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948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创作是关于一种燃料电池装置,且尤指一种^f莫块化的燃料电池装置, 可以透过多个可拆卸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组合,来完成各种不同规格的电力输 出。
背景技术
公知的燃料电池系统为了产生较多的电力,将几个到几十个的单元电池
堆栈在一起而成为一燃料电池堆。该单元电池具有膜电才及组(MEA),而在膜电 极组的两侧设置有流道板或隔板。公知燃料电池系统的本体就是由多层流道 板与膜电极组所粒合而成的结构。此传统结构存在诸多缺点,比方说工艺复 杂、量率或质量的控制不易、不利于检测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某一个 单元电池发生故障时,公知的燃料电池系统相当不易于置换与修复。再者, 公知的燃料电池系统无法有效因应当时的使用需求来扩充单元电池的数目, 亦不具有使用上的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创作的目的,是为改善公知燃料电池系统的缺点,借助第二阴极流道 板其上、下表面各具有第二阴极流道,且夹设于燃料电池模块中的结构设计。
本创作的另一目的,是为改善公知燃料电池系统的缺点,借助第二阳极 流道板其上、下表面各具有第二阳极流道板,且夹设于燃料电池模块中的结 构设计。
为达成本创作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是包括至 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 的第三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四膜电极组;
一第一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阴极流道,其中该第
一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的阴极侧,以及该第 一 阴 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組的阴极侧;
一第一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阳极流道,其中该第 一阳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一阴极流 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以及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
极组的阳极侧;
一第二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阳极流道,其中该第 二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 一 阴极流 道板的部分上表面,以及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 极组的阳极侧;
一第一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其中该第 一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 一 阳极流道板的部 分下表面;
一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其中该第 二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部 分上表面;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 阴极 流道,其中该第二阴极流道板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莫块之间,以及
一第一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阳极流道,其中该第 一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的阳极侧,以及该第 一 阳 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阳极侧;
一第一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阴极流道,其中该第 一阴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 一 阳极流 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以及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 才及组的阴才及侧;
一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阴极流道,其中该第 二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 一 阳极流 道板的部分上表面,以及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
极组的阴才及侧;
一第一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其中该第 一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笫 一 阴极流道板的部
分下表面;
一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其中该第 二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部 分上表面;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阳极流 道,其中该第二阳极流道板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之间。
根据上述内容,本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艺复杂、量率或质量的控制 不易、不利于检测等问题,能够使燃料电池在制造、维护及使用上具有显著 的便利性。
为使熟悉该项技术人员了解本创作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 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对本创作详加说明如后。
图l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2A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B是图2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3A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B是图2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模块的变化实施例。


符号说明
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l) 第二阴极(或阳极)流道板(12) 燃料电池模块(20) 微孔(2000)
燃料电池模块(IO) 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2) 第二印刷电路板(200) 第四膜电极组(201)
第二阳极流道板(202)第二阳极流道(2020)
第二膜电极组(203)第一阴极流道板(204)
第一阴极流道(2040)第一膜电极组(205)
第一阳极流道板(206)第一阳极流道(2060)
第三膜电极组(207)第一印刷电路板(208)
微孔(2080)第一阳极集电片(209)
第二阳极集电片(210)第一阴极集电片(211)
第二阴极集电片(212)第二阴极流道板(22)
第二阴极流道(220)端;^反(24)
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3)燃料电池模块(30)
第二印刷电路板(300)微孔(3000)
第四膜电极组(301)第二阴极流道板(302)
第二阴极流道(3020)第二膜电极组(303)
第一阳极流道板(304)第一阳极流道(3040)
第一膜电极组C305)第一阴极流道板(306)
第一阴极流道(3060)第三膜电极组(307)
第一印刷电路板(308)微孔(3080)
第一阴极集电片(309)第二阴极集电片(310)
第一阳极集电片(311)第二阳极集电片(312)
第二阳极流道板(32)第二阳才及流道(320)
端板(34)燃料电池模块(40)
阳极流道板(400)阴极流道板(402)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参照图1可知,本
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1 )是包括至少 一 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i o)及至 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或阳极)流道板(12),而且在图1中的模块化燃料电池 装置(1)是由这些燃料电池模块(10)及第二阴极(或阳极)流道板(12)所堆栈而成 的燃料电池堆。
图2A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如 图2A所示,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2)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20)及 第二阴极流道板(22)。图中的燃料电池模块(20)的细部结构将于图2B中作一 详细说明,至于第二阴极流道板(22)则如图2A所示,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 第二阴极流道(220),而且第二阴极流道板(22)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20) 之间。另夕卜,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2)可进一步包括两个端板(24),而且每个端 板(24)的其中 一表面同样具有第二阴极流道(220)的结构,是为 一种单面的阴极 流道板。
在图2A的第二阴极流道(22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水平方向上复数条平 行的渠道。
图2B是图2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2)中的燃料电池模块(20)的立体分 解图。图2B中,燃料电池模块(20)是至少包含第二印刷电路板(200)、至少 一个以上的第四膜电极组(201)、第二阳极流道板(202)、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 膜电极组(203)、第一阴极流道板(204)、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膜电极组(205)、 第一阳极流道板(206)、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三膜电极组(207)以及第一印刷电路 板(208)。其中,第一膜电极组(205)、第二膜电极组(203)、第三膜电极组(207) 及第四膜电极组(201),皆分别具有一个阳极、 一个阴极及一个电解质膜,且 该阳极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侧。
第一阴极流道板(20勺的上、下表面是各具有第一阴极流道(2040),其中第 一阴极流道板(204)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205)的阴极侧,以及 第 一 阴极流道板(204)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203)的阴极侧。
第一阳极流道板(206)的上、下表面是各具有第一阳极流道(2060),其中第 一阳极流道板(206)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205)的阳极側及第一 阴极流道板(204)的部分下表面,以及第一阳极流道板(206)的下表面是贴附于 这些第三膜电极组(207)的阳极侧。第二阳极流道板(202)的上、下表面是各具
有笫二阳极流道(2020),其中第二阳极流道板(202)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 膜电极组(203)的阳极侧及第一阴极流道板(204)的部分上表面,以及第二阳极 流道板(202)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201)的阳极侧。
第 一印刷电路板(208)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207),其中 第 一 印刷电路板(208)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207)的阴极侧及第 一 阳极流 道板(206)的部分下表面。通常,第一印刷电路板(208)是透过其表面上的至少 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图中未显示)来串、并联这些第三膜电极组(207),另外 诸如适用于燃料电池的水位计或温度计等电子零件亦可设置在第一印刷电路 板(208)的表面。第二印刷电路板(200)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 (201),其中第二印刷电路板(200)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201 )的阴极側及 第二阳极流道板(202)的部分上表面。同样地,第二印刷电路板(200)亦可透过 其表面上的至少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图中未显示)来串、并联这些第四膜电 极组(201)。此外于本创作中,第一印刷电路板(208)及第二印刷电路板(200)在 对应于第三膜电极组(207)与第四膜电极组(201)的位置上皆设有许多的微孔 (2000)、 (2080),通过这些微孔(2000)、 (2080)的设置得以让燃料电池模块(20) 外的空气或氧气能够顺利穿越第一印刷电路板(208)及第二印刷电路板(200), 因而进入至第三膜电极组(207)与第四膜电极組(201)参与化学反应。
又如图2B所示,燃料电池^f莫块(20)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 阳极集电片(209)、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集电片(210)、至少一个以上的第 一阴极集电片(211)及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集电片(212)。第一阳极集电片 (209)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205)及这些第三膜电极组(207),且紧密 贴附于该第一阳极流道板(206)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阳极流道(2060)。第二阳极 集电片(210)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203)及这些第四膜电极组(201), 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二阳极流道板(202)的上、下表面的第二阳极流道(2020)。至 少一个以上的第一阴极集电片(211),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205)及 这些第二膜电极组(203),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阴极流道板(204)的上、下表面 的第 一 阴极流道(2040)。第二阴极集电片(212)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 (207)及这些笫四膜电极组(201),且紧密贴附于笫一印刷电路板(208)的上表面 及第二印刷电路板(200)的下表面。
在图2B中,第一阴极流道(204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水平方向上复数条 平行的渠道;第二阳极流道(202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垂直方向上复数条平行 的渠道;第 一阳极流道(206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垂直方向上复数条平行的渠 道。
图3A是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如图3A所示,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3)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30) 及第二阳极流道板(32)。图中的燃料电池模块(30)的细部结构将于图3B中作 一详细说明,至于第二阳极流道板(32)则如图2A所示,其上、下表面是各具 有第二阳极流道(320),而且第二阳极流道板(32)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 (30)之间。另外,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3)可进一步包括两个端板(34),而且每 个端板(34)的其中 一表面同样具有第二阳极流道(320)的结构,是为 一种单面的 阳极流道板。
在图3A的第二阳极流道(32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垂直方向上复数条平 行的渠道。
图3B是图3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立体分解图。 图3B中,燃料电池模块(30)是至少包含第二印刷电路板(300)、至少一个以 上的第四膜电极组(301)、第二阴极流道板(302)、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膜电极 组(303)、第一阳极流道板(304)、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膜电极组(305)、第一阴 极流道^反(306)、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三膜电极组(307)以及第 一印刷电路板 (308)。其中,第一膜电极组(305)、第二膜电才及组(303)、第三膜电极组(307) 及第四膜电极组(301),皆分别具有一阳极、 一阴极及一电解质膜,且该阳极 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側。
第一阳极流道板(304)的上、下表面是各具有第一阳极流道(3040),其中第 一阳极流道板(304)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305)的阳极侧,以及 第 一 阳极流道板(304)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303)的阳极侧。
笫一阴极流道板(306)的上、下表面是各具有第一阴极流道(3060),其中第 一阴极流道板(306)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305)的阴极侧及第一 阳极流道板(304)的部分下表面,以及第一阴极流道板(306)的下表面是贴附于 这些第三膜电极组(307)的阴极侧。第二阴极流道板(302)的上、下表面是各具 有第二阴极流道(3020),其中第二阴极流道板(302)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 膜电极组(303)的阴极侧及第一阳极流道板(304)的部分上表面,以及笫二阴极 流道板(302)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301)的阴极側。
第一印刷电路板(308)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307),其中 第 一 印刷电路板(308)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307)的阳极侧及第 一 阴极流 道板(306)的部分下表面。通常,第一印刷电路板(308)是透过其表面上的至少 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图中未显示)来串、并联这些第三膜电极组(307),另外 诸如适用于燃料电池的水位计或温度计等电子零件亦可设置在第一印刷电路 板(308)的表面。第二印刷电路板(300)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 (301),其中第二印刷电路板(300)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301)的阳极側及 第二阴极流道板(302)的部分上表面。同样地,第二印刷电路板(300)亦可透过 其表面上的至少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图中未显示)来串、并联这些第四膜电 极组(301)。此外于本创作中,第一印刷电路板(308)及第二印刷电路板(300)在 对应于第三膜电极组(307)与第四膜电极组(301)的位置上皆设有许多的微孔 (3000)、 (3080),通过这些微孔(3000)、 (3080)的设置得以让燃料电池模块(30) 外的气态燃料或液态燃料能够顺利穿越第一印刷电路板(308)及第二印刷电路 板(300),因而进入至第三膜电极组(307)与第四膜电极组(301)参与化学反应。
又如图3B所示,燃料电池才莫块(30)可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 阴极集电片(309)、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集电片(310)、至少一个以上的第 一阳极集电片(311)及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集电片(312)。第一阴极集电片 (309)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305)及这些第三膜电极组(307),且紧密 贴附于该第一阴极流道板(306)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阴极流道(3060)。第二阴极 集电片(310)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303)及这些第四膜电极组(301),
且紧密贴附亍该第二阴极流道板(302)的上、下表面的笫二阴极流道(3020)。至 少一个以上的第一阳极集电片(311),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305)及 这些第二膜电极组(303),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阳极流道板(304)的上、下表面 的第一阳极流道(3040)。第二阳极集电片(312)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 (307)及这些第四膜电极组(301),且紧密贴附于第一印刷电路板(308)的上表面 及第二印刷电路板(300)的下表面。
在图3B中,第一阳极流道(304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垂直方向上复数条
的渠道;第 一 阴极流道(3060)的实施例可以实行在水平方向上复数条平行的渠道。
图4是图2A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中的燃料电池模块的变化实施例。有 别于图2A的实施例,燃料电池模块(40)具有三片阳极流道板(400)、两片阴极 流道板(402),而且里面可以容纳多达十二个膜电极组(图中未见),因此燃料电 池模块(40)可以比图2A的燃料电池模块(20)拥有较高容量的电力输出。
由以上诸实施例可以理解,本创作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可以依使用者需 求不继扩充燃料电池模块的数目,而且燃料电池模块亦可作出多种组合。此 设计不但有利于检测作业,且亦有利于更换拆卸,特别是在燃料电池模块的 故障排除上。本创作尤其强调的一项特点是,本创作;f莫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具 体落实模块化的概念,透过多个可拆卸的燃料电池模块的组合,来完成各种 不同规格的电力输出。
虽然本创作已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 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悉此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创作的精神和范围内,当 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其所作的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创作的范畴,本创作 的保护范围应根据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其中该燃料电池模块至少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三膜电极组;至少一个以上的第四膜电极组;一第一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阴极流道,其中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的阴极侧,以及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阴极侧;一第一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阳极流道,其中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以及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阳极侧;一第二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阳极流道,其中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部分上表面,以及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阳极侧;一第一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其中该第一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一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其中该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部分上表面;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阴极流道,其中该第二阴极流道板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模块,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阳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及这些第三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阳极流道;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及这些第四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二阳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二阳极流道;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阴4 i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及这些第二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阴极流道;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及这些第四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上表面及该第二印刷电路板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膜电极组是具有一阳极、一阴极及一电解质膜,且该阳极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膜电极组是具有一阳极、一阴极及一电解质膜,且该阳极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膜电极组是具有一阳极、一阴极及一电解质膜,且该阳极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四膜电极组是具有一阳极、一阴极及一电解质膜,且该阳极及该阴极是分别相对设置于该电解质膜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印刷电路板是具有至少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印刷电路板 是具有至少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模块化燃料电池 装置是由这些燃料电池模块及这些第二阴极流道板所堆栈而成的燃料电池 堆。
10. —种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 一 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其中该燃料电池模块至少包含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膜电极组;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膜电极组;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三膜电极组; 至少一个以上的第四膜电极组;一第一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阳极流道,其 中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的阳极侧, 以及该第 一 阳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阳极 侧;一第一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一阴极流道,其 中该第 一 阴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 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以及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 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阴极侧;一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阴极流道,其 中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下表面是贴附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的阴极侧及 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部分上表面,以及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上表面是 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阴极侧;一第一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其 中该第 一 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 一 阴 极流道板的部分下表面;一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至少用以电性连接这些第四膜电极组,其中该第二印刷电路板是贴附于这些第四膜电极组的阳极侧及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部分上表面;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 阳极流道,其中该第二阳极流道板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燃料电池模块, 进一步包含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阴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一膜电极组及这些 第三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阴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阴极流 道;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二膜电极组及这些 第四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二阴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二阴极流道;至少 一个以上的第 一 阳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 一膜电极组及这些 第二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阳极流道板的上、下表面的第一阳极流 道;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阳极集电片,是分别对应于这些第三膜电极组及这些 第四膜电极组,且紧密贴附于该第一印刷电路板的上表面及该第二印刷电路 板的下表面。
12.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印刷电路 板是具有至少 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
13.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印刷电路 板是具有至少一条以上的印刷式布线。
专利摘要本创作提供一种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是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燃料电池模块以及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中燃料电池模块至少包含第一膜电极组、第二膜电极组、第三膜电极组、第四膜电极组,以及第一阴极流道板、第一阳极流道板、第二阳极流道板、第一印刷电路板、第二印刷电路板。至于第二阴极流道板,其上、下表面是各具有一第二阴极流道,且第二阴极流道板是夹设于这些燃料电池模块之间。本创作的模块化燃料电池装置即为这些燃料电池模块以及这些第二阴极流道板所堆栈而成的燃料电池堆。
文档编号H01M8/00GK201069806SQ20072000509
公开日2008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15日
发明者张仓铭, 张家豪, 潘俊祎, 高志荣 申请人:英属盖曼群岛商胜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