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1819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静电放电防护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 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
背景技术
传统高电压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防护元件包括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功率晶体管(LDMOS Power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晶体管 (MOSFET)、硅控整流器(SCR)、双载子晶体管(BJT) 、二极管(Diode)和场氧化晶体管(Field Oxide Device, F0D)。在高压静电放电防护上由于其过高的触发电压(trigger voltage) 和过低的持有电压(holding voltage),不是造成内部电路先损坏就是造成闩锁效应 (latch-up)发生,所以要加上额外的驱动电路或是通过调变布局参数(layout parameter) 去使触发电压降低和使持有电压超过元件的工作电压(operation voltage),如此才可作 为高压静电放电防护元件。 在传统的超高压元件(ultra-HV device)中,往往利用绝缘层上有硅(SOI)基底 及其相关的工艺,隔离个别的元件,以减少因高压操作造成元件间的寄生效应。而利用绝缘 层上有硅(SOI)基底及其相关的工艺对ESD元件的散热造成不利的影B向,因此业界亟需有 效地处理ESD元件的散热问题。尤其是,在超高压元件的工艺中,阱(well)的控散浓度均偏 低,使得相对的阻抗也就偏高,不利于ESD元件的更均匀一致的启动(uniform turn-on)。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点,因而利用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 (IGBT)元件作为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并改良IGBT元件的漏极区域的布局,使其能够更均匀 一致的启动,以提升ESD的保护效能。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 括一半导体基底;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 二主动区;一高压N-型阱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一主动区中;一P-型体掺杂区于该半导 体基底的该第二主动区中,其中该高压N-型阱和该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该 半导体基底;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中;一对相邻的一N-型和一P-型 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其一端与该 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 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N-型阱于该半导体基底中;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高压 N-型阱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 N-型双扩散区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的 该第一主动区中;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N-型双扩散区中;一 P-型体掺杂区于该 高压N-型阱的该第二主动区中,其中该N-型双扩散区和该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 离,露出该高压N-型阱;一对相邻的一 N-型和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该高压N-型阱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 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 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N-型阱于该半导体基底中;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高压 N-型阱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 P-型双扩散区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的 该第一主动区中;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P-型双扩散区中;一P-型体掺杂区于该 高压N-型阱的该第二主动区中,其中该P-型双扩散区和该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 离,露出该高压N-型阱;一对相邻的一 N-型和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 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该高压N-型阱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 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 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P-型阱于该半导体基底中;一高压N_型阱于该半导体基底中; 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于该高压N-型阱及一第二 主动区和一第三主动区于该高压P-型阱;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第一主动区中; 一 N-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第二主动区中,且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第三主动 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该高压P-型阱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 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 括一半导体基底;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 二主动区;一栅极结构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一主动区上;一N-型双扩散区位于该栅 极结构的一侧,且设置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一主动区中;一N-型阱设置于该N-型双扩散区 中,其底部延伸至该半导体基底;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N-型阱中;一N-型浓掺杂 源极区设置于该栅极结构的另一侧的该半导体基底中;以及一P-型浓扩散区设置于该半 导体基底的该第二主动区中。



护元件的 101、401 P-型硅基底; 102 埋藏氧化层; 402 N-型埋藏层; 103、403 P-型外延层; 105 隔离区; 110、310、410、510 半导体基底; 115、315、415b、415d、515 高压N-型阱; 415a、415c、415e 高压P-型阱; 316a、516 N-型双扩散区; 316b P-型双扩散区; 416 额外的P-型浓掺杂区; 117、217a、217b、317、417、517 P-型浓掺杂漏极区; 120、320 P-型体掺杂区; 122、322、422、522 P-型浓扩散区; 124、324、424、524 N-型浓掺杂源极区; 524, N-型轻掺杂(NLDD)区; 426 额外的P-型浓掺杂区; 130a-130c、330a-330c、430a-430f、530a-530c 图案化的隔离区 135a、135b 源极电极; 140、340、440、540 栅极结构; 145a、145b 漏极电极; 0D1 第一主动区; 0D2 第二主动区。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以下以各实施例详细说明并伴随着图式说明的范例,作为本发明的参考依据。在 图式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皆使用相同的图号。且在图式中,实施例的形状或 是厚度可扩大,并以简化或是方便标示。再者,图式中各元件的部分将以分别描述说明之, 另外,特定的实施例仅为揭示本发明使用的特定方式,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图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 护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1A中,一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IGBT)静电放电防护(ESD) 元件100a包括一半导体基底110以及一图案化的隔离区130a、130b、130c设置于该半导体 基底110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0D1及一第二主动区0D2。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该半导 体基底110为一绝缘层上有硅(SOI)基底,例如一P-型硅基底101,其上有一埋藏氧化层 102,和一P-型外延层103形成于埋藏氧化层102上。 一隔离区105使IGBT-ESD元件100a 与基底110上的其他元件隔离。 —高压N-型阱115形成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一主动区0D1中,一 P-型体掺杂区120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二主动区0D2中,其中该高压N-型阱115和该P-型体掺杂区 120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该半导体基底。 一扩散区113自该高压N-型阱115向该P-型体 掺杂区120延伸靠近。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117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115中,以及漏极 电极145a、145b与该P-型浓掺杂漏极区117电性接触。 一对相邻的一 N-型浓掺杂源极区 124和一P-型浓扩散区122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区120中,源极电极135a、135b分别与 N-型浓掺杂源极区124和P-型浓扩散区122电性接触。 一栅极结构140于该半导体基底 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124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130b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P-型浓掺杂漏极区117的面积可大于第一主动区0D1,但 小于高压N-型阱115的面积,其平面布局如图1B所示。 图2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2A中, IGBT-ESD元件100b与图1A的IGBT-ESD元件100a实质上相同,为求简明之故,在此省略 相同的叙述。不同之处在于,P-型浓掺杂漏极区217a的面积小于该高压N-型阱115的面 积,其平面布局如图2B所示。在高压N-型阱115中,高压N-型阱115与P-型浓掺杂漏极 区217a之间,存在一异型掺杂的接口,可分散并降低ESD电压约0. 7V。根据本发明另一实 施例,P-型浓掺杂漏极区217b为多个分离的岛区,设置于高压N-型阱115中,其平面布局 如图2C所示。由于各个岛区217b与高压N-型阱115之间,皆存在一异型掺杂的接口,可 分散并降低ESD电压,使得IGBT-ESD元件能的更均匀一致的启动(uniform turn-on)。
图3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3A中, 一 IGBT-ESD元件300a包括一半导体基底310,例如P-型硅基底,及一高压N-型阱315设 置于该半导体基底310中。 一图案化的隔离区330a、330b、330c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315 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 N-型双扩散区316a设置于高压N-型阱315的 第一主动区中,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317设置于N-型双扩散区316a中。一 P-型体掺杂区 320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315的第二主动区中,其中该N-型双扩散区316a和该P-型体掺 杂区320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该高压N-型阱。 一对相邻的一 N-型浓掺杂源极区324和 一 P-型浓扩散区322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区320中。 一栅极结构340于该高压N-型阱 315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324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330b 上。 图3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3B中, 一 IGBT-ESD元件300b与图3A的IGBT-ESD元件300a实质上相同,为求简明之故,在此省 略相同的叙述。不同之处在于,IGBT-ESD元件300b具有一 P-型双扩散区316b设置于高压 N-型阱315的第一主动区中,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317设置于该P-型双扩散区316b中。 由于P-型浓掺杂漏极区317和P-型双扩散区316b皆为P-型掺杂,因此更能增进ESD元 件的效能。 图4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4A中, 一 IGBT-ESD元件400a包括一半导体基底410, 一高压N-型阱415b于该半导体基底中,一 高压P-型阱415c于该半导体基底中。 一图案化的隔离区430a-430d设置于该半导体基 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于该高压N-型阱415b及一第二主动区和一第三主动区于该高压 P-型阱415c。高压P-型阱415a设置于隔离区430a下方。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417设 置于该第一主动区中,一 N-型浓掺杂源极区424设置于该第二主动区中,且一 P-型浓掺杂扩散区422设置于该第三主动区中。 一栅极结构440于该高压P-型阱415c上,其一端与 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424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430b上。
图4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4B中, 一 IGBT-ESD元件400b包括一半导体基底410,例如一 P_型硅基底401,其上有一 P_型外 延层403,以及一 N-型埋藏层402设置于该P-型硅基底401与该P_型外延层403之间。 一高压N-型阱415b于该半导体基底中, 一高压P-型阱415c于该半导体基底中。 一图案 化的隔离区430a-430f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于该高压N_型阱415b 及一第二主动区和一第三主动区于该高压P-型阱415c。高压N-型阱415d设置于隔离区 430e下方。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417设置于该第一主动区中,一 N_型浓掺杂源极区424 设置于该第二主动区中,且一P-型浓掺杂扩散区422设置于该第三主动区中。再者,一额 外的P-型浓掺杂区416设置于高压P-型阱415a中,及一额外的P-型浓掺杂区426设置 于高压P-型阱415e中。 一栅极结构440于该高压P_型阱415c上,其一端与该N_型浓掺 杂源极区424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430c上。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剖面示意图。于图5中,一 IGBT-ESD元件500包括一半导体基底510,及一图案化的隔离区530a-530c设置于该半 导体基底510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 一栅极结构540设置于该半导体基 底的该第一主动区上,一 N-型双扩散区516位于该栅极结构540的一侧,且设置该半导体 基底510的该第一主动区中。一 N-型阱515设置于该N-型双扩散区516中,其底部延伸 至该半导体基底510, 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517设置于该N-型阱515中。一 N-型浓掺杂 源极区524设置于该栅极结构540的另一侧的该半导体基底中,一 N-型轻掺杂(NLDD)区 524'延伸至该栅极结构540的间隙壁下方。一 P-型浓扩散区522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的 该第二主动区中。 应注意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的IGBT-ESD元件的P_型浓掺杂漏极区的面积小于 该高压N-型阱的面积,使得高压N-型阱与P-型浓掺杂漏极区之间,存在一异型掺杂的接 口,可分散并降低ESD电压约0.7V。更有甚者,P-型浓掺杂漏极区为多个分离的岛区,设置 于高压N-型阱中,使得各个岛区与高压N-型阱之间,皆存在一异型掺杂的接口 ,可分散并 降低ESD电压,使得IGBT-ESD元件能的更均匀一致的启动(uniform turn-on)。
本发明虽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所属技 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 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权利要求
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高压N-型阱于所述半导体基底的所述第一主动区中;一P-型体掺杂区于所述半导体基底的所述第二主动区中,其中所述高压N-型阱和所述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所述半导体基底;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所述高压N-型阱中;一对相邻的一N-型和一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P-型体掺杂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其一端与所述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浓掺杂漏极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主动区的面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浓掺杂漏极区包括多个分离的岛区。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扩散区自所述高压N-型阱向所述P-型体掺杂区延伸。
5. —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N-型阱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所述高压N-型阱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 N-型双扩散区设置于所述高压N-型阱的所述第一主动区中;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所述N-型双扩散区中;一 P-型体掺杂区于所述高压N-型阱的所述第二主动区中,其中所述N-型双扩散区和所述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所述高压N-型阱;一对相邻的一 N-型和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P-型体掺杂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所述高压N-型阱上,其一端与所述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浓掺杂漏极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主动区的面积。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浓掺杂漏极区包括多个分离的岛区。
8. —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N-型阱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所述高压N-型阱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 P-型双扩散区设置于所述高压N-型阱的所述第一主动区中;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所述P-型双扩散区中;一 P-型体掺杂区于所述高压N-型阱的所述第二主动区中,其中所述P-型双扩散区和所述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所述高压N-型阱;一对相邻的一 N-型和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P-型体掺杂区中;以及 一栅极结构于所述高压N-型阱上,其一端与所述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9. 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 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高压P-型阱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 一高压N-型阱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于所述高压N-型阱 及一第二主动区和一第三主动区于所述高压P-型阱; 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区中;一 N-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第二主动区中,且一 P-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 第三主动区中;以及一栅极结构于所述高压P-型阱上,其一端与所述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 伸至所述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10. —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极绝缘双接 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 一栅极结构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的所述第一主动区上;一 N-型双扩散区位于所述栅极结构的一侧,且设置所述半导体基底的所述第一主动 区中;一 N-型阱设置于所述N-型双扩散区中,其底部延伸至所述半导体基底; 一 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所述N-型阱中;一N-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所述栅极结构的另一侧的所述半导体基底中;以及一 p-型浓扩散区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基底的所述第二主动区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栅极绝缘双接面晶体管静电放电防护元件,所述元件包括一半导体基底,一图案化的隔离区设置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定义一第一主动区及一第二主动区。一高压N-型阱位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一主动区中。一P-型体掺杂区于该半导体基底的该第二主动区中,其中该高压N-型阱和该P-型体掺杂区相隔一特定距离,露出该半导体基底。一P-型浓掺杂漏极区设置于该高压N-型阱中。一对相邻的一P-型浓扩散区和一N-型浓掺杂源极区设置于该P-型体掺杂区中。一栅极结构于该半导体基底上,其一端与该N-型浓掺杂源极区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该图案化的隔离区上。
文档编号H01L27/04GK101728384SQ20081017477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3日
发明者吴振玮, 周业宁, 张睿钧, 杜尚晖 申请人: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