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75325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靠性高的BGA型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新型封装技术,CSP(chip size package芯片尺寸封装)受到关注。所谓CSP是指与半导体芯片的外形尺寸具有大致相同的外形尺寸的小型封装部件。
目前,作为CSP的一种,BGA(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型的半导体装置被众所周知。该BGA型的半导体装置上设有与半导体衬底表面的焊盘电极电连接的球状的导电端子。
并且,将该BGA型的半导体装置装入电子设备中时,将各导电端子压固在印刷基板上的配线图案上,从而使半导体芯片和搭载在印刷基板上的外部电路电连接。
这样的BGA型电子装置,与具有向侧部突出的导线引脚的SOP(SmallOutline Package小外面封装)和QFP(Quad Flat Package四线扁平封装)等其他CSP型的半导体装置相比,可设置多个导电端子,而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由于具有这些优点,可作为例如搭载在手提电话上的数码像头的图像传感芯片等被广泛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图7~图10)说明上述现有的BGA型的半导体装置。图7~图10分别是按照制造工序顺序表示的剖面图。
首先,如图7所示,在由硅(Si)构成的半导体衬底100之上形成硅氧化膜101、层间绝缘膜102(聚酰亚胺类树脂膜、PSG膜等)。
并且,在层间绝缘膜102上形成金属层(铝层),用未图示的掩模对该金属层进行构图,从而在层间绝缘膜102上形成焊盘电极103。接着,如图8所示,在含有焊盘电极103的半导体衬底100的表面侧形成由阻焊剂等构成的钝化膜104,通过在该钝化膜104上实施曝光显影,形成使焊盘电极103的规定的表面露出的开口部105。
接着,如图9所示,通过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在从开口部105露出的焊盘电极103的表面上形成由镍(Ni)和金(Au)的层叠结构构成的镀敷层106。
在此,在焊盘电极103的各角部上,不被镀敷层106覆盖,而呈露出部107残留的状态。出现该露出部107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受到为防止钝化膜104翘曲而在该膜上添加的添加料(添加剂)等影响,在上述开口部105形成时,在钝化膜104的侧壁(图案面)上容易残留其残渣,侧壁变成凹凸状,而使镀敷层106难以紧密粘贴。
另外,在此,露出部107是指钝化膜104和镀敷层106之间的焊盘电极103露出的部位。
接着,如图10所示,在镀敷层106的规定区域上通过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固定焊锡球,形成导电端子108。
另外,也可通过丝网印刷焊锡,而由热处理使该焊锡进行回流焊,从而形成导电端子108(焊锡突起)。
本发明的技术文献列举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0-299406号公报但是,上述的现有的BGA型的半导体装置,存在这样的缺陷,即,会造成腐蚀的物质例如水、药剂、腐蚀性气体、金属离子等经由露出部107侵入,焊盘电极103被腐蚀,而使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主要特征如下。
即,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具有焊盘电极,其经由绝缘膜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第一钝化膜,其覆盖上述焊盘电极的端部,并在上述焊盘电极之上具有开口部;镀敷层,其经由上述开口部而形成在上述焊盘电极之上;导电端子,其形成在上述镀敷层的表面上,与上述焊盘电极电连接;第二钝化膜,其覆盖上述镀敷层和上述第一钝化膜之间的上述焊盘电极的露出部而形成。
该装置中,优选地,上述第二钝化膜覆盖上述导电端子的侧壁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形成覆盖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焊盘电极的端部的第一钝化膜的工序;在上述焊盘电极表面通过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形成镀敷层的工序;在上述镀敷层的表面形成导电端子的工序;覆盖上述镀敷层和上述第一钝化膜之间的上述焊盘电极的露出部而形成第二钝化膜的工序。
该制造方法中,优选地,上述第二钝化膜覆盖上述导电端子的侧壁的一部分。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由于覆盖造成腐蚀的焊盘电极上出现的露出部而形成钝化膜,所以配线等的尺寸不会变化,可防止焊盘电极的腐蚀,可提供可靠性高的BGA型的半导体装置。另外,通过由该钝化膜覆盖导电端子的侧壁的一部分来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平面图;图7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8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9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图10是说明现有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半导体衬底2绝缘膜3层间绝缘膜4焊盘电极5第一钝化膜6开口部7镀敷层
8露出部9导电端子10第二钝化膜100半导体衬底101硅氧化膜102层间绝缘膜103焊盘电极104钝化膜105开口部106镀敷层107露出部108导电端子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图5分别是表示工序顺序的剖面图。另外,图6是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图6的X-X线剖面图。另外,半导体衬底上适当形成有MOS晶体管、多个配线、连接配线间的插塞等元件、硅氧化膜构成的元件分离区,其图示省略。另外,图6中从焊盘电极4延伸设置的配线也省略图示。
首先,如图1所示,在由硅(Si)等构成的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例如2μm膜厚的绝缘膜2(例如利用热氧化法或CVD法形成的硅氧化膜)。接着,利用涂敷(塗布)、涂覆(coating)法(利用旋涂或喷溅(spray)的涂覆)在绝缘膜2的表面上形成例如膜厚10μm的层间绝缘膜3(聚酰亚胺类树脂膜等的有机膜)。
本实施例中,由于仅绝缘膜2在耐压上有不稳定的情况,所以从确保耐压的观点来看,形成层间绝缘膜3,但也可形成不特别设有层间绝缘膜3的结构。另外,层间绝缘膜3可以是由CVD法等形成的硅氧化膜、硅氮化膜、PSG膜、BPSG膜其他绝缘膜。
接着,利用CVD法、溅射(sputtering)法、其他成膜方法形成构成焊盘电极4的铝(Al)和铜(Cu)等金属层,之后,用未图示的掩模对该金属层进行构图,在层间绝缘膜3上形成例如1μm膜厚的焊盘电极4。焊盘电极4是与半导体衬底上的未图示的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连接的外部连接用焊盘。
接着,如图2所示,以例如10μm的厚度形成覆盖焊盘电极4的端部并在焊盘电极4上具有开口部6的第一钝化膜5。为形成该第一钝化膜5,用涂敷、涂覆法将聚酰亚胺类树脂膜、阻焊剂膜等有机类材料涂敷在层间绝缘膜3和焊盘电极4表面上,实施热处理(预烤プリベ一ク)。另外,从防止膜的翘曲的观点考虑,也可在第一钝化膜5中添加添加料(添加剂)。
接着,将被涂敷的有机类材料曝光、显影,形成使焊盘电极4的规定表面露出的上述开口部6,之后实施热处理(热烤ホストベ一ク)。另外,第一钝化膜5覆盖层间绝缘膜3之上和焊盘电极4的端部。该第一钝化膜5和后述的第二钝化膜10是使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稳定化,并具有使其不受腐蚀等影响的保护膜的作用的膜。
接着,将上述第一钝化膜5作为掩模使用,如图3所示,用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在从开口部6露出的焊盘电极4的表面上形成顺次层叠主要由镍构成的镍(Ni)层和主要由金构成的金(Au)层而得的镀敷层7(下层为镍层、上层为金层)。在此,在焊盘电极4的各角部不由镀敷层7覆盖,而呈露出部8残留的状态。另外,在此,露出部8是指覆盖第一钝化膜5和镀敷层7之间的焊盘电极4露出的部位。
接着,如图4所示,在镀敷层7的规定区域上,通过将镀敷层7作为镀敷电极适用的电解镀敷法,固定焊锡球,形成导电端子9。导电端子9由焊锡球构成的情况下,具有容易形成导电端子9的优点。导电端子9的高度例如是100μm。
另外,通过丝网印刷焊锡,并由热处理使该焊锡进行回流焊,从而也可形成同样的导电端子9(焊锡突起)。导电端子9由焊锡突起构成的情况下,具有可更加高精度地形成微细形状的端子的优点。另外,导电端子9可以以金为材料,但其材料不作特别限定。
其次,如图5、6所示,在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上通过涂敷、涂覆法形成例如10μm厚度的由聚酰亚胺类树脂膜、阻焊剂膜等的有机类材料构成的第二钝化膜10(修复钝化膜repair passivation)。另外,形成第二钝化膜10时的热处理(预烤、热烤)、曝光、显影工序与形成上述第一钝化膜5时的工序相同。第二钝化膜10覆盖镀敷层7和第一钝化膜5之间的焊盘电极4的露出部8而形成。
由此,可防止水、药剂等经由露出部8侵入到焊盘电极4的表面,所以能够防止焊盘电极4的腐蚀,提高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另外,第二钝化膜10覆盖导电端子9的侧壁的一部分形成。因此,可防止水、药剂等在导电端子9的侧壁传递而侵入焊盘电极4,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如已述,产生露出部8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添加料的影响、第一钝化膜5和镀敷层7的密接性等),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原因,而广泛适用于产生露出部8的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焊盘电极,其经由绝缘膜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第一钝化膜,其覆盖上述焊盘电极的端部,并在上述焊盘电极之上具有开口部;镀敷层,其经由上述开口部而形成在上述焊盘电极之上;导电端子,其形成在上述镀敷层的表面上,与上述焊盘电极电连接;第二钝化膜,其覆盖上述镀敷层和上述第一钝化膜之间的上述焊盘电极的露出部而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钝化膜覆盖上述导电端子的侧壁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钝化膜由有机材料构成。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镀敷层由镍层以及金层的层叠结构构成。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膜由氧化膜和层间绝缘膜构成。
6.一种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形成覆盖经由绝缘膜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焊盘电极的端部的第一钝化膜的工序;在上述焊盘电极表面通过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形成镀敷层的工序;在上述镀敷层的表面形成导电端子的工序;覆盖上述镀敷层和上述第一钝化膜之间的上述焊盘电极的露出部而形成第二钝化膜的工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钝化膜覆盖上述导电端子的侧壁的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钝化膜由有机材料构成。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上述镀敷层的工序包括由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形成镍层的工序和在上述镍层的表面上由电解镀敷法或无电解镀敷法形成金层的工序。
10.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绝缘膜由氧化膜和层间绝缘膜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装置。其是可靠性高的BGA型的半导体装置。其具有经由绝缘膜2、3形成在半导体衬底(1)之上的焊盘电极(4);形成在上述焊盘电极(4)的表面上的镀敷层(7);形成在上述镀敷层(7)的表面上并与上述焊盘电极电连接的导电端子(9);覆盖上述绝缘膜(2、3)之上和上述焊盘电极(4)的侧端部而形成的第一钝化膜(5)。通过覆盖上述第一钝化膜(5)之上和上述镀敷层(7)和上述导电端子(9)的侧壁的一部分而形成第二钝化膜(10),覆盖造成腐蚀的焊盘电极(4)的露出部(8)。
文档编号H01L21/28GK1881573SQ20061009267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5日
发明者森田佑一, 石部真三, 野间崇, 大塚久夫, 高尾幸弘, 金森宽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