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645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送出机构,在制造线束(以下称为电气配线)时用于供给连接于电线端部的连接器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用于从收纳连接器的管朝向连接器容纳部送出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在制造在多条电线的一端连接一种连接器,在另一端连接多种连接器而成的电气配线时,作为用于向压接站供给连接在电线两端的连接器的连接器供给装置,已知例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图11是现有例的连接器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制造电气配线的过程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101,具备第1送料器111、第2~第5送料器112~115、连接器保持机构120、移动机构130、和连接器送出机构140。
第1送料器111,在其内部收纳连接于多条电线W的一端的第1连接器102(参照图12),利用振动使其第1连接器102顺向对齐并送出至直进进给器111a。第1连接器102,如图12所示,具有以既定节距排列的多个触头103,在这里以触头103朝向相向的第2连接器104a~104d侧的朝向为顺向。
另一方面,第2~第5送料器112~115分别在内部收纳连接于多条电线W的另一端的第2连接器104a~104d,利用振动使第2连接器104a~104d分别逆向对齐并分别送出至通路112a~115a。第2连接器104a~104d,如图12所示,分别具有以既定节距排列的多个触头105,在这里以触头105朝向相向的第1连接器192侧的朝向为逆向。分别设在第2连接器104a~104d上的触头105的极数相互不同,第2连接器104a~104d的触头105的总极数,和设在第1连接器102上的触头103的极数相同。
另外,连接器保持机构102,具备具有以与通路112a~115a相同的节距设置的保持槽121a~121d的连接器保持板121。向保持槽121a~121d,分别逐个地交接收纳在通路112a~115a内的第2连接器104a~104d,保持其交接的第2连接器104a~104d的每一个。
再者,移动机构130,使连接器保持机构120的连接器保持板121向图11和图12中的箭头A方向移动,使利用连接器保持板121保持的各第2连接器104a~104d和连接器送出机构140相向。
进而,连接器送出机构140,具备送出爪141,以既定顺序向直进进给器116内送出由连接器保持板121保持的各第2连接器104a~104d。
另外,送出至直进进给器111a的第1连接器102和送出至直进进给器116的各第2连接器104a~104d,沿图12所示的箭头B方向朝向压接站150被运送。另外,在压接站150中,多条电线W的一端压接连接于一个第1连接器102的触头103,另一方面,多条电线W的另一端压接连接于多个(在图12中是4个)第2连接器104a~104d的触头105。
专利文献1特开昭61~294715号公报发明内容然而,在该现有的图11和图12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101中,存在以下问题。
即,由于需要收纳极数相互不同的多个第2连接器104a~104d,设置将它们分别逆向送出的多个第2~第5送料器112~115,再者,收纳与第2连接器104a~104d极数不同的第1连接器102,设置将其顺向送出的第1送料器111,所以存在设备费用增加的问题。即,送料器需要依据连接器的种类(触头的极数、触头的排列节距)和送出朝向而专门准备,一个送料器设备费用就很高,如果数量变多,则额外的设备费用增多。
为了解决该设备费用的问题,也考虑以下方法使用比较廉价的管,并排列收纳多个任意种类的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的多个管,由连接器容纳部接受这些管内的顺向或逆向连接器,即将各管内的顺向或逆向连接器送出至连接器容纳部,朝向进行后续工序的设备运送。例如,如图13所示,用于该方法的各管300,具备将用于从周围支承多个连接器310的多个肋302向内侧突出设置的角筒状管主体301,利用挤压成形来制造。各肋302,向管主体301延伸的方向延伸。设置各肋302的理由在于,在制造管300时使管300的任一横截面处壁厚均匀,同时可以利用各肋302支承多种形状的连接器310。另外,在各管300的一侧(图13中的斜右侧),设置经由空气供给通路303向各管300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源(未图示)。如果从空气供给源向各管300供给空气,则各管300内的顺向或逆向的多个连接器310朝向逆侧送出,并向连接器容纳部交接连接器310。
然而,在使用该比较廉价的管300的方法时,在从空气供给源向各管300供给空气的情况下,如图13中的箭头所示,在支承连接器310的肋302之间空气跑掉,空气的供给效率恶化,在连接器310的数量变少的情况下有时出现不能把连接器310送出至连接器容纳部的现象。再者,也存在由于空气从支承连接器310的肋302之间跑掉,送出的连接器310的姿势不稳定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能够防止空气跑掉以提高空气的供给效率,用于从收纳连接器的管向连接器容纳部送出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管,收纳连接器,利用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肋支承上述连接器;空气供给源,经由空气供给通路向该管供给空气;和连接器容纳部,在连接器容纳槽内接受借助从该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而从上述管送出的上述连接器,并且朝向进行后续工序的设备运送上述连接器;在上述管内,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该管的横截面上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利用由上述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上述连接器推进器沿管延伸方向按压移动,由该连接器推进器将上述连接器送出至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
再者,本发明中技术方案2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管侧端面且上述连接器容纳槽的角缘面上,设置有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并且上述连接器容纳部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
进而,本发明中技术方案3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的连接器送出侧,安装有用于将上述管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定位的定位部件。
再者,本发明中技术方案4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供给源的相反侧,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与上述连接器推进器相向的连接器止动器,由该连接器止动器按压上述连接器,同时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上述连接器推进器按压移动,由连接器推进器向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送出上述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由于在管内,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管的横截面上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利用借助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连接器推进器沿管延伸方向按压移动,由该连接器推进器将连接器送出至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所以可以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空气跑掉并提高空气供给效率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
再者,根据本发明中技术方案2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管侧端面且上述连接器容纳槽的角缘面上,设置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并且上述连接器容纳部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所以即使使用尺寸离散较大的管,也能顺利地将连接器送出至连接器容纳槽。
进而,根据本发明中技术方案3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管的连接器送出侧,安装用于使上述管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定位的定位部件,所以可以利用定位部件把管相对于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定位,可以顺利地将连接器送出至连接器容纳槽。
另外,根据本发明中技术方案4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空气供给源的相反侧,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与上述连接器推进器相向的连接器止动器,一边由该连接器止动器按压上述连接器,一边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上述连接器推进器按压移动,由连接器推进器向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送出上述连接器,所以可以在向连接器容纳槽送出连接器时,防止连接器翻倒。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详细表示连接器选择器部和连接器极数设定部的立体图。
图3是详细表示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4是连接器推进器的立体图。
图5是顺向连接器容纳部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的动作的概略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电线的一端连接利用图1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供给的13极连接器,在电线的另一端连接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而成的电气配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为了制造图6的电气配线利用图1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供给的13极、3极、4极和6极连接器的姿势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13极的连接器顺向收纳在第3列管内,4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1列管内,6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2列管内,3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4列管内的样子的图。
图9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送出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现有例的连接器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制造电气配线的过程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用于使用管将连接器送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管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供给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详细表示连接器选择器部和连接器极数设定部的立体图。图3是详细表示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4是连接器推进器的立体图。图5是顺向连接器容纳部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的动作的概略说明图。图6是表示在电线的一端连接利用图1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供给的13极连接器,在电线的另一端连接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而成的电气配线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为了制造图6的电气配线利用图1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供给的13极、3极、4极和6极连接器的姿势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13极的连接器顺向收纳在第3列管内,4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1列管内,6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2列管内,3极的连接器逆向收纳在第4列管内的样子的图。
图1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1,在制造在电线的两端连接一种或多种连接器而成的电气配线时,用于供给连接于电线两端的连接器,例如在制造在电线W的一端连接图6所示的13极连接器C1、在电线W的另一端连接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而成的电气配线时,用于向压接站(未图示)供给连接于电线W两端的13极、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C1、C2b、C2a、和C2c。在此,所谓的多种连接器,意思是触头的极数、触头的排列节距、或连接器的截面形状不同的连接器。在图6所示的电气配线的例子中,在电线W的一端连接一种连接器C1,在另一端连接多种连接器C2b、C2a、和C2c(在连接器C2b、C2a、和C2c之间,虽然连接器的截面形状和触头的排列节距相同,但是触头的极数不同),但是为了制造在电线W的一端连接多种连接器,在另一端也连接多种连接器的电气配线,可以利用连接器供给装置1供给连接器。
该连接器供给装置1具备管材部10、连接器选择器部20、和连接器极数设定部30。
管材部10具备支承在既定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箭头A和B方向)排列的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0列)的管2a~2j的管支承体11。多列管2a~2j,每列堆积多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0级)。另外,多列管2a~2j,在每列可以收纳种类不同的连接器。再者,各列管2a~2j,可以选择性收纳多个顺向(压接电线一侧为连接器运送方向,在图1、图2和图5中是箭头A方向)或逆向(压接电线一侧为连接器运送方向的逆向,在图1、图2和图5中是箭头B方向)的连接器。如图3所示,各管2a~2j(图3中只图示管2a),由根据挤压成形制造的角筒状体构成,具备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肋2a1。各肋2a1,在管2a~2j的延伸方向上从管2a~2j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收纳在各管2a~2j内的多个顺向连接器C或逆向连接器C’,从外侧被多个肋2a1支承。另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13极的连接器C1顺向(压接电线的a侧为连接器运送方向、箭头A方向)收纳在第3列管2c内,多个4极的连接器C2a逆向(压接电线的a侧为连接器运送方向的逆向、箭头B方向)收纳在第1列管2a内,多个6极的连接器C2c逆向收纳在第2列管2b内,多个3极的连接器C2b逆向收纳在第4列管2d内。
管支承体11,具备矩形的底壁11d、立设在底壁11d前端缘的前壁11a、立设在底壁11d的后端缘的后壁11b、立设在底壁11d的左侧缘和右侧缘,并连结前壁11a和后壁11b的一对侧壁11c。另外,在前壁11a上设置支承多列管2a~2j的各个前端的多个狭缝12a,另一方面,在后壁11b上设置支承多列管2a~2j的各个后端的多个狭缝12b。各狭缝12a形成为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前壁11a的上缘开口,再者,各狭缝12b形成为上下方向延伸且在后壁11b的上缘开口。再者,在前壁11a的左侧,设置进行各列管2a~2j左右方向的定位的管定位缸17。在管定位缸(cylinder)17上,连结未图示的管定位缸定位装置,该管定位缸定位装置控制管定位缸17的动作。
另外,在管支承体11的前壁11a的前表面,安装有在前侧开闭各狭缝12a的多个门(shutter)13。各门13,通过上下移动连结于门开闭用缸15的开闭用杆14,来开闭各狭缝12a。在门开闭用缸15上,连结未图示的门控制装置,该门控制装置控制门开闭用缸15的动作。再者,在管支承体11的后侧,设置多个空气供给源18(在图1中只图示向管2j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源),经由空气供给通路16向支承于各狭缝12a、12b的各管2a~2j供给空气。各空气供给源18,经由空气供给通路16向各列管2a~2j中最下级的管供给空气。如果从空气供给源18向各管2a~2j供给空气,则朝向前方按压各管2a~2j内的顺向或逆向连接器,并朝向配置在管支承体11前侧的连接器选择器部20送出。
再者,连接器选择器部20,具备配置在管支承体11前侧,并沿管2a~2j的排列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轨道22、可以沿轨道22移动的接受托板23、安装在接受托板23上的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轨道22,支承在从基台21后方部立设的轨道支承部21a上,从管材部10朝向进行作为后续工序的压接工序的压接站(未图示)延伸。再者,接受托板23,配置在轨道22上,可以沿轨道22在连接器运送方向(图1中的箭头A方向)和连接器运送方向的逆向(图1中的箭头B方向)往复移动。在接受托板23上,连结有未图示的接受托板控制装置,该接受托板控制装置,控制接受托板23的往复动作。接受托板控制装置控制接受托板23的往复动作,使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位于与管2a~2j中收纳顺向连接器的所希望的管相向的位置,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位于与管2a~2j中收纳逆向连接器的所希望的管相向的位置。
再者,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从管2a~2j中收纳顺向连接器的管送出的顺向连接器,如图2所示,具有能够容纳顺向连接器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连接器容纳槽26。另一方面,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从管2a~2j中收纳逆向连接器的的管送出的逆向连接器,如图2所示,具有能够容纳逆向连接器且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连接器容纳槽27。
在此,在支承于管支承体11的各管2a~2j内,如图3所示,在顺向连接器C或逆向连接器C’的后侧,即空气供给源18侧,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各管2a~2j的横截面处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19。连接器推进器19,如图3和图4所示,由具有大致矩形横截面形状的长方体构成,在其外周部,设置相对于设在各管2a~2j上的肋2a1具有互补形状且肋2a1进入的多个槽19a。各槽19a,相对于连接器推进器19沿管延伸方向延伸。再者,在连接器推进器19的前侧,突出设置按压顺向连接器C或逆向连接器C’的按压突起19b。按压突起19b的按压连接器C、C’的表面,具有相对于按压连接器C、C’的端面互补的形状。另外,该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并由该连接器推进器19的按压突起19b向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送出连接器C、C’。利用管2a~2j、空气供给源18、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和连接器推进器19,构成技术方案1所述的“连接器送出机构”。
这样,由于在管2a~2j内,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在管2a~2j的横截面具有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使连接器推进器19沿管延伸方向按压移动,由该连接器推进器19向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送出连接器C、C’,所以可以防止空气跑掉并提高空气的供给效率。再者,由于管2a~2j内邻接的肋2a1间的空气的绕入不存在,所以在送出连接器C、C’时没有使连接器C、C’旋转的力,可以顺利地送出连接器C、C’。进而,由于由相对于连接器C、C’的按压端面具有互补形状的按压突起19b按压连接器C、C’,所以连接器C、C’的送出姿势变得稳定。
另外,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管侧端面且连接器容纳槽26的角缘面上,如图3所示,设置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24a。该突起24a,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接器容纳槽26的下角缘面、左右角缘面分别设置2个。再者,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且连接器容纳槽27的角缘面上,如图3所示,也设置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25a。该突起25a,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下角缘面、左右角缘面分别设置2个。再者,如图2所示,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连结有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用于使这些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沿管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移动,并且控制它们的移动。
进而,连接器极数设定部30,确定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的顺向连接器的数量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逆向连接器的数量,具备配置在连接器选择器部20的前侧的基板部31、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和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基板部31,配置在基台21的立设在轨道支承部21a的前侧的基板部支承部21b上,可以沿箭头A所示的连接器运送方向和箭头B所示的连接器运送方向的逆向往复移动。另外,在基板部31上,设置可以分离地连结基板部31和接受托板23的连结缸32。
再者,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由设置为在基板部31上可以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可以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内进退的棒状体构成。即,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设置为在空气供给源18的相反侧与连接器推进器19相向,并设置为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该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顺向连接器之前,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中,位于最后方部,但是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顺向连接器时,从后方向前方总计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的数量的顺向连接器的合计长度,从而确定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的顺向连接器的数量。另外,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前后方向的移动,通过连结于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的伺服马达35进行。另一方面,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由设置为在基板部31上可以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可以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进退的棒状体构成。即,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设置为在空气供给源18的相反侧与连接器推进器19相向,并设置为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该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逆向连接器之前,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中,位于最后方部,但是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逆向连接器时,从后方向前方总计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数量的逆向连接器的合计长度,从而确定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逆向连接器的数量。另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前后方向的移动,通过连结于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伺服马达36进行。另外,在伺服马达35、36上,连结有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通过控制伺服马达35、36的动作,来控制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和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各自的动作。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和空气供给源18,连结于未图示的送风控制装置,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的信号进行控制,使得由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开始。
此外,在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的末端(后端),设置顺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8,再者,在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前端,也设置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顺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8,在顺向连接器送入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内并且其顺向连接器抵接于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的末端(后端)时,检测到该连接器,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上述送风控制装置。再者,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也同样地,在逆向连接器送入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并且其逆向连接器抵接于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末端(后端)时,检测到该连接器,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上述送风控制装置。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顺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8和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使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停止。
接下来参照图5说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动作。图5(A)是本实施方式中、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的角缘面上,设置有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24a、25a,并且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的构成的情况下的、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动作说明图。图5(B)是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的角缘面上,不设置突起24a、25a,并且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不能沿管延伸方向移动的构成的情况下的、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动作说明图。
由于各管2a~2j通过挤压成形来制造,所以尺寸的离散较大。因此,不仅不能进行管2a~2j自身相对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定位,而且也不能进行连接器C、C’的通行路径的定位。具体来讲,如图5(B)所示,不能避免管2a~2j(在图5(B)中只图示管2a)的中心相对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的中心产生尺寸δ的错位。再者,如图5(B)所示,不能避免在管2a~2j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以及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产生间隙Δ,在连接器C、C’的通行路径中产生阶差。
在此,在图5(B)所示的构成的情况下,为了吸收中心位置错位δ,容许连接器C、C’从管2a~2j向连接器容纳槽26、27的通行,而在连接器容纳槽26、27的角缘施加倒角26a、27a,但是由于在管2a~2j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以及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存在间隙Δ,所以如图5(B)中下侧图所示,在连接器C、C’通过间隙时,连接器C、C’倒下或出现连接器C、C’的送出不良。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情况下,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在沿轨道22的方向上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顺向连接器C的既定的管(在图5(A)中是管2a)相向的位置时,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这样,即使上述既定的管2a~2j的中心相对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的中心错位δ,管2a~2j也沿设在一个突起24a外侧的倾斜面向箭头D方向运动,管2a~2j的中心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a~2j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6被定位。另外,通过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管2a~2j的端面,管2a~2j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4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在该状态下,如果从管2a~2j向连接器容纳槽26送出连接器C,则连接器C平滑地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6内。因此,即使使用尺寸离散大的管2a~2j也可以平滑地将连接器C送出至连接器容纳槽26。
再者,与此相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在沿轨道22的方向上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逆向连接器C’的既定的管(在图5(A)中是管2a)相向的位置时,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这样,即使上述既定的管2a~2j的中心相对于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中心错位δ,管2a也沿设在一个突起25a外侧的倾斜面向箭头D方向运动,管2a的中心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a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7定位。另外,通过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管2a的端面,管2a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5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在该状态下,如果从管2a向连接器容纳槽27送出连接器C’,则连接器C’平滑地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7内。
下面具体说明制造图6所示的电气配线的情况下的连接器供给方法。
图6所示的电气配线,在多条电线W的一端连接13极连接器C1、在另一端连接3极、4极以及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而成。在制造该电气配线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13极连接器C1为顺向,3极、4极以及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为逆向,需要朝向压接站运送。
首先,以图7所示的姿势,在朝向压接站运送13极连接器C1、3极、4极以及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之前,如图8所示,从左起在第1列管2a内逆向收纳多个4极连接器C2a,在第2列管2b内逆向收纳多个6极连接器C2c,在第3列管2c内顺向收纳多个13极连接器C1,在第4列管2d内逆向收纳多个3极连接器C2b,并把各个管预先设置在连接器供给装置1的管材部10。
再者,预先使连结缸32动作而连结连接器极数设定部30的基板部31和接受托板23。再者,预先使管定位缸17动作而进行各列管2a~2j左右方向的定位。
这样,在准备好的状态下,1)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上升且使全部的门13上升,并打开全部的狭缝12a。
然后,2)接受托板控制装置,使接受托板23移动,以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位于与第1列管2a相向的位置。
然后,3)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下降且使全部的门13下降。这样,在位于与第1列管2a相向的位置的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乘载第1列门13,其它列的门13关闭其它列的狭缝12a。
其后,4)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参照图2),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由此,第1列管2a的中心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a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7定位。另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第1列管2a的端面,第1列管2a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5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
其后,5)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使伺服马达36动作,并使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从后向前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一个逆向4极连接器C2a的长度。
然后,6)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的信号并使第1列管2a对应的空气供给源18动作,从而开始向第1列管2a供给空气。这样,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由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由此朝向前方按压多个逆向连接器C2a,并将一个逆向4极连接器C2a送出到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
然后,7)如果连接器C2a抵接于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末端(后端),则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连接器C2a,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送风控制装置。这样,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并使上述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停止。然后,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上升且使全部的门13上升,并打开全部的狭缝12a。
然后,8)接受托板控制装置,使接受托板23移动,以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位于与第4列管2d相向的位置。
然后,9)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下降且使全部的门13下降。这样,在位于与第4列管2d相向的位置的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乘载第4列门13,其它列的门13关闭其它列的狭缝12a。
其后,10)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由此,第4列管2d的中心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d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7定位。另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第4列管2d的端面,第4列管2d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5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
其后,11)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使伺服马达36动作,并使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进而向前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一个逆向3极连接器C2b的长度。
然后,12)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的信号并使第4列管2d对应的空气供给源动作,从而开始向第4列管2d供给空气。这样,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由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由此朝向前方按压多个逆向3极连接器C2b,并将一个逆向3极连接器C2b送出到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由此,先前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7内的4极连接器C2a向前移动。
然后,13)如果先前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7内的4极连接器C2a抵接于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末端(后端),则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4极连接器C2a,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送风控制装置。这样,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并使上述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停止。然后,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上升且使全部的门13上升,并打开全部的狭缝12a。
然后,14)接受托板控制装置,使接受托板23移动,以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位于与第2列管2b相向的位置。
然后,15)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下降且使全部的门13下降。这样,在位于与第2列管2b相向的位置的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乘载第2列门13,其它列的门13关闭其它列的狭缝12a。
其后,16)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使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由此,第2列管2b的中心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b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7定位。另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第2列管2b的端面,第2列管2b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5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
其后,17)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使伺服马达36动作,并使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进而向前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一个逆向6极连接器C2c的长度。
然后,18)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的信号并使第2列管2b对应的空气供给源18动作,从而开始向第2列管2b的空气供给。这样,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由此朝向前方按压多个逆向6极连接器C2c,并将一个逆向6极连接器C2c送出到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由此,先前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7内的4极连接器C2a和3极连接器c2b向前移动。
然后,19)如果先前容纳在连接器容纳槽27内的4极连接器C2a抵接于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末端(后端),则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4极连接器C2a,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送风控制装置。这样,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逆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9的检测信号并使上述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停止。然后,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上升且使全部的门13上升,并打开全部的狭缝12a。
然后,20)接受托板控制装置,使接受托板23移动,以便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位于与第3列管2c相向的位置。
然后,21)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下降且使全部的门13下降。这样,在位于与第3列管2c相向的位置的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上乘载第3列门13,其它列的门13关闭其它列的狭缝12a。
其后,22)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使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箭头C方向)移动。由此,第3列管2c的中心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的中心大致一致,管2c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6定位。另外,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管侧端面抵接于第3列管2c的端面,第3列管2c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之间的间隙消失,并且借助设在两突起24a内侧的倾斜面使连接器的通行路径中的阶差消失。
其后,23)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使伺服马达35动作,并使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从后向前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接受的一个顺向13极连接器C1的长度。
然后,24)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连接器止动器控制装置37的信号并使第3列管2c对应的空气供给源18动作,从而开始向第3列管2c的空气供给。这样,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由此朝向前方按压多个顺向13极连接器C1,并将一个顺向13极连接器C1送出到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内。
然后,25)如果该顺向13极连接器C1抵接于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的末端(后端),则顺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8检测到13极连接器C1,并将其检测信号送出至送风控制装置。这样,送风控制装置接受来自顺向连接器送入结束检测传感器38的检测信号并使上述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供给停止。然后,门控制装置,使门开闭用缸15动作并使开闭用杆14上升且使全部的门13上升,并打开全部的狭缝12a。
然后,26)使连结缸32动作并分离连接器极数设定部30的基板部31和接受托板23。
最后,27)接受托板控制装置,使接受托板23向连接器运送方向的箭头A方向移动,以便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在压接站中的运送路(未图示)上移动至连接器容纳槽26、27分别相向的位置。然后,顺向的13极连接器C1、以及逆向的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分别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送出至运送路。
其后,在多条电线W的一端压接13极连接器C1、在另一端压接3极、4极和6极的连接器C2b、C2a和C2c。
下面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图9是详细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9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用于图1所示的连接器供给装置1。另外,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中,与图3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相同地,在各管2a~2j(在图9中只图示管2a)内,在顺向连接器或逆向连接器的后侧,即空气供给源侧,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各管2a~2j的横截面上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19。
然而,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中,与图3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不同,在管2a~2j的连接器送出侧,安装有定位部件40,用于使管2a~2j相对于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定位。该定位部件40,是尺寸精度高地加工而成的金属部件,具备长方体形状的主体部41、和从该主体部41向后突出的长方体形状的突出部42。在主体部41和突出部42内,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连接器用通路43。另外,突出部42,安装在角筒状的管2a~2j的内侧。再者,在主体部41的前表面,形成定位突起用凹部44。另一方面,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管侧端面,突出设置有定位突起29,其嵌入定位部件40的定位突起用凹部44而使连接器用通路43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6、27校正、即定位。
在图9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中,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在沿轨道22的方向上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顺向连接器的既定的管2a~2j相向的位置时,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这样,设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上的定位突起29,嵌入定位部件40的定位突起用凹部44而使连接器用通路43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6校正、即定位。由此,可以将顺向的连接器从既定的管2a~2j经由连接器用通路43顺利地送出至连接器容纳槽26。
再者,同样地,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在沿轨道22的方向上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逆向连接器的既定的管2a~2j相向的位置时,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向管延伸方向、即后方移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这样,设在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的定位突起29,嵌入定位部件40的定位突起用凹部44而使连接器用通路43相对于连接器容纳槽27校正、即定位。由此,可以将逆向的连接器从既定的管2a~2j经由连接器用通路43顺利地送出至连接器容纳槽27。
下面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3实施方式。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3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送出工序的说明图。
在图3所示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中,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不设置突起24a、25a,并且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不能利用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沿管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根据图10(A)、(B)、(C)、(D)所示的工序进行顺向的连接器C或逆向的连接器C’的送出。
如果具体说明,则首先,如图10(A)、(B)所示,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在沿轨道22的方向,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顺向的连接器C或逆向的连接器C’的既定的管(图5(A)中是管2a)相向的位置。
这时,如图10(B)所示,在上述既定的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产生间隙Δ,在顺向连接器C或逆向连接器C’的通行路径中产生阶差。由于上述既定的管2a的尺寸存在离散,所以这是为了避免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碰撞。
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0(C)所示,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从后向前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数量的连接器C、C’的长度。
其后,如图10(C)所示,使上述既定的管2a对应的空气供给源18动作,并开始向该管2a供给空气。这样,连接器推进器19,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朝向前方按压移动,由此朝向前方按压多个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并将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送出到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内。这时,由于在既定的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产生间隙Δ,所以有时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被该间隙绊住而翻倒。
另外,如图10(D)所示,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的前端抵接于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的前端,空气供给源18进行的空气的供给停止。
另一方面,在连接器送出机构的第3实施方式中,根据图10(A)、(B)、(E)、(F)、(D)所示的工序进行顺向的连接器C或逆向的连接器C’的送出。
如果具体说明,则首先,如图10(A)、(B)所示,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在沿轨道22的方向上移动至与管2a~2j中收纳顺向的连接器C或逆向的连接器C’的既定的管(图5(A)中是管2a)相向的位置。
这时,如图10(B)所示,在上述既定的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产生间隙Δ,在顺向连接器C或逆向连接器C’的通行路径中产生阶差。由于上述既定的管2a的尺寸存在离散,所以这是为了避免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的碰撞。
另外,在该状态下,如图10(E)所示,在空气供给源18的相反侧,与连接器推进器19相向的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从前向后移动,利用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从前向后按压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即,利用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和连接器推进器19夹入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
另外,如图10(F)所示,一边利用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按压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一边使上述既定的管2a对应的空气供给源18动作,并开始向该管2a供给空气,然后,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从后向前移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接受的数量的连接器C、C’的长度。
这样,如图10(D)所示,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按压移动连接器推进器19,由连接器推进器19将既定数量的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送出至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另外,如果既定数量的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被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接受,则停止由空气供给源18供给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由顺向连接器止动器33或逆向连接器止动器34按压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一边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使连接器推进器19按压移动,由连接器推进器19向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的连接器容纳槽26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的连接器容纳槽27送出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因此,即使在上述既定的管2a和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或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之间,产生间隙Δ,在向连接器容纳槽26、27送出顺向或逆向的连接器C、C’时,也可以防止连接器C、C’翻倒。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送出机构也可以适用于以下情况在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上设置突起24a、25a,并且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能够利用连接器容纳部移动控制装置28沿管延伸方向(前后方向)移动。
至此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各管2a~2j的形状不限于角筒状,也可以是圆筒状。再者,管的个数可以不是多个而是单数。
再者,作为连接器容纳部,不一定非要设置顺向连接器容纳部24和逆向连接器容纳部25这双方。
进而,连接器推进器19不一定非要设置按压突起19b并借此来按压连接器C、C’,可以在连接器推进器19自身上,形成相对于按压连接器C、C’的端面具有互补形状的按压面。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具备筒状的管,收纳连接器,利用向内侧突出的多个肋支承上述连接器;空气供给源,经由空气供给通路向该管供给空气;和连接器容纳部,在连接器容纳槽内接受借助从该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而从上述管送出的上述连接器,并且朝向进行后续工序的设备运送上述连接器;在上述管内,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该管的横截面上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利用由上述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上述连接器推进器沿管延伸方向按压移动,由该连接器推进器将上述连接器送出至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管侧端面且上述连接器容纳槽的角缘面上,设置有在两侧具有倾斜面的多个突起,并且上述连接器容纳部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管的连接器送出侧,安装有用于将上述管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定位的定位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气供给源的相反侧,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与上述连接器推进器相向的连接器止动器,由该连接器止动器按压上述连接器,同时借助上述空气供给源供给的空气使上述连接器推进器按压移动,由连接器推进器向上述连接器容纳部的连接器容纳槽送出上述连接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供给装置中的连接器送出机构,能够防止空气跑掉并提高空气的供给效率,并用于从收纳连接器的管向连接器容纳部送出连接器。在连接器送出机构中的管(2a~2j)内,可以沿管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具有在管(2a~2j)的横截面上占满间隙的横截面形状的连接器推进器(19)。利用借助空气供给源(18)供给的空气使连接器推进器(19)沿管延伸方向按压移动并由该连接器推进器(19)将连接器(C、C’)送出至连接器容纳部(24、25)的连接器容纳槽(26、27)。
文档编号H01B7/00GK1913047SQ200610105870
公开日2007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3日
发明者矢川博 申请人: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