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726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特别是涉及用于连接挠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器用
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例如具有组装到如下结构的平型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的连接端子,所述电连接器通过壳体在与金属板的版膜垂直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保持有多个端子,该端子在维持金属板的板面的状态下对该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得到,并且该端子在大致平行的两个臂体的相对缘形成突部,所述电连接器通过对端子施加外力而使两个臂体的突部彼此间的距离弹性地縮小,由此,在上述突部彼此间夹持平型电路基板而将该平型电路基板和端子电连接,其中,至少一臂体的突部形成有尖锐部(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所述电连接器使用于手机、手持游戏机等设备中,但随着这些设备的小型化,要求所述电连接器也进一步小型化。例如,有的电连接器,其绝缘壳体的高度尺寸为lmm以下,装入到所述电连接器中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使用板厚为0. 2mm以下的导电性薄板,并且在所述壳体内以0. 3 0. 5mm的间距并列设有多个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由于要求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低高度化,也要求装入到所述电连接器中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进一步小型化、低高度化,故而,要求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尖锐部也相对地小型化、低高度化。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227302号公报 但是,由于连接器用连接端子通常是利用冲压加工冲裁导电性薄板而制得的,所以将所述尖锐部小型化、低高度化是有限的。另外,若要利用冲压加工形成所述尖锐部,则至少需要两次冲压操作工序,具有生产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工序少、生产性高且可实现小型化、低高度化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包括固定片,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连接部,其从所述固定片延伸设置;可动片,其以与所述固定片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上的操作杆操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片及所述可动片的至少任一个上具有至少一个尖端部,所述尖端部通过电铸造而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利用电铸造形成尖端部,故而以较少的操作工序即可得到小型化、低高度化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可设有切口部。 根据本方面,通过在所述切口部使挠性印刷电路板弯曲,能够进行低高度化且不易脱落,故而能够得到高的接触可靠性。
特别是,通过使切口部的一侧缘部为尖端部,在所述尖端部卡止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能够进一步提高接触可靠性并且进行低高度化。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所述切口部的底部截面面积的长宽比可以为1.2以上。
根据本方面,由于能够减薄切口部的底部截面面积,故而能够进一步低高度化、小型化。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可以将多个尖端部并列设置而形成锯齿状。 根据本方面,由于能够由多个尖端部卡止挠性印刷电路板并进行连接,故而所述
挠性印刷电路板的定位操作变得容易。 作为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尖端部的厚度可以比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主体的厚度薄。 根据本方面,在将挠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部的连接垫部较密地并列设置时,即使
在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宽度方向的定位精度上产生偏差,所述尖端部也不会与相邻的连接
垫接触,不会引起短路。因此,挠性印刷电路板无需高位置精度,连接操作容易。 特别是,作为本发明的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尖端部的一面设置台阶而使其厚度变
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尖端部的两面分别设置台阶而使其厚度变薄。
由于仅在尖端部的一面设置台阶,故而制造容易。另一方面,通过在尖端部的两面设置台阶,尖端部不会相对于挠性印刷电路板一端接触,不会对尖端部作用扭转力矩。
另外,也可以将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主体的厚度逐渐减少,从而将尖端部的厚度减薄。 根据本方面,与在尖端部设置台阶的情况相比,电铸造的模具的制造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基座上组装有上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并且通过操作杆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基座上装入小型、低高度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能够得到更加小型、低高度的连接器。


图1 (A) 、 (B) 、 (C)是从不同角度观察装入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时所看到的立体图; 图2 (A) 、 (B)是表示装入有图1所示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前后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 、 (B) 、 (C) 、 (D) 、 (E)是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端子的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平面图,正视图,仰视图; 图5(A) 、 (B) 、 (C) 、 (D) 、 (E)是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端子的立体图,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立体图,平面图,正视图,仰视图; 图6(A)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端子的制造方法的立体图,图6(B)是被连接的印刷电路板的局部平面图; 图7(A)是表示装入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前的平面图,图7(B)、 (C)是图7(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8(A)是表示装入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连接后的平面图,图8(B)、 (C)是图8(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9(A)是表示装入有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
9(B)、 (C)是图9(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10(A)是表示装入有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IO(B)、 (C)是图10(A)的B-B线剖面图,C-C线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第二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A) 、 (B)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操作性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操作性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11 :基座 12:弹性臂部 13 :第一插入孔 14 :第二插入孔 20 :第一连接端子 21:固定片 22 :连接部 23 :可动片 24 :卡止用爪部 25:切口部 26:防脱用突起 27:尖端部 28 :操作承受部 29 :第一可动触点 30 :第二连接端子 31:固定片 32 :连接部 33 :可动片 34 :卡止用爪部 35:切口部 36:防脱用突起 36a:突出部 37 :尖端部 38 :操作承受部 39 :第二可动触点 40 :操作杆 41 :旋转轴部 42:凸轮部 43 :贯通孔
50:挠性印刷电路板 51 :连接部 52、53 :第一、第二连接垫部 54、55 :导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 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 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适用于连接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器10。而 且,所述连接器10大致包括基座11、第一连接端子20、第二连接端子30和操作杆40。
如图1所示,基座11从其两侧端面的一侧缘部将弹性臂部12、12分别平行地向背 面侧延伸。所述弹性臂部12的向内面中,在前端缘部形成有导向用斜面12a,并且在其里 侧形成有轴承用槽12b。另外,所述基座11在其正面侧具有能够插入后述的挠性印刷电路 板5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lla,并且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有从正面贯通背面的第一插入孔 13。另外,所述基座11从其背面的下方缘部向所述弹性臂部12、12之间延伸设置导向板 15,并且在与第一插孔13相邻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二插入孔14。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端子20包括固定片21,其插入到所述基座11的第一插入 孔13并进行固定;连接部22,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固定片21的上边;可动片23,其以与所述 固定片2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22的上端部向两侧延伸,第一连接端子20的厚度 例如为0. lmm。 所述固定片21在其下边的一端部设有卡止用爪部24,该卡止用爪部24用于与所 述基座11的缘部卡止并定位,而在所述固定片21的上边,在所述连接部22的两侧设有切 口部25和防脱用突起26。通过设置所述切口部25而形成有尖端部27。另外,所述切口部 25的底部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 2 4,理想的是1. 5 3。如果长宽比小于1. 2,则难以 形成期望的尖端部27 ;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难以得到期望的强度。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端子20是通过后述的电铸造而形成的,所以能够通 过一次电铸造工序来制造期望的角度的尖端部27,具有无需像冲压加工那样进行多次冲压 操作工序的优点。 所述连接部22在连接所述固定片21和所述可动片23的同时,支承所述可动片23 使其可以旋转,其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 2 4,理想的是1. 5 3。如果小于1. 2,则不能 够得到操作力和接触力的明显改善;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
作为具有这种长宽比的第一连接端子20的制造方法,如图6(A)所示,例如具有与 巻料(7 — 7材)60同时制造的电铸造法。所述电铸造法是通过对未图示的母模型与对向 电极间施加电压,使母模型型腔的底面中未被绝缘膜覆盖的部分电镀金属。通过电流时,在 将底面的一部分覆盖的绝缘膜上也电镀金属。此时,由于覆盖绝缘膜的金属层迟于未被绝 缘膜覆盖的部分上电镀的金属层而生长。即,根据母模型型腔表面有无凸凹及绝缘膜而形 成第一连接端子20的凸凹面和斜面。 第一连接端子20的材质不仅要能得到期望的形状和物理特性,还要求有相对于 电铸造溶液的抗腐蚀性。因此,第一连接端子20的材料可以是,例如,铜单质、镍单质、镍银 合金、镍钨合金、镍钴合金、镍钯合金等。
6
所述可动片23的一端部为操作承受部28,在另一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一可 动触点29。所述第一可动触点29配置在所述切口部25的正上方,其厚度与可动片23整体 厚度相比更加薄。这是因为,如果第一连接端子20的第一可动触点29的厚度尺寸小,则第 一连接端子20的组装精度即使有偏差,所述第一可动触点29也不易与如图6(B)所示的、 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上设置的第一连接垫部52、及邻接的第二连接垫部53的导 线54接触,从而减少短路的可能性。因此,具有组装操作无需高的组装精度、生产效率提高 的优点。 另外,第一可动触点部29不仅通过在一面设置台阶而使其厚度减薄,也可以通过 在其两面设置台阶而使其厚度减薄,另外,还可以设置斜面而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可动触点 部29的宽度尺寸。 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端子30包括固定片31 ,其插入到所述基座11的第二插入 孔14并进行固定;连接部32,其突出设置在所述固定片31的上边部;可动片33,其以与所 述固定片31大致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32的上端部向两侧延伸。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的制造方法,材质及厚度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20相 同,故省略说明。 所述固定片31在其下边的一端部设有卡止用爪部34,该卡止用爪部34用于与所 述基座11的缘部卡止并定位,而在所述固定片31的上边,在所述连接部32的两侧设有切 口部35和防脱用突起36。通过设置所述切口部35而形成有尖端部37。另外,所述防脱用 突起36形成在板厚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36a上。 所述切口部35的底部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 2 4,理想的是1. 5 3。如果长宽 比小于1. 2,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尖端部;如果长宽比大于4,就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 具有这样的长宽比的第二连接端子30与上述第一连接端子20相同,使用电铸造法制造。
所述连接部32连接所述固定片31和所述可动片33的同时,支承所述可动片33 并使其可以旋转,其截面面积的长宽比为1. 2 4,理想的是1. 5 3。如果小于1. 2,则不 能够得到操作力和接触力的明显改善;如果长宽比大于4,则不能够得到期望的耐久性。
所述可动片33的一端部为操作承受部38,在另一端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可 动触点部39。所述第二可动触点部39位于所述切口部35的正上方。 另外,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不需要一定是相同的厚度,例如,如图11所示,可动片 33的连接部32附近也可以比其他部分厚。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动片33的截面几何惯 性矩增大、刚性变强,所以能够得到大的接触力。 另外,虽在图11未作图示,固定片31也不需要同样的厚度,也可以仅仅增加突出 部36a的厚度。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二连接端子30整体不易脱落,所以具有保持强度 提高的优点。 如图3所示,操作杆40在两侧端面上于同一轴心上突出设有旋转轴部41、41。所 述操作杆40在一侧缘部以规定间距并列设有凸轮部42,该凸轮部42操作第一、第二连接端 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在与所述凸轮部42对应位置上并列设有贯通孔43,所述操 作承受部28 、38插通贯穿孔43。 另外,如图6(B)所示,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连接的挠性印刷电路板50在其 前端部51的上表面锯齿形交替并列设有已印刷配线的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所述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 53分别与导线54、55连接。
对于所述构成部品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一连接端子20的一端部从所述基座11的正面侧的开口部11a插入到 第一插入孔13。于是,设于第一连接端子20上的防脱用突起26卡止在基座11的防脱部的 顶面上,并且,卡止用爪部24卡止在基座11的缘部而被定位(图7)。 另一方面,沿着所述基座11的导向板15将第二连接端子30的一端部插入到第二 插入孔14。于是,设于第二连接端子30的突出部36a上的防脱用突起36在上下方向被压 展开并卡止。与此同时,卡止用爪部34卡止在基座11的缘部而被定位。
随后,分别将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插入所述操作杆40 的贯通孔43,使所述操作杆40沿着所述第二连接端子30的固定片31的上表面滑动,由凸 轮部42将操作承受部28、38推起并使其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将操作杆40推入。于是,所 述凸轮部42与第二连接端子30的轴承部31a嵌合,并且所述旋转轴部41与基座11的轴 承用槽12b嵌合,支承所述操作控制杆40使其可以旋转。 接着,根据图2及图8对将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连接、固定在所述连接器10上 的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将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插入所述基座11的开口部lla直 至碰抵到所述基座11的内侧面。然后,以旋转轴部41的轴心为中心旋转并将操作杆40压 倒,如图8所示,凸轮部42将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承受部28、38同时推起。因 此,可动片23、33分别以连接部22、23为支点倾斜,从而使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9、39分别 与设于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51上的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压接并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可动触点29、39不仅将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连接部 51压下使其弯曲,而且,第一、第二移动接点29、39和尖端部27、37分别咬入到所述挠性印 刷电路板50的正面、背面而防止脱落,从而可确保接触的高可靠性。 另一方面,将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从所述连接器10取下时,通过使所述操作杆 40向反方向旋转,使凸轮部42反向旋转,从而解除作用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操作 承受部28、38的弯曲力矩。接下来,解除第一、第二连接垫部52、53与第一、第二可动触点 29、39的连接状态后,抽出所述挠性印刷电路板50。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6(B)所示,由于所述柔性印刷电路板50的第一、第二连接 垫部52、53呈锯齿形排列,进一步提高了安装密度,使其容易实现小型化,并且提高了连接 可靠性。 另外,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第一、第二可动触点部29、39的宽度变窄。 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即使在组装精度上有偏差,第二连接端子30的第二可动触点部 39也不易与挠性印刷电路板50的第一连接部51、及第二连接部53的导线54接触,不易短路。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固定片21、31的 上边设置一对切口部25a、25b以及35a、35b而分别形成尖端部27、37。其他与上述第一实 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得到呈锐角的尖端部27、37,不易脱落,故而具有进一步提 高接触可靠性的优点。
作为第3实施方式,如图10所示,在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固定片21、31的
上边形成有锯齿状的尖端部27、37。其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形成锯齿状的尖端部27、37,使分别与第一、第二可动触点
部29、39的位置对齐变得容易,不需要高的尺寸精度。因此,具有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
容易制造且生产效率提高的优点。 实施例 关于第一连接端子20,将其连接部22的截面面积分别设定为长宽比2(实施例1) 和长宽比1 (比较例1),对利用操作杆40对操作承受部28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性进行模拟评 价。计算结果如图12所示。 如图12(A)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l得到的接触力比比 较例1的更大。 相反,如图12(B)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1能够以比比 较例1更小的操作力进行操作。 S卩,能够轻松操作,且能够在强作用力下保持连接状态。 关于第二连接端子30,将其连接部32的截面面积分别设定为长宽比2(实施例2) 和长宽比1 (比较例2),对利用操作杆40对操作承受部38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性进行模拟评 价。计算结果如图13所示。 如图13所示,可知在操作承受部38的推起量相同时,实施例2的位移量比比较例 2的位移量更大。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端子20、30的连接部22、32不必是笔直的,也可是弯曲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能够装入到其他连接 器中的连接端子。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用连接端子的连接部不限于相同的宽度尺寸,显然也可以是 根部宽、越向上方越细的形状。
9
权利要求
一种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包括固定片,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连接部,其从所述固定片延伸设置;可动片,其以与所述固定片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上的操作杆操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片及所述可动片的至少任一个上具有至少一个尖端部,所述尖端部通过电铸造而形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设有切口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切口部的一侧缘部为 尖端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的底部截面面积 的长宽比为1.2以上。
5. 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将多个所述尖端 部并列设置而形成锯齿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部的厚度比连接器 用连接端子主体的厚度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尖端部的一面设置台 阶而使尖端部的厚度变薄。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尖端部的两面分别设 置台阶而使尖端部的厚度变薄。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将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主体的 厚度逐渐减少,从而将尖端部的厚度减薄。
10. —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基座上组装有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 用连接端子,并且通过操作杆进行操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用连接端子以及使用该连接器用连接端子的连接器,操作工序少、生产性高、且可实现小型化及低高度化。本发明的连接器用连接端子(20)包括固定片(21),其插入到连接器的基座;连接部(22),其从所述固定片(21)延伸设置;可动片(23),其以与所述固定片(21)平行的方式从所述连接部(22)的自由端部向两侧延伸,并且被可转动地组装在所述基座上的操作杆操作。所述连接器用连接端子(20)在所述固定片(21)及所述可动片(23)的至少任一个上具有至少一个尖端部(27),并通过电铸造而形成。
文档编号H01R12/24GK101728677SQ20091017804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日
发明者坂濑忠之, 寺西宏真, 小山次郎, 见幸伸 申请人:欧姆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