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文档序号:723274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鳍形场效应晶体管 (FinFET)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集成电路发明以来,其性能一直稳步提高。性能的提高主要是通过不断縮小集成电 路器件的尺寸来实现的。目前,集成电路器件(M0SFET)的特征尺寸已缩小到纳米尺度。 在此尺度下,各种基本的和实际的限制开始出现,使得建立在硅平面CMOS技术之上的集 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般认为,经过努力,CMOS技术仍有可能推 进到20纳米甚至10纳米技术节点,但在45纳米节点之后,传统的平面CMOS技术将很难 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必须适时产生。因此近年来,集成电路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在世界范 围内都非常活跃。在所提出的各种新技术当中,多栅MOS器件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在 亚45纳米节点后得到应用的技术。这是因为,与传统单栅器件相比,多栅器件具有更强 的短沟道抑制能力,更好的亚阈特性、更高的驱动能力以及能带来更高的电路密度。目前,FinFET (鳍形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因其自对准结构可由常规的平面CMOS工艺 来实现,从而成为最有希望的多栅器件。FinFET在结构上可分为双栅FinFET和三栅 FinFET。对双栅FinFET来说,为获得可接受的器件性能,要求其Fin的厚度为栅长的1/2 ~ 1/3,这样,微细加工的水平必须大幅度超前发展。另一方面,就三栅FinFET而言,由 于Fin体的三个面都受到栅电极的控制,理应具有更强的短沟道控制能力,因此Fin体的 厚度可以与栅长相当或更大,即器件的(最小)特征尺寸仍然为栅长,对微细加工水平没 有提出超常的要求,因而与传统CMOS工艺技术更为兼容。然而,理论和实验研究均表明, 在沟道掺杂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三栅FinFET的确呈现了更为优良的短沟道特性,但在沟 道为轻(无)掺杂的情况下,三栅结构与双栅结构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改进。而在纳米尺度 情况下,为了避免杂质数量离散引起的器件阈值电压的分散,MOS器件不能釆用高掺杂的 沟道,即必须采用轻(无)掺杂沟道。此外,在相同沟道面积的情况下,三栅结构的器件 比双栅结构,甚至单栅结构的器件占用更多的版图面积。因此,综合而言,双栅FinFET 是更可取的新器件结构。尽管目前看来双栅FinFET比三栅FinFET更有希望成为下一代的集成电路器件,但在进入实用化之前,必须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超薄Fin体的加工就是最主要的难题之
一。目前所报导的实验制备技术均不能成为大生产技术。迄今所演示的Fin体的制作方法 通常是在光刻的基础上再通过某种手段,如对光刻图形进行灰化(Ashing)等区理,以达 到图形的进一歩縮小。这种技术由于所形成图形几何尺寸的均匀性和重复性很差,不能用 于电路的制作。侧墙图形转移技术(spacer image transfer)虽然是一种简易的纳米尺 度加工技术,可用来制作单个器件,但这种技术会产生众多的寄生图形,因而不能用于电 路的制作。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外延工艺形成超 薄Fin体。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 采用SOI晶片为衬底,首先在衬底表面生长一层薄介质层,然后光刻、刻蚀薄介 质层和SOI的半导体膜层形成半导体条,并对半导体的中间部分进行重掺杂;2) 以该半导体条为衬底选择外延生长半导体材料,所述半导体条的底部和顶部均由 介质覆盖,在半导体条的两侧形成无掺杂的半导体膜;3) 腐蚀掉半导体条顶部的薄介质层,显露出半导体条自身的顶部。利用掺杂浓度不同造成的巨大腐蚀速度差,腐蚀掉半导体条中间的重掺杂部分,留下半导体条两侧的半导 体膜和半导体条两端的未掺杂区域;4) 以半导体条两侧的半导体膜作为超薄Fin体,生长栅介质层和控制栅,接着光刻和 刻蚀控制栅以形成栅电极图形,之后进行控制栅和源、漏区域的掺杂;5) 最后是常规的CMOS后道工序,包括生长钝化层和形成过孔以及金属化等。 在本制备方法中,所述歩骤l)中对半导体条进行离子注入掺杂,注入能量为20KeV—50 KeV,注入剂量为(4 10) xl0'4 cm—2。在本制备方法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半导体膜为硅膜或锗硅合金膜。 在本制备方法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温度低于800"C。 在本制备方法中,在所述歩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半导体膜的厚度10 nm 50nm之间。在本制备方法中,在所述歩骤3)中腐蚀半导体条中间部分的重惨杂硅所采用的腐蚀 溶液为氢氟酸、硝酸和乙酸混合物,配方为40%HF: 70%,:,:薩线C00H,以体积比1:3:8混合。
在本制备方法中,在所述歩骤4)中所述生长栅介质层的厚度为0.7 2纳米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FinFET中Fin体的厚度必须是栅长的1/2 1/3,但是,每一代最新推出的先进CMOS 技术的能加工的最小特征尺寸通常是栅的长度,因此是不能满足尺寸小得多的Fin体的加 工。在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中,Fin体的加工不受光刻和刻蚀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 FinFET技术与主流CMOS技术完全兼容。其次,Fin体的厚度由外延工艺决定,因此Fin 体厚度、Fin体形貌的均匀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再者,本发明潜在地还可用来制 备各种新型器件,如SiGeFinFET,或其它化合物半导体FinFET等。


图1所示本发明工艺歩骤1中衬底材料为SOI晶片。图2为本发明工艺歩骤1中形成半导体条的示意图。其中,图的右侧部分为该半导体条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工艺歩骤1中对半导体条中间部分进行重掺杂的示意图。其中,图的右侧部分为重掺杂后的半导体条的立体图;图4所示本发明的工艺歩骤2。其中,图的右侧部分为两侧形成无掺杂半导体外延层 的半导体条的立体图;图5所示本发明的工艺歩骤3。其中,图的右侧部分为两侧形成无掺杂半导体外延层 的半导体条的立体图;图6为本发明的工艺歩骤4中二氧化硅生长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工艺步骤4中栅电极和图形加工的示意图。其中,图的右侧部分为鳍 形场效应品体管器件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具体实施例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但本发明的实施决不仅局限于所 述的实施例。本发明制备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包括图1至图9所示的工艺步骤如图1所示,所采用的衬底材料为硅SOI硅片。包括体硅区l、隐埋氧化层(BOX) 2和单晶硅膜3。如图2所示,首先在表面生长一层10 50 nm的薄氧化层4。生长方法可以为下列方 法之一常规热氧化、化学气相淀积(CVD)、物理气相淀积(PVD)等。然后进行光刻和 干法刻蚀形成硅条5,硅条厚度可远大于栅长,无需特别的微细加工技术。如图3所示,对所形成的硅条5的中间部分,进行氟化硼离子注入掺杂以形成牺牲层 6。注入剂量为lxl015cm-2,注入能量33KeV。然后900。C下,退火30分钟。如图4所示,在硅条5 (6)两侧进行选择外延生长硅膜7。由于硅条的底部和顶部均 由介质4和2覆盖,因此可确保外延仅发生在硅条的两个侧面。外延层为无掺杂硅。如图5所示,首先用BOE腐蚀掉硅条顶部的薄二氧化硅层4,然后用HF: HNO:,: CH3C00H =1: 3: 8的腐蚀液腐蚀掉硅条中间部分的高掺杂硅6,而留下外延层7和硅条5两端的 未(轻)掺杂区域。所述外延层6的中间部分将成为器件的沟道区,所述硅条5两端的区 域将分别成为器件的源和漏区。如图6所示,热氧化生长0.7 2纳米的二氧化硅栅介质层8,如图7所示,淀积一 80 200纳米厚的多晶硅层9,然后光刻和刻蚀形成栅电极(G 区)。接着离子注入掺杂栅电极、源区和漏区。对n型器件,掺杂剂为砷、磷等V族元素, 对p型器件,掺杂剂为硼、镓等III族元素。注入能量15 45KeV,注入剂量(1 10) xlO'W2。最后进入常规CMOS后道工序,包括淀积一层200 500纳米的磷硅玻璃层作为钝化 层,通过光刻和刻蚀此钝化层在源、漏和栅的接触区丌接触孔,以及淀积一层400 800 纳米的金属铝膜并光刻和刻蚀形成金属电极和互连线等,即制得FinFET晶体管。以上通过详细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部分耗尽的SOI MOS晶体管的制备方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做一定的变形 或修改;其制备方法也不限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SOI晶片为衬底,首先在衬底表面生长一层薄介质层,然后光刻、刻蚀薄介质层和SOI的半导体膜层形成半导体条,并对半导体的中间部分进行重掺杂;2)以该半导体条为衬底选择外延生长半导体材料,所述半导体条的底部和顶部均由介质覆盖,在半导体条的两侧形成无掺杂的半导体膜;3)腐蚀掉半导体条顶部的薄介质层,显露出半导体条自身的顶部。利用掺杂浓度不同造成的巨大腐蚀速度差,腐蚀掉半导体条中间的重掺杂部分,留下半导体条两侧的半导体膜和半导体条两端的未掺杂区域;4)以半导体条两侧的半导体膜作为超薄Fin体,生长栅介质层和控制栅,接着光刻和刻蚀控制栅以形成栅电极图形,之后进行控制栅和源、漏区域的掺杂;5)最后是常规的CMOS后道工序,包括生长钝化层和形成过孔以及金属化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l)中对半导体条进行离子注入掺杂,注入能量为20KeV—50KeV,注入剂量 为(4 10) xlOM cm—2。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歩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半导体膜为硅膜或锗硅合金膜。
4、 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温度低于800"C。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外延生长的半导体膜的厚度IO nm 50nm之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3)中腐蚀半导体条中间部分的重掺杂硅所釆用的腐蚀溶液为氢氟酸、硝酸和 乙酸混合物,配方为40。/。HF: 70%HNO:i: 100%CH3C00H,以体积比1:3:8混合。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生长栅介质层的厚度为0.7-2纳米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选择外延工艺制备鳍形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属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该方法采用SOI晶片为衬底,首先在衬底表面生长一层薄介质层,然后进行光刻和刻蚀薄介质层和SOI的半导体膜层形成半导体条,对该半导体条的中间部分进行重掺杂;然后以半导体条为衬底选择外延生长半导体膜,在半导体条的两侧形成无掺杂半导体膜;腐蚀掉半导体条顶部的薄介质层和半导体条中间的重掺杂部分,留下半导体条两侧的半导体膜和半导体条两端的未掺杂区域,以该半导体膜作为超薄Fin体,生长栅介质层和栅电极材料,制得超薄Fin体的鳍形场效应晶体管。本发明Fin体的厚度由外延工艺决定,因此Fin体厚度、Fin体形貌的均匀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文档编号H01L21/70GK101131936SQ20071012215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1日
发明者张盛东, 李定宇, 陈文新, 韩汝琦 申请人:北京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