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5324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和电子器具例如移动设备等使用的连接器,特别涉及与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进行稳定电连接并且能够安装在基底的一个表面上以实现连接器安装的简化中具有优势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供移动电话、CCD摄像机(电荷耦合装置式摄像机)等使用的连接器在总体高度上非常薄,并且具有极窄的间距(所谓的更轻更紧凑)。每个这种连接器主要包括外壳、触点和滑块,以将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包围在外壳和滑块之间。可以考虑通过外壳和滑块夹持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的各种方法。已经有了在许多情形下使用的结构,即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扁平电缆已经插入外壳之后,滑块插入到外壳中并且朝向触点挤压电路板或者缆线。
此外,近几年来,使用枢转构件代替滑块的连接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使触点与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接触。在一种类型的这类连接器中,枢转构件在连接对象的插入侧上枢转地移动(前部枢转型),而在另一种类型中,枢转构件在连接对象的插入侧的相对侧上枢转地移动(后部枢转型)。
前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在编号为2000-106,238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了。后部枢转型的连接器在编号为2003-297,489(专利文献2)、编号为H11-307,198/1999(专利文献3)和编号为2004-71,160(专利文献4)这些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公开。此外,本申请的中请人在编号为2004-233,197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文献5)中已经提出了后部枢转型连接器。
专利文献1依照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2000-106,238,该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缆线的连接器,即使有许多缆线导体,该连接器也仅仅需要微小的操作力。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用于缆线的连接器,它包括触点,其中每个都具有面向缆线的一个表面的接触部分和面向缆线的后表面的枢转部分,还包括致动元件,用于朝向触点的接触部分挤压缆线并且具有位于枢转部分和缆线之间的凸轮部分以及用于枢转部分留有间隙地插入的孔,每个枢转部分都具有对应于凸轮部分的凹部,以便致动元件通过绕着凸轮部分枢转地移动的方式接合枢转部分。
顺便地,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2000-106,238的权利要求1限定了一种连接器,包括触点,每个都具有面向所述缆线的一个表面的接触部分和面向缆线的相对表面的枢转部分,用于夹持所述触点的绝缘体,以及用于朝向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挤压缆线的致动元件,所述致动元件包括位于枢转部分和缆线之间的凸轮部分以及用于所述枢转部分留有间隙地插入的孔,每个枢转部分都具有对应于凸轮部分的凹部,以便致动元件通过绕着凸轮部分枢转地移动的方式接合枢转部分。权利要求2限定了所述绝缘体包括用于接合所述致动元件从而夹持所述致动元件的锚固部分,并且在缆线没连接至连接器时,所述凸轮部分远离触点的所述接触部分。权利要求3限定了所述缆线是扁平电缆,所述绝缘体包括用于接收缆线的侧边从而防止在缆线连接至连接器之后缆线沿它的厚度方向移动的缆线固定槽。权利要求4限定了在连接器中,通过缆线的一个表面面向触点的接触部分并且由可旋转的致动元件推动缆线的相对表面抵靠接触部分的方式在触点和缆线之间获得电连接,所述每个接触部分设置有至少两个接触侧面凸起,而所述致动元件设置有与所述接触侧面凸起之间的空间对应的致动元件侧面凸起。权利要求5限定了连接器包括每个所述触点具有面向缆线的相对表面的枢转部分,在枢转部分和缆线之间具有凸轮部分的所述致动元件,以及每个所述凸轮部分都设置有所述致动元件侧面凸起。
“专利文献2”依照公开的编号为2003-297,489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该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总体高度减小的连接器,它包括仅仅通过微小的操作力操作的致动器以及能够使触点移动较大距离从而执行触点的可靠连接。致动器包括凸轮部分以及致动部分,并且致动器在凸轮部分和致动部分之间形成有释放槽,触点的弹簧部分的尖端可插入到该槽中并且可从中移走。当致动器绕着它的支点顺时针旋转90°时,凸轮部分使弹簧部分和连接弹簧部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在触点的接触部分的凸起之间包围柔性电路板从而通过触点的接线端实现电路板和印刷板的图形之间的电连接。绝缘体的顶部盖住触点的接触部分,并且在前侧上的顶部的下面的下部形成有用于将电路板插入连接器的导向装置。
顺便提及的是,编号为2003-297,489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限定了在一种连接器中,包括触点,用于夹持触点的绝缘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绝缘体上并且使触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它们接触连接对象的致动器,每个触点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连接弹簧,其中,第一梁在它的一端具有接触部分,用于接触连接对象,并且在另一端具有适合由致动器驱动的致动部分,第二梁在它的一端具有接触部分,用于接触连接对象,并且在另一端具有连接至印刷基底的接线端,连接弹簧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梁,并且所述绝缘体具有顶部,用于至少盖住装配侧上的触点的接触部分,并且所述顶部形成有用于引导连接对象的插入的导向装置。权利要求2限定了触点的连接器,其中每个都具有至少一个接触部分,接触部分在连接弹簧附近具有朝向连接对象倾斜的倾斜部分。权利要求3限定了致动器的连接器,它具有致动部分,用于致动触点的致动部分的凸轮部分,以及释放槽,该槽位于致动部分和凸轮部分之间以便在连接对象未连接至连接器的状态下,致动部分可以插入到释放槽中。权利要求4限定了在一种连接器中,包括触点,用于夹持触点的绝缘体,以及可旋转地安装在绝缘体上并且使触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它们接触连接对象的致动器,每个触点包括第一梁、第二梁和连接弹簧,其中,第一梁在它的一端具有接触部分,用于接触连接对象,并且在另一端具有适合由致动器驱动的致动部分,第二梁在它的一端具有接触部分,用于接触连接对象并且在另一端具有连接至印刷基底的接线端,连接弹簧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梁,第一梁的所述接触部分具有朝向连接对象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对象的插入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并且第二梁的所述接触部分具有朝向连接对象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对象的插入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这样,根据第三凸起是位于第一和第二凸起之间还是第一凸起位于第三和第四凸起之间,第一和第二凸起或者第三和第四凸起与连接对象接触。
“专利文献3”
依照编号为H11-307,198/1999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该发明具有的一个目的是提高连接多个接线端并且夹持柔性印刷电路板等的连接器的可操作性和夹持力。公开的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包括形成有用于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插入槽的外壳,并排设置的多个触点,其中触点的接触部分布置成相对于插入槽可延伸和缩回,以及在连接和断开位置之间枢转移动布置的致动构件。致动构件设置有多个凸轮,这样,当致动构件处于连接位置时,触点由凸轮推动着它们的致动部分从而使它们的接触部分延伸到插入槽中,从而使接触部分朝向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接线端挤压或者连接至接线端并且夹持着电路板。另一方面,当致动构件处于断开位置时,一些触点由凸轮推动它们的致动部分使它们的接触部分略微延伸到插入槽中,以致紧靠柔性印刷电路板等,从而临时夹持着电路板,而剩余的触点的接触部分从插入槽中缩回。
顺便提及的是,编号为H11-307,198/1999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限定了一种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它设置有多个并排布置的触点,用于连接块状的印刷电路板等的多个接线端,所述连接器包括具有用于插入印刷电路板等的插入槽的外壳,布置成相对于所述插入槽延伸和缩回的所述触点,在连接和断开位置之间可动设置的致动构件,当致动构件位于连接位置时,触点由致动构件推动伸进插入槽中从而挤压柔性印刷电路板等的接线端,这样,触点就连接至接线端并且夹持印刷电路板等,当致动构件位于断开位置时,一些触点略微延伸进入插入槽中紧靠并且临时夹持印刷电路板等,并且剩余的触点相对于插入槽缩回。权利要求2限定了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多个触点形成相同的形状,并且致动构件设置有多个凸轮,当致动构件位于连接位置时,触点由凸轮推动伸进插入槽中,当致动构件处于断开位置时,一些触点由凸轮推动略微伸进插入槽中,并且剩余的触点相对于插入槽缩回。
“专利文献4”依照编号为2004-71,160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该发明具有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能够利用滑块朝向触点的接触部分可靠地推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而不会降低各个构件的强度、规范以及用户的要求,并且可以实现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导体间较窄的间距以及减小的总体高度。这种连接器包括触点,每个触点包括接触部分、连接部分和弹性部分以及在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支点部分,以及在面向连接部分的位置上并从弹性部分伸出的压力承受部分,并且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布置成曲柄的形式,还包括滑块,滑块包括沿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枢转地安装在外壳上的推动部分,这样,推动部分在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的空间中枢转地移动。
编号为2004-71,160的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限定了适用于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所需数量的触点,触点具有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以及壳体,其将所述触头保持和固定在其中,而且壳体具有装配开口,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可以通过该装配开口插入;以及用于推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接触的滑块;其中每个触点包括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和在面向连接部分的位置上并从弹性部分伸出的压力承受部分,以及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的曲柄的形式,滑块设置有沿着它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安装在外壳上的推动部分,这样,推动部分就在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的空间中枢转地移动。权利要求2限定了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可拆地装配的连接器,包括所需数目的触点,触点具有用于接触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接触部分,外壳,用于夹持并且固定触点并且具有用于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装配开口,以及滑块,用于向触点推动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其中两个类触点错开地布置,一类触点的每个都包括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以及在面向连接部分的位置中并从弹性部分伸出的压力承受部分,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的曲柄的形式,并且另一类触点的每个包括接触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弹性部分和支点部分,以及沿着接触部分的相反方向延伸的压力承受部分,并且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的U形的形式,并且滑块设置有沿着它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安装在外壳上的推动部分,这样,推动部分在一类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以及另一类触点的压力承受部分和外壳之间枢转地移动。权利要求3限定了当滑块的推动部分在一类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的空间中枢转地移动时,压力承受部分由推动部分抬起,这样,弹性部分就绕着支点部分朝向接触部分倾斜,从而朝向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推动接触部分。权利要求4限定了一类或者另一类触点的压力承受部分每个都设置有凸起,这样,就可以防止滑块的推动部分朝向一类触点的连接部分移动。权利要求5限定了滑块的推动部分是细长的形状。权利要求6限定了滑块形成有彼此独立的所需数目的固定孔,用于分别与触点的凸起接合。权利要求7限定了细长的推动部分的形式为椭圆形。权利要求8限定了触点的连接器每个都在从支点部分伸出的位置上设置了另外的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权利要求9限定了另一类触点,每个都设置有沿连接部分的相反方向从支点伸出的延伸部,并且滑块安装在外壳上,这样,滑块的推动部分就在延伸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的空间中枢转地移动。权利要求10限定了另一类触点的连接器,每个都在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设置了接触部分,用于接触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
“专利文献5”依照编号为2004-233,197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摘要,该发明具有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可以实现小型化或者减小总体高度,以及在微小的操作力和简单操作下获得稳定的电连接,并且即使连接对象受到不应有的外力连接也不会断开。公开的内容是,连接器包括触点,每个触点都包括第一零件,第一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在另一端由枢转构件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以及从压力承受部分的尖端向内伸出的凸起,还包括第二零件,在一端具有连接至基底的连接部分,在另一端具有支点部分,以及用于连接第一零件和支点部分的弹性部分,接触部分、弹性部分、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布置成曲柄的形式;外壳,在至少两端上形成有保护壁,用于防止连接对象受到突然的向上外力时它的顶部抬起;以及枢转构件,包括致动部分、推动部分、凸起和固定孔,这样,当推动部分枢转地移动时,旋转轴随着枢转移动而移动从而实现紧凑的旋转。
顺便提及一下,编号为2004-233,197的日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1限定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多个触点,触点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外壳,设置成夹持所述触点并且具有用于连接对象插入的装配开口,以及枢转构件,用于使所述触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朝向所述连接对象推动所述触点,其中所述触点均包括第一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在另一端具有用于由所述枢转构件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以及从所述压力承受部分的尖端向内伸出的凸起;第二零件,在一端具有支点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板的连接部分;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零件和所述支点部分的弹性部分;并且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的曲柄形式,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用于盖住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的顶部,所述顶部至少在两端上形成有在所述连接对象意外地受到不应有的向上的外力时防止所述顶部抬起的保护壁,并且其中所述枢转构件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沿枢转构件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的推动部分,以及用于其中接收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和分别接合所述凸起的彼此独立的固定槽,所述枢转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这样,推动部分在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所述推动部分的旋转轴随着它们的枢转移动而移动从而实现紧凑的旋转。权利要求2限定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多个触点,触点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触连接对象接触部分,外壳,设置成夹持所述触点并且具有用于连接对象插入的装配开口,以及枢转构件,用于使所述触点发生弹性变形从而朝所述推动所述触点,其中所述触点包括两类交替错开布置的触点,所述一类触点均包括第一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在另一端具有用于由所述枢转构件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第二零件,在一端具有支点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板的连接部分;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零件和所述支点部分的弹性部分;并且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为曲柄的形式,并且另一类的所述触点均包括第一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在另一端具有用于由所述枢转构件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第二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板的连接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具有支点部分;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零件和所述支点部分的弹性部分;并且所述接触部分、所述弹性部分、所述支点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布置成大体上为U形的形式,并且至少一类或另一类的触点的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均在尖端设置了向内延伸的凸起,其中所述外壳包括用于盖住触点的所述接触部分的顶部,所述顶部至少在两端形成有在所述连接对象意外地受到不应有的向上的外力时防止所述顶部抬起的保护壁,并且其中,所述枢转构件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沿枢转构件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的推动部分,以及用于在其中接收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和分别接合所述凸起的彼此独立的固定槽,并且所述枢转构件安装在所述外壳上,这样,推动部分在一类触点的连接部分和压力承受部分之间以及在另一类触点的压力承受部分和外壳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所述推动部分的旋转轴随着它们的枢转移动而移动,从而实现紧凑的旋转。权利要求3限定了当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时,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放置成在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所述连接器之前,所述推动部分的下端置于所述压力承受部分的凸起和连接部分以及外壳或延伸部之间,第二,在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所述致动部分时,所述推动部分会沿与所述装配开口相对的方向移动,这样所述推动部分的下端就包围在所述压力承受部分的凸起和连接部分以及外壳或延伸部之间,第三,在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所述致动部分时,处于其第二位置的所述推动部分会围绕所述推动部分的中心作为它们的旋转轴而枢转地移动,第四,在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所述致动部分时,处于其第三位置中的所述推动部分会绕着所述推动部分的中心作为它们的旋转轴而枢转地移动,这样所述推动部分就大体上直立的立在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以及外壳或延伸部之间,并且旋转轴会朝与所述凸起接触的所述推动部分的上端移动,并且最后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所述致动部分时,处于其第四位置中的所述推动部分会绕着与所述凸起接触的所述推动部分的上端的附近的中心枢转地移动,从而使所述推动部分接合所述凸起。权利要求4限定了所述顶部还设置有大体上处于其中心的保护壁,从而在连接对象意外地受到不应有的向上的外部力时防止所述顶部抬起。权利要求5限定了所述触点以及一类的所述触点均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支点部分沿所述延伸部面向所述接触部分的这样一个方向延伸。权利要求6限定了另一类的所述触点均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从支点部分沿所述延伸部面向所述压力承受部分的这样一个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枢转构件安装在外壳上,这样枢转构件的所述推动部分就在所述延伸部和所述压力承受部分之间枢转地移动。权利要求7限定了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另一个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每个触点和一类所述触点的所述延伸部上,并且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另一个接触部分也设置在另一类所述触点的每个的所述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权利要求8限定了所述外壳在装配开口侧面设置有凹槽部用于使连接对象导电,并且另一类触点布置成触点的连接部分并不从所述凹槽部中伸出。权利要求9限定了连接对象设置有固定部分,并且设置了锁定构件,锁定构件均具有用于接合所述固定部分的接合部分,并且所述锁定装置与所述触点、一类所述触点或另一类所述触点的结构大体上相同。权利要求10限定了在每个所述触点和一类所述触点的所述延伸部上设置的所述另一个接触部分构造成具有弹性,并且设置在每个另一类所述触点的支点部分和连接部分之间的所述另一个接触部分构造成具有弹性。权利要求11限定了外壳在对应于所述触点或一类所述触点的位置上设置有固定部分,而所述触点和一类所述触点的连接部分均设置有用于接合所述固定部分的倾斜接合部分,并且所述触点和一类所述触点的所述延伸部并未由外壳容纳。权利要求12限定了在将所述触点或一类所述触点从所述装配开口的相对侧插入所述外壳中时,在固定部分与接合部分开始接合时,触点的接触部分大体上平行于外壳的插入孔,并且随着插入的进行,触点会倾斜地倾斜,这样触点的接触部分就会与插入孔的顶壁接触,并且其中当触点已经完全插入时,接触部分借助于倾斜的接合部分返回与插入孔平行。
各种类型的连接器分别具有优点和缺点。例如,如上所述的前部锁定型或前部枢转型连接器可以实现小型化和连接器的较窄的间距以及沿深度方向的空间的最小化(数量级为3毫米),但是它很难实现减小的总高度(最好大约为1毫米)、符合触点依照规范布置在上侧和下侧的要求、在连接对象意外地受到向上的外部力时足够的稳定性和夹持力以及连接对象的平滑导引。在背部锁定型或后部枢转型连接器中,它具有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和较窄间距、降低的总高度(数量级为0.65毫米)、符合触点依照规范布置在上侧和下侧的要求、在连接对象意外地受到向上的外部力时提高的连接稳定性和夹持力以及易于连接对象的导引的优点。然而,它们的缺点是沿深度方向的空间具有有限的最小值,其最好的数量级为3.5毫米。
在专利文献1至5公开的上述连接器中,枢转构件在装配侧面或者装配侧面的相对侧以及连接器安装侧面上枢转地移动,使触点与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等接触,并且连接器在任一种情形下安装到基底的上或下表面上。根据用户的规格和基底上的安装空间,需要触点的延伸连接部分与装配开口的方向正交地延伸,并且由于用户的规范、基底上的安装空间以及可操作性,还需要执行操作使连接对象与相对侧上的触点从安装侧面接触。
即使使用专利文献1至5中公开的这些连接器,根据用户的规范或是由于基底上安装空间的限制,连接器经常在它的侧表面上安装到基底上。然而,使用文献1至5的连接器,在依照用户的规范部件仅仅安装基底的一个表面的情形下,不可能实现总体高度(安装的连接器的高度)的小于0.9毫米的减小,另外,枢转构件的操作会变得困难。
此外,专利文献1至5中公开的连接器都存在对连接器的夹持力很小的缺点,当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它们会从基底上脱离。另外,当连接器安装在基底上时,用户要求沿深度方向的尺寸在3毫米之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消除了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所有缺点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并且克服了基底上的安装空间、操作性和减小总体高度等的问题。
上述的目的可以通过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10来实现,连接器10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28的多个触点14、16,布置和夹持触点14、16并且具有用于插入连接对象的装配开口20的外壳12,以及用于使所述连接对象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28接触的构件,其中触点14、16与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插入方向正交地布置,以便触点14、16的连接部分32沿着外壳12的宽度方向延伸到外壳12的任一或者两个侧面上,并且在连接对象已经插入到装配开口20中之后,构件被插入或者枢转地移动从而使连接对象与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接触。
滑块或者枢转构件18用作构件,在连接对象已经插入装配开口20中之后,插入滑块或者枢转构件18枢转地移动使连接对象与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接触。
此外,枢转构件18至少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42,使触点14、16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44,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触点14、16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46,枢转构件18对应于触点14、16的配置来布置,以便通过在与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同或者相反的侧面上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使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
另外,两个枢转构件18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通过在与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反的侧上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的致动部分42,使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
当连接器安装在基底80的侧表面上时,基底80设置有切口82以便连接器10装配在基底的切口82中。此外,触点14、16大体上为H形,基底80设置有深度为3毫米或更小的切口82,其中连接器装配到切口82中。
另外,每个触点14、16包括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28并且在另一端具有通过枢转构件18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一零件24,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另一个接触部分28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基底80的连接部分32的第二零件26,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零件24和26的接合部分34,和允许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的夹持装置,其中枢转构件18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的致动部分42,沿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使接触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44,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压力承受部分3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46,枢转构件18安装在外壳上以便推动部分44在触点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其中,当推动部分44枢转地移动时,推动部分44的旋转轴会随着它们的枢转运动移动从而执行紧凑的旋转,并且当致动部分42沿着与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并且远离触点的连接部分32枢转地移动时,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就会与连接对象接触。
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16在第二零件26上设置了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起部分40,而第一零件24的压力承受部分30设置有朝向凸起部分40延伸的突出部分38以便突出部分38和凸出部分40相对于彼此错开,因此夹持着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允许它们枢转地移动。
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16在第二零件26的凸起部分40和接合部分34之间设置有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部41。
此外,设置有突出部分38和凸起部分40的触点14、16和设置有凸部41的触点14、16相对于彼此错开。另外,触点14、16每个都在第一零件24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尖端设置有凸起。突出部分38、凸起部分40和凸部41大体上布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
当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10时,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放置成在将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10之前,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处于与凸部41接触的状态中,第二,在枢转地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与凸部41接触的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绕着下端68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从而推动部分44进入略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二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略微移动并且绕着推动部分44的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从而推动部分44进入大体上的垂直状态,第四,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三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朝向突出部分38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进入垂直状态,第五,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四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进入与突出部分38接触的状态,最后,在从第五状态进一步枢转地移动致动部分42时,推动部分44绕着上端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以便通过朝向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方向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使触点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并且在枢转构件18的轴和外壳12的支承部分之间设置了间隙,从而使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能够紧凑地旋转。另外,触点14、16的连接部分32或者接触部分28相对于彼此错开。
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功能如下。在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70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插入到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中之后,当构件被插入或者旋转时,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例如,在枢转构件18用作构件的情形下,在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70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已经插入到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中之后,当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触点14、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时,压力承受部分30通过推动部分44向上抬起,以便触点14、16的接合部分34绕着触点14、16的接合部分34作为支轴朝向所述接触部分28倾斜,从而朝向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挤压所述接触部分28。
由上面的说明可以看出,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带来如下的重要功能和作用。(1)连接器10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28的多个触点14、16,布置和夹持触点14、16并且具有用于插入连接对象的装配开口20的外壳12,以及用于使所述连接对象与触点的所述接触部分28接触的构件,根据本发明,触点14、16与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插入方向正交地布置,以便触点14、16的连接部分32沿着外壳12的宽度方向延伸到外壳12的任一或者两个侧面上,并且在连接对象已经插入到装配开口20中之后,构件被插入或者枢转地移动从而使连接对象与触点14、16的所述接触部分28接触。因此,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适应由用户的要求强加的基底上的安装空间,并且将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地,在深度方向上小于3毫米)并且易于操作。
(2)依照本发明的滑块或者枢转构件18用作构件,在连接对象已经插入装配开口20中之后,插入所述滑块或者枢转构件18枢转地移动使连接对象与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接触。因此,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将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地,在深度方向上小于3毫米),并且构件或者枢转构件易于操作。
(3)枢转构件18至少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42,使触点14、16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44,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触点14、16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46,枢转构件18对应于触点14、16的配置来布置,以便通过在与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同或者相反的侧面上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使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因此,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适应由用户的要求强加的基底上的安装空间,并且将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地,在深度方向上小于3毫米)并且易于操作。
(4)依照本发明,两个枢转构件18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面向彼此,并且通过在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上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的致动部分42,使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因此,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适应由用户的要求强加的基底上的安装空间,将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地,在深度方向上小于3毫米),并且能够实现导体的高密度并且易于操作。
(5)依照本发明,当连接器安装在基底80的侧表面上时,基底80设置有切口82以便连接器10装配在基底的切口82中。因此,构件或者枢转构件易于操作,并且连接器实现了数量级为0.9毫米的总体高度的减小,并且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是深度方向上)。
(6)依照本发明,触点14、16大体上为H形,基底80设置有深度为3毫米或更小的切口82,其中连接器10装配到切口82中。这样,基底所占的面积可以减小到最低(特别是深度方向上)。
(7)依照本发明,每个触点14、16包括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28并且在另一端具有通过枢转构件18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一零件24,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另一个接触部分28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基底80的连接部分32的第二零件26,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零件24和26的接合部分34,和允许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枢转构件18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的致动部分42,沿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使接触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44,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压力承受部分30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46,枢转构件18安装在外壳上以便推动部分44在触点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其中当推动部分44枢转地移动时,推动部分44的旋转轴会随着它们的枢转运动移动从而进行紧凑的旋转,并且当致动部分42沿着与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并且远离触点的连接部分32枢转地移动时,触点14、16的接触部分28就会与连接对象接触。因此,依照本发明,枢转构件18易于操作,并且连接器实现了数量级为0.9毫米的总体高度的减小,并且基底所占的面积减小到最低(特别是深度方向上)。
(8)依照本发明,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16在第二零件26上设置了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起部分40,而第一零件24的压力承受部分30设置有朝向凸起部分40延伸的突出部分38以便突出部分38和凸出部分40相对于彼此错开,因此夹持着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允许它们枢转地移动。因此,可以实现枢转构件18的稳定旋转,并且基底所占的面积可以减小到最低(深度方向3.0毫米),因为枢转构件朝向装配侧面旋转。
(9)根据本发明,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16在第二零件26的凸起部分40和接合部分34之间设置有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部41。因此,可以实现枢转构件18的稳定旋转,并且基底所占的面积可以减小到最低(深度方向3.0毫米),因为枢转构件朝向装配侧面旋转。
(10)根据本发明,设置有突出部分38和凸起部分40的触点14、16和设置有凸部41的触点14、16相对于彼此错开。这样,可以实现较窄的间距以及枢转构件18的稳定旋转,并且基底所占的面积可以减小到最低(深度方向3.0毫米),因为枢转构件朝向装配侧面旋转。
(11)根据本发明,触点14、16每个都在第一零件24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尖端设置有凸起。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对枢转构件18的枢转移动的反作用力导致的外壳12的中心部分朝向装配开口20发生变形。
(12)根据本发明,突出部分38、凸起部分40和凸部41大体上布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这样,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可以被夹持着允许枢转移动。
(13)根据本发明,当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10上时,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放置成在将连接对象连接至连接器10之前,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处于与凸部41接触的状态中,第二,在枢转地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与凸部41接触的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绕着下端68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从而推动部分44进入略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二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略微移动并且绕着推动部分44的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从而推动部分44进入大体上的垂直状态,第四,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三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朝向突出部分38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进入垂直状态,第五,在进一步移动致动部分42时,下端68从第四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进入与突出部分38接触的状态,最后,在从第五状态进一步枢转地移动致动部分42时,推动部分44绕着上端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以便通过朝向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方向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18使触点的接触部分28与连接对象接触,并且在枢转构件18的轴和外壳12的支承部分之间设置了间隙,从而使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能够紧凑地旋转。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这种结构,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绕着可变的旋转轴而不是固定的轴旋转,以便推动部分可以实现紧凑的旋转并且有助于减小连接器的总体高度。
(14)根据本发明,触点14、16的连接部分32或者接触部分28相对于彼此错开。因此,可以实现较窄的间距。


图1A是在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1B是在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2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2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3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插入了柔性印刷电路板;图3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插入了柔性印刷电路板;图4A是从上方观察时枢转构件的透视图;图4B是从下方观察时枢转构件的透视图;图5A是一种类型的触点的透视图;图5B是另一种触点的透视图;图6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外壳的透视图;图6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外壳的透视图;图7A是从与外壳接合的一侧观察时用于将枢转构件固定至外壳的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7B是从与外壳接合的一侧的相对侧观察时用于将枢转构件固定至外壳的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8A是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沿着一类触点剖开的剖视图,其中没有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
图8B是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沿着另一类触点剖开的剖视图,其中没有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和图9A至9F是用于说明在枢转构件枢转地移动时推动部分和旋转轴的移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实施例中,枢转构件用作朝向触点的接触部分推动连接对象的构件。在此说明的连接器是连接至基底的端面的连接器,枢转构件在与安装了连接器的表面相对的基底一侧上致动。
将参见图1A至8B说明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图1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1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的图1A中的连接器。图2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枢转构件打开。图2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图2A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3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安装在基底上的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插入了柔性印刷电路板。图3B是从装配打开侧下方观察时图3A的连接器的透视图。图4A是从上方观察时枢转构件的透视图。图4B是从下方观察时图4a中的枢转构件的透视图。图5A是一类触点的透视图,图5B是另一类触点的透视图。图6A是从装配开口侧上方观察时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外壳的透视图。图6B是从装配开口侧下方观察时图6A的外壳的透视图。图7A是从与外壳接合的方向观察时用于将枢转构件枢转地安装在外壳上的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7B是从接合方向的相对侧观察时图7A的固定构件的透视图。图8A是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沿着一类触点剖开的剖视图,其中没有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图8B是图8A的连接器沿着另一类触点剖开的剖视图。图9A至9F是用于说明在枢转构件枢转时推动部分和它们的旋转轴的移动的图形。
在说明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部件之前先对基底进行说明。多种类型的其它部件安装在基底的安装表面上,其中连接器安装在基底上。基底的安装表面还设置有将连接器10焊接在其上的焊盘,并且焊盘通过图案连接至其它部件。基底上形成有切口,以便连接器通过使连接器装配在基底切口中的方式连接至基底。基底切口的尺寸取决于连接器的规范(间距和导体的数目),考虑到枢转构件的操作性能、尺寸和其它规格,切口的深度可以是3毫米或更小并且宽度为8.4毫米。
现在参照

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的部件。首先,将说明两类触点14和16。触点14、16由金属制成并且利用已知技术中的挤压操作形成。优选形成触点的金属包括黄铜、铍铜、磷铜等,这些金属符合一些要求例如弹性、导电性等。
首先,说明一类触点14。如图5A所示,触点14大体上为H形(除了它的连接部分以外),它包括第一零件24,该第一零件24具有用于在一端接触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28和在另一端由枢转构件18推动的压力接收部分30,和包括第二零件26,该第二零件26具有在一端处的接触部分28和用于在另一端连接至基底80的连接部分32,还包括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零件24和26的接合部分34,还包括用于将触点14夹持在外壳12上的固定部分36,并且还包括夹持装置,该夹持装置允许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
接触部分28具有能够使接触部分很容易地接触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的凸部的形式。在所示实施例中连接部分32是如图5A所示的表面安装的类型(SMT),但也可以是直插型式。连接部分32大体上为L形并且固定成使它的竖柱部分大体上垂直于基底80的焊盘。
当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70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插入到连接器中时,接合部分34和压力承受部分30用来执行如下的功能。在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70或者柔性扁平电缆已经插入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中之后,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从而通过推动部分44来抬高压力承受部分30,以便接合部分34的上端绕着触点14的接合部分34的下端作为支点朝向第一零件24的接触部分28倾斜。这样,接触部分28被朝向连接对象例如柔性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推动。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可以适当地设计接合部分34和压力承受部分30的尺寸和形状。
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和16的第二零件24设置有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起部分40,而第一零件24的压力承受部分30还设置有突出的部分38,该突出的部分38以使突出部分38和凸出部分40相对于彼此相互错开的方式朝向凸出部分40延伸,从而以允许它们枢转移动的方式夹持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突出部分38和凸出部分4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一种,只要做到如下即可,即它们可以夹持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允许它们进行枢转移动并且可以适当地设计成以允许推动部分的枢转移动的方式通过凸出部分40和突出部分38夹持推动部分。在所示实施例中,突出部分38和凸出部分40形成大体上的三角形剖面图并且它们的尺寸在0.08毫米的数量级上。
作为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14和16的第二零件可以在第二零件26的凸起部分40和接合部分34之间设置有朝向压力承受部分30延伸的凸部41(参见图9A)。凸部41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一种,只要它们可以夹持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允许它们进行枢转移动并且可以适当地设计成能够使推动部分由它们以允许推动部分进行枢转移动的方式夹持着即可。一旦设置了凸部41,就希望将突出部分38、凸起部分40和凸部41布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从而能够使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以允许它们进行枢转移动的方式稳定地夹持。
此外,设置有突出部分38和凸起部分40的触点14和设置有凸部41的触点16布置成相对于彼此错开的方式。
优选在触点14和16其中之一或者两者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尖端上提供一种向内延伸的凸起(未显示)。当使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二零件26之间枢转地移动时,这种凸起用来防止枢转构件18由于对枢转构件18的枢转移动的强烈作用而在它的中央沿着如图2A所示的箭头B的方向发生变形。凸起可以具有任意的尺寸,只要它们可以实现它们的功能即可,并且可以适当地设计成使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抓牢凸起的长度。
另外,在枢转构件18已经枢转之后当触点14和16接触连接对象时,凸起还用来夹持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防止它们落下。
现在说明另一类触点16。仅仅只说明触点16与触点14的差别。触点16与触点14的形状类似,除从接合部分34至接触部分28的距离以及从接合部分34至连接部分32的距离不同之外。换句话说,另一类触点16的接合部分34和接触部分28之间的距离大约比触点14的长0.6毫米,而接合部分34和连接部分32之间的距离大约比触点14的短0.8毫米。
然后参照图4A和4B说明枢转构件18。枢转构件18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利用已知技术中的喷射造型法形成。适合枢转构件18的材料通常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等及其组合,并且可以考虑到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等适当地选取。枢转构件18主要包括致动部分42、用于枢转地将枢转构件18安装在外壳12上的轴48、用于推动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推动部分44以及固定孔46,其中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的尖端进入固定孔46中啮合。轴48用作枢转构件18的枢转移动的支轴,并且适当地装配在在外壳12的纵向端部中形成的支承孔中使枢转构件18能够枢转地移动。
推动部分44用于推动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希望推动部分44形成细长的形状,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它们形成具有椭圆的剖面图。通过具有椭圆的剖面图的这种推动部分,当枢转构件18沿着图1A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枢转地移动以致使推动部分44在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二零件26之间的间隔中旋转时,由于推动部分44的椭圆形状,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随着接触高度的变化向上移动,从而将触点14和16的接触部分28压向连接对象。推动部分44可以形成为任何的形状,只要它们可以在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和面向压力承受部分30的第二零件26之间旋转即可,并且触点14和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可以借助于接触高度的变化而抬起,原因可以是例如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差别。
枢转构件16设置有彼此独立的固定孔46,用于与触点14和16的凸起(未显示)接合从而防止枢转构件18由于对枢转构件18的枢转移动产生强烈作用而沿图2A中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在中部发生变形。独立设置的固定孔46用于提高枢转构件18的强度并且用于防止它在枢转移动时产生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枢转构件18具有大体上呈L形的剖面图。两个枢转构件18沿着外壳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相对的端部上,布置的方式是使它们的致动部分42可以在与它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对的基底一侧上枢转地进行操作。
接着说明外壳12。外壳12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利用已知技术中的喷射造型法形成。适合外壳12的材料通常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等及其组合,并且可以考虑到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等适当地选取。
外壳12形成为在外壳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插入孔22,所需数量的触点14和16插入其中并且通过压力装配、钩挂(切缝)、焊接等固定在其中。
外壳12沿着宽度方向在两侧的预定位置处还形成有安装部分,用于安装固定构件19,其中固定构件19用于分别枢转地安装枢转构件18。可以考虑到枢转构件的枢转移动的可能性以及连接器10的小型化来适当地设计安装部分的尺寸和形状。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枢转构件18作为分开的部件利用固定构件19枢转地安装在外壳12上,但是枢转构件18也可以通过在外壳上设置枢转构件18的轴48的支承部分的方式直接安装在外壳12上,而无需使用固定构件,即只要枢转构件18能够枢转移动即可。
外壳12形成有用于插入柔性印刷电路板70的装配开口20。装配开口20由围绕着装配开口的四个侧面的四个壁形成,并且当触点14和16安装在插入孔22中时,触点14和16的接触部分28的尖端伸进装配开口20中。
然后参照图7A和7B说明固定构件19。固定构件19用于枢转地将枢转构件18安装在外壳上,并且可以由金属或者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只要它可以实现这种功能即可。如果固定构件由金属制成,那么就可以利用已知技术中的压力加工形成,形成固定构件的优选金属包括能符合例如尺寸稳定性、弹性等的要求的黄铜、铍铜、磷铜等。如果固定构件由电绝缘的塑料材料制成,那么就可以利用已知技术中的喷射造型法形成。适合固定构件19的材料通常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酰胺(66PA或者46PA)、液晶聚合物(LCP)、聚碳酸酯(PC)等及其组合,并且可以考虑到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制造成本等适当地选取。在本实施例中,鉴于强度和装配的简易性,固定构件19由不锈钢(SUS)制成。固定构件19主要包括板形零件72、连接零件74和弹性零件76。固定构件19大体上为U形,并且两个板形零件72由连接零件74连接起来。每个板形零件72在它附近设置了弹性零件76,零件76具有通过狭缝与板形零件72分开的弹性体。两个弹性零件76之间的距离比两个板形零件72之间约小于0.2毫米,以便使枢转构件18包围并且夹持在弹性零件76之间。当枢转构件18处于它的打开位置时,枢转构件18的轴48接合弹性零件76从而防止枢转构件18进一步移到侧面上,其中触点14和16的连接部分32延伸到该侧面上。枢转构件的轴48与板形零件72接触,并且在这种状态下,轴48对枢转构件18的枢转移动可旋转。固定构件19利用压力装配、焊接、弹性钩挂等固定至外壳12。
在此将参见图9A至9F说明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的移动和枢转移动。
图9A显示了连接对象未插入连接器10中的状态。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与触点的凸部41接触。
如图9B所示,当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42枢转地移动(如图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时,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与凸部41接触,并且绕着下端68的圆形状的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到达略微倾斜的位置。
如图9C所示,当致动部分42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时,推动部分44的下端68从图9B中所示的位置朝向连接部分32略微移动,并且绕着推动部分44的中心作为旋转轴64枢转地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到达大体上的垂直位置。
如图9D所示,当致动部分42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时,下端68从图9c中所示的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朝向突出部分38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到达垂直位置。
如图9E所示,当致动部分42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时,下端68从图9D中所示的状态朝向连接部分32进一步移动,并且推动部分44的上端66和突出部分38接触。
如图9F所示,当致动部分42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时,推动部分44绕着上端66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中心64枢转地移动,以便推动部分44朝着外壳12的装配开口20的方向枢转地移动,从而使触点14的接触部分32与连接对象接触。
换句话说,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44开始移动然后枢转地移动,并且当推动部分44继续枢转移动时,旋转轴64逐渐改变位置以便推动部分44执行紧凑并且节省空间的枢转移动(旋转)。
在依照本发明的连接器10中,即当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70等插入连接器的装配开口20中时,不需要较大的力(原因是所谓的“零插入”型连接器)。然后,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在触点14或者16的凸起(未显示)的侧面上的位置处移动,以便在接近凸起(未显示)的位置处向上推动触点14、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从而枢转构件18可以使用很小的力锁定。此外,触点14、16的压力承受部分30在凸起(未显示)的侧面上通过枢转构件18的推动部分44向上推动,以便在触点和连接对象之间得到较大的接触力。
最后,将对连接器10安装到基底80上进行说明。近几年来为了响应减小连接器的总体高度的需要,基底80形成有切口82并且连接器10装配在基底的切口82中。这样,可以实现包括基底80和连接器的总体高度的减小。换句话说,可以将连接器的总体高度减少相当于基底80的厚度的高度。即使包括厚度为0.4毫米的基底的连接器的高度为1.0毫米,包括基底80的连接器的总体高度也可以在0.6毫米的量级上。考虑到连接器10的尺寸、基底80的强度和连接器装配到基底上的位置,可以适当地设计基底80的切口82的尺寸。
本发明适合于供电和电子器具例如移动设备里使用的连接器,特别适合于与连接对象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进行稳定电连接并且能够实现简化安装中具有优势的连接器,其中连接器可以安装在基底的表面上。
虽然已经参照优选实施例特别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对前述的以及形式和细节进行其它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具有适于接触连接对象的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的多个触点、布置和夹持所述触点并且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的装配开口的外壳、以及用于使所述连接对象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接触的构件,其中所述触点与外壳的所述装配开口的插入方向正交地布置,这样所述触点的连接部分沿着外壳的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外壳的任一或者两个侧面上,并且在所述连接对象已经插入到所述装配开口中之后,所述构件被插入或者枢转地移动从而使所述连接对象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滑块或者枢转构件用作所述构件,并且在所述连接对象已经插入到所述装配开口中之后,所述滑块被插入或者所述枢转构件枢转地移动从而使所述连接对象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构件至少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使所述触点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所述触点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以及所述枢转构件对应于所述触点的配置来布置,这样通过在与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同或者相反的侧面上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使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对象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枢转构件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通过在与基底的连接器安装侧相反的侧上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的所述致动部分,使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对象接触。
5.如权利要求2、3或者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连接器安装在基底的侧表面上时,基底设置有切口以便所述连接器装配在基底的所述切口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大体上为H形,以及所述基底设置有深度为3毫米或更小的所述切口,其中所述连接器装配到所述切口中。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均包括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对象的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具有通过所述枢转构件推动的压力承受部分的第一零件,在一端具有用于接触所述连接对象的另一个接触部分并且在另一端具有用于连接至基底的连接部分的第二零件,和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零件的接合部分,以及允许所述枢转构件的所述推动部分在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之间枢转地移动的夹持装置,其中所述枢转构件包括用于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的致动部分、沿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并且使所述触点发生弹性变形的推动部分、以及彼此独立的并且所述压力承受部分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其中的固定孔,和所述枢转构件安装在外壳上,这样所述推动部分在所述触点的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和面向它的第二零件之间枢转地移动,并且其中,当所述推动部分枢转地移动时,所述推动部分的旋转轴随着它们的枢转运动移动从而执行紧凑的旋转,并且当所述致动部分沿着与所述外壳的装配开口的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并且远离所述触点的连接部分枢转地移动时,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就会与所述连接对象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在所述第二零件上设置了朝向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延伸的凸起部分,而所述第一零件的所述压力承受部分设置有朝向所述凸起部分延伸的突出部分,这样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凸出部分相对于彼此错开,因此夹持着所述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以允许它们的枢转移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夹持装置,至少每隔一个触点在所述第二零件的凸起部分和接合部分之间设置有朝向所述压力承受部分延伸的凸部。
10.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突出部分和所述凸起部分的触点和设置有所述凸部的触点相对于彼此错开。
11.如权利要求8、9或者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均在所述第一零件的压力承受部分的尖端设置有凸起。
12.如权利要求8、9或者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分、所述凸起部分和所述凸部大体上布置在三角形的顶点上。
13.如权利要求8、9、10或11和1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所述连接器时,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放置成在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所述连接器之前,所述枢转构件的推动部分的下端处于与所述凸部接触的状态中;第二,在枢转地移动所述致动部分时,与所述凸部接触的所述推动部分的下端绕着下端的圆形的中心作为旋转轴枢转地移动,从而推动部分进入略微倾斜的状态;第三,在进一步移动所述致动部分时,所述下端从第二状态朝向所述连接部分略微移动并且绕着所述推动部分的中心作为旋转轴枢转地移动,这样推动部分就进入大体上的垂直状态;第四,在进一步移动所述致动部分时,所述下端从第三状态朝向所述连接部分进一步移动并且所述推动部分的上端朝向所述突出部分移动,这样所述推动部分就进入垂直状态;第五,在进一步移动所述致动部分时,所述下端从第四状态朝向所述连接部分进一步移动,并且所述推动部分的上端进入与所述突出部分接触的状态;最后,在从第五状态进一步枢转地移动所述致动部分时,所述推动部分绕着所述上端的圆形中心作为旋转轴枢转地移动,这样通过朝向所述外壳的装配开口的方向枢转地移动所述枢转构件使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与所述连接对象接触,并且在所述枢转构件的轴和所述外壳的支承部分之间设置了间隙,从而使所述枢转构件的所述推动部分能够紧凑地旋转。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的连接部分或者接触部分相对于彼此错开。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包括具有用于接触连接对象的至少一个接触部分的多个触点,布置和夹持所述触点并且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连接对象的装配开口的外壳,以及用于使所述连接对象与所述触点的接触部分接触的构件。触点与外壳的所述装配开口的插入方向正交地布置,以便触点的连接部分沿着外壳的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外壳的任一或者两个侧面上,并且在连接对象已经插入到装配开口中之后,构件被插入或者枢转地移动从而使连接对象与触点的接触部分接触。这种连接器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并且克服了基底上的安装空间、操作性和减小总体高度的问题。
文档编号H01R12/28GK1881695SQ20061009266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4日
发明者铃木雅幸, 中野有贵 申请人: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