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5130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产生电弧之后,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仍能稳定准确地接触并导通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relay)是起到电中继作用的电动式开关装置,通常指通过小的输入电流的变化导通或切断主电路的连接切换装置。上述继电器的种类有触点式继电器、无触点式继电器、压力继电器及光继电器等,其中触点式继电器因其结构简单,常用于汽车转向灯或雨刮器电机之中。
图1为上述触点式继电器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现有继电器包括电磁铁l;可动杆2,通过上述电磁铁l的工作而吸附移动;可动触点3,设置于上述可动杆2—端;上、下部固定触点4、 5,接触于上述可动触点3从而开闭电路;及复位杠杆6,结合于上述可动杆2的另一端,沿上述可动杆2吸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弹回。
上述构成的现有继电器按如下方式工作
当电流流入上述电磁铁1,上述电磁铁1吸附上述可动杆2,设置于上述可动杆2 —端的上述可动触点3与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接触。若上述可动触点3和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接触,则电流从连接于上述可动杆2的可动端子(未图示),流向连接于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的固定端子(未图示),从而使连接于继电器的主电路导通。
但是,若为防止过电流对主电路的损伤或为控制主电路而需要切断主电路,则电流不再流入上述电磁铁l。当电流不再流入上述电磁铁l,上述电磁铁1不能再吸附上述可动杆2,设置于上述可动杆2 —端的上述可动触点3,受上述复位杠杆6的作用,从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脱离。上述可动触点3从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脱离,解除上述可动触点3和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的接触,则继电器将处于开放状态,连接于继电器的上述主电路将被切断。此时,上述可动触点3还可接触于上述上部固定触点4,可使电流流向主电路的其他地点,以此控制主电路。
另外,上述复位杠杆6可用弹簧等弹性部件替代,而若上述可动触点3瞬间从上述下部固定触点5脱离,则有可能产生电弧(arc)。另外,为了使上述电弧迅速消弧,可在继电器内部填充SF6等绝缘气体。
但是,上述现有继电器,利用上述可动杆2使上述可动触点3和上述上、下部固定触点4、 5接触或脱离,但若上述可动杆2出现问题,则不能正常工作。即,在产生电弧时,若结合于上述复位杠杆6的上述可动杆2铰链部扭曲,则即使之后再有电流流入电磁铁1,上述可动触点3不能再和上述上、下部固定触点4、 5接触。
另外,在现有继电器中,因为上述可动杆2被上述电磁铁1吸附或脱离时未被引导,因此设置于上述可动杆2—端的上述可动触点3,有可能无法正确地接触于上述上、下部固定触点4、 5。上述问题导致上述可动触点3和上述上、下部固定触点4、 5的触点部产生电阻,而且上述电阻产生意外的热量,从而损坏上述可动触点3及上述上、下固定触点4、 5。
另外,即使现有继电器具备引导上述可动杆3的部件,但因为上述部件不可与上述可动杆2导电,因此上述部件必须由塑料等绝缘体构成。但是,因上述塑料等绝缘体一般耐磨性较差,因此上述可动杆2移动时与上述部件所产生的接触摩擦,会在上述部件产生粉尘。另外,上述部件所产生的粉尘,会附着于上述可动触点3或上述上、下部固定触点4、 5而阻碍其导电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其通过改进具备可动触点的耦合结构而达到小型化,并在产生电弧之后,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仍能稳定准确地接触并导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
螺线管,其包括线轴、缠绕于上述线轴外周面上的线圈以及为向上述线圈供电而设置于上述线轴一侧的一对电源连接端子;
密封的腔室,其下端具备插入上述线轴中心部的圆筒,其上端具备分别设有固定触点的一对固定端子,其内部被绝缘气体填充,而上述腔室结合在上述线轴的上部;绝缘部件,设置于上述腔室的上端,用于对上述腔室和上述固定端子进行绝缘;
可动部,其包括轴,插入于上述圆筒,在上述螺线管工作时,向上述腔室的内部上端面移动;可动端子,垂直结合于上述轴上部并由导体构成;一对可动触点,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的上端,选择性地接触上述各固定触点而导通;
复位弹簧, 一端结合于上述轴的下端,另一端支持固定于上述圆筒的下端面,用于将上述轴拉向上述圆筒的下端面;及
滑动导轨,设置于上述腔室内部并由绝缘体构成,用于对通过上述螺线管及复位弹簧移动的上述可动部进行引导。
另外,本发明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部还包括压力弹簧,该压力弹簧的一端支持固定于上述腔室的内部下端面,另一端支持固定于上述可动端子,从而通过将上述可动端子推向上述腔室内部的上端的作用,稳定保持上述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
另外,本发明的继电器,其特征是,上述滑动导轨还包括设置于与上述可动端子相接触的面上的引导销,上述引导销由金属材料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继电器,其特征是,上述绝缘部件由陶瓷构成,而上述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由钼合金构成。
具有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继电器中,上述可动部的轴沿上述圆筒的内周面上下驱动,因此结合于上述轴的上述可动端子移动时,不会倾斜或扭曲,被稳定驱动。因上述优点,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的上述可动触点,能够稳定准确地接触上述固定端子的固定触点而导通。
而且,本发明的继电器,还具备可稳定保持上述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压力弹簧,可使上述可动触点和上述固定触点更稳定准确地接触并导通。
进而,本发明的继电器,通过滑动导轨引导上述具备可动触点的上述可动部,使上述可动触点和上述固定触点更加稳定准确地接触并导通。
另外,本发明的继电器,在滑动导轨和可动端子相接触的面上设置引导销,防止上述滑动导轨和可动端子摩擦而产生粉尘,从而可使上述可动触点和上述固定触点更加稳定准确地接触并导通。
5另外,通过确保上述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稳定准确地接触,防止因上述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接触不良所导致的发热带来的损伤。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继电器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中的继电器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中的继电器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中的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附图符号说明
1:电磁铁 2:可动杆
3:可动触点 4、 5:固定触点
6:复位杠杆
10:螺线管 20:腔室
30:可动部 32:可动端子
40:复位弹簧 50:滑动导轨
60:固定端子 70:绝缘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继电器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2为本发明继电器的立体图;图3为本发明继电器的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继电器大致包括螺线管IO、腔室20、可动部30、复位弹簧40、滑动导轨50、固定端子60及绝缘部件70。
上述螺线管10用于移动可动部30,包括线轴ll;线圈12,缠绕于上述线轴ll外周面;电源连接端子13,向上述线圈提供电源。
上述线轴11由具备圆筒形状的中心部以及分别面向上述中心部的上端及下端的板材。此时,在上述中心部沿长度方向形成孔,以插入设置于上述
腔室20下端的圆筒23,而在上述中心部的外周面缠绕有线圈12。
另外,电流通过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流入上述线圈12。另外,若上述所流入的电流沿着上述线圈12流动,在上述线圈12周围形成电磁场,产生螺线管效应。另外,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设置于上述线轴11的一侧,并与上述固定端子60—起,突出至围绕继电器的壳体(未图示)外部并连接于外部电路。此时,为使电流流入并留出,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由一对端子构成,而且为了可直接连接于外部电路的端子(terminal),具有与上述端子相对应的形状。
另外,上述腔室20用于对可动部30移动时可动触点33和固定触点61相脱离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消弧。上述腔室20包括底板21,结合于上述线轴ll的上部;盖22,盖住上述底板21。
上述底板21的下端设置有圆筒23。此时,上述圆筒23插入于上述线轴11的中心部。另外,上述圆筒23中插入轴31并通过复位弹簧40在内部被驱动。
在此,上述圆筒23引导可动部30稳定驱动,使可动触点33和固定触点61准确接触。g卩,构成上述可动部30的上述轴31,在与上述圆筒23内周面几乎接触的状态下被上下驱动,因此与上述轴31结合的可动端子32,在被驱动时不倾斜或扭曲而稳定地被上下驱动。另外,因上述原因,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32的上述可动触点33,也可准确地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61。
另外,在上述底板21的侧面形成有与壳体相连的突起,保证上述腔室20及结合于上述腔室20的上述螺线管10,牢固地结合于壳体。
另外,在上述盖22的上端,设置有分别形成固定触点61的一对固定端子60。在此,上述固定触点61为与可动触点33相接触的部分,为了不受电弧的热损伤,由耐热性好的钼合金构成。此外,上述固定端子60,为使电流流入并流出,由一对端子构成,而且为了可直接连接于主电路的端子(terminal),具有与上述端子相对应的形状。
另外,上述腔室20内部被可快速消灭电弧的绝缘气体填充。上述绝缘气体主要选用SF6,而且在构成上述腔室20的上述底板21和上述盖22相结合之后,排出上述腔室21内的空气后再注入上述绝缘气体。
另外,上述绝缘部件70设置于构成上述腔室20的上述盖22上端,以对上述腔室20和上述固定端子60进行绝缘。
一般而言,为防止受电弧损伤,构成上述腔室20的材料选用耐久性好的金属。但是,若上述腔室20由金属构成,则可能因与上述固定端子60导通,导致继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为了防止出现上述现象,在上述盖22上端设置绝缘部件70,来对上述腔室20和上述固定端子60进行绝缘。
7此时,上述绝缘部件70,可只具备于上述腔室20和上述固定端子60相 接触的面上,但为了得到充分绝缘的效果,可具备于构成上述腔室的上述盖 22的整个上端。
另外,上述绝缘部件70可由陶瓷构成。即,陶瓷可绝缘的最高容许温度 为18(TC左右,高温绝缘性能好,因此即使上述腔室20的温度因电弧的产生 而上升,也能起到充分绝缘的作用。
另外,上述可动部30的主要作用是协助继电器切断或重新导通主电路电 流。上述可动部30包括轴31,插入于上述圆筒23;可动端子32,垂直结 合于上述轴31的上部; 一对可动触点33,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32上端,选 择性地与上述各固定触点61接触并导通。
此时,在上述螺线管10工作时,上述轴31向上述腔室20内部的上端移 动。即,电流流入上述线圈12时,在上述线圈12周围形成电磁场,产生螺 线管效应。另外,根据上述螺线管效应,位于上述线轴11中心部的上述轴 31,被向上推起。这样,上述轴31向上推起的原理,与构成螺线管阀门的活 塞从线圈中心部被向上推起的原理相同。
另外,上述可动端子32垂直结合于上述轴31上部,与上述轴31 —起移 动。S卩,上述可动端子32被设置成与上述轴31所面向的上述腔室20内部上 端面水平,使上述可动触点33准确接触于设置在上述腔室20上端的上述固 定端子60。另外,上述可动端子32由导体构成,以使流入一对上述固定触 点61中一个固定触点的电流,流向其余一个固定触点。
另外,上述可动触点33在上述可动端子32上端设置一对,以与上述各 固定触点61选择性地接触并导通。另外,上述可动触点33,与上述固定触 点61—样,为了不受电弧的热损伤,由耐热性好的钼合金构成。
另外,上述可动部30还包括压力弹簧34,其一端被上述腔室20的内部 下端面支持固定,另一端被上述可动端子32支持固定,以将上述可动端子 32推向上述腔室20的内部上端。上述压力弹簧34消除由上述可动触点33 和上述固定触点61的接触不良所导致的空隙,可稳定保持上述可动触点33 和固定触点61之间的一定接触压力。通过上述压力弹簧34的作用,上述可 动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点61能够稳定准确地相接触。另外,为防止过电流对主电路的损伤或为控制主电路,上述复位弹簧40 分开已接触的上述可动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点61。上述复位弹簧40的一端 结合于上述轴31的下部,而另一端被上述圆筒23的下端面支持固定。
艮口,当电流流入上述线圈11时,上述轴31被上推,结合于上述轴31 的上述复位弹簧40被拉伸。但是,若电流不再流入上述线圈11,则上述轴 31不被上推,上述复位弹簧40收縮复位。
若上述复位弹簧40收縮,则结合于上述轴31的上述可动端子32向上述 腔室20内部下端面下降,此时,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32的上述可动触点33 也一并下降,从而使上述可动端子32与上述固定触点61分开,不再导通。
但是,若电流重新流入上述线圈11,上述轴31也将重新被上推,上述 复位弹簧40重新被拉伸。此时,由上述螺线管10上推上述轴31的力需大于 上述复位弹簧40弹力,因此需根据上述螺线管10的强度调整上述复位弹簧 40的弹力系数。
另外,上述滑动导轨50用于引导通过上述螺线管10及上述复位弹簧40 移动的上述可动部30,防止上述可动部30的可动端子32移动时前后摇摆或 左右旋转。S卩,上述滑动导轨50呈围绕上述可动端子32周围的形状。另外, 上述滑动导轨50具有沿着与上述可动端子32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形成的导 轨形状的引导部。
另外,为了不与在上述可动端子32流动的电流导通,上述滑动导轨50 由绝缘体构成。此时,为了不受电弧的热损伤,上述绝缘体可选用耐热性尤 佳的醇酸树脂、环氧树脂、交联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醇酸树脂等塑料。
但是,由塑料构成的上述滑动导轨50,有可能在上述可动端子32移动 时摩擦产生粉尘。上述粉尘吸附于上述可动触点33或上述固定触点61而阻 碍导通。因此,上述滑动导轨50,在与上述可动端子32相接触的面还具备 引导销51。 g卩,在与上述可动端子32相接触的面上附着耐磨性好的金属等 引导销51,防止上述滑动导轨50摩擦而产生粉尘。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继电器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主电路的端子(未图示)上分别连接一对上述固定触点61,在 外部电路的端子(未图示)上分别连接一对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从而将上 述继电器连接于主电路及外部电路。此时,上述主电路是为了防止过电流产 生的意外损伤或工作而有必要进行控制的部分的电路。而上述外部电路是用于控制上述继电器的电路,可与气体绝缘开关(GIS)等其他电开关一同连接。
上述连接于主电路及外部电路的继电器,在电流流入上述电源连接端子
13及上述固定触点61之后,按如下方式工作
当电流通过一对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中的一个电源连接端子流入时,上
述电流流经上述线圈11并从另一个电源连接端子流出。此时,在上述线圈 ll周围产生磁场的同时,产生螺线管效应,而通过上述螺线管效应的作用,
上述轴31上升到上述腔室20的内部上端。上述轴31向上移动之后,结合于 上述轴31的上述可动端子32,也上升到上述腔室20内部上端,从而使设置 于上述可动端子32的上述可动触点33与上述固定触点61相接触。
与此同时,若电流流入一对上述固定触点61中的一个固定触点,则上述 电流流经上述固定触点61,流向接触于上述固定触点61的一对上述可动触 点33中的一个可动触点。另外,上述电流流经设置有上述可动触点33的上 述可动端子32,通过另一个可动触点流向另一个固定端子。这样形成电流的 流动之后,上述主电流将继续导通。
但是,若在上述主电路中意外流入过电流或有必要控制切断上述主电路 电流,则电流不会从上述外部电路流入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上述继电器通 过下述工作使上述主电路不再导通
若电流不流入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在上述线圈12周围不再产生电磁 场,而且螺线管效应也将消失。若螺线管效应消失,上述轴3将不再上升, 而向上述圆筒23的下端面下降。此时,上述继电器有可能不按所设置的方向 移动至上述圆筒的下端面,因此需要上述复位弹簧40。 g卩,复位弹簧40在 上述轴31被上推时拉伸,但在上述轴31不再上升时重新收縮,从而使上述 轴31朝向上述圆筒23的下端面下降。
如上所述,上述轴31向上述圆筒23的下端面下降之后,结合有上述轴 31的上述可动端子32也同时下降,从而使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32的上述可 动触点33与上述固定触点61分开。这样,若上述可动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 点61不再接触,则上述继电器处于开放状态,连接于上述继电器的上述主电 路不再导通。
此时,上述可动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点61脱离的时间很短,因此有可 能瞬间发生电弧,但通过上述SF6等绝缘气体消弧。另外,瞬间发生的上述
10电弧,有可能给上述可动部30的移动产生影响,但通过上述滑动导轨50的 作用,上述可动部可保持稳定移动。
另外,若为了重新导通上述主电路而使电流重新流入上述电源连接端子 13,则如上所述,上述继电器将重新工作,重新导通上述主电路。此时,通 过上述压力弹簧34的作用,之前产生的电弧所导致的上述可动触点33和上 述固定触点61之间的间隙被消除,从而保持上述可动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 点61之间的一定的接触压力。上述所保持的一定的解除压力,可使上述可动 触点33和上述固定触点61能够准确地相接触。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 本发明进行修改、变形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些 修改或变形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继电器,包括螺线管,其包括线轴;线圈,缠绕于所述线轴外周面;一对电源连接端子,为向所述线圈供电而设置于所述线轴一侧;密封的腔室,其下端具备插入所述线轴中心部的圆筒,而其上端具备分别设有固定触点的一对固定端子,其内部被绝缘气体填充密封,所述腔室结合在所述线轴的上部;绝缘部件,设置于所述腔室的上端,用于对所述腔室和所述固定端子进行绝缘;可动部,其包括轴,插入于所述圆筒,在所述螺线管工作时,向所述腔室的内部上端面移动;可动端子,垂直结合于所述轴的上部并由导体构成;一对可动触点,设置于所述可动端子的上端,选择性地接触所述各固定触点而导通;复位弹簧,一端结合于所述轴的下端,另一端支持固定于所述圆筒的下端面,用于将所述轴拉向所述圆筒的下端面;及滑动导轨,设置于所述腔室的内部并由绝缘体构成,用于对通过所述螺线管及复位弹簧移动的所述可动部进行引导。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还包括压力 弹簧,该压力弹簧的一端支持固定于所述腔室的内部下端面,另一端支持固 定于所述可动端子,通过将所述可动端子推向所述腔室内部上端的作用,稳 定地保持所述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之间的接触压力。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导轨还包 括设置于与所述可动端子相接触的面上的引导销。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销由金属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件由陶瓷构成。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及固定触点由钼合金构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中向所述腔室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具有与所述端子相对应的形状,从而能够与主电 路的端子直接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包括螺线管;腔室,其下端具备插入上述螺线管中心部的圆筒,上端具备分别设有固定触点的一对固定端子,其内部被绝缘气体填充并被密封;绝缘部件,设置于上述腔室上端,用于对上述腔室和上述固定端子进行绝缘;可动端子,连接于轴的上部并由导体构成,上述轴插入于上述圆筒,在上述螺线管工作时向上述腔室的内部上端面移动;一对可动触点,设置于上述可动端子上端,选择性地与上述各固定触点接触并导通;复位弹簧,一端结合于上述轴的下端,另一端支持固定于上述圆筒的下端面,将上述轴拉向上述圆筒的下端面;滑动导轨,为引导上述可动部,设置于上述腔室内部并由绝缘体构成。
文档编号H01H51/00GK101667511SQ20091015024
公开日2010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5日
发明者赵显吉, 金永凤 申请人:Ls产电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