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料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735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料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料带,特别涉及具有连接片与横置u形的皱縮片,
且该横置u形皱縮片与该连接片具有相同纵向长度的端子料带。
背景技术
阵列式连接器,例如针脚栅格阵列(PGA-Pin Grid Array)连接器,是提 供给针脚式的中央处理器(CPU)或其它具有针脚的模块使用的连接器装置, 此种电连接器的绝缘基座设有成阵列式排列的端子孔,而绝缘基座上同一排 上相邻端子孔之间的间距定义为l个节距(one Pitch),而随着科技的进展 以及对连接器体积微小化且密度增加的要求,因此连接器上阵列式排列的相 邻各端子孔之间的间距日益縮小。
然而连接器的端子除了要提供给模块的针脚位移的空间的外,还要提供 给针脚零插入力置放的插置空间,由于端子排列密度的增加,端子孔之间的 间距縮小,使得端子料带上的各端子之间的排列更加困难,特别是具有双弹 臂的端子。现有产品上,因为具有双弹臂的端子拥有较稳定的夹持效果,故 在连接器的应用端仍被广泛采用。但是,这种端子构造的双弹臂在端子料带 上展开时会占据左右的空间,使得在端子料带上很难把端子之间的间距做到 和端子孔之间的间距相同,所以这种双弹臂的端子在端子料带上之间距通常 成2倍于端子孔间距(双节距)的方式排列。因为端子孔之间的间距更为縮小, 使得前述端子在端子料带展开排列时甚至稍微超过2倍的端子孔节距,但若 因此要排列成3倍于端子孔节距(3-Pitch)的端子排列方式时,就会造成端 子料带的浪费、插针工序的复杂及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现有的端子料带与端子的结构如下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471744 号(对应中国大陆CN01264421. 8,及对应美国US6, 488, 523)公开的一种导电 构件的夹接部,其具有至少两个弹动部,每一弹动部一体连接于插嵌部,且 该些弹动部是被折制成互相对应的型态;以及至少两个接触部,每一接触部
的一端是各自一体连接于弹动部的自由端,上述的该些弹动部、接触部、或 弹动部及接触部是彼此错置地展布于胚料上。另外,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
551726号(是对应中国大陆CN03200214. 9,及对应美国US 6, 773, 290)公开 的一种导电构件,其为同一胚料裁切而成,且是依序并排地布署于同一胚料
上,每一导电构件包括夹接部,其具有至少两个弹动部,且该些弹动部是 被折制成互相对应的型态;上述导电构件的夹接部进一步包括两个接触部
及两个导引部,该些弹动部、接触部、或弹动部及接触部是彼此错置地展布 于胚料上,且任一导电构件的导引部是各具有经由折制而成的斜度。上述的 两现有专利主要是让双弹臂的端子于端子料带上相邻的端子排列具有重叠 部分来达到縮小端子料带上的相邻端子间距的效果,但是端子的上端接触部 或夹接部的构造是为上下交错的方式排列,如此端子的接触部或夹持部并非
位于同一水平对称的位置上,而导致在夹持CPU针脚时产生扭转造成扭力。
另一方面,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号第M303512专利公开的一种电连接器端 子,其包括有接触部、固定部及支撑接触部的连接臂,所述接触部的触臂与 连接臂直接由端子料带相应部成型构造,两者为一体,并朝端子料带一侧做 折弯,恰使接触部略为偏离端子料带;接触部的左右两触臂由连接臂的顶端 部位外转张开,两触臂呈"八"字形构造;接触部的左右两触臂为平齐设计, 这时端子料带上相邻两端子的接触部呈上下错位构造。但是,因为端子料带 上相邻两端子的接触部呈上下错位且一高一低的排列,会造成自动化电镀对 接触部局部镀金时,电镀刷头的位置难以调整,造成端子的接触部镀金质量 的差异过大,例如电镀层不均匀或是浪费电镀材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料带,其具有相同纵向长度的 连接片与皱縮片,其可使该些端子在冲压弯折成型后位于相同高度,以提高 每一端子的接触臂在进行电镀的均匀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端子料带,包括 一载条;多 个交错连接于该载条的连接片及皱縮片;以及多个端子,分别连接于每一连 接片及每一皱縮片,每一端子包括一基部、至少一自该基部的侧端弯折延伸 的接触臂及一自该基部的底端弯折延伸的焊接部;其中相邻的两个端子的接 触臂等高,每一皱縮片的一平面展开长度大于每一连接片的长度;每一端子
平面展开时,该端子料带上相邻的端子的接触臂成高低交错的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平面展开 吋,该皱縮片的平面展开长度大于该连接片的长度,从而相邻端子的接触臂 可形成高低交错的排列且在垂直方向具有重叠部分,进而使端子料带上的端 子得以更紧密的排列;而该端子料带在冲压弯折成型后,该皱縮片皱縮以形 成与该连接片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进而使每一端子的接触臂位于相同高 度,以利后续工序的进行。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下料冲压后的立体展开图。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下料冲压后的平面展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上的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立体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上的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平面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上的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应用于其上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进行插针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上的端子插入端子孔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10
端子料带
11
A山7
卿于
101
102
103
104
110
111
1110
1111
1112
112
113
连接片 皱縮片 顶片
带动孔位
接触臂 弹性部 导引部 接触部 焊接部 固定件
2
20
21
22
L、 LI
电连接器
114
201
l一芏
丄血
驱动单元 纵向长度
保护脚
端子孔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与图1A,以及图2至图2B,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端子 料带1,其中图1为端子料带下料冲压后的立体展开图、图1A为端子料带下 料冲压后的平面展开图、图2为端子料带上的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立体图、 图2A为端子料带上的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平面图,而图2B为端子料带上的 端子经冲压弯折后的侧视图;该端子料带1包括 一载条10以及多个端子 11 (图中是以两个端子11为例);其中该载条10延伸连接有多个交错设置的 连接片101及皱缩片102,每一端子11连接于一连接片101或一皱縮片102 下端,而每一端子11包括一基部110、至少一接触臂111及一焊接部112。
上述的基部110、接触臂111及焊接部112是位于同一板面上下料冲压 而成,接触臂111是自基部110的侧端延伸而成型,焊接部112是自基部110 的底端向下延伸而成型。其中,相邻的两个端子ll中,其中一端子ll的基 部110的顶端是连接于该连接片101,另一端子11的基部110的顶端则连接 于该皱縮片102。
另,在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具体实施例中,每一端子11包括两个接 触臂111,且还进一步包括多个固定件113及两个个保护脚114;而固定件 113设有四个且两两相对设置于该基部110的两侧端,是分别自基部110的 相对左右两侧端水平延伸而成型。
请再参阅图1及图1A所示,当每一端子11平面展开时,每一皱縮片102 的平面展开纵向长度Ll大于每一连接片101的纵向长度L,而该端子料带1 上两两相邻的端子11的接触臂111成高低交错的排列,且相邻的接触臂111 在垂直方向具有重叠的部分,以符合两相邻端子11间的距离为电连接器2 上两相邻的端子孔201间距离(即为节距,Pitch)的整数倍(请参考图4)
的条件。
当每一端子ll冲压弯折完成后,如图2、图2A及图2B所示,该些连接 片101以及该些皱縮片102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L,以使每一端子11均位于 相对于该载条10的相同的高度,使得相邻的两个端子11的接触臂111等高, 而冲压完成后的每一皱縮片102为呈横置U形而连接于载条10及端子11的 基部110。每一端子11冲压弯折成型后,每一接触臂111成型有一自基部 110的侧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弹性部1110, 一自弹性部1110末端延伸出的导 引部llll,而每一导引部1111末端向前延伸一接触部1112;保护脚114则 自该基部110的侧端向前弯折与该接触臂111同向延伸成型。另夕卜,该载条 10还进一步具有至少一个带动孔位104,而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机台可通过该 带动孔位104以移动该端子料带l,进而带动每一端子11进行相关制作流程。
冲压弯折完成后的端子11位于端子料带1上并设置为两倍节距 (Double-Pitch),使后续的端子插设的作业仅需要两道次的插针即可完成 一列的端子孔201的插针作业(请配合参考图4)。
另,由于每一端子11在冲压弯折成型后必须经过一电镀工序,利用刷 镀电极在每一端子11的每一接触臂111表面上披覆一金属层(未图示, 一般 为镀金),由于该刷镀电极的位置为固定不动,故接触臂111的位置也必须 位于同一高度上以利刷镀工序的进行。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冲压弯折后, 使得皱縮片102弯折成型为横置U形状,以使该皱縮片102的纵向长度L相 当于该连接片101的纵向长度L,从而可将距该载条10较远的端子11向上 提升进而达到与该距离载条10较近的端子11的相同的位置,以利于成型金 属层的电镀工序作业。
请参考图3,其为一电连接器2,其包括一基座20, 一盖合于该基座20 的上盖21,以及一设置于该基座20的一侧的驱动单元22,该驱动单元22 可用以驱动该上盖21相对于该基座20在一开启位置与一闭合位置之间滑 动;该基座20上还进一步设有多个阵列设置的端子孔201,而本实用新型的 端子料带1则用于将该些端子11插设于对应的端子孔201。
请参考图4及图5,当该些端子11完成电镀及相关步骤的后,该端子料 带1则应用于将该些端子11进行插针工序以将该些端子11插置于端子孔 201内。值得注意的是,在插针的过程中,需提供一插针的力量以使该些端 子11的固定件113插置于端子孔201的内壁面产生破坏性干涉的卡合,故
在插针过程中,该连接片101与该皱縮片102会受到该端子孔201的反作用 力。由于该铍縮片102的外型具有弹性,故为了加强该皱縮片102承受该反 作用力的能力及施加插针的力量,该载条IO位于每一皱縮片102的两侧还 延伸设有顶片103,每一顶片103位于相对应的端子11的基部110顶端上方, 两顶片103可于该插针过程中顶抵于该端子11的基部110的顶端缘,以提 供下压该端子11的力量而达成插入端子的目的。
另一方面,该些端子11位于该两个接触臂111的下方还进一步设有两 个保护脚114,而两保护脚114与两接触臂111为同向延伸,且两保护脚114 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两接触臂111的延伸长度,而通过保护脚114可避免 该些端子11于该端子料带1巻收成巻带状时受到外力的挤压而变形,另一 方面,两保护脚114也可提供一保护功能以保护该些端子11在进行插设时 因碰撞而导致的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端子料带具有下列优点
1、 将较连接片101为长的皱縮片102 (以平面展开而言)成型为一横置 U形的皱縮片102,使连接片101与皱縮片102具有相同的纵向长度,进而 使得每一端子11的接触臂Ul均位于相同高度,以利后续电镀工序的进行, 提高电镀的均匀度。
2、 皱縮片102的平面展开长度大于连接片101的长度,使得该些端子 11在平面展开时,相邻端子11的接触臂111形成高低交错的排列且在垂直 方向可具有重叠部分,进而使端子料带1上的端子11得以更紧密的排列。
3、 皱縮片102两侧的顶片103可提供插针的力量和抵抗插针时所产生 的反作用力的力量,故可使插针过程更为顺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 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 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载条;多个交错连接于该载条的连接片及皱缩片;以及多个端子,分别连接于每一连接片及每一皱缩片,每一端子包括一基部、至少一自该基部延伸的接触臂及一自该基部弯折延伸的焊接部;其中相邻的两个端子的接触臂等高,每一皱缩片的一平面展开长度大于每一连接片的长度;每一端子平面展开时,该端子料带上相邻的端子的接触臂成高低交错的排列。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每一皱縮片为横置U 形且连接于该载条及该端子的基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包括有两个 接触臂,每一接触臂包括一自该基部的侧端向前弯折延伸的弹性部及一自该 弹性部末端延伸出的导引部,每一导弓1部末端延伸一接触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还包括自该 基部的两侧端延伸出的固定件。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每一端子还包括至少 一个自该基部的侧端向前弯折延伸的保护脚。
6、 如权利要求l、 2、 3、 4或5所述的端子料带,其特征在于该载条位于每一皱縮片的两侧还延伸设有至少一顶片,每一顶片位于相对应的端子 的基部顶端的上方。
专利摘要一种端子料带,包括一载条;多个交错连接于该载条的连接片及皱缩片;以及多个端子,分别连接于每一连接片及每一皱缩片,每一端子包括一基部、至少一自该基部的侧端弯折延伸的接触臂及一自该基部的底部弯折延伸的焊接部;其中相邻的两个端子的接触臂等高,每一皱缩片的一平面展开长度大于每一连接片的长度;每一端子平面展开时,该端子料带上相邻的端子的接触臂成高低交错的排列。通过相同纵向长度的连接片与皱缩片,使每一端子位于相同高度,进而可提高端子的接触臂进行电镀的均匀度。
文档编号H01R43/16GK201194308SQ200820008749
公开日2009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24日
发明者何宜泽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