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4049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电性连接电子元件至电路板的电 连接器。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手机、PC、 PDA等),随着科技 的发展,人们对这些电子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在手机中增加照相功能, 相应地,将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的需求也逐年增加。请参阅图l所示,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关的一种电连接器100,,用于电 性连接电子元件(未图示)至电路板(未图示),包括设有收容空间33,的金属壳 体30'、组装于金属壳体30,两相对侧壁32,的绝缘本体10',与绝缘本体10,相组合 的若干导电端子20',以及覆于绝缘本体10,上的遮蔽壳体40'。导电端子20,包括 固持于绝缘本体10,内的固持部200,及自固持部200,两端分别延伸以分别与电路 板和电子元件接触的焊接部201,和接触部202'。其中固持部200,沿竖直方向延伸 且固持部200,整段为等宽设计,当绝缘本体10'、导电端子20'、遮蔽壳体40',以 及电子元件组装于金属壳体30,内后,导电端子20,接触部202,与电子元件电性接 触,而焊接部201,与电路板接触,其中接触部202,在电子元件的作用力下,向金 属壳体10,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并通过该弹力固持电子元件于金属壳体30,中,从 而将电子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然而,上述电连接器100,至少存在以下缺点该电连接器100,导电端子20' 固持部200,为等宽设计,而接触部202,与固持部200,呈一定夹角,而.当电子元件 作用于导电端子20,接触部202,时,接触部202,会向后且向下发生弹性变形,从 而带动固持部200,也向后发生位移,因此,当电子元件作用于导电端子20,的作 用力过大时,导电端子20,会由于保持力不足,很有可能过渡地向金属壳体30, 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如果导电端子20,接触到金属壳体30V就会引起电路短路,从而影响到电连接器r稳定的电性连接。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迷电连接器
的缺陷和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防止电路短路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 连接电子元件至电路板,至少包括金属壳体、分别置于金属壳体两相对侧壁 的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相组装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 壳体。导电端子包括竖直部、自竖直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以及置于竖直部和 接触部之间的过渡部,其中过渡部的宽度大于导电端子其它部分的宽度。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关的电连接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 下有益效果该电连接器导电端子过渡部的宽度较其他部分较大,这样,可以 提高了导电端子的保持力,当电子元件作用于导电端子时,导电端子由于足够 的保持力,不易向金属壳体方向变形,从而避免了导电端子与金属壳体接触从 而引起短路的危险。
图l是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相关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导电端子已与绝缘本体组装 在一起。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其中遮蔽壳体尚未组装。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的具体实施方式
。 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用于电性连接电子元件(未 图示)至电路板(未图示),包括金属壳体IO、组装于金属壳体10两相对侧壁的 一对绝缘本体20,与绝缘本体20相组装的若干导电端子30、以及置于绝缘本体 20上的遮蔽壳体40。金属壳体IO,是由金属板冲压折弯而成,整体呈矩形,包括底壁(未标示) 及自底壁四周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IOO、第二侧壁102,以及由上述第一侧 壁IOO、第二侧壁102和底壁形成的收容空间104。电子元件就收容于该收容空间 104内,其中第一侧壁100设有向收容空间104延伸的弹片1002,第二側壁102设 有第一通孔1022和第一配合孔1024,其中上述第一通孔1022和第一配合孔1024 呈上下两排设置,相邻的第一侧壁100和第二侧壁102之间分别设有缝隙106,第 一侧壁IOO、第二侧壁102与底壁之间分别设有开孔108,以加强金属壳体10的弹 性,并保证金属壳体10第一侧壁100和第二側壁102与底壁之间良好的垂直度, 且第二侧壁102两侧端还设有朝向收容空间104方向延伸的卡持部1026,该卡持 部1026大致与第二侧壁102表面呈垂直设置,当绝缘本体20和遮蔽壳体40依次组 装于金属壳体10上后,该卡持部1026卡持于绝缘本体20和遮蔽壳体40的两端, 以加强其与金属壳体10之间的紧密性,此外,第一侧壁100和第二侧壁102分别 设有与其表面垂直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焊接片1004、 1028,当该电连接器l组装 好后,可通过这些焊接片1004、 1028将电连接器1焊接于电路板上。绝缘本体20,呈纵长状,由绝缘材料制成,置于金属壳体10第二侧壁102上, 并对应于金属壳体10第一通孔1022和第一配合孔1024位置分别设有第二通孔 200和凸柱204,其中第二通孔200于厚度方向贯穿绝缘本体20 。请特别参阅图4所示,导电端子30,与绝缘本体20注塑一体成型,包括注塑 于绝缘本体20内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竖直部300、分别自竖直部300两端向远离 竖直部300的方向延伸的焊接部302和接触部304,以及置于竖直部300和接触部 302之间的过渡部306。其中过渡部306自竖直部300稍微向接触部304方向倾斜, 且其宽度稍大于竖直部300、接触部304,以及焊接部302的宽度,当导电端子30 注塑于绝缘本体10中后,竖直部300埋于绝缘本体10,而过渡部306则凸露于绝 缘本体10外。此外,焊接部302与竖直部300大致呈直角关系,且与金属壳体IO 上的焊接片1004、 1028位于同一水平面,而接触部304则与竖直部300呈一定夹 角,并在电子元件的作用下,于竖直方向发生弹性变形。遮蔽壳体40,覆于绝缘本体20上,大致呈L形,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 部402及与上述水平部402垂直的垂直部404,水平部402的末端设有若干与电路 板连接的焊接点4020,垂直部404上对应于金属壳体10第一通孔1022和第一配合 孔1024位置分别设有第三通孔4042和第二配合孔4044,其中第二配合孔4044与 绝缘本体20的凸柱204配合,垂直部404的两端部还设有与金属壳体10连接的卡 持片4040,该垂直部404进一步还包括自垂直部404和水平部402的连接处向金属 壳体10的收容空间104延伸的第 一抵持片4046和分别位于第 一抵持片4046两侧的第二抵持片4048,上述笫一抵持片4046和第二抵持片4048与金属壳体10上的
弹片1002共同作用,以将电子元件固持于金属壳体10中。该电连接器1进一步还包括依次穿过金属壳体10的第一通孔1022、绝缘本体 20的第二通孔200,以及遮蔽壳体40的第三通孔4042的定位元件(未图示),在 本实施方式中,该定位元件是一个定位棒50,以将该电连接器l组装在一起。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的组装过程首先将导电端子30注塑于绝缘 本体20中,其竖直部300埋于绝桑彖本体20中,而其焊4矣部302凸伸出绝缘本体20 上表面,过渡部306显露于绝缘本体20下表面,接着将与导电端子30注塑一体成 型的绝缘本体20以及遮蔽壳体40依次置于金属壳体IO的第二侧壁102上,并使绝 缘本体20上的凸柱204与金属壳体10的第一配合孔1024和遮蔽壳体40的第二配 合孔4044配合,此时,金属壳体10第二侧壁102两侧的卡持部1026将卡持住绝缘 本体10和遮蔽壳体40,然后,将定位棒50依次穿过金属壳体10的第一通孔1022、 绝缘本体20的第二通孔200,以及遮蔽壳体40的第三通孔4042,并通过干涉作用 使其贯穿在一起,接着将遮蔽壳体40用激光焊接的方式通过卡持片4040而与金 属壳体10焊在一起,至此,整个电连接器l组装完毕,最后,将电子元件置于金 属壳体10的收容空间104内,金属壳体10上的弹片1002和遮蔽壳体40上的第一抵 持片4046和第二抵持片4048分别抵接于电子元件上,此时,电子元件底部抵接 于导电端子30的接触部304,并通过导电端子30而将电子元件电性连4妄至电路 板。需要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30与绝缘本体20是注塑一体成型的, 然而,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如果二者采用插入式的配合方式,也是可以的。此 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通孔以及贯穿通孔的定位棒50均是截面为圆形形状, 于其他实施方式中,采用其他形状,也是可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加强导电端子30的保持力,使其在受到电子元件的 作用力时,不至于弹性变形至使接触部304与金属壳体10接触,本实施方式采用 增加导电端子30过渡部306的宽度,并使其向接触部304倾斜而达成。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组装于金属壳体两相对侧边的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相固持的导电端子,以及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导电端子至少包括竖直部、自竖直部一端延伸的接触部,以及置于竖直部和接触部之间的过渡部,其特征在于上述过渡部的宽度大于导电端子其它部分的宽度。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自竖直部末端 向接触部方向倾名牛。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 贯穿金属壳体、绝缘本体,以及遮蔽壳体的定位元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元件是一个横截 面为圓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圓柱形定位棒。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绝缘本体, 以及遮蔽壳体分别设有第一通孔、笫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以供定位棒贯穿。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和遮蔽壳体上 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上方设有贯穿金属壳体和遮蔽壳体的第一配合孔和第二 配合孔。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于上述第一配 合孔和第二配合孔对应位置设有凸柱。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竖直 部的另 一端延伸且与接触部相对的焊接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至少有一对相 对侧壁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远离侧壁的焊接片。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上的焊接片 和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电子元件至电路板,包括金属壳体、组装于金属壳体两相对侧壁的绝缘本体、与绝缘本体相固持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导电端子包括注塑成型于绝缘本体内的竖直部、自竖直部两端分别延伸的焊接部和接触部,以及置于竖直部和接触部之间的过渡部。其中过渡部的宽度大于导电端子其他部分的宽度,如此,可增加导电端子的保持力,当电子元件作用于导电端子时,导电端子不易向金属壳体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避免了导电端子由于发生弹性变形而与金属壳体接触从而出现短路的风险。
文档编号H01R13/658GK201029132SQ20072003528
公开日2008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9日
发明者马文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