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8315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尤其是指电性连接芯片模块 和印刷电路板的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现在在某些电子产品(如计算机)出现了平面栅格阵列(LGA)型的芯片模块,这种芯 片模块的导接端为垫圈形状,与之相连接的是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图l为现有技术已 揭示的电连接器端子IO,其包括竖直方向延伸的基部100,分别自基部100相对两端延 伸出的弹性臂101和焊接部102,以及连接基部100与弹性臂101的连接部103,其中 该连接部103至弹性臂101末端呈等宽弯折设置。使用时,电连接器端子的基部100固 持于绝缘本体内,电连接器端子的弹性臂101和焊接部102分别和芯片模块上的导电组 件、印刷电路板上的焊点相对接,从而完成芯片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在实际使用中,当电连接器端子与芯片模块对接时,电连接器端子的弹性臂101产 生弹性变形,以提供电连接器端子较佳的弹性接触。但当弹性臂101受力时,基部IOO 与弹性部101之间的连接部103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从而该连接部容易产生疲劳,最 后导致断裂。为克服此种缺陷,现有技术的一种做法是把端子的弹性臂宽度做成始端宽, 末端窄的渐縮形状(如图2所示),这样可以把应力平均分散到整个力臂上,但弹性臂201 的长度以及弹性臂的始端2011与末端2012的宽度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果比例控制 不好,应力还是会集中在该连接部。而且依据最佳比例,弹性臂始端2011通常需做得 足够宽(如图2虚线所示),这与电连接器朝体积小,密集化发展方向不相符。鉴于以上弊端,确实有必要设计一种针对上述缺点的端子及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o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于使用过程中产生集中应力的端子及使用该端子的电连接器,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提供了一种端子,定位于一固定结构,以及被一对接单元电 性压接,该端子包括 一基部,定位于上述固定结构中; 一接触部,沿上述基部一端直 线延伸,于该接触部远离该基部的一端具有一接触端,应供上述对接单元压接,并于该 接触部上间隔定义若干折弯线,其中,该若干折弯线至少有一第一折弯线,并于该接触 端与该第一折弯线间的该接触部形成至少一第二折弯线;该接触端受该对接单元压接 时,该接触部沿该第一折弯线以及该等第二折弯线形成多段弯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端子,包括 一基部; 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一端具有一衔 接端衔接上述基部,以及另一端具有一接触端,该接触部之衔接端具有一第一应力集中 位置,且于该接触端与该衔接端间之该接触部上间隔定义有至少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 且该接触部上每一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之宽幅,分别小于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至少一端 所衔接该接触部的最小宽幅,其中,前述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一端系接近该第一应力集 中位置;该接触部之接触端承受外力时,该接触部之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以及该等第二 应力集中位置共同分担。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使用该种端子的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本体;若干端子,该'端 子具有一基部用以定位于上述绝缘本体中,以及一接触部一端具有一衔接端衔接该基 部,该接触部沿该衔接端延伸显露于上述绝缘本体外形成一接触端,并于该接触部之衔 接端具有一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且于该接触端与该衔接端间之该接触部上间隔定义有至 少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又该接触部上每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之宽幅,分别小于该第二 应力集中位置一端所衔接该接触部之最小宽幅,其中,前述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一端接 近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该接触部之接触端承受外力时,该外力由该接触部之该第一应 力集中位置以及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共同分担。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电连接器端子具有以下优点所述接触端与所述基部之间至少设 有两条折弯线,当接触部受力时,该处分担从接触端传来的部分应力,即形成了第一应 力集中位置与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从而减少了应力在接触部某一处的过度集中,使得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从而增强了端子的抗疲劳性能,提高了电连接器端子及电连接器的使 用寿命。
图1为一现有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又一现有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及其在受压时的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用于将芯片模块(未图示)电性连接至电路板(未图示),包括绝缘本体11及容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12。绝缘本体ll作为一种固定结构,将端子12加以定位。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11设有主体部111和于主体部 111一面垂直延伸出平行且高度相等的挡板112,挡板112之间为长槽113,主体部lll 设有倾斜平行的收容孔114,所述收容孔114与长槽113底部相通,且收容孔114与绝 缘本体ll的高度比为2: 5。电连接器端子12为平板状,其上设有基部121,由基部121 —端直线延伸出接触部 122,接触部远离基部的一端为接触端1221,基部121另一端延伸出焊接部123,在基 部121与焊接部123相接处设有台阶124。其中,所述基部121定位于绝缘本体收容孔114中,接触部122与基部121相连处为第一折弯线125,也即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在 距离第一弯折线125约四分之一接触部长的距离上,接触部122的两侧设有形状突变部 1222,从而形成第二折弯线126,也即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在距离第二折弯线126约 二分之一接触部长的距离上,接触部122两侧又相对地设有形状突变部1223,从而形成 第三折弯线127,也即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从第三折弯线127到接触部接触端1221的 长度约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形状突变部呈阶梯状。其中,第一折弯线125 到第二折弯线126的长度范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25%±10%,第二折弯线126到 第三折弯线127的长度范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50肚14%,第三折弯线127到接 触端1221的长度范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25%±10%。所述整个接触部长度为第 一折弯线到接触部的整个长度。其中,接触部122被第二折弯线126与第三折弯线127分成三分段部。第二折弯线 126的长度小于第一折弯线125与第二折弯线126间该分段部的最小宽幅。第三折弯线 127的长度小于第二折弯线126与第三折弯线127间该分段部的最小宽幅。其中,端子基部121固定于绝缘本体11中,端子接触部122的接触端1221被一对 接单元3电性压接。当接触端1221受到对接单元3压接时,接触部122沿第一折弯线 125、第二折弯线126、第三折弯线127呈多段弯折(如图5虚线所示)。其中,第一弯折线125处为接触部122的起始变形位置,承受着相当大的应力。接 触部122上形状突变部1222、 1223的设置,使得形状突变处接触部122的强度变弱, 而且因为接触部上第二折弯线126的总长小于第一折弯线125与第二折弯线126之间该 分段部的最小宽幅,第三折弯线127的总长小于第二折弯线126与第三折弯线127之间 该分段部的最小宽幅,所以,当接触端1221受到对接单元压接时,使得该形状突变处 的接触部上形成折弯线。当端子接触端受到抵压力时,'端子接触部122上第二、第三折 弯线126、 127使得接触部122成多段弯折(如图5虚线所示),这样可以减少第一折 弯线125处的弯折幅度,从而减少应力过分地集中于此处。第一折弯线125、第二折弯 线126、第三折弯线127相互之间的距离关系,使得此三个部位相互之间的应力差不会太大,所以该种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应力分布均匀,防止应力的过分集中。基部121与焊 接部123之间设有台阶124,该处可以吸收部分应力,减少应力向焊脚的传递,从而有 效防止焊脚处锡裂现象的发生。所以,这种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122在受力时,通过增加两处折弯线处来分担从 接触端传来的部分应力,从而减少了应力在第一折弯线125处的过分集中,使得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从而增强了端子的抗疲劳性能,提高了电连接器端子的使用寿命。当然, 在第一折弯线到接触端之间也通过增加更多的形状突变部来增设更多的折弯线,从而形成更多的应力集中位置,以达到分散应力之目的。请参阅图6和图7,该电连接器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包括绝缘本体21 和导电端子22。所述绝缘本体21中设有收容孔23,其中绝缘本体21于收容孔23内设有凸起211 且开设有收容凹部231。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22是用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未图示)和印 刷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端子22设有基部221,基部221—端延伸有弯曲部 222,弯曲部222再延伸出焊接部223,焊接部223 —侧面上设有倒勾2231。基部221 的另一端延伸出接触部224,接触部224与基部221相连的一端为衔接端2241,接触部 224远离基部221的一端为接触端2242,该接触端2242显露于绝缘本体21之外。其中 基部221与接触部224呈钝角设置,衔接端2241呈弧形弯折状。在基部的另一侧,基 部向上延伸出料带连接部225,向下延伸出固持部226。其中,所述端子基部221定位于绝缘本体之收容孔23中,所述接触部224之衔接 端2241为弧形弯折状,承受着相当大的应力,所以为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在此处形成 第一折弯线2248。在距离第一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约四分之一接触部长的距离上,接触 部224的两侧设有形状突变部2244,从而形成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在此处形成第二折 弯线2249。在距离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约二分之一接触部长的距离上,接触部224 两侧又相对地设有形状突变部2245,从而形成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在此处形成第三折弯线2250。从该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到触端端2242的长度约占接触部224长度的四分 之一。所述形状突变部呈凹陷状,也可以呈阶梯状,(如图8所示端子,形状突变部为 阶梯2246和阶梯2247。)其中,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到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的长度范 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25%±10%,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到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 的长度范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50%±14%,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到接触端2242 的长度范围可以是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25%±10%。所述整个接触部长度为第一应力集中 位置A到接触端2242的整个长度。其中,接触部被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与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分成三分段部。第二应 力集中位置B之接触部224的宽幅小于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与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间该 分段部的最小宽幅。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之接触部224的宽幅小于第二应力集中位置B 与第三应力集中位置C间该分段部的最小宽幅。端子接触部224的接触端2242被一对 接单元(未图示)电性压接。当接触端224受到对接单元压接时,接触部沿第一、第二、 第三应力集中位置A、 B、 C成多段弯折。其中,所述基部221定位于绝缘本体21之收容孔23中。所述端子固持部226收容 于绝缘本体21的收容凹部231,端子焊接部223的倒勾2231与绝缘本体21在收容孔 23内的凸起211相扣合,以稳固端子。其中,接触部224上形状突变部的设置,使得形状突变处接触部的强度变弱,当端 子接触端受到抵压力时,端子接触部上第一、第二、第三折弯线2248、 2249、 2250使 得接触部224成多段弯折,从而形成多处应力集中位置,藉此,当接触部之接触端承受 外力时,该外力由该接触部之该三处应力集中位置共同分担,这样可以减少第一应力集 中位置A的弯折幅度,从而减少应力过分地集中于此处。第一、第二、第三应力集中位 置相互之间的距离关系,使得此三个位置相互之间的应力差不会太大,所以该种结构设 计可以使得应力分布均匀,防止应力的过分集中。其中,在第一折弯线到接触端之间也通过增加更多的形状突变部来增设更多的折弯 线,从而形成更多的应力集中位置,以达到分散应力之目的。所以,这种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224在受力时,通过增加两处应力集中位置来分 担从接触端传来的部分应力,从而减少了应力在第一应力集中位置A的过分集中,使得 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从而增强了端子的抗疲劳性能,提高了电连接器端子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定位于一固定结构,以及被一对接单元电性压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部,定位于上述固定结构中;一接触部,沿上述基部一端直线延伸,于该接触部远离该基部的一端具有一接触端,承受上述对接单元压接,并于该接触部上间隔定义若干折弯线,其中,该若干折弯线至少有一第一折弯线,并于该接触端与该第一折弯线间的该接触部形成至少一第二折弯线;该接触端受该对接单元压接时,该接触部沿该第一折弯线以及该等第二折弯线呈多段弯折。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于该接触端与该第一折弯线间,依该 第二折弯线区隔成若干分段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上每一该第二折弯线之总长,小于邻 接之一该分段部之最小宽幅,且该分段部相对接近该第一折弯线。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折弯线处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相对地设有 形状突变部。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所述第一折弯线伺之该接触部上设 有两处折弯线,分别为第二折弯线和第三折弯线,依所述第二折弯线与所述第三折弯线, 所述接触部被隔成三分段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线到所述第二折弯线的长度占整个 接触部长度的25%±10%,所述第二折弯线到所述第三折弯线的长度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50%±14%,所述第三折弯线到所述接触端的长度占整个接触部的25%±10%。
7. —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部;一接触部,该接触部一端具有一衔接端衔接上述基部,以及另一端具有一接触端,该接触部之衔接端具有一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且于该接触端与该衔接端间之该接触部上间隔定义有至少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且该接触部上每一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之宽幅,分别小于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至少一端所衔接该接触部的最小宽幅,其 中,前述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一端接近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该接触部之接触端承受外力时,该接触部之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以及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 共同分担。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于该接触端与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间, 依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隔成若干分段部。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处的接触部两侧设有 形状突变部。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与该衔接端间之该接触部上设有两个 应力集中位置,分别为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和第三应力集中位置,依所述第二应力集中位置 与所述第三应力集中位置,所述接触部被隔成三分段部。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端到所述第二应力集中位置的长度占整个接触部长度的25%±10%,所述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到所述第三应力集中位置的长度占 整个接触部长度的50%±14%,所述第三应力集中位置到所述接触端的长度占整个接触部的 25%±10%。
12. —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若干端子,该端子具有一基部用以定位于上述绝缘本体中,以及一接触部一端具有一衔接 端衔接该基部,该接触部沿该衔接端延伸显露于上述绝缘本体外形成一接触端,并于该接 触部之衔接端具有一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且于该接触端与该衔接端间之该接触部上间隔定 义有至少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又该接触部上每一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之宽幅,分别小于该 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一端所衔接该接触部之最小宽幅,其中,前述该第二应力集中位置一端 接近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 该接触部之接触端承受外力时,该外力由该接触部之该第一应力集中位置以及该第二应力 集中位置共同分担。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包括一基部;一接触部,系沿上述基部一端直线延伸,于该接触部远离该基部的一端具有一接触端,承受对接单元压接,并于该接触部上间隔定义若干折弯线,其中,该等折弯线至少有一第一折弯线,并于该接触端与该第一折弯线间的该接触部形成至少一第二折弯线;当该接触端受该对接单元压接时,该接触部沿该第一折弯线以及该等第二折弯线呈多段弯折。所述折弯线处形成应力集中位置,当接触部受力时,该等应力集中位置可以分担从接触端传来的部分应力,使得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从而增强了端子的抗疲劳性能。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1104331SQ20072005723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9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0日
发明者朱德祥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