脚92周围的4个弹性爪93由中央孔55上部的大致十字状的壁部导向到下方侧。由于使操作把手91这样移动,故操作把手91的扭动等也难以发生。
当解除该向下方的压下力时,可动触点31C通过自身的回复力而回复到原来的上方凸型圆顶状,中央触点31A与外侧触点31B再次回到电气独立状态。另外,可动触点31C通过绝缘板31D将中央脚92上推。另外,线圈弹簧81也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用两者向上方的施力而顺利地推回把手本体91A。此时,4个弹性爪93也由中央孔55的大致十字状的壁部导向并使操作把手91向上方移动。因此,回复动作也变得顺利。并且,通过各弹性爪93的爪部93A分别与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中的中间阶梯部下表面抵接,使操作把手91停止,回到图1所示的非操作状态。
另外,使开关31动作的压下操作也可操作成将操作把手91的上表面中央部压入。在该操作时及其回复动作时,棘轮弹簧61的定位部61B最好嵌入在设于凸缘部51A上表面的凹部中,将旋转体51维持成停止状态。
接着,说明对操作把手91的上表面周边部进行按压操作并使开关41~44中任一个动作的动作。另外,以使开关41动作时的动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该场合,对操作把手91的上表面周边部上的与配设有各开关41~44的方向对应的部位进行压下操作。此时,当像图9所示那样搭载时,例如一边以外装框体101上的标志101A等为标记一边进行上述压下操作。根据该操作,操作把手91以与压下侧相反一侧的弹性爪93的爪部93A的根部为支点倾倒,以使被操作的一侧位于下方。此时,位于倾倒方向的弹性爪93受中央孔55的大致十字状壁部按压而向中央侧挠曲。另外,如上所述,当预先由半球状构成中央脚92的下端时,即使中央脚92与开关31抵接,操作把手91也可顺利地倾倒。
根据该倾倒动作,在被操作的一侧,线圈弹簧81成为局部有较大压缩的状态。而且,环状按压部94对对应的开关41进行操作。即,与环状按压部94中的被操作的一侧对应的部分与对应的开关41的操作部41G抵接,从上方施加压下力。在由平坦面构成环状按压部94的场合,最好预先将操作部41G的上端构成为半球状。
并且,当环状按压部94将操作部41G压下时,驱动体41E通过绝缘板41D由小径按压部41H将压下力施加在可动触点41C的中央部。而当该力超过规定大小时,可动触点41C的中央部一边产生节度感一边进行反转动作,其中央部下表面与中央触点41A接触。由此,中央触点41A与外侧触点41B之间通过可动触点41C而电气连接,与它们对应的端子间成为导通状态。即,当以卡合部即弹性爪93与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卡合的部位为支点使把手本体91A倾倒时,环状按压部94对与该倾倒方向对应的开关41进行按压。另外,此时预先设定操作把手91的大小等,不切换其他的开关42~44及开关31的状态。
当解除对操作把手91的上表面周边部的按压操作力时,可动触点41C因自身的回复力而回到原来的上方凸型圆顶状,中央触点41A和外侧触点41B回到电气独立状态。另外,可动触点41C通过绝缘板41D将驱动体41E上推,驱动体41E将环状按压部94上推。通过圆形宽幅部41F上表面与罩子构件71的下方面部71B接触而停止驱动体41E。与此同时,成为局部压缩状态的线圈弹簧81和挠曲的弹性爪93也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操作把手91因来自它们的力而顺利地回复到图1所示的非操作状态。
使其他开关42~44中的任一个动作时的动作,是上述同样的动作,故省略说明。另外,在该倾倒操作时,也可同时对开关41~44中的相邻2个开关同时进行切换操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构成为一个单体的电子元件。并且,通过设备侧的操作把手91的旋转操作,可获得来自编码器等旋转动作型元件的规定输出。此外,当对操作把手91进行按压操作使操作把手91向垂直下方移动时,可切换操作开关31的状态。通过使操作把手91倾倒动作,可切换操作开关41~44中任一个的状态。这些操作也可连续进行。并且,作为使各开关31、41~44动作的构件,使用设备侧的操作把手91本身,成为可直接操作的结构。因此,包含操作把手91的厚度在内的高度尺寸变小。另外,也可仅将图3所示的本体部分先软熔焊接在基板上,然后在设备组装在框体上时等,安装操作把手91和线圈弹簧81,作成完成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棘轮弹簧61在压入固定在壳体21上后,再利用罩子构件71压住安装,以使其不向脱出的方向侧移动。因此,能用简单的作业顺序安装棘轮弹簧61,且其安装状态也牢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开关41~44,但按压型周边开关的配设数目不限于4个。
在上述说明中,配置在把手本体91A的中央脚92周围的卡合部由4个弹性爪93构成,并插通在旋转体51的大致十字状的中央孔55中,但是,弹性爪93的数目不限于4个。也可将多个弹性爪93配置在中央脚92的周围,用与其对应的形状形成旋转体51的中央孔55的形状并使其插通。相对于旋转体51的操作把手91的卡合部可简单地由弹性爪93构成卡合部。在把手本体91A倾倒动作时,由于也施加与弹性爪93挠曲对应的回复力,故较佳。另外,若操作把手91和旋转体51是共转的结构,则也可作成弹性爪93以外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作为根据操作把手91的旋转操作而发挥功能的旋转功能部说明了增量编码器的结构。除此以外,也可将该部位作成另外的编码器结构,或作成可变电阻器和旋转型开关等的结构。即,也可装入通过旋转体51的旋转而动作的旋转动作型元件。
另外,各开关31、41~44也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进一步配置进行其他状态切换的例如按压关闭式开关或二级动作式开关等。
在本发明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中,通过对外装构件即设备侧的操作把手的旋转操作获得规定信号,并用该操作把手本身可对按压型开关进行操作。由于是这种结构,故包含操作把手的厚度在内的高度尺寸变小。该结构对于构成各种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部分时等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旋转体、罩子构件、操作把手和旋转动作型元件,所述壳体具有设在中央部分的按压型的中央开关、设在周边部分的按压型的多个周边开关,所述旋转体设有中央孔并含有凸缘部,所述罩子构件与所述壳体结合,抑制所述旋转体离开所述壳体,所述操作把手具有把手本体、中央脚及卡合部,所述把手本体包含面对所述多个周边开关的环状按压部,所述中央脚突设在所述把手本体的与所述环状按压部相同的一侧,所述卡合部配置在所述中央脚的周围并与所述旋转体卡合,所述中央脚与所述卡合部可上下移动且可倾倒地插通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中央孔中,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中央孔的卡合,并根据所述把手本体的旋转而使所述旋转体共转,并通过所述把手本体向所述壳体方向的按压操作,用所述中央脚按压所述中央开关,在以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中央孔卡合的部位为支点使所述把手本体倾倒时,用所述环状按压部按压与该倾倒方向对应的所述周边开关,所述旋转动作型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所述壳体内,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设在所述把手本体与所述旋转体和所述罩子构件中任一个之间的弹性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由配置在所述中央脚周围的多个弹性爪构成,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中央孔用与所述多个弹性爪对应的形状形成,所述弹性爪插通在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中央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包含定位部的棘轮弹簧,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壳体相反侧的面由凹凸面构成,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凹凸面弹性接触,所述棘轮弹簧在所述旋转体进行旋转时赋予咔哒感,所述壳体上设有将所述棘轮弹簧压入固定的固定用孔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子构件防止所述棘轮弹簧向离开所述壳体的方向脱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夹装在所述把手本体的所述环状按压部与所述周边开关之间的摩擦缓和构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配置在所述中央开关与所述周边开关之间位置的固定触点,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凸缘部固定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可动触点,所述固定触点和所述可动触点构成所述旋转动作型元件。
全文摘要
一种复合操作型电子元件具有壳体、旋转体、罩子构件、操作把手和旋转动作型元件。在可旋转地保持在壳体上的旋转体的中央孔中,可上下移动且可倾倒地插通有操作把手的中央脚、和设在其周围的卡合部。配置在壳体上的按压型中央开关或按压型周边开关通过操作把手动作。旋转动作型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在壳体内,通过操作把手使旋转体共转进行动作。
文档编号H01H25/00GK1838356SQ200610074129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5日
发明者山崎政人, 西本巧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