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850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一种可以电性连接晶片模组 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如中央处理器(CPU)等集成电路芯
片的处理速度及功能日益强大,因此芯片对外进行信号输入(i/o)的电性连接 点将越来越多,但是其封装后的体积却要求轻薄短小,故如中央处理器等高
度密集化设计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皆已采用引脚栅格阵列(Pm Grid Array)、球状栅格阵列(Ball Grid Array)、甚至平面栅格阵列(Land Grid Array) 等封装方式。但无论集成电路芯片釆用何种封装方式,皆必须利用电连接器 与电路板电性连接。因此,为了使电连接器配合集成电路芯片的封装方式, 以及考虑电连接器与电路板间相互电性连接的稳固性及制程效率,故一般在 电连接器端子的一端连4妻对应的锡球,再利用表面粘着法(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将电连接器焊接在电路板上的做法,乃为现今电连接器与电路板 间产生电性连接经常使用的方法。
承前所述,与本实用新型技术相关的电连接器端子一般收容在绝缘本体 的端子收容槽内,其包括主体部、由主体部两端分别延伸出的接触部及焊接 部。其中,接触部位于电连接器端子上端,可与晶片模组的相应触点接触来 传输电信号,且接触部的接触介面是以端子料带冲切后的冲切面直接作为接 触面。焊接部则位于电连接器端子底部且由主体部 一端折弯设置。
但是, 一般由于电连接器端子以冲切后的冲切面作为晶片模组的相应触 点的接触介面,这样常会由于接触面粗糙,易刮伤晶片模组的相应触点,导 致接触不稳定,影响电连接器端子的电性导通性能。
鉴在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所述电连接器 端子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指 一种具有 光滑接触面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 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主体部、弹性部及由主体部 下侧弯折延伸的焊接部,所述弹性部包括由主体部上侧向上且向另外 一侧倾 斜延伸的基部及自基部反向延伸设置的弹性臂,所述弹性部顶端的侧边折弯 延伸出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晶片模组接触的光滑面。
相对于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具有以下优
点该电连接器端子折弯形成具有光滑接触面的接触部,从而改善电连接器
端子利用冲切面接触质量不佳的问题,使电连接器端子能提供稳定的电性导
通功能。

图l是本实用新型第 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l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电连接器端子l,可 以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未图示)和印刷电路板(未图示)。
电连接器端子l由片状金属料带一体沖压制成,其主要包括大致呈薄板状 的主体部IO、由主体部10上侧向上且向另外一侧倾4斗延伸的弹性部11,以及 由主体部10下侧向下弯折延伸的焊接部12 。
主体部10于焊接部12两侧向下延伸设有平衡部17,所述平衡部17向下延
伸直至其底面与焊接部12的上表面14平齐。主体部10上端的 一侧朝上凸伸有
凸出部16,主体部IO上端未设凸出部16的另夕|、一侧向上延伸设有所述弹性部 11。
弹性部11与主体部10位于同 一平面,且该弹性部11包括由主体部1 o上侧
向上并向另外 一侧倾斜延伸的基部lll及自基部lll反向倾斜延伸设置的弹性
臂112。该基部111在电连接器端子1的宽度方向上呈渐缩式设置,且该基部111 的宽度略微小于主体部10的宽度。
焊接部12由主体部10下侧向下延伸并水平弯折,其末端形成一个安装部
(未标号),该焊接部12与主体部10大致呈90。设置。焊接部12的下表面15 连接有可焊接在印刷电路板(未图示)上的锡球(未图示),通常可采用表 面粘着技术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
对冲切后的电连接器端子l进行二次加工,将弹性部11的弹性臂112末端 113进一步折弯形成接触部13。该接触部13由弹性臂112的末端113的外侧边
(未标号)延伸而出,该弹性臂112的末端113所在平面与主体部10、弹性部 ll所在平面为同一平面,该接触部13与弹性臂112末端113形成横向的"L" 形结构。该接触部13折弯开口方向与电连接器端子1的焊接部12的折弯方向一 致。该接触部13因由电连接器端子1的弹性臂112经过二次加工即折弯形成, 即该接触部13是由弹性臂112末端113的外侧边(未标号)延伸出,而非传统 技术中由金属料带(未图示)冲切而成,故而该接触部13具有光滑面与晶片 模组(未图示)相抵接。当晶片模组(未图示)下压电连接器端子l时,弹性 臂112带动接触部13向下运动。因此,电连接器端子l最终与晶片模组(未图 示)相抵接的接触面为光滑平整的金属表面,可以避免刮伤晶片模组(未图 示),改善利用冲切面接触质量不佳的问题,从而电连接器端子l可提供良好 的电气导通性能。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2,其
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连接器端子2经由其弹性臂21的末端
211大致呈90°折弯形成接触部22后,该接触部22进一步向前并向下延伸设有 接触端23。该接触端23与接触部22之间设有缺口 24以增加接触端23的弹性。 该接触端23略微高于接触部22,为整个电连接器端子2的最高点。利用二次折 弯形成弹性臂21末端具有光滑面的接触端23以与晶片模组(未图示)相抵接, 同样可改善电连接器端子2的接触质量,实现电连接器端子2的良好电气连接 功能。
请参阅图3所示,其揭示了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3, 其与前述两个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连接器端子3经由其弹性臂31 的末端311折弯形成,大致与弹性臂31末端311形成"U"形结构的接触部32。 该接触部32的折弯开口方向与焊接部33的折弯方向一致。该接触部32折弯形 成的光滑面与晶片模组(未图示)相抵接,同样可改善电连接器端子3的接触 质量,实现电连接器端子3的良好电气连接功能。
请参阅图4所示,其揭示了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端子4, 其与前述第三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连接器端子4经由其弹性臂41 的末端411折弯形成,大致与弹性臂41末端411形成"U"形结构的接触部42 后,该接触部42顶端进一步向前并向下延伸形成接触端43。该接触端43与才妻 触部42之间设有缺口 44以增加接触端43的弹性。该接触端43略微高于接触部 42,为整个电连接器端子4的最高点。利用二次折弯形成具有光滑面的接触端 43以与晶片模组(未图示)相抵接,同样可改善电连接器端子4的接触质量, 实现电连接器端子4的良好电气连接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器端子先由片状金属料带直接冲压一体形成主体 部、焊接部、弹性部以及弹性臂,然后再由弹性臂末端的侧边进一步折弯形 成接触部,该接触部是由弹性臂末端的侧边弯折延伸而出,由此该接触部具 有光滑面与晶片模组导接,避免刮伤晶片模组,实现电连接器端子的稳定电
性连接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优选实施方案,其它在本实施方案基础 上进行的任何改进变换也应当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 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其包括:主体部、由主体部下侧弯折延伸的焊接部及由主体部上端倾斜延伸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由主体部上侧向上且向另外一侧倾斜延伸的基部及自基部反向延伸设置的弹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末端的侧边折弯延伸出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晶片模组接触的光滑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由弹性部 末端外侧边折弯,并与弹性臂末端形成"L"形结构。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由弹性部 末端外侧边折弯,并与弹性臂末端形成"U"形结构。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由弹性部 末端外侧边折弯,并与弹性臂末端形成"L" 形结构,且该接触部进一步向 前并向下折弯延伸出接触端。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由弹性部 末端外侧边折弯,并与弹性臂末端形成"U"形结构,且该接触部进一步向 前并向下折弯延伸出接触端。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为电 连接器端子的最高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与主体部 处在同一平面。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 弹性臂末端。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折弯开 口方向与焊接部的折弯方向一致。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可电性连接晶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所述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主体部、弹性部及由主体部下侧弯折延伸的焊接部。所述弹性部包括由主体部上侧向上且向另外一侧倾斜延伸的基部及自基部反向延伸设置的弹性臂,所述弹性部顶端的侧边折弯延伸出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晶片模组接触的光滑面。从而改善传统电连接器端子利用冲切面接触质量不佳的问题,能提供稳定的电性导通功能。
文档编号H01R12/55GK201204300SQ20082003461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5日
发明者廖启男, 谢福斌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