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02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源行业发展过程中,电源模块体积越来越小,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传统的螺钉 安装方式的连接器因为是用户接口界面为连接器和母排,体积庞大,操作不便,已经不能适 应快速发展的电源行业的需求。现在已经逐渐过渡到使用印刷电路板(PCB)结合板上连接 器的方式来实现模块的输入输出及信号的连接。 增大电接触面积,增大连接器的电流密度,一直是减小连接器体积努力的方向。业 界也已经存在不少类似的板上连接器,采用面接触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线接触和点接触的方 式实现这一目标。但由于尚没有可以满足交直流及信号合一的连接器,需要开发一款可以 满足要求的连接器。 如果把上述各功能或其中任意组合于同一个连接器内,需要考虑各个标准对于安 规的要求,需要考虑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需要对连接器管脚的排布进行规划。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电源连接器体积庞大,操作
不便,或未存在交直流及信号合一的连接器等缺陷,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
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在所述插座腔中间
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
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
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 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 一插座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 设置同一插座腔中或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 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中。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地线引脚组件,其设 置在所述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交流电压引脚组件 的外侧。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导电接触片包括前端导电搭接构件、伸 出插座腔的底部并用于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后端安装构件,以及用于连接前端导电搭接构 件和后端安装构件的中间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前端导电搭接构件为具有弹性的锯齿状结构,这种结构保证其与匹配的插座或PCB金手指直接的接触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所述后端安装构件焊接或插接到所述PCB板 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卡接部,在所述插 座腔中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匹配的卡合部,所述导电接触片通过所述卡接部和卡合部与 所述插座腔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腔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 后端安装构件平行的绝缘突起构件。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源连接器中,在所述插座腔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导槽。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不仅将交直流及信号集成到 同一电源连接器上,通过将直流、交流及控制信号引脚进行间隔排布,并使得控制信号引脚 位于直流引脚和交流引脚之间,使得该电源连接器不仅满足EMC(电磁兼容性)要求,还满 足安规要求,从而具有一定柔性和扩展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导电接触片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在插座腔底部设置绝缘突起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在插座腔底部设置绝缘突起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设计的电源连接器作为板_板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 并与匹配的连接器或PCB金手指一起使用,利用两个连接器的彼此接口的对插搭接实现电 流的导通。 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一实施例中,其包括一壳体l,在实施例中,该壳 体1为绝缘外壳,在该壳体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插座腔ll,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将直 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通过间隔排布,从而集成到同一 电源连接器中,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 电压引脚组件分别设计为由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12构成,从而可利用两个电源连接器的 彼此导电接触片12的对插搭接实现电流的导通,其中,导电接触片12的大小由其需要的电 流容量决定的。 在具体设计中,该电源连接器通过调整不同的导电接触片12间距的方法,达到不 同电压等级和功能的电路对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绝缘穿透距离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功能 的导电接触片12的排布,使该电源连接器在PCB上时能最好的处理EMC问题和安规问题, 即为保证产品的EMC性能,一般相类似的或电位差不大的电路布置于相邻的位置,其中,对 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及控制信号引脚组件部分一般要求为功能绝缘,因此彼此之间只需较小的间距即可满足,对于交流对直流需要满足加强绝缘要求,交流对地、交流对壳体1需满 足基本绝缘需要有较大的间距,从而将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 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特别地,可将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的距离设计 得小于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与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的距离,这样合理布置不同电路引脚的 位置,从而实现该电源连接器的小型化。 如图1所示,该电源连接器1上可根据具体需要以及导电接触片12的数量,设计 相应大小和数量的插座腔ll,在具体设计时,可将不同功能的导电接触片12设置在同一插 座腔11中,也可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11中,即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 流电压引脚组件可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11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11中。在一优选实施 例中,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将较低电压的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较高电压的交流电压引脚 组件分别设置在两个独立插座腔11体,如果控制信号引脚组件所需的导电接触片12不多, 则可以合并于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所在的插座腔11内,当控制信号引脚组件所需的导电接 触片12较多时可以独立放置在一个插座腔11内,由此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 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可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11中,从而形成功能区分明确的电源连 接器。 另外,该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地线引脚组件,其可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 信号引脚组件之间,或者有时为了便于PCB的布局,可将其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的外 侧,即地线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分别设置在交流电压引脚组件的两侧。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将该电源连接器定位在PCB上时,并减小电源连接器在对插 的过程中的应力,在该电源连接器的壳体1上设置至少一个定位销13,对于该定位销13的 数量可根据电源连接器的长度进行设计,一般可设置两个或三个定位销13,该定位销13的 端部设计为与PCB板的预留孔(图中未示出)相匹配,从而该定位销13可卡接固定在PCB 板的预留孔里,由此定位销13在电源连接器对插时,可分担一定的应力。进一步地,在电源 连接器的插座腔11上导向结构,其通过与匹配的电源连接器配合,减小对插的误差并有效 的减小对插时的应力,提高电源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如图l所示的实施例,该导向结构可设 计为在插座腔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导槽lll,优选的,可在插座腔11相对的两侧壁的 外侧对称设置至少一对安装导槽lll,另外,可根据插座腔11侧壁的长度,可间隔设置多对 安装导槽lll。 如图2 4所示的导电接触片12的三个实施例中,该导电接触片12包括前端导 电搭接构件121、后端安装构件122和中间构件123,其中,前端导电搭接构件121作为该导 电接触片的功能部件,实现与另一个电源连接器的搭接以及电源及控制信号的传输;后端 安装构件122从插座腔11的底部伸出,以用于与PCB板连接,而中间构件123用于连接前 端导电搭接构件121和后端安装构件122。 如图2 4所示该导电接触片12为L型的导电接触片,其中,对于较大功率的电源 连接器,该前端导电搭接构件121设计成锯齿状结构,通过锯齿状接触导体的布置满足插 座腔ll内相邻导体的距离要求。可以通过引脚部分两侧切除部分导体的方式满足PCB焊 接后引脚及焊盘的间距要求。为了便于拆装和维护,该导电接触片12可拆卸地设置在插座 腔ll中,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可由其自身的自锁结构与插座腔ll内的限位固定结构配合, 从而定位在插座腔11中。在一实施例中,可在中间构件123上设置有卡接部,同时在插座腔11中设置有与卡接部相匹配的卡合部,从而该导电接触片12通过该卡接部和卡合部与 插座腔11卡接,在图2 4的实施例中,在中间构件123的两侧分别设置两块卡接片124, 在卡接片124的底部形成一凸起1241,并在插座腔11的底部形成与该凸起1241相匹配的 凹槽(图中未示出),从而实现将该导电接触片12定位在插座腔11中。在图2所示的实施 例中,后端安装构件122比前端导电搭接构件121较宽,在图3中,相对于图2在后端安装 构件122可根据实际需要,切除部分导体使后端安装构件122间距合理化,同时尽可能的使 用较多的导体以满足该电源连接器散热和降低阻抗的需要。图4所示的实施例与图2和图 3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前端导电搭接构件121的长度。 另外,后端安装构件122接触片可以以焊脚方式焊接到PCB板上,也可以以快插端 子的方式与电缆直接连接;或者部分连接采用PCB板焊接,部分连接采用电缆和电源连接 器对插的方式。 当后端安装构件122采用快插端子的设计时,考虑到快插端子可能与PCB电路的 距离不能满足安规要求的间距,在后端安装构件122的处,即在插座腔11的底部采用绝缘 隔离,如图5和6所示,该绝缘隔离可以是在插座腔11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后端安装 构件122平行的绝缘突起构件112,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该绝缘突起构件112是一绝缘板,当 以此种方式实现时,可在后端安装构件122的上方、下方或四周伸出绝缘板,隔离后端安装 构件122与上方、下方、侧面PCB等相邻电路,以满足安规要求,同时有效降低该电源连接器 的高度尺寸。如图5所示,为仅在后端安装构件122的下方形成该绝缘突起构件122,而在 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每一后端安装构件122的四周均形成绝缘突起构件112,从而将每 一后端安装构件122设置在这些绝缘突起构件112形成的腔体中 通过以上设计,不仅可保证该电源连接器在与PCB焊接时的工艺性,并可使彼此 焊盘之间不连锡,各管脚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可保证最大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连接器的 通流能力,同时导电接触片的设计能有效防止脱落。对于要求电路路数较多的要求,可以直 接按照上述方案将该电源连接器两侧延伸。相邻导电接触片的间距以空气间隙来满足安规 要求。通过插座腔及其内部的结构向两侧延伸,达到增加导电接触片数量、宽度以增大该电 源连接器电流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导电接触片数量的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下,电路 回路数量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不 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变换及等同替代。另外,针对 特定情形或具体情况,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因此,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应当包括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的 全部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中间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 压引脚组件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中。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 号引脚组件设置同一插座腔中或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插座腔中。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 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位于不同的插座腔中或设置在同一插座腔中。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还包括地线引脚 组件,其设置在所述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和控制信号引脚组件之间,或者设置在所述交流电 压引脚组件的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接触片包括前端 导电搭接构件、伸出插座腔的底部并用于与所述PCB板连接的后端安装构件,以及用于连 接前端导电搭接构件和后端安装构件的中间构件。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导电搭接构件为具有弹 性的锯齿状结构。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安装构件焊接或插接到 所述PCB板上。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构件上设置有卡接部, 在所述插座腔中设置有与所述卡接部相匹配的卡合部,所述导电接触片通过所述卡接部和 卡合部与所述插座腔卡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的底部设置有至少 一个与所述后端安装构件平行的绝缘突起构件。
11. 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上设置有 至少一个安装导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用于设置在PCB板上,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插座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座腔中间隔设置有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且所述控制信号引脚组件设置在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之间;所述直流电压引脚组件、控制信号引脚组件和交流电压引脚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导电接触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仅将交直流及信号集成到同一电源连接器上,通过将直流、交流及控制信号引脚进行间隔排布,并使得控制信号引脚位于直流引脚和交流引脚之间,使得该电源连接器不仅满足EMC(电磁兼容性)要求,还满足安规要求,从而具有一定柔性和扩展性。
文档编号H01R13/428GK201478503SQ20092015508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9日
发明者张永照, 黄杰 申请人:艾默生网络能源系统北美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