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81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缆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地,为了连接具有柔性并常被称为柔性印刷电路(FPC)或者柔 性扁平电缆(FFC)的扁平电缆,需要使用诸如FPC连接器和FFC连接器 之类的电缆用连接器(以下称作"电缆连接器")(例如,参照日本实用 新型注册号No.3094560)。
图6为显示了传统的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
如图6所示,电缆连接器包括由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制成的 壳体301,以及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制成并由壳体301支持的多个 第一端子303和多个第二端 子304。在壳体301的上表面上布置有由诸如 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制成的致动器302。致动器302可转动地安装在 壳体301上,并且在如图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图中未示的闭合位置之间转动。 在致动器302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扁平电缆305可从壳体301的开口 部分插入,当扁平电缆305插进开口部分的后部时,操作者就会用手指等 进行操作而将致动器302 —直转动到闭合位置。
每一个第一端子303都具有上臂部分306和下臂部分308,它们都在 扁平电缆305的插入-拔出的方向上延伸,并且上臂部分306进入形成于致 动器302中的凹槽311内。设置在凹槽311中的互锁块312位于形成在上 臂部分306末端的转动支撑凹槽307中。当致动器302转动直到闭合位置 时,具有矩形横截面的互锁块312在转动支撑凹槽307中转动,从而将扁 平电缆305向下压。这样,暴露于扁平电缆305下表面上的连接部分就与 下臂部分308末端上的凸起部相接触,并且与第一端子303相连。类似地, 暴露在扁平电缆305的下表面的连接部分也与每一个第二端子304具有的 在臂部309的末端的凸起部相接触,从而与第二端子304相连。然而,在前述的传统电缆连接器中,既然当致动器302在打开位置时,
锁止机构没有发挥作用,那么当扁平电缆305插入时,致动器302会不必 要地转动到闭合位置,因此扁平电缆305的插入操作会变得难以执行。这 就是说,当致动器302在打开位置时,致动器302的方向依靠其重力维持。 因此,例如,如果当扁平电缆305插入时,扁平电缆305与致动器302相 接触,那么致动器302可能在接触的冲击下转动到闭合位置。在这种情况 下,操作员有必要将致动器302返回到打开位置,并且重复插入扁平电缆 305的操作,因此,操作变得复杂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电缆连接器所遇到的上述问题, 提供一种尽管结构简单,但是用户容易使用的电缆连接器,这借助于提供 一种能够在允许扁平电缆插入的第一位置和将端子与被插入的扁平电缆 的导线电连接的第二位置之间改变方位的致动器,来防止致动器在因为扁 平电缆插入连接器而产生对撞致动器的力的作用下不必要地将其方位从 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
为此,本发明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包括具有供扁平电缆插入的插入孔 的壳体;安装于壳体上并与扁平电缆的导线电连接的端子;能够在允许扁 平电缆插入的第一位置和将被插入的扁平电缆的导线与端子连接的第二 位置之间改变方位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在第二位置与扁平电缆的插 入-拔出方向接近平行的主体、分别设置在主体两侧的第一轴和设置在与至 少部分端子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二轴;分别安装于壳体两侧的辅助连接器 固定件,其中所述辅助连接器固定件分别具有支撑第一轴的第一承载部, 所述部分端子具有支撑第二轴的第二承载部,所述致动器在由第一承载部 和第二承载部分别施加在第一轴和第二轴的力矩(moment force)的作用 下,在第一位置处保持它的方位。
在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所述的电缆连接器中,在第一位置,第一轴紧 靠第一承载部的点的位置与第二轴紧靠第二承载部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 度差大于当致动器被移除(remove)时,第一承载部紧靠第一轴的点的位 置与第二承载部紧靠第二轴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其中,既然由第一承载部施加到第一轴的力和由第二承载部施加到第二轴的力彼此相反,并 且,相对于致动器的方位从第一位置变为第二位置时主体前端的移动方 向,由第一承载部施加到第一轴上的力的作用点位于由第二承载部施加到 第二轴上的力的作用点的前面,那么,在第一承载部施加于第一轴上的力 和第二承载部施加于第二轴上的力的作用下,在致动器上作用有用来在相 反于第二位置的方向上改变致动器方位的力。
在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所述的电缆连接器中,壳体具有分别形成于侧 部上的凹部和凸部,其中,在第二位置上,第一轴分别容纳在凹部中,并 且在第一位置上,第一轴的端部分别地紧靠在凸部上。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将可清楚地看出本发明的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在其致动器处于打 开位置时的透视图2是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在其致动器处于闭 合位置吋的透视图3是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在其致动器处于闭 合位置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所述截面图是沿着图2中箭头线A-A所示的;
图4是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在其致动器处于闭 合位置时的横截面视图,并且所述截面图是沿着图2中箭头线B-B所示的;
图5A和图5B是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在其致动 器处于打开位置时的部分横截面视图;以及
图6是一个传统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的透视图,其中 致动器在其打开位置。图2是在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 器的透视图,其中致动器在其闭合位置。图3是在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致动器在其闭合位置,并且所述
截面图是沿着图2中箭头线A-A所示的。图4是在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
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的横截面视图,其中致动器在其闭合位置,并且所述
截面图是沿着图2中箭头线B-B所示的。
在这些附图中,参考标记10表示优选实施方式中用作电缆连接器的 连接器,并且连接器10被安装于诸如电路板之类(未图示)的基板表面 上,并用来与图中未显示的且被称为柔性电路板或者柔性扁平电缆等的扁 平电缆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图3和图4所示的下表面是连接器10的 安装表面,并与基板的安装表面相对。例如,扁平电缆是叫做FPC或者 FFC之类的扁平柔性电缆,并且任何种类的电缆都是可接受的,只要它是 具有导线的扁平电缆。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来解释电缆连接器10的每一 个部件的结构和移动的方向,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其涵义 (reference)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电缆连接器10的各个部件位 于附图所示的位置中时,这些涵义就是正确的。然而,如果电缆连接器IO 各个部件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这些涵义也将随着电缆连接器10的各个 部件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此时,连接器10包括以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的壳 体31,以及以诸如合成树脂之类的绝缘材料一体形成并安装于壳体31上 以便能够改变它的方向的致动器11。这就是说,致动器ll被安装于壳体 31上以便改变它的位置来位于作为第一位置的打开位置和作为第二位置 的闭合位置。
壳体31包括下部32、上部35、左右侧部36和插入孔33,其中插入 孔33形成于下部32、上部35和侧部36中间,并起到用于从前面(如图 3和图4所示的左侧)插入和拔出扁平电缆端部的开口部分的作用。扁平 电缆朝着如图3和图4所示的右侧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将 插入孔33的每一个入口侧(如图3和图4所示的左侧)定为连接器10的 前侧,将插入孔33的每一个后端(如图3和图4所示的右侧)定为连接 器10的后侧。在插入孔33中的后端,设置有扁平电缆的末端紧靠着的邻 接咅l〗38。
在壳体31中,形成有其内安装有金属端子的多个端子容纳槽。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端子包括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并且每一个端子 容纳槽包括其内安装第一端子41的第一端子容纳槽34a和其内安装第二 端子51的第二端子容纳槽34b。在如附图所示的例子中,在偶数位置上的 端子容纳槽是第一端子容纳槽34a,在奇数位置上的端子容纳槽是第二端 子容纳槽34b。例如,以大约0.3mm的间距形成总计十一个第一端子容纳 槽34a和第二端子容纳槽34b。所述端子容纳槽的间距和数目能够被合适 地改变。第一端子容纳槽34a和第二端子容纳槽34b交替地设置,以便彼 此相邻。另外,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并不总是需要安装在所有的第 一端子容纳槽34a和第二端子容纳槽34b中,也有可能根据包含在扁平电 缆中的导线的排列来合适地减少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数目。
另外,侧肩部37形成于下部32的两侧靠近侧部36的地方。侧肩部 37是在插入和拔出扁平电缆的方向上(即在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上) 延伸的肩部,并且其上表面位于一个比下部32的上表面32a更高的位置 上。在侧肩部37中,形成有在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上延伸的狭槽形 辅助固定件容纳凹部39,并且公知的钉子一样的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被 插入到辅助固定件容纳凹部39中,因此被安装在壳体31上。
优选地,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由金属板经过冲压、弯曲等加工步骤 而形成。每一个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包括沿着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 和垂直于安装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扁平主体22, 一体连接于主体22的前端 上边缘并沿着平行于安装表面的方向延伸的锁止部23。锁止部23通过将 从主体22的前端上边缘向上凸起的部件进行弯曲而形成,因此末端边缘 23a可以指向壳体31内部。从而形成左右锁止部23,使得左右锁止部23 的末端边缘23a互相面对。另外,由于锁止部23通过弯曲部被一体地连 接到主体22上,所以锁止部23能够有弹性地变形到某一特定程度,并且 左右末端边缘23a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移。 '
每一个末端边缘23a都是直线状的,并形成为关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倾斜。更特别地,末端边缘23a如此形成使得此部分可以在平行 于安装表面的表面上关于沿着壳体3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倾斜,并 且其延伸线可以在壳体31的前面与中心线相交。左右锁止部23,包括末 端边缘23a,被设置成关于中心线对称。这样,左右末端边缘23a之间的距离在插入孔33的后端即后侧更宽,并且在插入孔33的入口侧即前侧更 窄。左右侧肩部37的侧面37a以及末端边缘23a的前侧端用作为插入孔 33的引导部。
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也具有将在后面描述的安装部24,所述安装部 24连接到主体22的下端,并且安装部24通过焊接等被固定于基板表面上。 这加强了连接器IO在基板上的安装,防止连接器IO从基板上分离。
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还具有将在后面描述的第一承载部25,所述第 --承载部25形成于主体22的上端,并位于锁止部23后面。第一承载部 25沿着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延伸,并从下面支持形成于致动器11的 主体15两侧上的第一轴13a。
因此,致动器11包括近似矩形的厚板件的主体15,形成于主体15上 的多个端子容纳凹陷部,从主体15的两侧向外凸出并作为轴形成的第一 轴3a,同第一轴13a的情况一样,从主体15的两侧向外凸出形成的板状 的受锁部16,以及设置于主体15的下表面上的按压部14。当致动器11 位于闭合位置时,按压部14向下即朝着安装表面的方向挤压从插入孔33 插入的扁平电缆。按压部14也使得当致动器ll位于打开位置时,扁平电 缆能够插入。
从主体15的两侧向外凸出形成的第一轴13a位于与壳体31的左右侧 部36相对的位置。然而,在另一方面,当致动器11位于如图2所示的闭 合位置时,第一轴13a位于与形成于侧部36内侧上的凹部36a相应的位置。 此吋,第一轴13a被第一承载部25所支撑,而不紧靠侧部36。
在侧部36内侧上,凹部36a、倾斜部36b以及凸起部36c形成为沿着 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连续地排列。当致动器11从闭合位置变为打开 位置时,第一轴13a的端部紧靠凸起部36c,并且被倾斜部36b引导。相 对的左右凸起部36c之间的距离比左右第一轴13a各自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要短。从而,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致动器11被左右凸起部36c 从两侧夹紧,使得致动器11被保持在打开位置。
每一个端子容纳凹部包含用于容纳位于第一端子41的上臂部44的末 端上的止档(backstop) 44a的第一端子容纳凹部12a,以及用于容纳位于 第二端子51的上臂部54的末端上的第二承载部54a的第二端子容纳凹部12b。第一端子容纳凹部12a和第二端子容纳凹部12b的数目和位置与第 -端子容纳槽34a和第二端子容纳槽34b相应。另外,如图4所示,致动 器11的第二轴13b被设置于每一个第二端子容纳凹部12b上,并且第二 轴13b与第二承载部54a相接合。由于第二承载部54a从上面支撑第二轴 13b,那么第二轴13b的向上的位移受到限制。因此,第二承载部54a防 止致动器11从壳体31上脱离。
然后,如图2所示,当致动器U位于闭合位置时,主体15变得大约 平行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如图1所示,当致动器ll位于打开位 置时,主体15关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形成90度或者更大的角度。
而且,当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受锁部16形成于第一轴13a的 前方以便与锁止部23相接合。如图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锁止部23悬 在受锁部16的上方,防止致动器11从其闭合位置改变为打开位置。这就 是说,受锁部16和锁止部23用作将致动器11锁止在闭合位置并防止致 动器11被打开的锁止机构。受锁部16的末端边缘16a是直线状的,并且 形成为平行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更明确地,末端边缘16a在平 行于安装表面的表面上平行于在壳体3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
接着,如图3所示,每一个第一端子41都具有近似为U形的形状, 并且包含作为第一臂部的下臂部43和作为第二臂部的上臂部44,它们在 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上延伸,以及连接部45,连接部45沿着垂直于 插入-拔出方向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下臂部43的基部和上臂部44的基部。
此时,下臂部43用作与扁平电缆的导线电连接的接舳片,并且包含 在其末端附近(如图3所示的左端)凸出的接触部43a。另外,在连接部 45的后部连接有作为基板连接部的尾部42,尾部42向下凸出,并且通过 焊接等方式与形成于基板表面的连接焊盘相连。此外,向下凸出的凸起43b 形成于下臂部43的基部,邻接部42a形成于尾部42的前端。
当致动器11位于闭合位置时,位于上臂部44的末端的止档44a进入 第一端子容纳凹部12a中,并向下(即朝着安装表面的方向)挤压按压部 14。
第一端子41于是被从壳体31的后侧(如图3所示的右侧)插入并安 装在第一端子容纳槽34a中。在这种情况下,连接部45的近似直线的上凸起43b勾住第一端子容纳槽34a的底表面,并更进一步地,邻接部42a紧靠下部32的后端表面,因此第一端子41被固定到壳体31上。
如图4所示,每一个第二端子51包含作为沿着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第一臂部的下臂部53,作为近似S形的第二臂部的上臂部54,和沿着垂直于插入-拔出方向的方向延伸并与下臂部53的基部和上臂部54的基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相连的连接部55。
尾部52作为基板连接部分与下臂部53的末端(如图4所示的左端)相连接,其向下凸出并且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到形成于基板表面的连接焊盘上。下臂部53用作与扁平电缆的导线电连接的接触片,并包含形成为在下臂部53的末端和基部之间向上凸出的接触部53a。在另一方面,向后凸出的凸起部52a形成于尾部52的后端,凸起部55a形成于连接部55的前端的上边缘。
位于上臂部54的末端的第二承载部54a通过倾斜部54b被连接,倾斜部54b如此形成以便能从基部侧到末端侧向上倾斜地设置。这样,致动器11的第二轴13b就与第二承载部54a相接合,并且受到由第二承载部54a施加的向下的力。
然后,第二端子51.就被从壳体31的前侧(如图4所示的左侧)插入并安装在第二端子容纳槽34b中。在这种情况下,下臂部53的近似直线的下端紧靠第二端子容纳槽34b的底表面,凸起部55a钩住上部35的下表面,并且进一步地,尾部52的凸起部52a在壳体31的下部32处钩住前端表面的下端,并且由此将第二端子51固定到壳体31上。
与此同时,在第一端子41中,尾部42位于壳体31的尾端,然而在第二端子51中,尾部52位于壳体31的前端。因而,如上所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在壳体31中被交替地安装。由此,尾部42、尾部52与形成在基板的安装表面上以与所述尾部相对应的连接焊盘等对准,从连接器10的上面看,它们在关于端子对准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即在垂直于图3和图4表面的方向上形成了交错开的Z字形形状。因此,即使互相邻近的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之间的间距很窄,也有可能加宽尾部42和尾部52之间的距离,以及加宽与这些尾部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连接焊盘等之间的距离。为此,有可能容易地制造所述连接焊盘,在对尾部42、
尾部52和与所述尾部相对应的连接焊盘进行焊接的时候,有可能防止在相邻的连接焊盘之间形成桥接(solder bridge),以避免发生任何短路。
此外,在每一个第二端子51中,接触部53a关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的位置比第一端子41中的接触部43a的位置更靠近壳体31的尾端。这是为了通过将从接触部43a到尾部42的导电路径的长度与从接触部53a到尾部52的导电路径的长度近似地相等,从而平衡在第一端子41处的电阻和在第二端子51处的电阻。由于这使得扁平电缆的相邻导线分别电连接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位置被分隔开,从而能够防止相邻导线之间发生串扰。
如图1所示,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按压部14向上倾斜。由于致动器11与第一端子41的接触部43a之间的距离以及致动器11与第二端子51的接触部53a之间的距离足够宽,从插入孔33插入的扁平电缆的端部在插入时不受任何接触压力或者只受来自于接触部4 3 a和接触部5 3的轻微接触压力。因此,大致实现了ZIF (零插入应力)结构。
接下来将会描述当扁平电缆没有被连接时,施加在位于打开位置的致动器ll上的力。
图5A和图5B是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缆连接器的部分横截面视图,其中致动器在打开位置。图5A是描述第二端子的位置的部分截面图,图5B是描述辅助连接器固定件的位置的部分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41的尾部42和第二端子51的尾部52通过焊接与形成于基板表面的导电焊盘等连接,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的安装部24通过焊接与形成于基板表面的导电焊盘等连接,并由此将连接器10安装于诸如电路板之类的基板表面。
在连接扁平电缆之前,致动器11被设置在打开位置,如图5A和5B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致动器11的第一轴13a紧靠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的第---承载部25的邻接表面,并且被从下方支撑,同时第二轴13b紧靠第二端子51的第二承载部54a的邻接表面,并由此其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一轴13a的下端位置与第二轴13b的上端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大于当致动器11被移除时,辅助连接器固定件21的第一承载部25的邻接表面的位置与第二端子51的第二承载部54a的邻接表面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因此,当致动器11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二承载部54a处于被第二轴13b向上挤压的状态,并且第二端子51的上臂部54处于弹性变形状态。
因此,在设置于上臂部54的末端的第二承载部54a中,由柔软变形的上臂部54为了恢复其原来所具有的形状而施加的弹性力产生了如图5A中箭头C所示的力。由此,第二轴13b受到了由第二承载部54a所施加的向下的力,如图5A中箭头D所示。因此,第一轴13a受到由第一承载部25所施加的向上的力,如图5B中箭头E所示,其作为箭头D所示的力的
由第二承载部54a向第二轴13b的上表面所施加的向下的力的作用点,即由箭头D所示的力的作用点,和由第一承载部25向第一轴13a的下表面所施加的向上的力的作用点,即由箭头E所示的力的作用点在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上不一致,即在这两点之间存在位置差。比较图5A屮的箭头D与图5B中的箭头E,可以看出箭头D所示的力的作用点位于插入孔33的后部,箭头E所示的力的作用点位于插入孔33的入口侧。这就是说,关于主体15的前端的移动方向,在致动器11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来改变其方位的情况下,由第二承载部54a所施加的向下的力作用于第二轴13b的上表面的点位于后面,并且由第一承载部25所施加的向上的力作用于第一轴13a的下表面的点位于前面。
结果,如图5A和5B中箭头F所示,使得致动器11以顺时针方向改变其方位的力矩作用于致动器11上。g卩,使得致动器11在相反于关闭位置的方向上改变其方位的力作用于致动器11上。因此,即使诸如振动、冲击(shock)等外力施加于连接器10上,致动器11也不会没必要地将其位置变为闭合位置。例如,当将扁平电缆插入连接器10的时候,即使扁平电缆紧靠致动器ll,致动器11也能保持它的位置,而不会移动到如图5 B中点划线G所示的闭合位置。
通过例如改变第一轴13a的横截面形状来改变第一轴13a的下表面紧靠在第一承载部25的邻接表面上的位置,有可能容易地调整箭头D所示的力的作用点和箭头E所示的力的作用点之间相对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的位置关系。类似地,通过调整箭头D所示的力的作用点和箭头E所示的力的作用点之间相对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可
以来调整箭头F所示力矩的大小。如图5a和5b所示,第一轴13a具有非圆形的横截面,并且箭头E的位置关系所示的接触点在由箭头D所示的第二轴13b的中心线的相对位置的前面或前方。
如上所描述的,如果第一轴13a的端部紧靠形成于壳体31的侧部36上的凸起部36c,那么将致动器11保持在打开位置同样也是可能的。由此,结合由箭头E所示的力的作用,就可以将致动器11更加稳定地保持在打开位置。
因而,在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在通过第一承载部25和第二承载部54a分别施加到第一轴13a和第二轴13b上的力所产生的力矩的作用下,致动器11维持在其打开位置。
这样能够在不将连接器10结构复杂化的条件下,防止致动器11不必耍地改变到其闭合位置。因而,这样能够縮小连接器10的尺寸,因此增强了连接器10的可操作性。
在闭合位置,由第一承载部25施加于第一轴13a上的力和由第二承战部54a施加于第二轴13b上的力以彼此相对的方向作用,并且在通过第一承载部25施加到第一轴13a上的力的作用点与通过第二承载部54a施加到第二轴13b上的力的作用点之间,相对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存在位置差。由此,就产生了将致动器11的位置保持在打开位置的力矩。
此外,在打开位置,在致动器11从其打开位置改变方位到达闭合位赏的情况下,关于主体15的前端的移动方向,由第一承载部25施加于第'轴13a的力的作用点位于由第二承载部54a施加于第二轴13b的力的作用点的前面。因此,在致动器11上作用有如图5A和5B中箭头F所示的使致动器11在顺时针方向上改变其方位的力矩。
此外,在打开位置,在由第一承载部25施加于第一轴13a的力和由第二承载部54a施加于第二轴13b的力的作用下,在致动器11上作用有使致动器11在相反于打开位置的方向上改变其方向的力。因此,即使诸如振动、冲击之类的外力施加于连接器10上,致动器ll也不会没必要地将它的方位改变为闭合位置。此外,在打开位置,第一轴13a紧靠第一承载部25的点的位置与第二轴13b紧靠第二承载部54a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大于当致动器11被移开时,第一承载部25紧靠第一轴13a的点的位置与第二承载部54a紧靠第二轴13b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因此,如图5A中箭头D所示的向下的力是由弹性形变的上臂部54为了恢复原有具有的形状而施加的弹性力而产生,并且作为所述力的反作用力,产生了如图.5B中箭头E所示的向上的力。
尽管参照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各种改变和替换方案,以及使用等价手段。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特定的实施方式,而是包括所有落入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壳体,其设置有插入孔,具有导线的扁平电缆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端子,其安装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与扁平电缆的导线电连接;致动器,其在能使扁平电缆插入的第一位置与将所插入的扁平电缆的导线连接至所述端子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所述致动器具有在所述第二位置近似平行于扁平电缆的插入-拔出方向的主体、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两侧上的第一轴和设置在用于接合至少部分端子的位置上的第二轴;以及辅助连接器固定件,分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侧上,其中,所述辅助连接器固定件具有分别支撑所述第一轴的第一承载部;所述部分端子具有分别支撑所述第二轴的第二承载部;其中所述致动器在由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分别施加到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上的力而产生的力矩的作用下,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它的方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轴紧靠所述第一承载部的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轴紧靠所述第二承载部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大于当所述致动器被移除时,所述第一承载部紧靠所述第一轴的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承载部紧靠所述第二轴的点的位置之间的高度差;由所述第一承载部施加于所述第一轴上的力和由所述第二承载部施加于所述第二轴上的力彼此相对,并且,相对于当所述致动器的方位从所述第一位置变为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主体前端的移动方向,由所述第一承载部施加于第一轴上的力的作用点位于由所述第二承载部施加于第二轴上的力的作用点的前面;以及在由所述第一承载部施加于第一轴上的力和由所述第二承载部施加于第二轴上的力的作用下,用于在相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方向上改变致动器方位的力作用在所述致动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 有分别形成于侧部上的凹部和凸部;在所述第二位置上,所述第一轴分别容纳于所述凹部中;以及 在所述第一位置上,所述第一轴的端部分别紧靠着所述凸部。
全文摘要
一种电缆连接器,用于将具有引线导线的扁平电缆连接至电路板,所述连接器包括容纳有端子的外壳壳体和在能使扁平电缆插入的第一位置与将引线导线连接至端子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的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具有主体,并进一步包括从主体的相对两侧延伸的第一轴和就位后(carrier inposition)用于与至少部分端子接合的第二轴。所述第一轴由装在外壳壳体相对两侧的辅助连接器固定件上的第一承载部支撑,而第二轴由与第二轴接合的端子的第二承载部支撑。当致动器位于第一位置时,力矩通过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分别产生于第一轴和第二轴上,并且所述力矩与致动器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移动方向相反。所述外壳壳体还包括与第一轴相互作用的凹侧部和凸侧部,以进一步帮助将致动器保持在第一位置。
文档编号H01R12/28GK101490907SQ200780027352
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1日
发明者下山博司, 武富幸助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