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102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
路板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如美国专利公告第7025602号所揭示的一种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该电连接器端子包括上导电端子、下导电端子、弹性件和本体。本体包覆于上、下导电端子的外围以引导两导电端子的运动,弹性件置于上、
下导电端子之间,提供两导电端子在本体内沿垂直方向运动的弹力。 上、下导电端子呈杆状结构,本体为管状结构,均由铜合金制造而成,表面镀金。两导电端子及弹性件收容在本体中,本体管状结构两端口较窄,防止两导电端子运动时脱离本体 但是,上述电连接器端子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由于导电端子重复使用,两导电端子与本体之间会不断磨损,从而影响该电连接器端子的导电能力;其次,两导电端子及本体均由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加工而成,其制造成本较高;再次,该电连接器端子组装不方便。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端子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接触稳定的电连接器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端
子、第二端子以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端子包括导接部及自导接
部向下延伸形成的导引部,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以及连接两导引臂底端的阻挡部,两导引
臂之间形成有导引槽,导引槽包括位于阻挡部上方的第一导引槽和位于阻挡部一侧的第二
导引槽,导接部中间部位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第一限位部,第二端子包括基部、位于基部顶
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主体部
顶端凸伸设有与导接部抵接的凸出部,主体部底端凸伸设有与阻挡部抵接的抵接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具有稳定的电
性连接。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分解图。[001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处于初始状态。
3[001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立体组合图,其中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处于被压縮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00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未图标)至印刷电路板(未图标),其包括第一端子1、第二端子2及位于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的弹性件3。 第一端子1设有平板状导接部10及自导接部10竖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导引部12。导接部10的顶端设有可与芯片模组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102,导接部10的中间部位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垂直于导接部10的第一限位部11,其用以限定弹性件3。导引部12用以引导第二端子2上下运动,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导引臂121以及连接两导引臂121底端的阻挡部122。在两导引臂121之间形成有狭长的导引槽123,其包括位于阻挡部122上方的第一导引槽1230以及设于阻挡部122 —侧的第二导引槽1231。由于阻挡部122并未填满两导引臂121间的间隙,而仅占据了相应间隙的后侧,故在阻挡部122前侧形成了第二导引槽1231。第一导引槽1230和第二导引槽1231上下相互贯通,第二端子2可收容于其中并自由地上下滑动。 第二端子2与第一端子1相扣持,其设有平板状基部21、位于基部21顶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22以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22并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23。基部21的底端设有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211。第二限位部22用以限定弹性件3。前述主体部23的厚度小于基部21的厚度,其上端朝外凸伸设有凸出部24、底端朝外凸伸设有与第二限位部22相连接的抵接部231。 第一端子1的第一导引槽1230的槽深与第二端子2的凸出部24的厚度相同,由此第二端子2的凸出部24可完全收容于第一端子1的第一导引槽1230内;第一端子1的第二导引槽1231的槽深与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厚度相同,由此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可恰好收容于第二导引槽1231中。 弹性件3为弹簧,其置于第一端子1的导引部12和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外围。该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可抵靠于第一端子1的第一限位部11及第二端子2的第二限位部22,由此可把弹性件3限位于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之间。 此时,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前后完全交叠在一起,上下呈一条直线。当第二端子2在第一端子1的导引槽123中上下滑动时,第一端子1的两导引臂121对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起一定的限位作用,使第二端子2沿直线上下运动,由此能实现稳定的电性导接。 组装时,先将弹性件3套设于第一端子1的导引部12,然后将第二端子2伸入弹性件3并使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的凸出部24容设于第一端子1的第二导引槽1231内,如是可将第二端子2与第一端子1组装在一起。弹性件3的上下两端由于受到第一限位部11及第二限位部22的限制,使弹性件3限位于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2之间,提供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上下运动的弹力。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00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二端子2的凸出部24收容于第一导引槽1230内且抵接于阻挡部122,主体部23收容于第二导引槽1231内,弹性件3处于初始状态。 请参阅图4所示,当第一端子1受到向下的压力作用时,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可沿着第一端子1的导引槽123向上滑动直至第二端子2的凸出部24抵接于第一端子1的导接部10。此时,第一端子1的阻挡部122的底端抵靠于第二端子2的抵接部231上,弹性件3处于被压縮状态,可实现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的稳定连接。第一端子1的两导引臂121对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起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其不会轻易脱落。当施加于第一端子1上的下压力被取消后,弹性件3的反作用力使第一端子1向上运动至初始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连接器端子100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二端子2的主体部23以及凸出部24可收容于第一端子1的导引槽123中,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前后重叠在一起,藉此空间的交叠设计,可以减少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占用的空间,藉此可减少电连接器端子100整体占用的空间;其次,电连接器端子100的交叠设计可提供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上下滑动的限位功能,解决电连接器端子100上下滑动时的接触不稳定的问题;另,该电连接器端子100的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活动连接配合,可有效降低电连接器端子100的高度,进而降低电连接器的高度,符合电连接器未来轻薄短小的发展趋势。[0023]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设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端子包括导接部及自导接部向下延伸形成的导引部,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以及连接两导引臂底端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导引槽,导引槽包括位于阻挡部上方的第一导引槽和位于阻挡部一侧的第二导引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接部中间部位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第一限位部,第二端子包括基部、位于基部顶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以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主体部顶端凸伸设有与导接部抵接的凸出部,主体部底端凸伸设有与阻挡部抵接的抵接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引槽的槽深与第二端子的凸出部的厚度相同,第二导引槽的槽深与第二端子的主体部的厚度相同。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垂直于第一端子的阻挡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收容于第一导引槽内并与阻挡部相扣持。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的导引臂为平行设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垂直于导接部,第二限位部垂直于基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上。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置于两端子外围的弹性件。第一端子包括导接部及自导接部向下延伸形成的导引部。导引部包括两导引臂以及连接两导引臂底端的阻挡部。两导引臂之间形成有导引槽,导引槽包括位于阻挡部上方的第一导引槽和位于阻挡部一侧的第二导引槽;导接部中间部位向两侧凸伸设有一对第一限位部。第二端子包括基部、位于基部顶端且向两侧凸伸设置的第二限位部及垂直于第二限位部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主体部顶端凸伸设有与导接部抵接的凸出部、主体部底端凸伸设有与阻挡部抵接的抵接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简单且能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1440505SQ20092030416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9日
发明者张衍智, 谢文逸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