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049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池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池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于手机或者便携式通讯设备 内的电池连接器。背景技术
信息产业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类似移动手机、PDA等 通讯设备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时代,与之配套出现的电池连接器,成为各通 讯设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某一种电池连接器就可以满足绝大部 分类型通讯设备的需求,因此需要更多类型的电池连接器来配合各种不同种 类的通讯设备。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照中国大陆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 2470985 Y号,该专利揭示了 一种电池连接器,其包括设有收容槽道的绝缘 本体和若干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包括有卡持于收容槽道内的固持部,与 固持部相连的弹性部,由弹性部延伸并形成弧形弯折的接触部,其与电池的 金属接触面相抵接。固持部的一端延伸有焊接部与电路板相焊接。若干导电 端子收容于同 一绝缘本体中,其接触部和焊接部凸露于绝缘本体的不同侧面, 接触部和焊接部之间的连接距离较小,不适用于印刷电路板和电池之间连接 距离较大的通讯设备,鉴于此,对于这些通讯设备而言,的确需要一种新型 的电池连接器来改进上述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印刷电路板和电池之间连接距 离较大要求的电池连接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连接器,其包 括设有第 一收容槽道的第 一绝缘本体和设有第二收容槽道的第二绝缘本体、与 第 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三导电端子,以及分别收容于第一 收容槽道和第二收容槽道的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第三导电端子电性
连接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有如下有益效果电池连接器由原有的一个导电端子收容于一个绝缘本体的结构,改进为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 导电端子分别收容于第 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并依靠第三导电端子电性 连接的分体结构,此设计可以扩大电池连接器的连接距离,拓展电池连接器的 应用范围,适用于印刷电路板与电池连接间距较大的手机或便携式通讯设备。
图l为本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图l所示电池连接器的另 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图l所示电池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l所示电池连接器另 一个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 2所示,电池连接器l用于电性连接移动通讯设备内的电池(未 图示)和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其主要包括绝缘本体(未标示)和导电端子(未 标示)。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导电端子包括第一 导电端子50、第二导电端子60以及第三导电端子70。第一导电端子50和第二导 电端子60分别装设于第一绝缘本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中,第三导电端子70 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50与第二导电端子60。请参阅图3、 4所示,第一绝缘本体10大致为一长立方体,包括有基部IOI、 由基部101三个侧边朝向同一側凸伸而成的第一侧墙102、与第一側墙102相对 的第二侧墙103以及后挡墙104,第一侧墙102、第二侧墙103之间均匀"&置若干 挡板部105,挡板部105与基部101和后挡墙104相连并与第一侧墙102平行,第 一侧墙102的外表面呈弧形设置。各平行设置的挡板部105之间以及挡板部105 与第一侧墙102、第二侧墙103之间形成有第一收容槽道100,其在靠近基部IOI 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持槽106。第一侧墙102、第二侧墙103、后挡墙104等高,并 且低于基部101顶部1010设置,形成双层阶梯状结构。第二绝缘本体20大致为一扁立方体,在纵长方向呈双层阶梯状结构,其包 括表面平滑的第一阶梯部201,与第一阶梯部201连接并高出于第一阶梯部201 设置的第二阶梯部202。第二阶梯部202包括顶面2020和与顶面2020垂直设置的
两相对第一侧面2021和第二侧面2022。自笫二阶梯部202的第一侧面2021凹设 有若干第二收容槽道200。第二收容槽道200与顶面2020贯通设置,且在第二收 容槽道200靠近第二侧面2022处设有第二卡持槽206。第一导电端子50包括有平板状设置的第一固持部501,第一固持部501的一 端弯折延伸形成第一抵接部502,第一固持部501的两侧向外凸设有第一-^持部 5011 。弹性部503与第一固持部501大致平行设置并依靠弯曲的第一连接部504 相连接。自弹性部503自由端弯折延伸形成第一臂部505,第一臂部505的末端 延伸出一呈弧形弯折状的部分,形成第一接触部506用以和电路板达成电性连 接。第二导电端子60大致呈V型,包括呈平板状设置的第二固持部601,自其 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平滑圆弧状的第二抵接部602 ,第二固持部601的两侧凸设有 第二卡持部6011。第二臂部603与第二固持部601呈锐角设置并依靠弯曲的第二 连接部604相连接。第二臂部603的自由末端延伸出一呈弧形弯折状的部分,形 成第二接触部605用以和电池达成电性连接。第三导电端子70为端子组,其由与第一导电端子50和第二导电端子60数量 相同的导电片(未标示)组成,第三导电端子70包含的每一个导电片都设有呈 长条结构的跨接部702,且其两端设有矩形的平板部701,平板部701分别与对 应的第一导电端子50和第二导电端子60相4氐接。第三导电端子70与第一绝缘本体10、第二绝缘本体20在注塑时f体成型, 第三导电端子70将第一绝缘本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连接起来,使第一绝缘本 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的纵长方向垂直设置,平板部701分别凸露于第一收容 槽道100与第二收^t道200中。装设第一导电端子50和第二导电端子60到对应 的第一收容槽道100和第二收容槽道200,第一卡持部5011和第二卡持部6011 分别与第一卡持槽102和第二卡持槽202紧密卡持,用以固定第一导电端子50 和第二导电端子60。组装完成后,第一抵接部502、第二抵接部602与平板部701 相抵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导电端子50、 60、 70的电性连接。第三导电端 子70为L型弯折,并且第一接触部506和第二接触部605凸出于第一收容槽道 100和第二收容槽ii200。使用时,印刷电路板压置于第一绝缘本体10上,其导通电路(未图示)压
接于第一导电端子50的第一接触部506上,电池容置于由印刷电路板、第一绝 缘本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形成的收容空间(未标示)内,且其金属导电片(未 图示)抵接于第二导电端子60的第二接触部605上。电流从电池阳极流出,由 第二导电端子60通过第三导电端子70流向第一导电端子50,经过印刷电路板的 电子电路后,又通过前述导电通路回流至电池的阴极,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闭合 回路,使该电池连接器的功能完全发挥。此实用新型电池连接器与现有技术相比,电池连接器由原有的一个导电端 子(未图示)收容于一个绝缘本体的结构,改进为第一导电端子50和第二导电端 子60分别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0和第二绝缘本体20,并依靠第三导电端子70 连接的分体结构,此设计可以扩大电池连接器的连接距离,拓展电池连接器的 应用范围,适用于印刷电路板与电池连接间距较大的手机或便携通讯设备。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 的任何改进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池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设有第一收容槽道的第一绝缘本体和设有第二收容槽道的第二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和第三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分别收容于第一收容槽道和第二收容槽道内,第三导电端子与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一体成型并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由若 干导电片组成且呈L型弯折,其两端设有呈平板状的平板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 二导电端子分别设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其分别与对应的平板部抵接。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弯折 的两臂与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呈纵向连接。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池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 基部、由基部相对两侧边朝向同一侧凸伸的第一侧墙和第二侧墙以及平行设置 于第一侧墙、第二側墙之间的若干挡板部,第一侧墙与挡板部之间、第二侧墙 与挡板部之间、挡板部与挡板部之间设有第一收容槽道,第一侧墙、第二侧墙 和挡板部等高设置,且与基部形成双层阶梯状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连接器,其包括设有第一收容槽道的第一绝缘本体和设有第二收容槽道的第二绝缘本体、若干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三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第一收容槽道和第二收容槽道内,第三导电端子与第一绝缘本体和第二绝缘本体一体成型并电性连接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
文档编号H01R3/00GK201029099SQ200720035290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9日
发明者郭韦男, 马忠军, 龙际恩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