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连接器和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接地屏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6411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电缆连接器和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接地屏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 一些实施例大体涉及一种用于互连同轴电缆的同轴电缆连接 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布置成带状线几何布局(strip line geometry)的 接头(contact)的连接器。本申请涉及申请序号为No.10/004, 979的同时 待审专利申请(Tyco文档号为No.l7712( MHM文档号为No.l3238US02 )), 该专利申请于2001年12月5日提交,题目为"同轴电缆接头"。所述待 审查专利申请以Michael F. Laub、 Richard J. Perko、 John P. Huss Jr、以及 Charles R. Malstrom为共同发明人,并且该申请被转让给与本申请相同的受 让人,其全部内容被本申请引用作为参考,包括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摘要等等。
背景技术
曾经提出将同轴电缆相互连接起来的连接器。通常,同轴电缆具有圓 形几何布局,其中心导体(一根或者多根导线)被电缆绝缘材料(dielectric material)包围。所述绝缘材料由电缆编织层(一根或者多根导线)包围, 并且该电缆编织层又被电缆套管包围。在多数同轴电缆应用领域,优选地, 寸吏位于同轴电纟览相对端部处的源电纟且件(source electrical components )与纟冬 点电组件(destination electrical components )之间的阻抗互相匹酉己。因此, 当同轴电缆的一部分被互连时,优选地,阻抗通过所述互连保持匹配。传统同轴连接器通常由圓形组件形成,所述圓形组件部分地与同轴电 缆的圓形几4可布局相一致。圓形组件一4殳利用才几器加工(screw machining ) 和压铸工艺制造而成,这将会难以实现。随着制造工艺难度的加大,制造 各个独立组件的成本类似地增加。因此,已经证实传统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成本多少有些昂贵。基于源自军事需求的接口标准,研发出许多用于同轴 连接器的圓形几何布局。对于批量小、价格高的应用领域来说,比如在军 事系统和类似系统中,这些用于圆形几何布局的较为昂贵制造工艺尚且能 够满足要求。但是,当今同轴电缆的使用变得更为广泛。同轴电缆的更广泛应用要 求一种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大批量、低成本制造工艺。近来,在如机动 车工业这样的应用领域,已经对射频(RF)同轴电缆产生了需求。在汽车工业中对RJF同轴电缆的需求, 一部分原因是汽车内的电子组件越来越多, 比如AM/FM无线电设备、蜂窝式电话、GPS、卫星无线电设备、蓝牙 兼容系统以及类似组件。还有,用于组装同轴电缆和连接器的传统技术不 再适用于汽车领域,因此,耗时且成本昂贵。传统的组装技术通常涉及下 述工序a) 在将金属箍(ferrule)滑动到电缆上之后,剥开所述套管以露出外侧 导电编织层,b) 将外侧导电编织层回折到所述金属箍上,以露出所述绝缘层的 一 部分,c) 剥开所述绝缘层的露出部分,以露出内侧导体的一部分,d) 将接头连接到所述内侧导体上,并且e) 将接头连接到所述外侧导电编织层上。用于组装连接器和同轴电缆的前述工序不易实现自动化,并且需要若 干手动参与的步骤,这使得该工序耗时并且成本昂贵。当今对同轴电缆日益增加的需求已经导致希望对同轴连接器的设计构 造以及其制造和组装方法进行改进。发明内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 一种连接器带有一个同轴电缆置换接头,其 可以被连接到至少一个外侧导体上,比如一个导电编织层上。所述同轴电 缆置换接头包括一个可以插入同轴电缆内的置换柱。该置换柱和相关联的 侧壁限定出一个编织层接收切槽,该切槽用于在置换柱被插入到同轴电缆 之内时接收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电编织层。可选地,所述连接器可以包括 一对同轴电缆置换接头,它们带有相应的置换柱,这两个置换柱间隔开的距离大于同轴电缆中的内侧导体的直径,以便使得所述两个置换柱均刺入 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电编织层内。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了 一种用于将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 缆上的方法,所述同轴电缆具有由一个绝缘层间隔开的内侧和外侧导体。 该方法包括露出同轴电缆中的内侧导体的 一个端部,和将一个内侧接头固 定到所述内侧导体的端部上。同轴电缆和内侧接头被置于一个绝缘壳体中, 同时同轴电缆中的内侧和外侧导体沿着该绝缘壳体的纵轴进行延伸。 一 个 外侧接头被沿着 一 个横断所述纵轴的方向横向插入到同轴电缆上,直至该 外侧接头刺入同轴电缆中,在所述外侧导体上施加一个保持力,并且使得 它们之间导电连接。可选地, 一对外侧接头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横向刺入一根相关联的同轴 电缆中。当插入所述外侧接头时,各个同轴电缆在一对设置于相关联外侧 接头中的置换柱之间的间隙上方居中。由此,所述方法包括利用所述置换 柱刺入同轴电缆中,直至所述置换柱与外侧导体电配合并且在其上施加一 个保持力(比如具有所需量值的摩擦力,足以在某些状况下将所述外侧接 头保持在同轴电缆上)。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沿着一个横断所述绝缘壳体 纵轴的方向,将一个内侧接头横向插入所述绝缘壳体侧面上的切槽内。可 选地,所述方法包括使得内侧和外侧接头处于平行于所述纵轴进行延伸的 平行平面中。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同轴电缆置换接头,用于与 一根同轴电缆连接起来,所述同轴电缆具有一个内侧导体和一个外侧导体, 它们由一个绝缘层分离开,并且被封装在一个套管中。这种同轴电缆置换 接头包括一个分叉部分,该分叉部分具有一个置换柱和接触壁,它们由一 个编织层接收切槽分离开。编织层接收切槽的切槽宽度对应于同轴电缆中 的外侧导体的径向宽度。所述置换柱被设置成在插入过程中使得绝缘层和 套管的 一部分被置换。所述置换柱被构造成在同轴电缆中楔入编织层接收 切槽内的那部分外侧导体上施加一个横向保持力。可选地,可以提供两个包括两个相应置换柱的同轴电缆置换接头,它 们由一条电缆通道分离开,该电缆通道被构造成接收一根同轴电缆中的内 侧导体和一部分环绕在该内侧导体周围的绝缘层。所述电缆通道的宽度小于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体的内径。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应变消除装置。这种应变消除装置包括一个应变消除巻曲部(a strain relief crimp) 和一个应变消除构件。应变消除巻曲部包括一个主体部分,在其相对端部上固定有支臂,并且在其中部成形有一个电缆夹持部。电缆夹持部被构造 成刺入同轴电缆的套管中,并且与其中的外侧导体发生配合。所述支臂包 括沿着其相对侧面进行延伸的凸肋。应变消除构件包括一个基部,该基部 被构造成能够接收一根同轴电缆,并且具有沿着该基部的相对端部延伸穿 过其中的通道。这些通道被加工和设置成以摩擦方式接收和保持住所述支 臂。当所述应变消除巻曲部与应变消除构件被连接起来时,所述电缆夹持 部刺入同轴电缆的套管内,并且与外侧通道发生配合,来防止同轴电缆与 应变消除巻曲部之间发生运动。所述电缆夹持部在应变消除装置与同轴电 缆之间提供稳固配合,无需使得应变消除装置向同轴电缆上施加横向力直 至同轴电缆的圓形几何布局发生变形,否则会损害信号性能及其阻抗。可选地,所述同轴电缆置换接头还可以包括一个具有一条通道的电缆 保持壳体,所述通道的径向内表面与一根同轴电缆的形状相一致,并且被 构造成接收该同轴电缆。该电缆保持壳体具有一个导槽,用于沿着一个横 断所述通道轴线的方位可滑动地接收所述同轴电缆置换接头。所述壳体包 括一条通道,该通道的内侧轮廓与一根同轴电缆的形状相一致,以防止同 轴电缆在所述置换柱刺入该同轴电缆中的套管和外侧导体时发生变形。可 选地,所述同轴电缆置换接头可以带有一个电缆支撑件,该电缆支撑件被 构造成使得一根同轴电缆沿着一根预定的电缆轴线设置。所述电缆支撑件 包括对置的接头导向件,它们位于一个横断所述预定电缆轴线的平面中。 所述接头导向件用于可滑动地接收和校正同轴电缆置换接头的对置端部, 来将所述置换柱引导至一根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体上。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连接器的等轴分解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组装状态连接器的等轴视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绝缘壳体的等轴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接触片的等轴视图。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插座式接头(a receptaclecontact)的等轴碎见图。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接触外壳的侧视图。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接触外壳的端部视图。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接触外壳沿着图6中的线8-8的剖视图。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安装于同轴电缆上的同轴电 缆置换接头。图10A示出同轴电缆的几何布局,该同轴电缆适合于连接到根据本发 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连接器上。
图10B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连接器的带状线几 何布局。图11示出环绕根据本发明至少 一个实施例的同轴电缆和与电缆相连的 连接器分布的电场。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备选实施例形成的连接器的等轴分解视图。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备选实施例形成的插座式接头。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备选实施例部分组装而成的连接器。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中部接头。图16示出至少 一个根据本发明 一 实施例形成的中部接头。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外壳的等轴视图。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外壳的等轴视图。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外壳的端部视图。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绝缘壳体的等轴视图。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绝缘壳体的等轴视图。图2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部分组装而成的连接器。图23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连接起来的外侧壳体和同轴电纟见。图24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连接起来的外侧壳体和同轴电缆。图25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连接起来的外侧壳体和同轴电缆。图26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连接起来的外侧壳体和同轴电纟见。图27示出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同轴电缆置换接头。 图28示出根据本发明备选实施例形成的接触外壳的侧视图。 图29示出根据本发明备选实施例形成的接触外壳的平面俯视图。 结合附图进行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概述以及下面对本发明优选 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为了例证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均为优选实 施例。但是,应该明白,本发明不局限于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方案和手段。
具体实施方式
图l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形成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该同轴电缆 连接器10包括绝缘壳体12和14,它们能够在该同轴电缆连接器IO被完全 组装起来时相互匹配。可选地,绝纟彖壳体12和14可以由两个以上元件组 装而成,或者形成整体式结构。同轴电缆连接器IO还包括刀片式接头16 (a blade contact)和插座式接头18,它们可以分别被固定在同轴电缆中的 中心导体(图1中未示出),并且当同轴电缆连接器10被完全组装起来而 在中心导体之间形成电通路时,它们以摩擦方式和导电方式相互配合。可 选地,仅有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中的一个可以被固定到同轴电 缆上。在该备选实施例中,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中的另外一个 可以被连接到线路板、电元件、非同轴电缆以及类似物体上。当电连接时, 第一接触外壳20和第二接触外壳22形成沿着接触外壳20和22的纵轴延 伸的屏蔽腔室。接触外壳20和22基本上环绕在绝缘壳体12和14的外周。 接触外壳20和22被构造成与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体导电配合,从而在它 们之间形成电通路。图2示出了完全组装起来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但是 没有示出同轴电缆。绝缘壳体12和14分别包括匹配表面24和26,它们在同轴电缆连接器 IO被完全组装起来时相互抵靠在一起。在图l所示实施例中,匹配表面24 和26形成为带有缺口部分23和25,它们分别限定出相互连接起来的凸台 28和30,以确保绝缘壳体12和14之间适当地竖直对准。绝缘壳体12和 14分别包括长方形主体部分32和34,它们分别由顶壁36和38、底壁40 和42以及侧壁44和46限定出。主体部分32和34由接触外壳20和22包围。绝缘壳体12和14由预定厚度的绝缘材料形成,从而提供穿过同轴电 缆连接器10的预定阻抗。绝缘壳体12包括沿着主体部分32的长度方向从匹配表面24向后延伸 的切槽48。该切槽48具有在顶壁36上打开的上侧边缘。该切槽48还包括 后部,该后部扩展到具有上侧边缘的腔室50内,所述上侧边缘在顶壁36 上打开。主体部分32 —体式形成有屏蔽件54,该屏蔽件54被加工成矩形 U形,带有底壁56和侧壁58。底壁56和侧壁58共同限定出凹腔52的一 部分。主体部分32和屏蔽件54在一个交界面处连接起来,所述交界面被加 工成能够接收位于接触外壳20上的对应特征(下面予以详细描述)。在该 交界面处,在侧壁58的前边缘57的内表面与侧壁44的后端部53的外表 面之间设置有竖直通道55。这些通道55能够接收接触外壳20的端部。通道55的上部与4黄向支^l退让切槽59 (transverse arm relief slots )连 通,它们相向延伸。支臂退让切槽59被置于侧壁44的后端部53与屏蔽件 54的侧壁58的主体部分之间。支臂退让切槽59能够接收同轴电缆置换构 件,比如位于接触外壳20和22上的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以允许同轴电 缆置换接头138将被插入并刺入同轴电缆中。刀片式接头16被安装在同轴电缆的一端部上。凹腔52、腔室50以及 切槽48共同接收同轴电缆的端部和刀片式接头16。凹腔52、腔室50以及 切槽48均具有敞口的上侧边缘,这样,允许同轴电缆和安装于该电缆上的 刀片式接头16沿着横向轻易并且自动地向下插入到绝缘壳体12内,从而 有利于同轴电缆连接器IO的自动组装。可选地,同轴电缆和刀片式接头16 可以通过后端部60被插入到绝缘壳体12内。图3更为详细地示出绝缘壳体14。绝缘壳体14还包括屏蔽件62,其 形成于主体部分34的后端部上。屏蔽件62包括顶壁64和侧壁66,它们共 同限定出敞口于绝缘壳体14的后端部70的U形通道或者凹腔68。凹腔68 能够接收安装有插座式接头18的同轴电缆。主体部分34包括腔室72,其 具有敞口于匹配表面26的前端部74。前端部74包括带有斜面的边缘。腔 室72的后端部与由屏蔽件62和主体部分34的后端部63限定出的凹腔68 相连通。在侧壁46的外表面与侧壁66的前边缘67的内表面之间,绝缘壳体14还包括沿着主体部分34的后端部进行延伸的竖直通道65。该通道65足够 深,以便接收接触外壳22的端部。通道65与相向延伸的横向支臂退让切 槽69相连通。支臂退让切槽69位于侧壁46的后端部63与侧壁66上的支 架71之间。支臂退让切槽69限定出了能够接收接触外壳22上的同轴电缆 置换接头138的导槽。图4更为详细地示出刀片式接头16。该刀片式接头16包括平整的主体 90,其具有带有斜面的前边缘92。主体部分90包括上侧面94和下侧面96, 它们基本上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所述刀片式接头所在的平面。侧边缘98 沿着主体部分90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主体部分90的后端部100形成为 带有导线巻曲部(wire crimp) 102,其具有贯通的开口 104。该开口 104能 够接收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导线巻曲部102可以受到压缩,从而以摩 擦方式牢固地与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发生配合,从而将刀片式接头16安 装到同轴电缆的端部上。图5更为详细地示出了插座式接头18。该插座式接头18包括分叉的主 体部分106,其具有一对被形成C形的指状物108。指状物108的外侧尖端 具有相互间隔开的接触表面110,这两个接触表面IIO之间的距离略微小于 刀片式接头16的主体部分90的宽度。当刀片式接头16被连接起来时,接 触表面110与刀片式接头16的上侧面94和下侧面96导电配合。分叉的主 体部分106的后端部^^形成带有导线巻曲部112,该导线巻曲部112具有贯 通的开口 114。开口 114能够接收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通过对导线巻曲 部112施压,所述中心导体可以-波牢固地固定在插座式接头18上。图6-8更为详细地示出"l妄触外壳20和22。接触外壳20和22具有类似 的构造;因此,下面的讨论仅结合接触外壳20来进行。接触外壳20和22 可以从导电材料板上沖压并且形成U形。接触外壳20包括侧壁130,侧壁 130形成为相互平行,并且沿着平行于接触外壳20的纵轴的平面进行延伸。 连接壁132将侧壁130互连起来。连接壁132也被设计成平面状,并且处 于平行于接触外壳20的纵轴进行延伸的平面中,但是和包含侧壁130的平 面相交。敞口面134 (在图1中较好地示出)沿着侧壁130相对于连接壁 132进行延伸。在侧壁130和连接壁132的一端部处设置有敞口端部136, 在另一端部处设置有电缆保持端部131。接触外壳20上的敞口面134沿着侧壁130的整个长度从电缆保持端部131延伸至敞口端部136,以有利于该接触外壳的可制造性以及所述连接器 的组装。更具体地说,接触外壳20易于制造,比如通过从共用的材料元件上冲压出侧壁130和连接壁132,并且随后将侧壁130形成/弯曲成垂直于 连接壁132。通过保留敞口面134,沖压或者成形操作得以简化。在组装过 程中,位于各个接触外壳20和22上的敞口面134允许同轴电缆以及对应 的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被侧向装载。侧向装载涉及在和接触外 壳20的纵轴相交的方向上沿着在图6中由箭头A指代的路径插入同轴电缆 和对应的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由侧壁130和连接壁132形成的U形构造能够使得接触外壳20和22 将以这样一种方式得以连接,即环绕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的外 周提供360度屏蔽。当连接起来时,接触外壳20和22还在和同轴电缆纵 轴相交的平面中提供360度屏蔽。该360度屏蔽基本环绕同轴电缆的内侧 导体的一部分,该部分没有被该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体覆盖起来。当接触 外壳20和22被连接起来时,接触外壳20上的连接壁132覆盖住接触外壳 22的敞口面134。类似地,接触外壳22的连接壁132覆盖住接触外壳20 的敞口面134。对置的接触外壳20和22的侧壁130相互叠置起来。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形成在侧壁130的电缆保持端部131上。该同 轴电缆置换接头138被相向地向内弯曲。各对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均位 于垂直于接触外壳20和22的纵轴的平面中。包含一对同轴电缆置换接头 138的平面将对应的电缆保持端部131连接起来。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由 间隙140间隔开。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的内侧边缘之间的间隙140,带有 基于即将与接触外壳20连接起来的同轴电缆直径的宽度。同轴电缆置换接 头138的高度小于侧壁130,从而形成能够沿着绝缘壳体12的侧壁44后端 部进行滑动的支架142。可选地,同轴电缆置换构件,比如同轴电缆置换接 头138,可以被形成与其附近的接触外壳20、 22上的任何其它部分分开, 或者被沖压成与这些部分成为一体。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包括具有支撑突起144的基部139,支撑突起 144被松弛地接收在形成于连接壁132前部上的穿孔146中。组装工具(未 示出)压靠在支撑突起144上,将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安装到所述电缆 上。各个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均包括从基部139向上延伸的分叉部分。侧壁130和连接壁132向上延伸至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与同轴电缆发生配合的平面。因此,在位于接触外壳20和22外侧的同轴电缆的整个长度上,利用外侧导体对内侧导体进行屏蔽。位于接触外壳的外侧但是延 伸至该接触外壳的那部分同轴电缆进行自屏蔽。仅有露出来的那部分内侧导体(比如未被外侧导体覆盖起来)位于通过将接触外壳20和22匹配起 来而形成的屏蔽腔室内部。凸台142 (图9)在带有斜面的边缘处将编织层 接收切槽156连接起来,所述带有斜面的边缘用作引导部分,将所述电缆 引导至置换柱154上。凸台142和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被接收在分别位 于相应绝缘壳体12和14上的横向支臂退让切槽59和69中。置换柱154 和壁159在楔入编织层接收切槽156中的那部分外侧导体上施加横向保持 力。位于屏蔽件62中.的凹腔68和竖直通道65对置地间隔开,使得同轴电 缆(未示出)在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之间居中,由此相对于同轴电缆中 的外侧导体合适地对置换柱154进行校准。连接壁132包括唇部148,其在穿孔146的前方延伸。唇部148朝向其 中心向内收敛,并且被形成在其远端部上带有导线巻曲部150。导线巻曲部 150包括台阶式尖端152,当向内折叠而夹持在同轴电缆上时,它们相互连 接。导线巻曲部150还用作应变消除装置,从而防止同轴电缆与同轴电缆 置换接头138之间发生移动。如图7和8中所示,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在其内侧边缘附近包括置 换柱154,置换柱154由编织层接收切槽156与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S的壁 159分离开。置换柱154的柱尖端158呈锥形,以有利于当接触外壳20和 22被安装到同轴电缆上时插入到该同轴电缆内。图9示出当被组装到同轴电缆160上时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的工作 过程。该实施例包括一对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当接触外壳20和22被安 装到同轴电缆160上时,柱尖端158刺入电缆套管162和外侧电缆编织层 164中,并且延伸进入电缆绝缘层166。编织层接收切槽156牢固地通过保 持力或者法向力接收和卡持住外侧电缆编织层164,以在接触外壳20和22 与同轴电缆160中的外侧导体(也就是说外侧电缆编织层164)之间形成导 电连接。所述保持力或者法向力构成足以提供长期可靠接触界面的摩擦力。置换柱154由柱-柱间距170间隔开,该间距170大于中心导体168的 外径,但是小于外侧电缆编织层164的内径,以确保置换柱154不会与中 心导体168导电接触,但是能够刺入外侧电缆编织层164中。置换柱154形成为带有预定的外侧柱宽度172,而编织层接收切槽156被形成带有基于 外侧电缆编织层164的内径和外径的预定切槽宽度174,以确保置换柱154 刺入外侧电缆编织层164中,同时编织层接收切槽156的宽度足以牢固地 接收外侧电缆编织层164,并且与其形成可靠的导电连接。电缆编织层164 的径向宽度利用该电缆编织层164的内径和外径差值进行定义,或者换言 之,电缆编织层164的宽度是沿着平行于该电缆编织层164半径的方向测 定出的值。如图6中所示,至少一个侧壁130可以在其上包括突起176,与对置的 接触外壳20和22的侧壁130内部摩擦匹配,以确保在接触外壳20与22 之间具有足够的法向力,从而确保可靠的导电界面。可选地,两个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可以相互一体地形成,并且仅被 固附(一体式或者以其它方式)在侧壁130和/或连接壁132中之一上。当 相互一体式形成时,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将仍旧在置换柱154的上端部 之间包括一个部分缺口 (类似间隙140的上端部),来形成用于接收同轴电 缆上没有被置换柱154刺入的部分的区域。因此,间隙140无需沿着置换 柱154的整个长度进行延伸,而是可以仅被设置在其上端部附近。图IOA示出了同轴电缆几何布局180的示意图,其包括中心导体181。 中心导体81位于中间绝缘材料183的中部,中间绝缘材料183由圆柱形外 侧导体182环绕起来,由此使得内侧导体181在外侧导体中居中。外 侧导体182可以被形成编织型导体或者类似物。中心导体181具有半径 而外侧导体182具有内径r。。绝缘材料183的相对介电常数为s r。定义由 同轴电缆几何布局180产生的阻抗的一般公式由下述等式表示图IOA示出由同轴电缆连接器IO形成的带状线几何布局186的截面示 意图。在带状线几何布局186中,中心导体187被夹持在两个较宽的接地 导体188之间。中心导体187和接地导体188均为平整状,并且处于相互 平行延伸的平面中。中心导体187被形成带有一个宽度(W )和一个厚度(T )。 接地导体188以间隙H和Hl与中心导体187间隔开。中心导体187由填充 在接地导体188之间空白处的绝缘材料189环绕起来。绝缘材料189的相 对介电常数为sr。定义由同轴电缆几何布局186产生的阻抗的一般公式由 下述等式表示、等式(1)<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5</formula>肌 等式(2)器相比,带状线几何布局186更易于制造,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设计参数更 易于控制。作为示例,在具有带状线几何布局186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 制造过程中,制造工艺更易于控制间隙H和H1、厚度(T)、宽度(W)以 及相对介电常数£ r。形成带状线186的结构能够使得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 阻抗易于控制。这种能力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图11示出环绕同轴电缆和环绕连接在该同轴电缆上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IO形成的电场分布。 一系列平行线190指代的是同轴电缆的几何布局。大 型的长方形盒子192指代同轴电缆连接器IO的总体几何布局。较小的浅盒 193指代诸如接触片16和216这样的接触片的总体几何布局。浅盒193还 可以表示插座式接头,比如由插座式接头18或218形成的插座式接头。由所述同轴电缆产生出电场分布191。该电场分布191环绕同轴电缆的 圓周对称分布,并且随着与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的径向距离增大而强度 降低。用于电场分布191的代表性量值分布被图示为一系列同心的深色圆 环,它们排布在和同轴电缆相交的平面中(比如垂直于同轴电缆的平面中)。 环绕一根同轴电缆形成的电场的特征在于,该电场的量值/强度分布沿周向 是一致的,仅沿径向发生变化。由同轴电缆连接器IO形成电场195。该电场195环绕同轴电缆连接器 IO对称分布,并且被设置成与带状线几何布局186处于特殊关系,其中带 状线几何布局186形成于刀片式接头16和216与对应侧壁130、 237和239 之间(如前面结合图10b讨论过的那样)。用于电场195的量值或者强度分 布由环绕在浅盒193周围的对称深色区域进行指代。电场195被设置成沿 着横轴197靠近浅盒193的相对侧面,其中横轴197垂直于浅盒193所在 平面进行延伸。如电场195中由深色区域示出的那样,量值或者通量密度 主要集中在以横轴197为中心并且沿相对方向延伸的主要区域198中。电 场195的量值或者通量密度次要地集中在在浅盒193的侧边缘附近沿着横 向区域199略微延伸的区域(代表刀片式接头16和216的侧边缘)。换言 之,电场195的量值或者通量密度主要集中在主要区域198,同时少量集中 在横向区域199中。在图l示出的实施例中,刀片式接头16代表了中心导体187。当从具有公知厚度的平整金属板上冲压出刀片式接头16时,易于控制刀片式接头 16的厚度和宽度。接触外壳20和22的侧壁130代表了接地导体188。顶 壁36的厚度定义出了刀片式接头16与侧壁130之间的间隙H和H1。刀片 式接头16与各个接触外壳20和22的连接壁132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形成足 够宽,以便使得连接壁132对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阻抗影响最小。根据至少一个实施例,接触外壳20和22提供整体式接触系统,其利 用绝缘壳体12和14作为"填充物",来在巻曲过程中使得同轴电缆(比如 电缆160 )保持原样。绝缘壳体12和14还有助于对同轴电缆160进行定位。 编织层接收切槽的宽度取决于导电编织层的直径。仅作为示例,编织层接 收切槽的宽度可以略微大于导电编织层的直径(比如千分之几英寸),同时 编织层中的多个导体处于各个编织层接收切槽中。这将允许在组装过程中 产生足够的变形量。在组装过程中导电编织层随着纵向滑动而发生的变形 确保了导电编织层中的多个导体上的洁净金属表面与同轴电缆置换接头 138发生接触,同时在所述多个导体与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之间保持所需 的残余弹簧力。在编织层导体与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之间保持所需的残 余弹簧力提供长期稳定的低电阻接触截面。可选地,所述置换柱和置换柱尖端的形状可以发生变化。置换柱尖端 可以带有双重边缘,用于在置换柱被插入到同轴电缆中的绝缘材料内时, 置换柱沿着直线前进。使得置换柱呈锥形提供了附加强度,同时减轻了置 换柱在安装过程中发生不希望的挠曲现象。在将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与两根电缆组装起来的过程中,可以执行下 述步骤。首先,对两根同轴电缆上即将相互连接起来的端部进行剥离,以 露出它们各自中心导体的一个端部。随后,中心导体的显露端部分别被插 入到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上的开口 104和114之内。导线巻曲部 102和112受到压制,牢固地保持住中心导体的显露端部。接下来,同轴电 缆和刀片式4妄头16以及插座式接头18被插入到相应的绝缘壳体12和14 中。参照图1,刀片式接头16的主体部分90被插入(横向或者纵向)到切 槽48之内,并且导线巻曲部102 ^f皮插入到腔室50之内。同轴电缆上位于 露出的中心导体之后的未剥离部分被插入到凹腔52之内,直至绝缘材料、 电缆编织层以及电缆套管的前边缘在侧壁44的后端部53附近抵靠在支架51上。
一旦被插入,刀片式接头16的主体部分90的前端部分将从匹配表面24上的缺口部分23向前突伸。当绝缘壳体12和14被组合起来时,刀 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 ^皮连接起来。各个接触外壳20和22被分开安装在绝缘壳体12和14中的对应绝缘 壳体上。在安装过程中,接触外壳20和22被沿着轴线11 (图1 )分开插 入,其中轴线11垂直于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纵轴13。随着接触外壳20和 22被插入,同轴电缆置换接头138刺入对应的同轴电缆160,并且置换柱 154与外侧电缆编织层164发生配合(如图9中所示)。接下来,外侧壳体 被组装到同轴电缆连接器10上。一旦被组装起来,绝缘壳体12和14、刀片式接头16和插座式接头18 以及接触外壳20和22将共同限定出带状线接头构造,如前面结合图10B 讨论的那样,提供用于通过同轴电缆连接器IO传送的信号的预期阻抗。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备选实施例形成的同轴电缆连接器200。该同 轴电缆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壳体212和214、刀片式接头216、插座式接头 218以及接触外壳220和222。接触外壳220和222分别包括侧壁237和239 以及连接壁233和235。刀片式接头216在功能上取代刀片式接头16,同 时插座式接头218在功能上取代插座式接头18。第一绝缘壳体212和第二 绝缘壳体214分别包括匹配表面224和226,它们分别具有更为明显的缺口 部分223和225以及支架228和230。支架228包括缺口 229,其能够接收 插座式接头218的主体部分290。支架228也包括切槽231,其能够接收刀 片式接头216上的指状物219。侧壁237和239以及对应的连接壁233和235均被形成U形,并且分 别具有敞口面201和207。侧壁237和239分别包括对置的接触卡持端部 203、 209和敞口端部205、 211。敞口面201和207从接触卡持端部203和 209分别延伸至敞口端部205和211,来提供前面结合接触外壳20和22讨 论过的优点。在图13中更为详细地示出了刀片式接头216。该刀片式接头216包括 主体部分215,该主体部分215带有从其开始延伸的指状物217和219。指 状物217和219由切槽221分离开,该切槽221部分地沿着主体部分215 的长度从前边缘213向后延伸。主体部分215的后端部被固定在导线巻曲 部223上,该导线巻曲部223具有贯通的开口 225,用于接收连接于其上的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当被连接起来时,刀片式接头216和插座式接头218在垂直平面中对 准。包含刀片式接头216上的指状物217、 219的平面被设置成分别平行于 接触外壳220和222的侧壁237和239。包含插座式接头218的主体部分的 平面分别被设置成平行于接触外壳220和222的连接壁233和235。如图 12和13中所示,接头218的主体部分290被形成其宽度大于邻接巻曲部 291的宽度。可选地,主体部分290可以不同于图12中所示。主体部分290可以被 加工成与连接壁233和235配合形成第二种带状线几何布局。该第二种带 状线几何布局垂直于由刀片式接头216和侧壁237、 239形成的带状线几何 布局,形成双重带状线几何布局。在该双重带状线几何布局中,刀片式接 头216和插座式接头218形成一种交叉排布。可选地,刀片式接头16、 216 和插座式接头18、 218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包括多个接头,它们具有类 似的形状并且被设置成相互平行或者相互垂直。作为示例,两个接头可以 被相互平行地叠置起来,或者两个接头可以被设置成相互垂直。连接壁132、 233和235以及侧壁130、 237和239单独地并且共同构 成接地接头。换句话说,各个连接壁132、 233和235构成一个单独的接地 接头。对置的连接壁132、 233和235的组合可以被看作构成接地接头。对 置的侧壁130、 237和239的组合可以被看作构成接地接头。作为另外一个 示例,各个连接壁132、 233和235与一个或者多个邻接侧壁130、 237和 239组合起来可以被看作4妄地接头。绝缘壳体214包括从顶壁264向上突伸出来的锁闩241。该锁闩241 能够使得同轴电缆连接器200被安装在另外一个结构上。在锁闩241任一 侧的顶壁264中还设置有通道243,来提供均匀的壁厚,以便提高可模制性 能并且减少所使用的材^h量。图14示出了与对应壳体212和214组装起来的接触外壳220和222。 如图14中所示,在组装过程中,接触外壳220和222可以在绝缘壳体212 和214相互匹配之前与对应的同轴电缆和绝缘壳体212、 214连接起来。图15和16分别示出了刀片式接头316和插座式接头318。在图15中, 所示出的刀片式接头316具有平整的主体部分317,在其外端部上沖切出切 槽319,形成具有指状物321和322的叉状物。在指状物321和322的外端部处,在切槽319的开口中设置有圓形突起323,并且它们被设置成相互面 对。突起323确保了当插座式接头318被插入到切槽319内时刀片式接头 316与相连的插座式接头318之间牢固地摩擦式导电互连。主体部分317的 另一端部包括巻曲部324,该巻曲部324具有开口 325,其能够接收同轴电 缆中的中心导体。巻曲部324被牢固地夹持在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上。图16示出插座式接头318,其具有平整的主体部分326,该主体部分 326带有具有斜面的外端部328,用于插入到刀片式接头316上的突起323 之间。主体部分326的另一端部包括巻曲部330,该巻曲部330具有开口 332,其能够接收对应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巻曲部330形成为牢固地附 着在同轴电缆中的中心导体上。图17和18示出接触外壳的备选构造的两个相对视图。各个接触外壳 340均包括侧壁344和连4妻壁348。在至少一个侧壁344上设置有突起352, 确保匹配的^t妄触外壳340之间合适地导电连接。连接壁348在其后端部处包括过渡区域356,该过渡区域356与横向延 伸的分隔板360 —体式形成。分隔板360包括切槽363,以有利于在组装过 程中对分隔板360进行切割。分隔板360相应地与应变消除巻曲部364 — 体式形成。在组装过程中,应变消除巻曲部364与过渡区域356以物理方 式分离开,比如通过冲压操作,并且随后被固定在同轴电缆上。应变消除巻曲部364呈U形,并且包括与分隔板360相连的横向延伸 主体部分361。主体部分361被固定在支臂365的相对端部上,支臂365沿 着垂直于主体部分361的方向相互平行延伸。支臂365包括沿着其两侧边 缘进行延伸的凸肋367。主体部分361包括在支臂365之间居中的电缆抓持 部369。该电缆抓持部369包括朝向内侧的齿371,面对着所述同轴电缆。 当应变消除巻曲部364 4皮固定在同轴电缆上时,齿371将剌入同轴电缆的 套管中,并且与外侧导体发生配合。电缆抓持部369可以形成沖压而成的 星状图案,带有大量压制出的齿371,并且被弯曲成面朝内侧。可选择地, 齿371可以由一个齿或者由一个或者多个倒刺所取代。可选地,电缆抓持 部369无需与所述外侧导体发生配合,而是仅刺入套管的表面中,足以抵 抗任何预期的电缆应力即可。图19示出接触外壳340的端部视图。同轴电缆置换接头368包括形成 于其下端部上的支撑突起370,以便松弛地接收在连接壁348上的开口中。置换柱372向上延伸,并且通过间隙374相互分离开。置换柱372包括尖 端376,其有利于刺入对应同轴电缆中的套管和外侧导体中。编织层接收切 槽378向下延伸,并且在基部井孔373 ( base wells )处从间隙374向外扩展, 来形成钩子形状。接触壁375包括锥形的底切边缘377,其沿着同轴电缆置换接头368 的顶部进行延伸。该底切边缘(undercut edges ) 377终止于前端379,前端 379相互面对并且均位于编织层接收切槽378的口部381处。随着同轴电缆 置换接头368与同轴电缆发生配合并且刺入其中,接触壁375将电缆套管 从外侧导体上剪切下来。底切边缘377与置换柱372的中心纵轴形成锐角。 该底切边缘377相对于水平方向(由虚线示出)以锐角383从前端379向 下并且远离渐缩,从而形成收集区域,用于收集随着所述外侧导体被楔入 编织层接收切槽378内而被置换出来的多余电缆套管材料,并且有利于剪 切操作。通过在进入口部381之前将电缆套管从外侧导体上剪切下来,同 轴电缆置换接头368防止了电缆套管被楔入编织层接收切槽378中。如果 所述电缆套管被楔入编织层接收切槽378中,那么其将干扰所述外侧导体 与编织层接收切槽378之间的导电连接。图20和21示出绝缘壳体的备选实施例的相对视图,其可以被应用在 连接器的一部分或者两部分中。该绝缘壳体400在长方形主体部分404的 前端部上包括匹配表面402。主体部分404的后端部形成为带有穿过连接区 域408的屏蔽件406。该屏蔽件406包括对置的侧壁410和412,它们共同 在它们之间限定出能够接收同轴电缆的U形腔室414。侧壁410和412的内 表面包括缺口 416和418,它们相互面对并且沿着和绝缘壳体400长度方向 相交的方向竖直延伸。至少缺口 416和418中之一包括一对平行的凸肋420, 它们沿着对应缺口 416或者418的长度方向进行延伸。主体部分404包括腔室405,其适于接收同轴电缆的前端部以及位于固 附在电缆端部上的刀片式接头316和插座式接头318上的巻曲部。主体部 分402的前端部包括切槽407,其能够接收相关的刀片式接头316或者插座 式接头318。屏蔽件406的后端部424与应变消除构件426连接起来,该应变消除 构件426具有带有U形缺口 428的基部419。应变消除构件426上的缺口 428包4舌具有4黄向弧形沟槽423的内表面421。缺口 428的相对端部形成壁架(ledge) 425。侧壁427沿着缺口 428的相对侧面/人壁架425向上延伸。 在各个壁架425中形成有通道430,它们穿过应变消除构件426延伸至后侧 面431。通道430间隔开,以便当接触外壳340沿着箭头434的方向(图 21 )与绝缘壳体400横向连接起来时,与支臂365对准并且接收该支臂365。 各个通道430的长度略微小于凸肋367的外径,这样,随着支臂365被压 入通道430之内,凸肋367与壁架425发生配合,从而保持应变消除巻曲 部364和应变消除构件426。随着应变消除巻曲部364和应变消除构件426被压在一起,电缆抓持 部369上的齿371将刺入所述同轴电缆中的套管并且与外侧导体发生配合。 电缆抓持部369将应变消除巻曲部364固定在同轴电缆上,并且防止它们 之间发生轴向相对运动。电缆抓持部369能够在同轴电缆的圓形横剖面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阻 止该同轴电缆与绝缘壳体400之间轴向运动。应变消除巻曲部364和构件 426减轻了同轴电缆被压缩至压缩几何布局的程度,否则会干扰阻抗和信号 性能。通道430和支臂365无需具有长方形横剖面,而是可以呈圆形、正 方形、弧形、三角形或者类似形状。可选地,通道430和支臂365的数目 可以少于或者多于两个。图22示出和对应绝缘壳体400匹配的外壳340。图23和24示出外侧壳体450, 一旦被安装在绝缘壳体400上,该外侧 壳体450将位于外壳340的上方。外侧壳体450由一种绝缘材料形成。该 外侧壳体450在其一个外表面上包括锁闩柱452。该锁闩柱452包括锁闩突 起451。在外侧壳体450的一端部上设置有辅助锁定构件454。图25和26示出外侧壳体460, —旦被安装在绝缘壳体400上,该外侧 壳体460将位于另夕l、一个外壳340的上方。外侧壳体460纟皮构造成与外侧 壳体450相匹配。外侧壳体460包括匹配端部462,其适于4妾收外侧壳体 450的端部453。在外侧壳体460的一个侧面上i殳置有切槽464,用于接收 位于外侧壳体450的锁闩柱452上的锁闩突起451。图26示出位于外侧壳 体460中的内部腔室466,其中可以看到,外壳340被牢固地保持在其中。 外侧壳体460的另 一端部468被形成带有辅助锁定构件470。图27示出同轴电缆置换接头的备选实施例。同轴电缆置换接头538可 以形成在任何一个侧壁或者连接壁上,比如侧壁130或者连接壁132之一上(图1 )。该同轴电缆置换接头538在垂直于对应接触外壳的纵轴的平面 对准,比如接触外壳20(图1)。在图27示出的示例中,该同轴电缆置换 接头538沿着边缘539与连接壁连接起来,比如连接壁132。同轴电缆置换接头538包括间隙540,其定义位于分叉的置换部分541 与543之间的通道。各个置换部分541和543均包括置换柱544和接触壁 546,它们由切槽548分离开。接触壁546的上端部包括前边缘550,它们 ^C形成从同轴电缆置换接头538的外边缘552向内和向下倾斜。前边缘550 向内和向下倾斜,以便在置换柱544上端部上的尖端556附近将切槽548 的口部554接合起来。前边缘550将电缆套管引导至置换柱544上。切槽 548的下端部包括井孔(well) 558,其被构造成在置换柱544刺入所述外 侧套管和外侧导体中时,接收同轴电缆中的外侧导体。置换柱544与切槽图28和29示出接触外壳的替代实施例。接触外壳560包括侧壁562 和连接壁564。侧壁562的接触保持端部566包括同轴电缆置换接头568。 连接壁564通过过渡区域572与分隔板570连接起来。分隔板570相应地 通过过渡区域590连接在应变消除巻曲部574上。分隔板570包括切槽576, 以有利于对分隔板570进行切割。应变消除巻曲部574呈U形,并且包括主体部分577,该主体部分577 在其相对侧面上具有支臂578。支臂578包括位于其相对侧面上的凸肋580。 应变消除巻曲部574以与应变消除巻曲部364相同的方式进行工作(在前 面结合图17和18讨论过),从而以摩擦方式与匹配的应变消除构件中的通 道(例如图20和21中的应变消除构件426中的通道430)发生配合。应变消除巻曲部574包括多个电缆抓持特征,比如电缆抓持部582和 584以及倒刺586-588。电缆抓持部582和584沿着主体部分577的长度方 向设置,并且通过在主体部分577上沖压出星状图案、接着弯曲该星状图 案,形成从主体部分577向上延伸圆形齿环而形成。倒刺586-588纟皮i殳置在 主体部分577的相对端部上。在图28和29示出的示例中,在将应变消除 巻曲部574连接到分隔板570上的过渡区域590内,在主体部分577的前 边缘上沖压出倒刺586,并且在前边缘附近向上弯曲。 一对倒刺587和588 被依次设置在主体部分577的后边缘附近。当应变消除巻曲部574与对应 的应变消除构件牢固地连接起来时,电缆抓持部582和584以及倒刺586-588将刺入同轴电缆中。电缆抓持部582和584以及倒刺586-588可以 进一步延伸入所述同轴电缆内,直至完全刺入外侧套管并且与其发生配合 和/或还刺入外侧导体中,从而在应变消除巻曲部574和同轴电缆之间提供 牢固连接。可选地,同轴电缆连接器10可以仅在一个端部处被连接在同轴电缆上, 同时在另一端部处被连接在除同轴电缆之外的结构上。例如,所述同轴电 缆连接器的一个端部可以适合于被连接在分立元件、印刷电^^板、电路板、 挠性电路、差动对、双绞线、两根导线、底板以及类似构件上。因此,被 连接在非同轴结构上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0的端部无需包括如前所述的外壳 或者同轴电缆置换巻曲部。可选地,接触外壳20、 22、 220和222可以被形成除U形之外的其它 构造。作为替代,两个成对的接触外壳(比如接触外壳20与22)可以呈L 形,并且被构造成使得当将两个L形接触外壳连接起来时,形成屏蔽盒, 该屏蔽盒环绕在电缆轴线的周围,并且在和该轴线相交的平面中提供360 度屏蔽。所述360度屏蔽基本上环绕在内侧接头(包括将内侧同轴电缆导 体固附在所述内侧接头上的巻曲部)的周围。当呈L形时,各个接触外壳 均包括两个可以具有不同长度或者相同长度的壁。可选择地,所述接触外 壳可以具有经过修改的J形,也就是说,在其下壁的外端部上带有弯曲凸缘 的L形。位于各个接触外壳的下壁上的凸缘叠置在匹配的接触外壳上的邻 接上壁上。可选地,两个成对的接触外壳无需具有相同横剖形状,只要这两个接 触外壳在匹配起来时能够环绕在电缆轴线的周围并且在和该轴线相交的平 面中提供360度屏蔽即可。所述360度屏蔽基本上环绕在内侧接头的周边 周围,并且位于露出来的内侧导体上方。作为替代,接触外壳可以对所述 内侧接头/导体的三个侧面进行屏蔽,而另外一个接触外壳可以对少于三个 侧面进行屏蔽。例如,接触外壳可以呈U形,同时另外一个接触外壳可以 呈L形、经过修改的J形或者简单地是平整壁,覆盖在匹配于其上的U形 接触外壳的敞口面上。所述接触外壳均可以被形成带有三个壁。尽管已经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构件、实施例和应用,当然应该行修改,尤其上在前述教导的启示下。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加以限定,以覆盖这些结合有那些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保护范 围之内的特征的修改。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接地屏蔽,包括接头外壳,其可以彼此配合而限定出沿所述接头外壳的纵轴延伸的屏蔽室,所述接头外壳包括当所述接头外壳彼此接合时完全围绕所述屏蔽室的周长的壁,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屏蔽室的相对两端处的开放端和电缆保持端,所述电缆保持端构造成接收并连接一个同轴电缆,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至少一个从所述开放端向所述电缆保持端延伸的壁,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至少一个从所述开放端向所述接头保持端延伸的开放侧,当所述接头外壳彼此接合时所述至少一个开放侧被所述壁中的一个屏蔽。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头外壳包 括形成为带有开放侧的U形的侧壁和连接壁,所述接头外壳和彼此面对的 U形壁接合,所述侧壁彼此叠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提供围绕所述 屏蔽室的周长的、从所述开口端到所述电缆保持端的360度的屏蔽。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 壳包括设置在所述电缆保持端的同轴电缆置换件,所述同轴电缆置换件构 造成沿着和所述至少一个壁的所述电缆保持端相交和截交的平面和同轴电 缆的导体配合。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 壳包括具有开放端和电缆保持端的壁,并且包括固定到所述电缆保持端并 且沿和所述壁相交的平面延伸的同轴电缆置换接头。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室包括和所 述纵轴相交的相对端,以及平行于且沿着所述纵轴延伸的侧,所述接头外 壳的所述壁沿着所述侧的整个长度延伸,从而围绕所述屏蔽室的整个周长 并沿着所述屏蔽室的整个长度提供屏蔽。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头外壳包 括通过连接壁接合的相对侧壁,每个所述接头外壳具有靠近所述连接壁并 且沿着所述侧壁的长度延伸的开放侧。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外壳包括第一接头外壳,其具有至少两个侧壁和至少一个沿着所述屏蔽室的整个长度 延伸的开放侧,所述接头外壳包括第二接头外壳,其具有至少一个当所述 第一和第二接头外壳彼此接合时覆盖所述第一接头外壳的所述开放侧的壁。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包括第一接头外壳,其具有相对侧壁,所述相对侧壁由在三个侧面围绕 所述屏蔽室的连接壁彼此连接,所述相对侧壁和所述连接壁在三个侧面围 绕所述屏蔽室,所述至少一个开放侧和所述连接壁相对,并且沿着所述侧 壁的开放边缘从所述电缆保持端向所述开放端延伸。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接头 外壳包括第一接头外壳,其有位于所述屏蔽室的相对侧上的相对侧壁,所 述第 一接头外壳的所述至少 一 个开放侧沿着所述相对侧壁的长度延伸。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屏蔽,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开放缆相连的接头。
12、 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壳体,其具有构造成可以和同轴电缆相连的第一端; 中心接头,其构造成可以和同轴电缆中的导体相连;以及 接地接头,其构造成可以和同轴电缆中的接地导体相连,其中,同轴 电缆形成靠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的周向对称电场分布,所述中心和接 地接头形成围绕所述壳体的不对称电场分布,所述不对称电场分布具有集 中在从所述中心接头的相对侧向外延伸的主区域中的通量密度。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和 中心接头限定出带状线几何布局,该几何布局形成集中在主区域和次区域 中的电场分布,所述主区域中的通量密度集中大于所述次区域中的通量密 度集中。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和 中心接头形成不对称的电场分布,其低通量密度区域靠近所述中心接头的 边缘。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接地屏蔽,其包括接头外壳,其可以彼此配合而限定出沿所述接头外壳的纵轴延伸的屏蔽室,所述接头外壳包括当所述接头外壳彼此接合时完全围绕所述屏蔽室的周长的壁,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屏蔽室的相对两端处的开放端和电缆保持端,所述电缆保持端构造成接收并连接一个同轴电缆,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至少一个从所述开放端向所述电缆保持端延伸的壁,所述至少一个接头外壳具有至少一个从所述开放端向所述接头保持端延伸的开放侧,当所述接头外壳彼此接合时所述至少一个开放侧被所述壁中的一个屏蔽。
文档编号H01R13/658GK101272023SQ20081009624
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5日
发明者杰里·H·博加, 理查德·J·珀科, 肖恩·P·麦卡锡, 迈克尔·F·劳布 申请人:泰科电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