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273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同轴电缆连接于插座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信设备中,极小型且厚度亦薄的装置渐为普及。伴随于此,用 于这些设备的电子元器件亦使用小型且高度低的元器件,而对于同轴连接器, 同样要求小型且高度低矮化。作为这种同轴连接器,已知有专利文献l及专利
文献2等所记载的装置。
如图11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包括壳体130,其连接
于同轴电缆100的外导体101,并具有筒状部131,该筒状部131可压入及卡 定于设置在插座(rec印tacle)120的外部导体121上的沟部122内;承窝 (socket) 135,其连接于同轴电缆100的中心导体102,并连接于插座120的 中心导体123上;以及绝缘性衬套136,其安装于壳体130的筒状部131上以 保持承窝135。
该同轴连接器中,如图12示意表示,壳体130的筒状部131巻曲成大致 C型且具有间隙部131a,另外,跨筒状部131的全周形成有卡定部132,该卡 定部132向设置在插座120的外部导体121上的沟部122突出。该卡定部132 在相对于外部导体121进行安装或卸下时构成以与间隙部131a相对的部分C 作为支点的悬臂梁,且整个梁全长L均作为力点(划上斜线的部分)起作用。
若以力学角度考察悬臂梁,则力点越接近支点C,用于产生一定变位的力 越大。因此,用于在支点C附近压入的荷重变大,而且,此处变得易超过弹性 极限变位,其结果是,卡定部132或沟部122产生塑性变形,即使进行1次装 拆都有不能再加以使用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上述高度低矮化的缘故, 筒状部131的高度变得极小,筒状部131很难确保充分的弹性。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50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0 2006/087953号册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可无损高度 的低矮化,减少相对于插座进行装拆所需的荷重,并可多次地进行装拆且寿命 长。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形态的同轴连接器用以将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电缆连
接于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连接于同轴 电缆的外导体,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可压入及卡定于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 体上的沟部内;承窝,其连接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并可连接于插座的中心 导体;以及绝缘性衬套,其安装于壳体的上述筒状部内并保持上述承窝,上述 筒状部在与朝向插座的外部导体的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巻曲成大致C型,且 具有沿与上述压入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部,而且,上述筒状部具有三个
卡定用突部,该三个卡定用突部压入及卡定于上述沟部内,上述沟部在与压入 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体上,且在上述筒状部的圆周上,第一 卡定用突部形成在与上述间隙部相对的位置上,而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 用突部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为90°以上的位置,且第一 卡定用突部、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各自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小于第 一卡定用突部与第二卡定用突部或第三卡定用突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
上述同轴连接器中,将壳体的筒状部卡定于插座的外部导体时,并非筒状 部的全周压入插座的沟部,而是三个卡定用突部压入及卡定于插座的沟部内。 此时,由于第一卡定用突部成为支点,具有规定梁长度的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 三卡定用突部成为力点,因此,不需要极强的荷重。因此,筒状部的卡定用突 部在进行装拆时并不会超过弹性极限变位,无碍于进行多次的装拆动作。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不需要极强的荷重即能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或从插座拆下,可充分经受住多次的装拆动作。另外,作为壳体的筒状部,因不需于在压入方向上确保较大的尺寸,故亦无损同轴连接器高度的低矮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有关壳体的筒状部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顺序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上的状态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将同轴连接器安装于插座上的状态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从下方观看壳体的立体图。
图7(A)是同轴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B)是同轴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8(A)是表示形成在壳体的筒状部上的突部卡定于形成在插座的外部导
体上的沟部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突部以外的区域与沟部间的关系
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壳体的筒状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IO是表示上述变形例的展开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同轴连接器中的筒状部的悬臂梁状态的说明图。
支撑部铆接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的实施例。(同轴连接器的结构)
如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1用于将同轴电缆50电连接于插座41上,且由下述构件构成,即壳体21,其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衬套22,其是安装于上述壳体21内,且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承窝2,其保持于上述衬套22,且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以及绝缘片20。
壳体21具有筒状部24,其压入及卡定于插座41的外部导体42内;
6盖部26,其覆盖上述筒状部24的上部开口;截面呈圆弧状的一对覆盖部27,其从筒状部24延展出,而将同轴电缆50的外导体51a由其两侧分别加以覆盖;以及铆接部28,其从盖部26延展出且铆接于覆盖部27之上,从覆盖部27之上抓持同轴电缆50。铆接部28其中一部分成为铆接在同轴电缆50的外皮51b上的爪部28a。衬套22由上部开口插入壳体21的筒状部24内并加以固定。
而且,在壳体21的筒状部24上形成有间隙部29和卡定用突部25a、25b及25c,其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衬套22的朝向壳体21的筒状部24的插入方向前端侧(下部侧)外径比上部侧的外径小,呈锥形形状。在衬套22的上部相对地设置有径向突出的二个突片22a。这二个突片22a嵌合于形成在筒状部24的上部开口侧的缺口部24a。藉此,衬套22定位于壳体21上。
而且,衬套22具有四角形状的嵌合凹部32,其嵌合有承窝2的弹簧接触部3的支撑部3a;以及弹簧接触部收容孔35,其贯通衬套22的中心轴方向,且收容承窝2的弹簧接触部3。在弹簧接触部收容孔35中确保有充分的空间,以便接受因插座41的中心导体43压入而向径向外侧变位的承窝2的弹簧接触部3。
承窝2具有弹簧接触部3以及连接于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51c的连接部9。弹簧接触部3是对具有一定宽度且板厚为0. 1 mm左右的板簧(磷青铜)进行巻曲加工、使其弯曲成为横截面呈大致C字状而形成的。将插座41的中心导体43压入时,弹簧接触部3向其径向外侧变位,在规定处与中心导体43的外周面压接。弹簧接触部3的内径在弹性极限以下的范围内设定为比中心导体43的外径小。另外,弹簧接触部3的下部侧3b进行了倒角加工,成为中心导体43易于插入的构造。
另外,弹簧接触部3在其上部具有支撑部3a。支撑部3a具有与衬套22的嵌合凹部32的尺寸大致相等的尺寸,且从弹簧接触部3 —体地延展出。从支撑部3a—体地延展出用以电连接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51c的连接部9。该连接部9在与弹簧接触部3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折。
7(组装顺序)
如图3所示,承窝2的弹簧接触部3的支撑部3a嵌合于衬套22的嵌合凹部32,且弹簧接触部3收容于弹簧接触部收容孔35内。接着,将衬套22收容于壳体21的筒状部24内。在承窝2的连接部9上配置经末端加工的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51c的前端部,且锡焊中心导体51c与连接部9。藉此,承窝2电连接于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51c。
然后,将裁剪成一定形状的绝缘片20配置于设置在衬套22上表面的凹部22b。在该状态下弯曲壳体21的盖部26,使其覆盖在衬套22的上表面。
藉此,如图4及图5所示,连接承窝2和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51c的连接部与壳体21的盖部26之间借助绝缘片20而呈绝缘。因为绝缘片20可采用薄片,故可使同轴连接器1的高度低矮化。再者,在组装时,亦可预先将具有粘接性的绝缘片20粘贴在壳体21的盖部26的背面(图3中以虚线表示)。
接着,将壳体21的铆接部28铆接于一对覆盖部27上,从这些覆盖部27之上抓持同轴电缆50。进一步,将爪部28a铆接于同轴电缆50的外皮51b上。
(壳体的筒状部形状)
图6是从下方观看壳体的立体图,图2表示筒状部24的展开形状。再者,图2中省略盖部26和铆接部28而予以简化。
筒状部24从图2所示的展开形状经巻曲加工成为大致C型,并在虚线B处弯曲加工出覆盖部27,藉此,获得图6所示的形状。通过将筒状部24巻曲加工成为大致C型,可对接筒状部24的两端部D,形成在与压入方向A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间隙部29 (参照图6)。
该筒状部24的下部内周部通过从箭头A方向压入到形成于插座41的外部导体42外周部上的沟部42a内(参照图5)而卡定。为进行该卡定,在筒状部24的下部内周上通过冲压加工以稍许突出于筒状部24内侧的状态形成有第一卡定用突部25a、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如图7(B)所示,在筒状部24的圆周上,第一卡定用突部25a形成在与间隙部29相对的位置,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25a为90°以上的位置。而且各突部25a、25b及25c的圆周方向的长度Lll设定为比各突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L12小。此处,各突部的长度L11宜为筒状部24全周长度的1/5以下。
亦即,将壳体21安装于插座41时,如图8(A)所示,筒状部24的各突部25a、 25b及25c进入外部导体42的沟部42a而卡定,但在未形成有突部的区域25d内如图8(B)所示,并未进入沟部42a。
此时,如图7(B)所示,第一卡定用突部25a成为支点C,且距该支点C具有规定梁长的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成为力点C,。作用于力点C'的荷重,根据悬臂梁的荷重理论,其与梁长的3次方成反比,因此,与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存在于相对第一卡定用突部25a为90°以内的情形比较,突部25a、25b及25c的荷重变得极小。因此,卡定用突部25a、 25b及25c在进行装拆时并不会超过弹性极限变位,无碍于进行多次装拆动作。
然而,如前所述,卡定用突部25a、 25b及25c是以向内侧稍许突出的状态而与筒状部24 —体地形成的,并非藉由狭缝或沟部而以与筒状部24分离的状态形成的。
(筒状部的变形例)
图9及图10中表示壳体21的筒状部24的变形例。该筒状部24上,在其下部且为第一卡定用突部25a与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之间,分别形成有向下端延伸的纵向狭缝25e,并且形成有从间隙部29沿与压入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狭缝25f 。
通过形成这些纵向狭缝25e及横向狭缝25f ,筒状部24的弹性增大,相对于插座41进行的安装或卸下变得容易,并且亦可进一步增加同轴连接器1的寿命。再者,亦可只形成纵向狭缝25e和横向狭缝25f中的任一者。
(实施例的总结)
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同轴连接器中,在筒状部的圆周上,第一卡定用突部形成在与间隙部相对的位置上,且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 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为90°以上的位置,将筒状部 卡定于插座的外部导体时,筒状部的全周并未压入于插座的沟部,且第一 卡定用突部成为支点,具有规定梁长的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 成为力点,故不需极大的荷重。因此,在进行装拆时,筒状部的卡定用突 部不会超过弹性极限变位,无碍于进行多次装拆动作。
在该同轴连接器中,同轴电缆既可在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安装于 壳体及承窝(直角形式),亦可与压入方向平行地进行安装(直线形式)。
第一卡定用突部、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亦可在使筒状部 向内侧突出的状态下形成。另外,亦可在筒状部下部且为第一卡定用突部 与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之间分别形成向筒状部下端延伸的纵
向狭缝。再者,亦可在筒状部形成从上述间隙部沿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 延伸的横向狭缝。藉由这些纵向狭缝和横向狭缝的存在,筒状部的弹性增 大,易于相对于插座进行装拆,并可进一步增加其寿命。
再者,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在其主旨的范围
内是可进行种种变更。
譬如,虽形成于壳体的筒状部上的间隙部接近端部,但亦可按规定的 宽度尺寸而与端部分离。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于用以将同轴电缆连接于插座的同轴连接器是有 用的,特别是在可无损高度的低矮化、减少相对于插座进行的装拆所需的 荷重、可多次进行装拆且寿命长方面,表现优异。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以将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同轴电缆连接于具有中心导体和外导体的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该壳体连接于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能压入及卡定于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体上的沟部内;承窝,该承窝连接于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并能连接于插座的中心导体;以及绝缘性衬套,该绝缘性衬套安装于壳体的所述筒状部内并保持所述承窝,所述筒状部在与朝向插座的外部导体的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卷曲成大致C型,且具有沿与所述压入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间隙部,所述筒状部具有三个卡定用突部,该三个卡定用突部压入及卡定于所述沟部内,所述沟部沿与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在插座的外部导体上,另外,在所述筒状部的圆周上,第一卡定用突部形成在与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位置上,而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为90°以上的位置,且第一卡定用突部、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各自的圆周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卡定用突部与第二卡定用突部或第三卡定用突部的圆周方向的间隔。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轴电缆在与 所述筒状部压入插座的外部导体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安装于所述壳体及 承窝。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定 用突部、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部分别以使所述筒状部向内侧突 出的状态形成。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筒状部的下部、且为第一卡定用突部与第二卡定用突部及第三卡定用突 部之间,分别形成有向筒状部的下端延伸的纵向狭缝。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筒状部上形成有从所述间隙部沿与所述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横向 狭缝。
全文摘要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可无损高度的低矮化,减少相对插座进行装拆所需的荷重,并可进行多次装拆动作且寿命长。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包括壳体(21),该壳体具有可压入及卡定于插座的外部导体上的沟部内的筒状部(24)。筒状部(24)在与压入方向(A)正交的方向上卷曲成大致C型,且具有两端部相靠近的间隙部(29)。而且,在筒状部(24)的下部具有卡定用突部(25a)、(25b)及(25c),第一卡定用突部(25a)形成在与间隙部(29)相对的位置,而第二卡定用突部(25b)及第三卡定用突部(25c)在圆周方向上分别形成于距第一卡定用突部(25a)为90°以上的位置,且各突部的圆周方向的长度(L11)小于第一卡定用突部(25a)与第二卡定用突部(25b)或第三卡定用突部(25c)的圆周方向的间隔(L12)。
文档编号H01R13/646GK101682152SQ200880017359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日
发明者丸山祐市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